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岭南树桩盆景的艺术风格及其技艺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树桩盆景是盆景艺苑中的一枝后起之秀,她的独特风格已成为我国园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就岭南盆景的艺术风格及其技艺的创新发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一、岭南树桩盆景的起源和发展概况我国古老的盆景艺术,源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然而,岭南盆景则仅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南北各地的盆景基本上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使广东很多热爱盆景致力于盆景研究的有识之士,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单一的盆景艺术,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改革传统盆景艺术,创造更适合于我省气候条件、树  相似文献   

2.
广州盆景协会写作组成立于1986年8月。四年来,写作组在协会领导和广大会员的关怀和支持下,为弘扬岭南盆景艺术服务的宗旨,努力在艺海中辛勤耕耘,写出了一百多篇有较高水平的岭南盆景理论性文章;介绍岭南树桩、山水盆景佳作的特写和岭南盆景史料;报道广州盆景协会及广州地区盆景界、香港等举办或参加的市、香港、全国、国外的盆景展览的专稿等。文章分别刊登在《广东  相似文献   

3.
岭南树桩盆景艺术,从诞生到逐步成长,发展非常迅速,成果十分显著。形势是相当喜人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现在可以说,岭南盆景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期。但在艺术水准上要不断有新的突破,再上新台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研究创新发展途径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不继承传统,创新就没有基础;如果不创新,也难于继承、难于发展。创新就是发展,就是希望。发展到今天的岭南树桩盆景艺术性很高,耐人寻味,而且造型技艺,已逐步渗透到各省各流派的盆景艺术中去。但也存在许  相似文献   

4.
盆景属于造型艺术,它是通过艺术造型,并要求符合一般的形式美的规律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岭南树桩盆景也不例外,它以“蓄枝截干”的艺术造型,创造了岭南派的独特风格。岭南树桩盆景,以其自然、苍劲,古朴称著,它以有限的空间给人们美的享受。它,或挺拔雄伟,或潇洒轻盈,离尘脱俗,去牵强做作之弊,爱好者日多,这与它的  相似文献   

5.
岭南树桩盆景以其自然、古朴、苍劲等艺术特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笔者认为这与它在创作中取自然之理,求自然美与艺术美相结合之情趣,有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当今世界人们的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相一致。 一、取“自然之理” 所谓取自然之理是指岭南树桩盆景的创作,是按植物生长固有的规律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盆景是园林中之珍品,是我国传统的园林栽培技术、庭园建筑艺术和造型艺术的结晶。盆景因地而异,风格独特,各具妙处。 广西盆景艺术的品类颇多,最主要的是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桩盆景技法源于岭南,山水盆景特点则是师法自然。 广西树桩盆景技法其艺术造意,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讲求立意在先,贯穿始终;巧于布局、小中见大、主次分明、呼应有情;繁中求简,因材施艺,虚实相生,疏密有致,争让得体,景外生情,达到形神兼备。在风格上讲究柱头显露,盘根错节,主干苍劲,浑圆有力,枝干自然流畅,疏密得度有致,创造出各具神韵千姿百…  相似文献   

7.
一、岭南盆景艺术的传统继承与创新 岭南盆景艺术如何继承传统,要先弄清岭南盆景艺术的传统面貌,或者说要先了解岭南盆景的艺术特征和流变,才进一步研究如何继承。艺术特征和流变情况就是岭南盆景艺术过去取得的成就所在;再从存在哪些不足方面来探索它的改进与发展方向。有发展的要求,有发展的方向,创新改革就自然摆进去了,这是一连串的相关问题。岭南盆景艺术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实际各以不同发展速度在延续着,直到今天。要弄清岭南盆景艺术的面貌和流变,目的是在继承中更好  相似文献   

8.
岭南盆景艺术,虽起步较晚,但由于盆景界同仁之共同努力,如今无论在艺术造型以及作为商品生产出口创汇诸方面,均取得可喜成就,而且在世界上为众多盆景艺术界人士称道,其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以下,就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岭南盆景艺术发展前景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9.
一、岭南盆景艺术发展进入新时期岭南盆景,是我国南方文化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历来为城乡居民所喜爱,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岭南万户皆春色”(宋·苏武诗)的景象,到了清代已是“风俗家家九里香”(清·屈大均诗).改革开放以来,岭南盆景更是身价倍增.  相似文献   

10.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它不但受到国内人士的爱好,近年来,还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赏。西方的雕塑,表现了人体美;我国的盆景,表现了自然界的风景美。所表现的内容不同,性质是相同,都是造型艺术。大自然的景物丰富多彩,反映到盆景上面,也就形成很多类别,如:山水盆景、花草盆景、树景、桩景、石景,以及由树、树桩、竹或花草、石头组合而成的盆景。此  相似文献   

