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氮肥运筹对玉米苏玉19产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总施氮量为270 kg.hm-2、基苗肥与穗肥比为1∶2的条件下,基苗肥设基施、4叶展施2个处理,穗肥设8叶、10叶和12叶展施3个处理,研究氮肥运筹对苏玉19产量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基施配合穗肥8叶展施处理产量最高,比其他处理极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13.03%~30.19%,其中施基肥处理比施苗肥处理增产15.14%;穗肥8叶展施比穗肥10叶、穗肥12叶展施分别增产7.44%和15.90%。增产主要归因于促进壮苗早发、培壮茎秆、增加气生根数和总粒数、提高粒叶比,从而提高群体的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氮肥运筹对苏玉糯5号鲜穗产量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了氮肥运筹对苏玉糯5号鲜穗产量形成作用的试验情况。结果表明:基施配合穗肥7叶展施处理鲜穗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极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15.3%~43.7%。其中施基肥比施苗肥增产18.3%;穗肥7叶展施比穗肥10叶、12叶展施分别增产8.4%和18.8%。  相似文献   

3.
设置常规施氮(180 kg/hm~2)和减量施氮(135 kg/hm~2)2个水平以及不同的基、蘖、穗肥比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素调控方式对籼稻品种黄华占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黄华占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相比,减量施氮水平下,基、蘖、穗肥比例为4∶1∶3的产量最高,达7 541.11 kg/hm~2,较其他处理增产7.98%~15.88%,后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群体质量较好,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高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常规施氮水平下,分蘖数较高,但后期干物质的积累量较小,产量较低。在氮肥总量适当减少、确保获得适宜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基、蘖、穗肥比例为4∶1∶3时,有利于改善黄华占生长中后期干物质积累和群体质量,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为获得高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氮肥施用技术对水稻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8个基、蘖、穗肥不同施氮比例及数量研究毕粳37号的群体。结果表明,(1)抽穗期适量的干物质积累是高产群体的物质基础。(2)适当的基、穗肥配比能极显著调控分蘖期最高苗、抽穗期群体干物积累量及有效穗,极显著提高抽穗期群体单茎重、茎鞘重/叶重比值、穗颖花数、灌浆期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和净光合产物积累量及成熟期穗实粒数。当基肥施氮比例占宜施氮量的76.5%,其余视苗情作穗肥补施时,灌浆期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净光合产物积累量极显著提高。(3)抽穗期群体适量的干物质积累是极显著提高穗颖花数、灌装期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净光合产物积累量及成熟期群体穗实粒数的物质基础。(4)增加施氮量,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将显著增加而使群体恶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肥用量对晚稻生长的影响与产量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对晚稻茎蘖动态、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群体茎蘖动态随氮素用量增加而增加,处理间茎蘖数差异明显。随氮素基穗肥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都随之增加,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呈下降趋势、氮素基穗肥施用水平越高,有效穗数的增加幅度减小。从试验可知,千粒重与有效穗数是可以同步提高的,但晚稻靠增加有效穗数提高产量潜力有限,提高千粒重、每穗实粒数具有一定的空间。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施氮处理产量比对照增产40.9%~119.1%,平均增产88.18%。各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氮量的氮素生产力同早稻相同,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低氮水平施氮量少的氮素生产力高,高氮水平施氮量高使氮素生产力降低。该试验最高产量施氮量为309.89 kg/hm2,产量达最高8 830.13 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292.34 kg/hm2,净效益达到最高值,为7 331.77元/hm2。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技术对玉米产量、品质及效益具有明显的影响。施基肥+苗肥+穗肥+粒肥供肥均匀平稳,对促进玉米营养生长、增加有效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提高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含量、改善玉米品质效果最为明显,产量达8 839.5 kg/hm2、净效益27 633.0元/hm2。比施基肥+苗肥+穗肥增产426.0 kg/hm2,增长5.1%,净增效益1 491.0元;比施基肥+穗肥增产876.0 kg/hm2,增长11.0%,净增效益3 066.0元;比施基肥+苗肥增产1 309.5 kg/hm2,增长17.4%,净增效益4 567.5元。  相似文献   

