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4年我所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实验研究所、广东省蚕研所等单位引进蓖麻蚕13个品种品系.开展了蓖麻蚕新品种选育工作,先后选育出南宁1号等16个蓖麻蚕品种,这些品种有的已先后在区内外推广饲养,有些品种还在继续选育、复壮,现将调查的11个品种的性状简述如下;(-)南宁1号:南宁1号是花黄的混血种,原为南宁地区五塘蚕种场由上海引入的保留品种,经我  相似文献   

2.
1 广西蓖麻蚕生产的兴起蓖麻蚕是继桑蚕、柞蚕之后,在我国形成产业的绢丝昆虫。蓖麻蚕原产于印度,20世纪40年代引进我国,初期因未掌握其生活习性与饲养繁殖方法而导致饲养失败。1951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基本解决了蓖麻蚕在我国不同地域越夏、越冬及品种选育、保存、消毒防病、大规模饲养、制种繁育等关键的技术问题,为以后大规模开发蓖麻蚕奠定了基础。蓖麻蚕于20世纪中期引进广西,逐步形成大规模的生产活动,至今仍是广西农村中广大农民所欢迎的一个农业生产项目。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是广西人民的创举。蓖麻蚕引…  相似文献   

3.
蓖麻蚕是一种杂食性绢丝昆虫,可以取食蓖麻叶、木薯叶、臭椿叶、鹤木叶、马桑叶、乌桕叶、蒲公英叶等等.这是饲料植物很早就在我国各地都有种植.就是野生的饲料植物分布也很广,遍及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因此,饲养蓖麻蚕可以因地制宜利用这些植物资源,不需要专为饲养蓖麻蚕而种植饲料.这是饲养蓖麻蚕的有利之处.但是,蓖麻蚕目前还不能缫丝,只能用作绢纺原料,所以经济价值不高,这一直是蓖麻蚕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提高蓖麻蚕茧工艺性能,我们自一九七○年以来,对不同蓖麻蚕品种作了丝质普查,又对用不同饲料饲养的蓖麻蚕茧丝质作了初步调查比较,期望能为改进蓖麻蚕茧经济性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现将试验结果概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蓖麻蚕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泌丝昆虫,可全年人工饲养,除生产绢纺原料外,还是很好的昆虫食品资源。在对23个蓖麻蚕品种5龄幼虫、蛹、蛾的主要营养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合食用开发的专用蓖麻蚕品种。对23个蓖麻蚕品种蚕体营养品质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蓖麻蚕5龄幼虫、蛹、蛾营养品质的主要指标为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维生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含量。23个蓖麻蚕品种基于5龄幼虫营养品质的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是桂B、广白黄、B2,这3个品种可作为蓖麻蚕幼虫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基于蚕蛹营养品质的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是南一、红蚕、广白黄,这3个品种可作为蓖麻蚕蛹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基于雌蛾和雄蛾营养品质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品种分别是花白、B2、白友,681、南一、小花白,可分别作为蓖麻蚕雌蛾、雄蛾食用开发的专用品种。上述可作为蓖麻蚕食用开发的品种,其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蓖麻蚕品种。  相似文献   

5.
一、目的和依据1925年我国以蚕品种一代杂交优势首先应用于桑蚕生产增产措施,长期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蚕丝增产效果.但如再用它的单杂交或双杂交的二元、多元杂交一代交杂种重复制种,则其后代经济性状一般分离驳杂,蚕儿大小不一,龄期经过快慢不齐,难于饲养,而且产量逐渐下降,不适于生产应用.现阶段的蓖麻蚕,一般高产的多是野生型——饲育型的过渡型蚕种,品种间的血缘还不太远,其杂交遗传优势,应与桑蚕品种有所不同,并且由于蓖麻蚕一般生命力较强,故我省从1960年试行推广以来,一直采用纯系品种的原种蛾区互交复制应用于生产,产茧量也相当稳定;为了探求利用蓖麻蚕品种间的杂交优势以提高单位蚕种的生产率,1960—1964年,我们也进行蓖麻蚕品种间的一代交  相似文献   

6.
ISSR方法在蓖麻蚕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ISSR技术对8个蓖麻蚕品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研究,并分析了其相互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所采用的19个ISSR引物中,有9个引物在供试的8个蓖麻蚕品种中都有扩增产物并能够很好重复,其中二碱基重复序列引物扩增效果要比三碱基和四碱基重复序列高,说明在蓖麻蚕基因组中二碱基重复序列的丰度可能比三碱基和四碱基重复序列的丰度高。这9个引物在8个蓖麻蚕品种中共获得ISSR标记76个,其中29个标记在品种间表现多态性。根据试验结果,用Nei的方法计算了蓖麻蚕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681~0.2703。根据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用UPGMA聚类分析软件绘制了聚类图。  相似文献   