11.
岭南盆景作为中国盆景流派中最具特色的一支,是岭南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岭南盆景技艺的发展,当下岭南盆景研究亟需承前启后,对其发展与创新做进一步探讨。本文运用历史学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以前任广州盆景协会会长、岭南盆景研究者谢荣耀为口述访谈对象,从岭南盆景培育技术、树种选择和盆景推广三个主要方面谈岭南盆景的发展和创新,为岭南盆景的当代研究留下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2.
以"蓄枝截干"为主要核心技艺的岭南盆景作为中国盆景艺术的一朵奇葩,一直是岭南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变迁,岭南盆景在技艺传承、系统研究和实践推广等方面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这些现状,从岭南盆景人与物之间的动态关联过程出发,基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以口述史的研究视角对岭南盆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岭南盆景是中国盆景中最受欢迎的一大流派,得到了海内外盆景界的肯定和赞赏。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是经岭南盆景界几代人艰辛努力,奋斗而取得的。艺术贵在创新。一个盆景流派的繁荣,是要经过不断改革创新的,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现就香港岭南盆景在继承发扬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做法特色谈一点粗浅体会。 岭南盆景在传统造型技艺方面,比较重视以树桩盆景枝法塑造神韵,优点很多。但从整体而言,作品盆面较为单调,泥土裸露,缺少苔藓覆盖和必要的配件点缀,在表现诗情画意方面,主题不够突出。在选材方面,缺  相似文献   

14.
石树盆景,又名附石盆景,是岭南盆景艺术之一,以英石(石灰石)、透水石(汲水石)为石景,以榕树、榆树、福建茶和满天星为树景,使树根附生石上,石材交融,富含诗情画意。石材盆景,是由山水盆景和树桩盆景演化而成的艺术品,它纳山野的石树景观于盆中,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种。石材盆景,在广西早已有之,只是偶有所见,不成特色,其大量出现,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还是近数年来的事情。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开始重视用石材佳景来美化环境,如桂林、柳州等城市,除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城内的天然石山树景之外,园林界的有识之士,还从山野选取天然成趣的孤石装点景区,后来又发展为在孤石之上植以榕树,使树根随石缝附生而下,这种意趣高雅的艺术造型,把生成于广西石山区的青石孤树之佳景胜境,移到城市,使城市添色增辉,为城镇居民倍加赏识。于是城乡盆景爱好者,纷纷仿效,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石树为素材,创作出大小不一的石材盆景。大景置于宾馆,中景置于庭院,小景则进入阳台居室,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5.
岭南盆景成为独立的艺术流派,起源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此期间,广东老一辈的盆景艺人,在师承我国盆景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冲破传统束缚,细心观察自然,借鉴国画的画理和笔法,创作出一批体现岭南自然风貌的盆景作品,并逐步形成了岭南盆景独特的艺术特色。其中孔泰初和素仁,对岭南盆景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最具影响,堪称岭南二杰。研究二杰的盆景艺术风格,对于我们认识岭南盆景的艺术特色,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正>岭南盆景艺术风格和流派主要是孔泰初为代表的大树型风格和素仁为代表的高耸型风格。随着盆景艺术的普及和发展,"素仁格"盆景得到众多盆景爱好者的喜爱和追随。"素仁格"盆景起源于海幢寺,因此在此举办"素仁格"盆景艺术研讨会,是岭南盆景人和"素仁格"爱好者的心愿。这次研讨会基本聚集了岭南盆景界的专家和精英,  相似文献   

17.
陆学明老先生是我国的盆景大师,为当今岭南派盆景界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他出生于盆景世家,由于耳濡目染,自小就深谙盆中技艺。几十个春秋的耕耘,由于陆老悉心钻研,精益求精,刻意创新,因而,其盆景艺术造诣精湛,独树一帜。 他可贵之处,能取前辈所长,自成一家。比如,在造型方面,他敢于打破老一辈制作盆景“树不盈尺”的旧传统,培植出许多高近一米或一米以上富有韵味的大桩景。  相似文献   

18.
一岭南盆景是岭南独创的一种园艺灵奇,是岭南人一种日益普遍的高层次的文化娱乐享受,能带给人们无穷的韵趣。植栽盆景以植物为主景,表现植物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形。岭南植栽盆景所用的植物一般是以奇特、古雅、苍虬的乔木为多,亦有灌木、藤萝、苔蔓等植物,要求有顽强的  相似文献   

19.
鉴赏岭南盆景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精神享受。对于岭南盆景的鉴赏,除要坚持"真、美、神、新"的标准,还须从"观型态、察头根、赏枝干、析意境"4个方面加深认识,最终体会出盆景艺术乃至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生境、画境、意境"的三境合一。  相似文献   

20.
素仁格盆景是岭南盆景乃至中国盆景的重要代表。韩学年作为中国盆景大师,三十多年持续坚持创作,是素仁格盆景传承与发展的探索者,也是岭南盆景的创新者。运用历史学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以韩学年为口述访谈对象,从榕树盆景、山松盆景和素仁盆景三个主要方面了解其对岭南盆景的创新发展以及对素仁格盆景的思考,为岭南盆景的当代研究留下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