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吊皮锥(Castanopsis kawakamii)群落的物种组成、属的地理成分、群落结构及种群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400 m2的主样方中,共记录了维管植物71种,隶属于32科45属,以茜草科(Rubiaceae)、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为优势科,以大节竹(Indosasa crassiflora)、吊皮锥和革叶铁榄(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为优势种,吊皮锥种群均为中树或大树,林下缺乏幼苗小苗;在其他12个副样方中均未见到吊皮锥个体,反映了吊皮锥种群为衰退型。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吊皮锥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东象头山吊皮锥种群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吊皮锥(Castanopsis kawakamiiHayata)为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稀有种。文章应用样方调查法分析了惠州市象头山吊皮锥种群结构及其所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1800m。的样方内,共记录了维管植物172种,隶属73科126属;胸径≥2.5cm的乔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为8.3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06,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0。该群落以樟科、壳斗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科,樟科植物种类最丰富,具有最高的重要值。重要值最高的树种为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其次为荷木(Schimasuperba)、唐竹(Sinobambusatootsik)和硬斗稠(Lithocarpus hancei)。比较分析了黄果厚壳桂、阿丁枫(Altingia chinensis)、鼠刺(Iteachinensis)、硬斗稠、荷木、黄杞(Engelhardtiaroxburghian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吊皮锥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黄果厚壳桂和鼠刺的种群较大,但以Ⅰ~Ⅲ级苗和幼树为主,缺乏大径级林冠层大树;荷木种群也较大,但缺乏幼苗;吊皮锥和硬斗稠为稳定型种群;阿丁枫、马尾松和黄杞的种群较小,有少量林冠层大树,但缺乏幼苗,林下自然更新不良,为衰退种群。建议加强吊皮锥的种群动态监测和迁地保护研究,促进吊皮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广东罗浮山珍稀濒危植物多样性及格木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罗浮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多次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统计出罗浮山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3种(有7种相同),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粗齿桫椤为新记录;16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中,吊皮锥、白桂木和沉水樟为新记录。根据IUCN评价标准,罗浮山的金毛狗属易受害类;黑桫椤和华南锥为濒危灭绝类;其余20种为濒临灭绝类。罗浮山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种27种,其中兰科植物18属23种。应用样方法研究了格木群落和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群落中有维管植物31科41属45种,格木种群的年龄结构趋于衰退。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应采取就地保护,辅以人工繁殖、抚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样方调查,对东莞银瓶山森林公园三坑、石田和古坑 3 个天然森林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在 3 个总面积 3 600 m2 的样地内共记 录维管束植物 61 科 104 属 137 种。三坑和古坑群落以茜草科、大戟科、芸香科和樟科为优势科,石田以 茜草科、大戟科和紫金牛科为优势科;其种子属分布类型均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它们分别占非世界分布 总属数的 91.80%、91.49% 和 88.64%。(2)群落垂直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坑群落的物 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以乔木层最高,石田和古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 指数和均匀度 均以灌木和草本层较高。(3)三坑鹅掌柴群落为间歇型,径级频率分布不连续,该种群结构为不连续生 长;石田和古坑群落为单峰型,随着天然森林群落的演替,鹅掌柴的优势地位将会被耐荫树种替代。  相似文献   

5.
采用样方法对广东新丰云髻山自然保护区的厚叶木莲(Manglietia pachyphylla)群落内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活型谱、乔木层优势种、种群年龄结构等进行了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厚叶木莲的生存现状。结果表明,在3 200 m2 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植物166 种,隶属于68 科106属,科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区系表征科为山茶科、樟科、壳斗科、冬青科、茜草科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Simpson 指数为0.978 9,Shannon-Wiener 指数6.423 2,均匀度0.869 9。群落的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72.29%。群落中以厚叶木莲为建群种,重要值占全部种类的19.17%;乔木层优势种有甜槠(Castanopsis eyrei)、厚斗柯(Lithocarpus elizabethae)、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等;优势科为木兰科、壳斗科、山茶科、樟科。云髻山的厚叶木莲种群规模较大,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但其年龄结构呈现出较典型的衰退趋势,应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永胜县云南红豆杉分布区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个样方(共4200m^2)中,记录到维管植物104种,隶属41科75属;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来看,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均匀度(E)、优势度(D)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总体来看,7个样方相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大;在调查地云南红豆杉作为伴生种出现于6种类型的群落中,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其中乔木层又可划分为2~3个亚层;主要树种多变石栎和云南红豆杉种群表现为衰退型种群。建议加强对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展云南红豆杉更新适宜环境研究,规划适宜地块进行人工繁育,扩大种群规模。  相似文献   

7.
