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射病又称中暑,是由于天气闷热,空气湿度过大,牛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蒙受热应激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病。其临床特征是体温过高、虚脱、缺氧和脑神经机能紊乱。为奶牛、役用牛在夏季的常发病。  相似文献   

2.
<正>中暑是奶牛在炎热的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之一,是奶牛在潮湿闷热环境下导致体温调节机能衰竭和热平衡失控的一种综合症。1发病原因(1)周围环境高热、高湿,尤其在受到阳光直射  相似文献   

3.
八五七农场某队一饲养户喂酸度过高的青贮饲料后造成8头奶牛中毒,经抢救除1头中毒较重死亡外,其余7头全部治愈。奶牛瘤胃酸中毒是奶牛常发病,其原因是饲喂大量的精饲料、精粗饲料搭配不合理或饲喂酸度过高的青贮饲料造成瘤胃产生大量乳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天津市某奶牛饲养小区的一个饲养户的奶牛发生了一起急性、死亡率高的传染病,10d内先后有5头2岁龄育成奶牛发病,死亡2头。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实验室诊断为牛巴氏杆菌病。现将诊断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诊断1.1 流行病学调查该奶牛饲养小区有饲养户63个,饲养奶牛1260头。据调查,发病牛是新建饲养户2003年4月才从河北省选购引进的大龄育成牛,共有奶牛56头。引进前饲喂干玉米秸、豆饼、玉米粉,主要饲喂配合精饲料,5kg/头/d;青贮玉米40~60kg/头/d,苜蓿1kg/头/d;盐槽内只放食盐;已接种过牛口蹄疫疫苗。1.2 …  相似文献   

5.
牛泰勒焦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寄生虫病,是由寄生在红细胞内的泰勒焦虫及其产生的毒素,导致脏器损伤、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地方流行性寄生虫病。我县宁姜乡黄花村和好心村,已经连续3年发生牛的泰勒焦虫病。现将本病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这两个村共饲养黄牛500头左右、奶牛200头左右。2003年7月份,有25头黄牛、12头奶牛发病,其中死亡黄牛6头、奶牛2头;2004年6月份,有18头黄牛、8头奶牛发病,其中死亡黄牛4头、奶牛1头;2005年7 ̄8月份,又有黄牛12头、奶牛3头发病。2临床症状病牛体温升高达40 ̄42℃,呈稽留热;精神…  相似文献   

6.
奶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是由双芽巴贝斯虫寄生于奶牛的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因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给养奶牛专业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2008年6月鲁山县库区乡婆娑街村刘某从漯河市购回奶牛7头,8月中旬相继发病,至9月下旬7头全部发病.初步诊断为奶牛巴贝斯虫病.2008年底刘某又从湖北省宜昌市购回奶牛7头,2009年4月下旬至6月中旬全部发病.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奶牛双芽巴贝斯虫病.2009年2月初产牛犊1头,至4月龄时发病.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刘某共饲养奶牛15头,发病15头,死亡1头,发病率100%,死亡率6.67%.  相似文献   

7.
某饲养户饲喂奶牛8头,一直饲喂干鲜玉米秸,从未饲喂过青贮.2005年9月10日,用鲜玉米秸制作完青贮,9月15日搬迁进入养殖小区并开始给奶牛饲喂青贮,9月17日奶牛发病.8头牛中有3头因产奶量高或采食量大而发病;其余5头牛因产奶量小、厌食加之采食量小而未发病.  相似文献   

8.
2002年6月初,我县出现了高温湿热的气候,6月上旬,从山西引进的12头荷系黑白花奶牛全群发生一种以高热,张口喘气,呼吸、心律快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和发病季节,气候特点确诊为中暑。通过中西结合,采用散热降温、解暑、强心补液、纠正酸中毒等方案治疗而痊愈,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02年6月,从山西忻洲县引进的12头荷系黑白花奶牛经过9天的长途运输,于6月11日抵达我县,暂时安排在我县品改基地杂交肉牛场饲养。6月14日中午气温较高,发现786号、785号发病,15日下午3时,全群发病,病程迅速,发病率100%,死亡1头。…  相似文献   

9.
1994年6月30日~7月3日,因气温骤然升高,致使新疆呼图壁种牛场一分场饲养的荷斯坦奶牛中暑,产奶量下降,并死亡1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279元,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新疆呼图壁种牛场一分场饲养中国荷斯坦奶牛600头,其中成母牛300头。1994...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养殖技术》2004,(3):25-25
奶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 2003年10月,天津市某奶牛饲养小区的一个饲养场发生了一起急性、死亡率高的奶牛传染病,10日内先后有5头奶牛发病,死亡2头。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调查、病理解剖,实验室诊断为牛巴氏杆菌病。现将该病过程报告如下: (一)流行病学调查 该奶牛饲养小区共计存栏奶牛1 260头,有饲养户63个。该奶牛饲养户为新养户,2003年4月从河北省选购引进大龄育成牛。全场共有奶牛56头,引进前饲喂干玉米秸、豆饼、玉米面,引进后主要饲喂配合精饲料,每日5公斤/头;青贮玉米每日20~30公…  相似文献   

