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吉林市森林固碳释氧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市现有森林资源面积和各林龄组面积、蓄积为基础数据,按国家林业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测算森林年净生产力、固碳量与释氧量和货币价值量.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为1 822 783.3 t·a-1,固碳量为2 835 277.2 t·a-1,释氧量为2 168 711.2 t·a-1;固碳价值为34.02亿元·a-1,释氧...  相似文献   

2.
依据大兴安岭森林资源数据,利用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中相应方法,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固碳释氧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及价值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森林植被固碳量为3 277.59×10~4 t·a~(-1),单位面积固碳量为4.828t·hm~(-2)·a~(-1);森林植被释氧量为8 774.63×10~4 t·a~(-1),单位面积释氧量为12.924t·hm~(-2)·a~(-1);大兴安岭森林植被固碳释氧总价值为1 270.77亿元·a~(-1)。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测定,研究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植被活体生物量的C贮量.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植被地上生物量C贮量为14.93~25.92 t·hm-2,根系为6.50~7.55 t·hm-2;人工林地上为11.97~45.39 t·hm-2,根系为6.48~7.64 t·hm-2;农田和草地地上分别为0.83和1.09 t·hm-2,根系分别为0.49和1.61 t·hm-2.植被活体生物量C年均积累量,天然次生林地上为2.97~5.15 t·hm-2·a-1,根系为1.67~2.86 t·hm-2·a-1;人工林地上为5.07~6.49 t·hm-2·a-1,根系为1.90~2.10 t·hm-2·a-1;农田与草地地上分别为0.83和1.09 t·hm-2·a-1,根系分别为1.38 和1.03 t·hm-2·a-1.在生长季,草本地上部分C积累呈逐步增长趋势,最高峰在9-10月,10月后下降.细根生物量C的积累量,天然次生林在5、6、9月较高,草地在8月份较低,农田在7和9月较高,人工林在5、9和10月较高.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湖南省2005和2010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观测数据,估算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碳密度及碳吸存潜力.结果表明: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30.39×106和32.92×106t,均以中龄林的碳贮量最高,分别为17.64×106和17.31×106t; 2010年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贮量为0.34×106~6.45×106t;杉木林碳密度随林分龄级增加而增高,过熟林最大(23.90 tC·hm1以上),2005和2010年湖南省杉木林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0.83和12.05 tC·hm-2,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碳密度为6.03 ~16.58 tC·hm-2,基本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湖南省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90.75×106t,不同龄级林分的现实碳吸存潜力表现为中龄林(53.62×106t)>近熟林(32.77×106t)>幼龄林(4.36×106t),各地州市杉木林植被的现实碳吸存潜力为1.18×106 ~ 17.39×106t;湖南省(2010年)现有未成熟杉木林到2020年时的固碳潜力为176.77 × 106t,年固碳潜力为17.68×106t·a-1,到达成熟阶段(26年生)时固碳潜力为211.67×106t.湖南省杉木林分质量不高,中幼龄林所占比重较大,若能对现有杉木林加以更好的抚育管理,湖南省杉木林仍有很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燕山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贮量及固定CO2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9a、18a、33a、4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植被层总碳贮量分别为21.97t/hm2、34.14t/hm2、55.62t/hm2和141.70t/hm2;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价值平均值的高低排序为:43a生33a生18a生9a生;9a、18a、33a、43a生华北落叶松林当年的碳汇价值有较大差别,分别为119.90元/(hm2·a)、192.86元/(hm2·a)、903.41元/(hm2·a)、373.63元/(hm2·a);不同年龄华北落叶松植被固定CO2的净收益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依次为498.43元/hm2(9a生)、5 003.28元/hm2(18a生)、12 923.69元/hm2(33a生)、44 708.75元/hm2(4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河北省森林重要的碳贮库,碳汇经济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尾细桉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t·hm-2,乔木层(85.10%)>凋落物层(8.08%)>林下植被层(6.82%);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88.84t·hm-2,乔木层为20.55t·hm-2(23.13%),林下植被层为1.55t·hm-2(1.74%),凋落物层为1.93t·hm-2(2.17%),土壤层(0~100cm)为64.81t·hm-2(72.96%);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以树干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2.81%;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生产力平均为17.56t·hm-2a-1,年净碳固定量平均为8.43t·hm-2,折算成CO2量为30.91t·hm-2a-1;整个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2958.37万t,年净碳固定量为280.97万t·a-1;从不同区域来看,中部山地区尾细桉人工林固碳能力达11.89t·hm-2a-1,远高于北部平原区(8.97t·hm-2a-1)、西部沿海台...  相似文献   

7.
针对密云县冯家峪镇9种典型森林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开展乔木、灌木、草本、土壤和枯落物碳储量调查,并对增汇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冯家峪镇现有森林面积12 823.55hm2,总碳储量为692 141.73t;油松林的碳储量最高(195 806.52t),柞树林以144 831.77t次之,再次为落叶松人工林(74 597.60t)。2)冯家峪镇不同林分中,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密度(72.02t/hm2)为最高,其次为油松人工林和刺槐人工林,分别为64.42t/hm2和62.87t/hm2,侧柏人工林的碳密度最低,为42.79t/hm2。在对总的碳密度的贡献中,乔木碳库和土壤碳库起着主要的作用。3)与全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平均水平(40.06t/hm2)相比,冯家峪镇森林通过合理经营其碳储量可增加潜力为166 400t。  相似文献   

8.
中国杉木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台站多年连续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公共数据对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价值物质量和价值量进行详细评估.结果表明:1994-1998年和1999-2003年期间,中国杉木林生态服务总价值分别为15 643.82亿元·a-1和17 043.86亿元·a-1,单位面积价值分别为12.62万元.hm-2 a-1和12.34万元·hm-2a-1,其中在所评估的六大服务项中各服务项的价值所占比例次序为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固土保肥.  相似文献   

