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苏州地区铁皮石斛移栽基质优化筛选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郭益红  孙红杰  史冀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258-3259,3261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苏州地区铁皮石斛(De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et Migo)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后期生长的影响。[方法]试验设4种基质处理,分别为纯细锯末、泥炭∶树皮∶刨花=2∶4∶4、泥炭∶树皮∶刨花=3∶3∶4、泥炭∶树皮∶细锯末=2∶3∶5。[结果]基质配方泥炭∶树皮∶刨花=2∶4∶4的透气性和保水保肥性能良好,以其为基质时,铁皮石槲组培苗的成活率最高,后期生长过程中萌芽率最高,株高较高,茎粗较粗。[结论]泥炭∶树皮∶刨花为2∶4∶4的基质配比最有利于铁皮石斛的生长,这可为太湖流域地区生产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的炼苗处理、不同基质配比及移栽后的栽培管理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后期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苗时间以30 d为最好,成活率最高;揭盖放置以2~3 d为好,可提高瓶苗的成活率;栽培基质以处理A(锯木∶泥炭∶蛭石=1∶2∶1)为最好。铁皮石斛移栽后保持空气湿度为90%~60%,温度为15~28℃才有利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铁皮石斛出瓶炼苗时适宜的栽培基质。[方法]以珍珠岩、细陶粒、腐殖土、泥炭、椰糠、刨花6种基质配制不同的混合基质进行炼苗筛选,在几种不同的基质中,结合生根数、茎节数、叶片数、植株高度试验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细陶粒∶腐殖土=1∶3的混合基质最适合铁皮石斛组培苗练苗;其次细陶粒∶珍珠岩∶腐殖土=2∶1∶1和细陶粒∶刨花=1∶2的混合基质也比较适合练苗。[结论]适宜的栽培基质为提高移栽成活率、培育高产量、高品质的铁皮石斛以及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种植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质理化性质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质理化性质是影响组培苗移栽时生根成活的关键因素,通过不同基质种类的不同比例配比,对铁皮石斛培养基质的理化性质测定和调查组培苗成活率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组培苗在各配方的生根基质中较适宜的理化性质配方为锯木∶泥炭∶珍珠岩=1∶2∶1,其容重0.11g·cm-3,总孔隙度60.58%,毛管孔隙度14.25%,非毛管孔隙度71.56%,大小孔隙比1∶1.3。基质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为0.059、0.016、0.153g·kg-1,pH6.8,电导率为0.90Ec。铁皮石斛在不同基质栽培中的成活率和生根、生长有显著影响,栽培于锯木∶泥炭∶珍珠岩=1∶2∶1基质中的组培苗的成活率、生根情况和生长情况均显著高于其它基质配方,是一种比较适合铁皮石斛组培苗生长的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5.
不同基质对铁皮石斛组培苗成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3种基质处理,即刨花∶细锯末=1∶6(处理1)、桤木树皮∶细锯末=5∶1(处理2)、杉木树皮∶细锯末=5∶1(处理3),比较铁皮石斛的成活率、茎粗、株高、根长、根数、叶片数等,筛选适合铁皮石斛生长的最佳基质。该试验条件下,移栽30 d后铁皮石斛组培苗成活率在处理1中为91.3%,在处理2中为97.5%,在处理3中为95.5%;移栽60 d后,其株高、根长在处理1中为6.40、3.26 cm,在处理2中为7.40、5.25 cm,在处理3中为6.45、5.10 cm;其根数在处理1、2、3分别为5.0、6.5、5.6条,茎粗则分别为0.255、0.582、0.542 cm,对应的叶片数分别为9.0、14.5、13.0片。研究初步显示,青木树皮∶细锯末=5∶1是用于铁皮石斛试管苗移栽的最佳基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基质对铁皮石斛的根生长量、植株高度、根数量和成活率的影响,筛选适合铁皮石斛生长的最佳基质。方法:以泥炭土、蛭石、珍珠岩、水草、椰糠设计7种不同移栽基质组合,对铁皮石斛组培苗进行移栽,并分别统计移栽后的15,30,45d成活率。结果: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入水草+椰糠中45d后根生长较好,成活率为83.33%。结论:水草+椰糠最适合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  相似文献   

7.
福建铁皮石斛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铁皮石斛种子为材料,开展种子萌芽、壮苗生根适宜培养基配方试验研究,并对组培苗的移栽基质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以MS+蔗糖30g.L-1+琼脂7g.L-1为培养基,种子萌芽快,萌芽率高;1/4MS+蔗糖40g.L-1+马铃薯提取液100mg.L-1+琼脂7g.L-1是壮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木屑∶泥炭(1∶2)的基质,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平均新芽数及大于3cm平均新芽数等3项指标最好。  相似文献   