7.
蓖麻蚕良种繁殖,有的地区目前生产上仍采用纯种,究其原因,受多方面的因素而造成.有它品种本身的问题,也有生产上存在客观的需要.有关品种问题;由于蓖麻蚕刚引进时品种单纯,仅有兰皮、花黄、花白三个性状相近的小茧型基础品种,其亲缘较近,各品种间主要经济性状差异不大,经过品种间杂交后,其杂种优势也不显著.见表1.  相似文献   

8.
发展蓖麻蚕生产,可增加蚕农收益,提供绢纺原料,促进蓖麻,木茹、臭椿、马桑的发展.同时蚕卵育蜂,推动生物防治工作.关于蓖麻蚕自然过冬问题,在理论上说是讨论蓖麻蚕化性,诱导蓖麻蚕冬眠,从生产应用来说,就是冬季保种问题,北方地区冬季如何把蚕种保存下来,以待来年大量凡育用于生产或春夏之间供凡蜂所需的寄主卵.本文着重讨论蓖麻蚕能否形成冬眠状态,自然过冬,怎样诱导蓖麻蚕自然过冬以及蓖麻蚕自然过冬种的应用.一、能否形成蓖麻蚕自然过冬:蓖麻蚕原生长在印度东北阿萨姆多雨的山区森林中.冬夏温度在14℃至37℃.相对  相似文献   

9.
乐波灵 《广西蚕业》2007,44(2):78-78
6月3日,以本固布惹摩西地(H.BEGUG POERNOMOSIDI,SH)为团长的印尼沃诺义里经贸合作代表团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考察、洽谈蓖麻蚕开发利用的相关事宜。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祁广军站长、黄勇书记等陪同考察团一行参观了总站蓖麻蚕研究室。祁站长向客人介绍了蚕业总站的基本情况和广西蓖麻蚕的发展历程。蚕业总站至今还开展蓖麻蚕品种的保育和研究工作,并生产少量蚕种供应区内外蚕农养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刘陶  诸声伟 《广西蚕业》2005,42(2):11-14
蓖麻蚕自上世纪中期引进我国后,我国科技工作在蓖麻蚕饲料资源、生理习性、饲养技术、良种繁育、品种资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一些显的成果。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昆虫性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蓖麻(木薯)蚕绢丝市场看好,我区蓖麻蚕生产处于恢复发展时期,为了便于广大蚕农掌握蓖麻蚕(木薯蚕)的饲育技术,我们约请从事蓖麻蚕研究和生产的科技人员,根据1988年辅的《木薯蚕(蓖麻蚕)生产技术》,重新编写了“广西蓖麻蚕(木薯蚕)饲育技术要点”,供从事蓖麻蚕生产的蚕业辅导员和广大蚕农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最近,印度政府为完善其东北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养蚕业,制订出一项发展蚕桑生产的新计划。 该计划的内容包括增加桑树种植面积、建立蚕种生产中心等。目标是针对穆加丝和蓖麻蚕丝两个品种。其方案为:帮助销售机构进行蓖麻蚕丝的销售;扩大蓖麻种植面积;建立一个蓖麻蚕种生产中心;建立中央蓖麻蚕研究所;建立培训中心。计划还规定要扩大穆加蚕饲料的种值;建立2个穆加蚕种生产中心;发展和使穆加蚕  相似文献   