11.
正瘤胃酸中毒又称过食豆谷综合征、中毒性消化不良,是由于采食了过量富含碳水化合物饲料,在瘤胃内急剧发酵产生大量乳酸而引起的以前胃机能障碍为主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瘤胃积滞大量酸臭内容物,消化紊乱,高乳酸血症,重度脱水,神经症状,瘫痪和昏睡等急性消化性酸中毒为特征,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2016年3月,苏吉滩乡某奶牛养殖场由于饲养员饲喂不当,发生奶牛瘤胃酸中毒,185头奶牛发病15头,死亡1头,  相似文献   

12.
奶牛冬痢多流行于10月至次年4月,是奶牛的一种季节性、爆发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由于饲料的改变及气温的急剧下降,可突发本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染迅速,呈急性经过,严重腹泻,便血,奶产量显著减少,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为特征。本病原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有报道为牛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和空肠弧菌所致。据报道,冬痢在重庆市某奶牛场中曾发生过。我场于2002年1月22日首次爆发本病,据调查,是我场建场51年来首次发生本病。1发病情况我场现有黑白花奶牛58头,发病29头(均为成年母牛),发病率为50%,其中,拉稀便15头,占51.7%,拉血便14头,占48.2%,死亡1头,…  相似文献   

13.
中暑也可称为热衰竭、中暑衰竭或中暑虚脱。奶牛中暑主要是在炎热的气候下奶牛因日光、温热、潮湿等物理因子使其机体收到了侵害,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出现紊乱。当气候较为炎热时对奶牛进行放牧、驱赶等活动,会使奶牛因头部受到日光直射而导致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出现紊乱,这种现象也可称为日射病。如奶牛在高温、高湿且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情况时,可将这种现象称为热射病。  相似文献   

14.
<正>夏季,由于外界气温过高,黄牛在闷热的圈舍内或在运输途中,长时间被强烈的阳光照射,使其体内热量不能及时释放,引发黄牛发生中暑病,从而给黄牛养殖户或黄牛经纪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减少经济损失,更好预防本病,现将一例夏季黄牛中暑病病例诊治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16年7月15日下午15点,县疫病控制中心接到某乡镇动监所所长打电话报告,其辖区黄牛经纪人李某从外购进10头黄牛,到家后发现10头黄牛突然发病,卧地不起,或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威县大力实施奶业振兴,成为河北省新兴奶牛养殖大县,奶产量位居全省第三名。截至到2020年底,全县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年产生鲜乳18万吨;现有万头牧场6个,千头牧场2个。万头牧场生产设施设备条件好,技术人员配备齐全,奶牛饲养管理规范到位;但是小型社会牧场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技术力量较差,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奶牛单产水平不稳定,养殖场收益较低。奶牛乳房炎是乳房内部发生了炎症,主要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乳房和受到外部刺激造成的。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奶牛四大疾病之一。乳房炎发病率过高、发病后治疗不及时将直接导致发病泌乳牛淘汰,严重影响养殖场的生鲜乳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是从如何提高中小型社会牧场的管理水平,降低乳房炎发病率,做好乳房炎防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奶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我区一个集约化奶牛场所饲养的316头奶牛中有32头发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一)发病情况2012年1月12日,楚州区淮城镇一奶牛养殖户沈某饲养的12头奶牛中有1头奶牛在刚产过犊牛后8h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到第2天时食欲废绝,眼睛半闭,不能站立,并表现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一段时期,由于气温偏高,牛中暑病例时有发生,给奶牛业带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奶牛中暑病是日射病和热射病的总称。日射病是由于炎热的季节,强烈的日光直射奶牛的头部,引起脑膜充血,以及脑实质的病变,导致中暑神经机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热射病是家畜在  相似文献   

19.
<正> 奶牛流行热病毒,不仅侵害乳牛的呼吸、消化、运动和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亦相当严重。1991年7月31日~9月2日奶牛流行热暴发期间,我场共发病奶牛594头,复发166头次,累计发病760头次,总发病率占病初存栏奶牛700头的108.57%,有73头奶牛因病流产,流产率占发病孕  相似文献   

20.
<正>1发病情况某奶牛场共有大小奶牛320头,2012年2月初,有1头犊牛突然发病,高烧不退,并迅速传染其他奶牛。1周内,10头成年奶牛发病,3头犊牛发病,1头死亡。据畜主反映,发病初期,当地兽医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治疗,收效甚微,病情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