基于1 hm2的固定样地数据,对粤北南雄小流坑—青嶂山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植物种群的年龄、高度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探讨森林群落的稳定性与演替进程.结果表明,样地中出现胸径≥1.0 cm的植物38科58属74种,个体总数1621株,建群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重要值分别为16.56和12.00;优势种为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 gilva)、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群落优势科为山茶科、壳斗科、樟科、茜草科;群落整体上处于稳定阶段,其中木荷和青冈为稳定至早衰种群,红锥和赤皮青冈为基本稳定种群,华润楠为稳定种群,黄樟为衰老种群;各植物种群高度结构各具特色,其中木荷、华润楠和青冈对整个群落的高度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对滇西北光叶珙桐所处群落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谱及光叶珙桐的种群更新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光叶珙桐群落结构层次分明,乔木层盖度达40%-70%,优势种明显;(2)群落植物资源相对稀少,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60科100属114种;(3)群落种子植物区系构成中,以温带分布属为主,占总属数的52.17%;(4)光叶珙桐种群更新较差,主要由自身原因、生境原因、动物啃食及人为干扰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
秦岭山地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秦岭山地5个具有代表性分布点的秦岭冷杉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调查的15个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94种隶属于46科79属,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植物的科属组成较为分散,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3层,林下草本层优势种不明显。群落生活型谱显示以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占总数的61.6%。(2)通过对样方中物种重要值的分析,可将5个分布点秦岭冷杉群落划分为4个群丛。(3)对秦岭冷杉种群大小级分析显示,秦岭冷杉幼苗稀少仅占总数的13.5%,成熟林植株占76.9%,整个种群呈现衰退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云南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水青冈群落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共设置7个30 m×30 m的样方,从群落的物种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种群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九龙山水青冈群落中共有维管束植物81种,隶属48科71属,其中蔷薇科为优势科;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在所有群落中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在水青冈种群年龄结构中,Ⅳ级和V级所占比例为21.4%、78.6%,未发现幼苗、幼树分布,表明种群自然更新不良,表现为衰退型。提出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促进群落自然更新,建立种群动态数据库,在保持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同时注重维持群落稳定性等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三明格氏栲保护区优势植物种群竞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中以格氏栲,马尾松和米储为优势的针阔混交林10个样地进行调查,估算并比较各优势种群的竞争系数与K值比的关系。结果表明,耐阴的格氏栲和米槠种群将取代喜光的先锋树种马尾松种群;现存林分中格氏栲种群密度比米槠大,但随着种间竞争的进行,米槠将不断扩大种群密度,达到与格氏栲种群共存的竞争结果。这主要与各树种的生态学特性直接相关,另外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13年生马尾松林分中,通过间伐,在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等3种珍贵阔叶树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选择上层林马尾松保留密度为主处理,分别设0(裸地)、600、900、1125株·hm-24个水平;副处理为鹿角栲、格氏栲和苦槠3种栲属树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下套种鹿角栲、格氏栲、苦槠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保留的马尾松生长量得到提高,有利于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上层林密度控制在900~1125株·hm-2为宜。异龄复层林枯枝落叶量大,同时可以改善林分小气候,有利于早期较耐荫鹿角栲、格氏栲、苦槠树的生长,促进枯枝落叶的分解,改善土壤肥力。表明马尾松林下套种栲属阔叶树种是一条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同时提高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持水性和肥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与格氏栲、青栲、火力楠及杉木等树种混交试验,13年生时测定不同混交林土壤的持水性、土壤结构和养分。结果表明,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土壤饱和持水量大于马尾松火力楠和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土壤结构破坏率以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较低,而马尾松格氏栲混交林土壤孔隙度最大,且马尾松格氏栲和马尾松青栲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性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混交组合。格氏栲和青栲为马尾松伴生树种可以促进林分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4.
