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最大的重点林区。长期以来,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资不分已成为制约林区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研究森工林区管理体制问题对于重点国有林区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林区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指出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森森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三种职能”履行不到位。通过改革环境分析,提出了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认为改革的方向是在重点国有林区建立“三权分治”和“专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打破林区目前森林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社会行政事务“三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构建森林资源、企业经营、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三个主体”,强化森林资源、企业经营、社会行政事务管理“三种职能”,促进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弊端,在总结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机构设置、经费来源、工作职能及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设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重点国有林区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的影响,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重点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行业、部门以及区域的变化,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考察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的影响。[结果] 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对林区就业产生了显著影响,林区内劳动力对林业和国有部门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就业区域也不断向外扩展。其中,森林资源承包管护责任制,通过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了劳动力在林业行业和国有部门就业比重的上升;市场化手段组织林业生产,对劳动力在林业行业就业有促进作用;加工企业转制,明显推动劳动力从国有部门流向非国有部门;一次性安置富余职工,促使劳动力逐渐流向非林业行业,就业区域也不断向林业局外扩展。[结论] 重点国有林区各项改革使林区就业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初步建立,发挥市场在林区就业中的作用是未来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指出了历史上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对森工企业而言是无效率的;现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仍然是行政权利的附属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权交易中的“市场失灵”和管理中的“政府失灵”问题,还分析了森林资源资产的高专用性和产权要素的复杂多样性带来的产权流转困难。最后,提出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具有市场交易性质的、新的国有森林资源产权委托代理模式是改革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目前黑龙江国有林区的经济贡献、社会贡献和生态贡献进行分析,进而把握未来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发展方向,为实现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寻黑龙江省森工林区1981-2010年林地面积增减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有林地面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采用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疏林地面积、无林地面积、未成林地面积、非林业用地面积、天然林面积、人工林面积、林地利用率、林地生产力等指标反映林地面积变化,选取1990-2010年每隔5年的清查数据为原始数据,利用灰色理论GM(1,1)模型,并借助MATLAB计算软件对2025年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有林地面积进行预测。[结果] 1) 1981-2010年30年间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经营总面积和林业用地面积呈现双下降的趋势,林区被非法侵占林地数量巨大; 2)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有林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686.75万hm2增加到2010年的804.45万hm2,增加率为17.14%; 3) 有林地面积在第2次森林资源复查时达到最低点之后快速上升,在第4次复查之后趋于平稳,反映出国家积极林业政策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4) 30年间疏林地、未成林地、无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利用率从第1次森林资源复查时为73%上升到第8次森林资源复查时的96%,30年间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利用率共上升23个百分点; 5) 林地利用率在第2次森林资源复查时最低,之后呈现快速上升、趋于平缓的趋势;林地利用率的提高比较显著,然而,衡量林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却从第1次森林资源复查时的116.52 m3·hm-2下降到第5次森林资源复查时的77.5 m3·hm-2,减少率为33%,直到在第5次森林资源复查后才开始缓慢上升; 6) 林地生产力与其他各项指标相比具有滞后性,在第5次森林资源复查时达到最低点; 7) 预测2025年单位面积蓄积量将达到106.99 m3·hm-2,有林地面积将达到831.41万hm2。[结论] 违法占用林地和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行为得尚未得到根本性杜绝,林业用地转为其他用途的压力不容小视,林权林地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即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保护森林资源的各项政策,恢复期也是漫长的过程,由此也反映出林地资源管理重在保护、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8.
9.
10.
2005年10月上旬、11月中旬,我们与国家林业局的同志分别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就重点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先后考察了龙江森工集团,吉林森工集团和延边林业集团,实地走访了大海林林业局、桦南林业局、露水河林业局、白河林业局和和龙林业局。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现行的重点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必要的改革势在必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新西兰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新西兰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改革内容、林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期望能够推动中国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资产化管理程度不高、所有者主体缺位、产权虚置、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责任不清等问题;提出了全面确立国有森林资源的所有者主体,明确其权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国有森林资源体系的改革思路;探讨了与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改革相关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日本国有林管理考察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林业局赴日考察团 《绿色中国(A版)》2005,(6):56-59
日本国有林对国有林林种结构重新进行调整和区划,使林种结构更加合理,同时大幅度精简压缩了国有林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并对国有林长期实行的特别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国家财政承接了国有林长期积累的大部分债务。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国有林业体制改革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培训考察团先后访问了美国联邦国有林管理局、美国南部林区(第八区)国有林管理分局、西南林区(第五区)安吉斯林管区和乔治亚州农业厅以及私有林主。美国森林资源丰富,国有林垂直管理体制简单高效,森林经营科学规范。比较了中美两国国有林管理方面的主要差异,分析了我国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LIU Yong LI Zhiyong YE B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Policy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P. R. China 《中国林业科技(英文版)》2008,(1)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s of state-owned forest in Hessen State of Germany based on the forestry situation, and draws conclusions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state-owned forest in China.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stepwise reform is the mode, ecology-centeredness is the principle, transparent property right is the precondition, detached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nd forest industry groups is the key, and integrated law and regulation system is the guar...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