13.
樗蚕(臭椿蚕)的血缘同蓖麻蚕极近,很容易交配传种。利用樗蚕作原始材料培育蓖麻蚕品种,对解决越冬品种和增强体质、改进丝质的作用大。本之简介蓖麻蚕×樗蚕的一些主要性状遗传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蓖麻蚕原产印度,建国后再次引进我国试养.经过驯化、保种成功才逐步推广.推广饲养蓖麻蚕对增加轻纺工业原料,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市场和出口创汇都有积极作用.蓖麻蚕除蚕茧之外,它的卵、蛹、蛾都有用途,综合利用还大有可为.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冬暖夏长、雨量充沛,适宜多种经济昆虫生长.蓖麻、木薯、马桑等养蓖麻蚕的饲料十分充足.桂南和左右江河谷年平均温度在22℃以上,是我国蓖麻蚕最适宜饲养地区,也是蓖麻蚕保种和育种的理想基地,这是我国北方各省不能比拟的.开发利用蓖麻蚕(木薯蚕),除了有合理的蚕茧收购价格,协调农、工、贸的关系之外,还必须培育出粗生、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才能增加生产的后劲.本文就蓖麻蚕品种的选育,提一些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不同蓖麻蚕品种在5龄蚕期间各种营养和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以B2、朝白、高白、桂B、南一、江广6个蓖麻蚕品种为原料,研究5龄起蚕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的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以及多酚、黄酮、多糖、生物碱、DNJ含量的变化。不同蓖麻蚕品种在5龄蚕期间粗脂肪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4天达到最高值;粗蛋白含量在第2或第3天达到最高值,然后开始下降;氨基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升高的现象,通常在5龄的第2或第3天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第5天又上升;在活性成分方面,不同品种蓖麻蚕在5龄期间,多酚、黄酮、生物碱、DNJ含量基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并且在第2或3天达到最高值,然后下降,第5天后又上升,而且不同蓖麻蚕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品种蓖麻蚕在5龄期间,多糖含量基本是先下降后上升,在第1天和第5天多糖含量较高,不同品种间变化差异较大。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并考虑饲养成本,建议在对5龄蓖麻蚕开发应用时间以5龄蚕的第2天或第3天为宜。  相似文献   

16.
<正> 1925年,我国首先应用杂交优势于桑蚕生产(一代杂交种)。长期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蚕丝增产效果。但如再用它的单杂交或双杂交的二元、多元杂交种重复制种,则其后代经济性状一般分离驳杂,蚕儿大小不一,龄期经过不齐,难于饲养,产量逐渐下降,不再适于生产应用。现行的蓖麻蚕品种,高产的一般多是野生型——饲育型的过渡型蚕种,品种间的血缘还不太远,其杂交遗传优势,应与桑蚕品种有所不同。并且由于蓖麻蚕生命力一般较强,故广东省从1960年试行推广以来,一直采用纯系品种的原种蛾区互交复制应用于生产,产茧  相似文献   

17.
蓖麻蚕原产于印度,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功被引进我国。由于蓖麻蚕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继家蚕和柞蚕之后在国内有着较大饲养规模的泌丝经济昆虫。回顾了蓖麻蚕在我国的休眠及食性驯化过程、蓖麻蚕的遗传育种研究,汇集了一套蓖麻蚕饲养及消毒防病技术,总结了蓖麻蚕产业的发展概况,对蓖麻蚕的综合利用和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行了小结,旨在为中国蓖麻蚕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提出在当前严苛的耕地保护制度下,适度发展蓖麻蚕产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建议参照家蚕的“示范基地”建设,推广“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蓖麻蚕产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年为了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蓖麻蚕生产,制订了鼓励蓖麻生产的饲养方针和奖售政策,宣传发动群众养蚕.蓖麻蚕生产很快就在全国大多数省发展了.广东省湛江地区一九六二年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二万五千合,收茧皮七百六十五担 一九六三年饲养二十八万另三百五十合,收茧皮一万另四百二十九担,到一九六四年饲养量达四十五万合,收茧皮一万六千另五十六担.但一九六六年以后,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十年动乱,蓖麻蚕生产方针政策改变,及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挫伤了群众养蚕积极性,使蓖麻蚕产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9.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几种昆虫细胞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ilosamia cynthiaricina NPV)是经济昆虫蓖麻蚕的病原体.有关该病毒的理化性质,病毒结构及病毒基因组有大量文献报道.人们一方面致力于蓖麻蚕病毒病的防治以减少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考虑到蓖麻蚕幼虫虫体大,易于大量饲养,希望利用蓖麻蚕NPV(PcrNPV)作为外源基因运载体,在蓖麻蚕虫体水平表达外源基因,生产具有贵重价值的基因产物.PcrNPV作为基因工程运载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筛选对PcrNPV敏感的离体细胞系统.本研究报道蓖麻蚕NPV感染几种昆虫细胞系的电镜观察,筛选出能够提供PcrNPV复制的几个细胞系.  相似文献   

20.
蓖麻蚕是继桑蚕、柞蚕之后,在我国形成产业的绢丝昆虫。蓖麻蚕原产于印度,20世纪40年代引进我国,初期因未掌握共生活习性与饲养繁殖方法而导致饲养失败。1951年,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基本解决了蓖麻蚕在我国不同地域越夏、越冬及品种选育、保存、消毒防病、大规模饲养,制种繁育等关键的技术问题,为以后大规模开发蓖麻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