7.
以中粳品种"皖稻68"为材料,研究氮、钾施用量对单季中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262.5 kg/hm2和施钾为375.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11211.1 kg/hm2.水稻的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而分蘖成穗率、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量和总颖花量以施氮量为262.5 kg/hm2为最高,进一步增施氮肥则下降,不利于群体质量的提高.钾肥对水稻的有效穗和穗粒数影响不大,但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穗下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倒性,而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量也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的群体质量得到优化,产量有增高的趋势,但是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玉米超高产(≥13 500kg.hm-2)群体在本地的形成规律,以苏玉20为试材,通过不同的施氮水平及3:6:1的基肥、穗肥、粒肥施氮方案的试验,实现籽粒最高产量15 663.4kg.hm-2的目标。苏玉20超高产群体形成的规律为:促开花期有较大的LAI(达到7.0以上),并减缓灌浆期LAI下降速率,同时提高粒叶比;加大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和灌浆前期干物质积累速率,以促使整个生育期内总干物质积累量达到30 000kg.hm-2以上;减缓灌浆期净光合速率下降到40%以下。精确施氮可有效调节超高产群体质量,增加总粒数,进而提高产量。苏玉20籽粒产量(y)与施氮量(x)的关系为y=-0.472 1x2+430.79x-83 670(R2=0.985 6),其最佳施氮量、超高产施氮范围分别为456.2、407.9~504.6kg.hm-2。  相似文献   

9.
为给小麦机条播技术的推广及绿色、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以"扬麦11"为材料,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机条播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中,产量、有效穗数及千粒重均以施氮量为255kg/hm~2处理最高,每穗实粒数则以施氮量为300kg/hm~2处理最高;在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中,有效穗数、产量均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为60∶10∶30处理最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则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为40∶10∶50处理最高。综合考虑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和氮肥利用率,机条播小麦氮肥施用量宜为255kg/hm~2、氮肥运筹以基苗肥∶返青肥∶穗肥=60∶10∶30~50∶10∶40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初步探明在苏南地区迟播条件下,小麦高产高效的氮肥用量及运筹技术,设置不同氮肥用量与不用基苗肥和拔节孕穗肥比例的8个处理,分析氮肥施用量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氮肥对增产效率的效应。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适宜的施氮量范围(219~336 kg/hm2)较宽,在此范围内产量均达到7 500 kg/hm2左右;从产量与氮肥产出效率协调上看,219~258 kg/hm2既是高产施氮量,又是氮肥利用率高的施氮量。穗肥的氮肥增产与利用效率均高于基苗肥,在满足适宜穗数条件下,提倡前氮后移。  相似文献   

11.
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小区对比的方法研究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施氮肥的处理水稻单株分蘖、干物重均明显高于不施氮肥的处理,不同施肥方法对干物质累积量动态有明显的影响,INM1和INM2处理最高,INM4次之,FFP干物质积累量最低;施氮肥的处理穗长、平方米穗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产量均比不施氮处理高.NO产量最低,6 433.5 kg/hm2,INM2产量最高,8 919.0 kg/hm2,比对照增产38.6%;INM1和INM4次之,分别为8 628.0kg/hm2和8 518.5 kg/hm2,比对照增产34.1%和32.4%;FFP和INM3产量分别为8 382.0 kg/hm2和7 749.0 kg/hm2,比对照增产30.3%和20.5%.在氮肥用量相同,施用方法不同的情况下,氮肥利用率差异较大,INM2施肥方式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3.5%,INM1处理次之,氮肥利用率为38.4%,INM3利用率最低,为23.0%.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旱稻297产量形成的特点,以期探明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稻297在0、75和150kg/hm2的施氮量下,2年平均产量分别是2.8、3.5和3.5t/hm2。其中,75和150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75和15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在氮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施氮后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尤其是150kg/hm2处理的结实率显著低于不施氮处理,同时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较低。干物质积累在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开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低,施氮对花后干物质累积没有显著影响。分蘖盛期的吸氮量与最高分蘖数和穗粒数的相关分析表明,分蘖盛期适宜的氮累积能够促进分蘖的增加和穗形成时期单株穗粒数的增加。因此,在现有的施氮措施下,75和150kg/hm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与75kg/hm2处理相比,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和结实率降低导致单位面积的实粒数差异不显著,同时,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差是限制旱稻297在150kg/hm2处理下产量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氮素基蘖穗肥施入比例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氮素基蘖穗肥不同施入比例对机插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基蘖肥施入比例,可提高水稻群体最高茎蘖数与齐穗期有效叶面积率、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穗肥施入比例,可提高水稻茎蘖成穗率与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净光合速率,可提高齐穗后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颖花量及收获指数随着穗肥施入比例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在每667 m2施氮(N)18 kg的前提下,氮素基蘖穗肥比例20:50:30的处理获得最高单产为每667m2 762.1 kg.  相似文献   

14.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施入量180.0、225.0、270.0、315.0、360.0 kg/hm2对超级稻盐丰47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0 kg/hm2的处理获得的产量为11 889.3 kg/hm2,比180.0、225.0、315.0、360.0 kg/hm2的处理增产0.27%~8.0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主茎叶片数、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与收获穗数、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随之增加,各处理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收获指数随之降低,各处理茎蘖成穗率、有效叶面积率、穗粒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则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结合盐丰47大面积示范的表现,其最佳的施氮量(纯N)为27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在沙县夏茂镇Ⅱ优航1号示范片,设置不同氮钾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分蘖数和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以适中施氮量为最高,产量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型相关,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80 kg/hm2,每生产100 kg稻谷的施氮量为1.93 kg;随着施钾量的提高,穗数、每穗粒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之提高,产量与施钾量呈抛物线型相关,最高产量施钾量为156 kg/hm2,每生产100 kg稻谷的施钾量为1.65 kg。  相似文献   