福建珍贵阔叶用材树种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福建 1 0种珍贵阔叶树种的速生丰产特性、经济性状和适应性调查基础上 ,运用多目标决策原理 ,进行福建珍贵阔叶用材树种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 :在 1 0种珍贵阔叶树种中 ,檫树的速生丰产指标得分最高 ,闽楠的经济性状指标得分最高 ,福建青冈、刺栲、青钩栲的适应性指标最好 ;1 0个阔叶树种可分为 3个等级 ,其中一级的刺栲、闽楠为福建适宜的阔叶造林树种 ;二级的檫树、青钩栲、沉水樟、福建青冈为福建次适宜的阔叶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5.
福建三明莘口青钩栲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福建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设置1600m^2样地5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取野外资料,通过对青钩栲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青钩栲种群结构呈中部缢缩两端大的形状,幼苗贮备十分丰富,约3523株/hm^2,大树较多,约145株/hm^2,但小树和中树株数明显偏少,合计约73株/hm^2,这种现象经10余年发育变化不大。种群结构片断化明显出现于演替到  相似文献   

16.
杉木与七种阔叶树混交造林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7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与杉木混交林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杉阔混交林提高了林分蓄积量,促进杉木和阔叶树种成林、成材。混交林中的杉木普遍比杉木纯林生长好,只有杉檫混交林例外。杉木和木兰科观光木、乳源木莲、壳斗科红锥、格氏栲以及樟科的檫树、樟树混交造林,有利于发展珍贵阔叶树种种群规模,具有推广应用前景。处理好种间关系是营造混交林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料、标本及长期野外调查数据,研究了广东平远龙文- 黄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分析了部分有特色的植物种群的高度结构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区内共有各类珍稀濒危植物11 科12 属14 种,其中国家I 级重点保护的有台湾苏铁(Cycas taiwaniana)、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2 种;II 级重点保护植物9 种;因多年未见台湾苏铁的繁殖器官,该种群将趋于衰老;闽楠(Phoebe bournei) 种群以0.3~1.3 m 高度幼苗为主,年龄结构以II 级幼苗为主,属非典型的增长种群;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种群以树高8.1~10.0 m 的个体最多,年龄结构以中树最多,缺乏幼苗,属中等衰退种群;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 种群以9.1~10.0 m 高度的个体最多,年龄结构以中树为主,属早衰种群;吊皮锥(Castanopsis kawakamii ) 种群以高度<2.0 m 的幼苗最多,属较稳定种群。针对各种群结构特点,文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郑成才 《福建林业科技》2002,29(3):101-104,112
研究表明 ,天然格氏栲林下土壤的质地大都为重壤土至轻粘土 ,其土壤的全氮、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都明显高于其他林分的土壤。天然格氏栲林下土壤进入红壤土壤成土过程的最高阶段 ,形成具有较高肥力的土壤  相似文献   

19.
前人都是采用样方方法对格氏栲种群数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而格局分布有可能受样方大小的影响,且分析过程中没有涉及聚块间密度差的问题,因而无法掌握种群的聚块大小差别及聚块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本研究采用无样方距离法,测定不同生境的格氏栲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格氏栲种群格局的强度和纹理.强度以聚块和间隙的密度差来定义,纹理则是体现聚块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与诸聚块间的分离程度.测定结果表明,格氏栲种群格局强度从高到低排列次序为:木姜子>蚊母树>冬青>茜草树>格氏栲>米槠>虎皮楠>木荷;格局纹理从粗到细的顺序是:木荷=木姜子>茜草树>格氏栲=冬青>米槠>蚊母树>虎皮楠.这一测定结果与作者采用聚集度指标测定相同样地格氏栲种群空间格局的结果基本相符.因此,格氏栲空间格局类型及分布与格氏栲生物学特性及生境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