9.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以C计),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229.7 Tg·a-1(以C计),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约增加150.6 Tg·a-1(以C计),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过去70年,中国森林已从碳源转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在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以及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辽宁冰砬山两种类型林地(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和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土壤入渗特性的研究得到,前者林地的3种入渗指标(初始入渗速率7.11mm/min,平均入渗速率4.09mm/min,稳定入渗速率3.48mm/min)均显著低于后者(初始入渗速率为19.79mm/min,平均入渗速率为14.23mm/min,稳定入渗速率为11.74mm/min),后者林地的入渗能力要强于前者。Kostiakov方程和Horton方程能较好的模拟这两种森林林地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地的土壤入渗速率减小快于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地。土壤孔隙度特征是影响入渗规律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壤质地、紧实度、石砾含量与砾径大小和植被的根系生长等与入渗规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吉林地区不同林型降温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市及周边地区的城市森林为对象,应用对比观测法研究不同森林类型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构成的森林类型降温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影响降温的因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8:00~10:00、10:00~12:00、12:00~14:00等时间段,只有不同树种构成的纯林对降温的影响极显著,其中,长白落叶松林的降温效果最好,北美短叶松林、榆林等降温效果一般,而毛果绣线菊灌丛、蒙古栎林、连翘灌丛等的降温效果较差;混交林降温效果因树种组成不同差异较大,长白落叶松+糠椴+山杨林好于糠椴+蒙古栎林和黑桦+蒙古栎林。  相似文献   

12.
中国森林管理活动碳汇及其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总-净核算和净-净核算 2 种方式估算中国森林管理活动的碳汇量及其潜力。结果表明:基年为1990 年时,总 - 净核算方式下 2010,2020,2030,2040和2050年中国森林管理碳汇量分别为 58.7,57.8,58.4,62.7和 67.2 MtC·a-1,净-净核算方式下分别为 14. 9,17.5,20.1,26.0和31.7 MtC·a- 1;基年为 2000 年时,总-净核算方式下 2010,2020,2030,2040 和 2050 年中国森林管理碳汇量分别为 73.5,72.1,72.8,78.1 和 83.6 MtC·a- 1,净 -净核算方式下分别为 2.0,5.7,9.3,16.8 和 24.2 MtC·a- 1; 同一基年 2 种核算方式估算的森林管理碳汇量变化趋势相同,且总 - 净核算的碳汇量大于净 - 净核算的碳汇量。  相似文献   

13.
在对花曲柳、蒙古栎、核桃楸等天然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天然更新状况、林下枯落物状况和土壤种子库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4种林型枯落物与天然更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枯落物对次生林的天然更新有一定的障碍作用,枯落物过多,有效更新幼苗数量就会减少,有效更新状况与枯落物的数量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湖南主要森林类型碳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湖南省森林资源主要数据汇编(1999—2003年),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湖南省几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碳贮量进行了推算,分析了不同林龄结构的碳密度以及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碳贮量,并对整个湖南省的森林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贮量为94.935 Tgc,碳汇总经济价值为70 723.26万元,固定CO2的经济效益达259 554.36万元。阔叶树的碳汇能力最强,其次是杉木和马尾松;湖南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碳贮量相差不大,不同龄组碳密度高低排序的基本规律是:过熟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而中龄林的碳贮量最多,过熟林碳贮量最少。  相似文献   

15.
郭树平 《森林工程》2011,27(3):9-11,16
通过研究分析证明,黑龙江省碳储量约为9.994×109t,其中,森林植物和林地土壤碳储量占52.31%;黑龙江省有机碳净增长约为每年9.381×107t,其中,森林碳汇净增长占88.89%;黑龙江省有机碳净增长价值合人民币为每年2.523×1010元,其中,森林碳汇价值净增长为每年2.242×1010元。  相似文献   

16.
辽东山区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分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辽东山区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等方法,测定落叶松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生物量及其在一个年龄序列上的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落叶松林分生物量分布依次为中龄林(119.39t·hm~(-2))近熟林(94.69t·hm~(-2))幼龄林(31.44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关系略有差异,中龄林和近熟林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而幼龄林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落叶松人工林经营应定期采取抚育间伐,改善林木生长条件,提高落叶松人工林的生产力,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闽南地区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对闽南地区国强林场桉树人工林在一个完整轮伐期内的固碳成本现值动态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在不考虑木材收益时的固碳成本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现值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各林龄(1~7 a)桉树人工林固碳成本现值分别为每吨碳1082.9、648.2、529.1、393.1、319.3、273.4和244.0元。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森林碳汇能力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总结了近年来浙江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森林蓄积量从2005年的1.72亿m~3提高到2019年的3.61亿m~3,全省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2.8亿t;2006-2019年全省共完成造林更新41.2万hm2,共实施中幼林抚育面积约181.47万hm2;建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浙江碳汇基金,募集社会资金大力实施公益性林业碳汇项目,共营造碳汇林9786.67hm2。同时,分析了当前浙江省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存在宜造林地严重不足、森林质量总体不高、松材线虫病形势严峻、对林业碳汇认识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应切实提高森林增汇能力、努力减少森林碳排放量、加强林业碳汇建设与交易、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和强化组织领导和科普宣传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具有与其他林地不同的独特性质,因此其地表温度变化也呈现特定的规律。本文应用有限元热分析的方法,利用线性单元建立热传导分析模型,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地表的温度场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分析模型的可行性。表明基于有限元热分析的人工落叶松林采伐迹地地表温度模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以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的更新改造、林木管理以及森林防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