16.
超级稻氮素施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金仁  罗朝晖  何长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02-11803,11808
[目的]明确超级稻适宜的施氮量及各生育期追施比例。[方法]采用3种不同施氮量(纯氮165、195、225kg/hm2)及各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比例共9个处理,对超级稻Ⅱ优航1号进行氮肥施用技术的试验。[结果]增加施氮量有利于超级稻成苗成穗,降低前期施氮比例、增施穗粒肥,有利于增加穗数。不同氮肥施用技术处理间超级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差异明显,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增加施氮量和前期氮肥施用比例,超级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各处理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幅为146.86~213.68kg/hm2,总吸氮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及后期施用比例提高而增加。增加施氮量和增施穗粒肥对水稻成穗数和穗粒数均有明显的影响。[结论]超级稻Ⅱ优航1号采用施氮量225kg/hm2,基施30%、插后7d施40%、幼穗分化2~3期施20%、始穗期施10%的氮肥施用技术,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条件下2个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超级杂交稻金优527和黔南优2058为材料,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研究干物质生产的特性.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加,不同施氮处理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在生育前期较大,而在生育后期较小;同一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不同施氮量处理对移栽至最高分蘖期和齐穗期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影响较大,而对最高分蘖期至齐穗期积累的干物质影响较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齐穗期和成熟期茎叶鞘、穗部积累的干物质及穗所占的比例均有增加的趋势,而茎叶物质输出率和茎叶物质转化率均有下降的趋势.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则相反,且施氮量对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影响较大,而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在0~300 kg/hm2的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最佳施氮量和最高产量分别为333.22 kg/hm2和12 231.40 kg/hm2.  相似文献   

18.
氮肥运筹对机械穴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常规稻品种中嘉早17和杂交稻品种株两优189,利用2BX-10水稻精量穴直播机,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械直播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总量为165 kg/hm2的相同条件下,穗肥用量为总量的20%时比30%的产量显著下降;穗肥为总量的30%,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增加苗肥用量促进分蘖;苗肥用量达40%时,分蘖高峰值最大,无效分蘖大量发生,成穗率显著下降。最高茎蘖数与苗肥施用量显著正相关。中嘉早17的有效穗因苗肥和分蘖肥的不同用量影响差异很小。株两优819有效穗数则随着苗肥用量的增加有效穗增加,但成穗率下降。株两优819叶面积指数高于中嘉早17,叶面积指数达高峰后,中嘉早17下降量少,株两优819叶面积指叶面积指数下降很快。增施苗、蘖肥对干物质总积累量影响的差异不大,但是重施苗肥、不施分蘖肥、少施穗肥的处理,其干物质总积累量显著减少。苗、蘖肥占总用量30%时,苗、蘖肥用量的变化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机械穴直播早稻合理的氮肥运筹方式以m(基肥)∶m(苗蘖肥)∶m(穗肥)=4∶3∶3为好。  相似文献   

19.
以南粳44和武运粳24为材料,研究氮肥运筹对钵苗机插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以及各器官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0%的基肥、30%的分蘖肥、40%的穗肥较为合理,南粳44和武运粳24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1 575.5 kg/hm2和11 365.5 kg/hm2,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成熟期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最高。本研究结果证实氮肥运筹要保证穗肥比例,适当调整分蘖肥比例,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特早熟晚粳秀水417作连晚种植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播栽期(X1),播种量(X2),基本苗(X3),氮化肥量(X4)和施氮比例(X5)因子对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作用效应,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播栽期显著影响齐穗期、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播种量对齐穗期、每穗总粒数和产量的效应显著;基本苗与单株分蘖、产量等8个目标性状均呈显著效应;纯氮量与齐穗期等6个性状效应显著;施氮比例主要影响每穗总粒数和产量。全因子模拟优化组合筛选单产≥6375kg/hm2的优化方案:播栽期07-12-14/08-1-3;播种量1158.4-1717.5kg/hm2;基本苗199.9万-208.5万/hm2;施纯氮123.0-130.2kg/hm2;氮化肥施用比例为基肥36.7%-38.3%,苗肥49.4%-50.6%,穗肥13.9%-11.1%。[结论]随播栽期延迟,要求秧田播种量减少,基本苗增加,纯氮量稳定,施氮比中基苗肥比例增加、穗肥比例减少。方案经生产验证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