8.
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7,(8):28-31
以铁皮石斛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进行移栽单因素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条件下基质、浇灌液及湿度等因素对铁皮石斛移栽苗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蛭石∶水苔为1∶1的基质中,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56 d成活率最高为83.17%;蛭石∶有机酸性营养土为1∶1时,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56 d生长最快,最大生长量为0.360 cm。在不同浇灌液对铁皮石斛移栽苗成活率的试验中,以pH值6.5的1/2 MS浇灌液成活情况最好,56 d成活率82.50%。在不同湿度环境对铁皮石斛移栽苗成活率的影响的单因素试验中,置于60%~80%湿度环境中的铁皮石斛移栽苗生长最好,56 d成活率为78.42%。研究认为,在移栽条件蛭石∶有机酸性营养土为1∶1的基质上覆盖1 cm左右的水苔,以pH值为6.5的1/2 MS浇灌液浇灌铁皮石斛移栽苗,并保持60%~80%湿度环境最有利于铁皮石斛移栽苗生长。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树皮、水草、砂石和泥炭土为基质,研究不同基质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毛百合组培苗移栽成活率,采用不同配比的基质,研究了基质对毛百合组培苗的移栽后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园土∶河沙=2∶1∶1中的百合组培幼苗生长优于其它配比基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铁皮石斛在海南省的最佳生产模式,为铁皮石斛在海南省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栽培基质以及不同栽培环境,探索铁皮石斛在海南省的最佳生产模式。【结果】树皮+火山石(V树皮∶V火山石=1∶1)栽培的小苗成活率最高,为97%,且植株高大粗壮,抗病性强。在五指山(海拔650 m)地区栽培的铁皮石斛比水帘温室大棚(海拔50 m)栽培的铁皮石斛苗长势好,产量高。【结论】在海南省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区采用V树皮∶V火山石=1∶1的栽培基质种植铁皮石斛是一种较佳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培养生根优良的铁皮石斛组培苗,提高移栽成活率。【方法】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激素配比(1.0~3.0 mg/L NAA、0.5 mg/L 6-BA)进行铁皮石斛组培苗生根培养,并采取正交试验考察光照强度、pH和琼脂用量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随着MS培养基中NAA浓度的升高,试管苗的鲜重和生根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以添加NAA 1. 0 mg/L(处理1)和NAA 2. 0 mg/L(处理3)的试管苗长势最好。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培养条件中,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大小表现为光照强度>琼脂用量>pH值,生根培养基3因素最优水平组合为光照强度2000 lx,pH 5.5,琼脂用量8.0 g/L。【结论】铁皮石斛试管苗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 + 10%香蕉泥 + NAA 1.0 mg/L + 2%蔗糖 + 0.05%活性炭,适宜的生根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 lx、琼脂用量8.0 g/L、pH 5.5。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腐熟处理的桉树皮为主的单一基质及与珍珠岩、泥炭等按不同比例配制成的混合基质材料,并以松树皮为对照基质进行铁皮石斛的盆栽试验,探讨不同堆沤处理的桉树皮作为铁皮石斛栽培基质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经过堆沤处理的含桉树皮基质的栽培效果均比自然风干的桉树皮基质好,其中以化学生物方法联用发酵桉树皮基质的栽培效果较好;12 种含桉树皮基质在铁皮石斛上的栽培效果以化学生物方法联用发酵桉树皮与珍珠岩、泥炭的体积比为2颐1颐1 的混合基质为最好,而且明显优于松树皮基质;其他11 种含有桉树皮的基质均适合做铁皮石斛的栽培基质。说明桉树皮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松树皮做为铁皮石斛的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14.
目前铁皮石斛种苗生产主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传统的固体培养方式成本高效率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可以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利用自主研发的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培养铁皮石斛种苗,同时以固体培养作对照,比较了两种培养方式的铁皮石斛增殖率及植株高度、茎粗、根系情况、移栽成活率等。结果显示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培养获得的铁皮石斛增殖率更高,组培苗更健壮,而且根系适中,利于栽培,移栽成活率也高于固体培养,为铁皮石斛种苗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朱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47-8447,8450
以金叶日本冬青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不同基质配比、不同炼苗处理及不同栽培基质对金叶日本冬青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叶日本冬青炼苗基质以泥炭∶砻糠灰:珍珠岩=5∶1∶4为最佳;栽培基质蛭石+珍珠岩、泥炭土+珍珠岩的植株成活率较高;以河沙作为栽培基质具有成本低的优点,但其栽培成活率、株高指标稍差。  相似文献   

16.
以铁皮石斛原球茎及试管苗为试材,采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光源的白光(W)、红光(100%R)、蓝光(100%B)、60%R+40%B、70%R+30%B、80%R+20%B 6种不同光质配比,以普通荧光灯(PGFL)作为对照,探讨不同光源及不同光质比处理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及试管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原球茎在光质比为70%R+30%B处理下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率为89.01%,比对照提高40.0个百分点。株高随红光比例的增加呈升高趋势,100%R处理达到最大值(53.25mm),比对照提高21.05%。叶数、最大叶宽和根数均在60%R+40%B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6片、9.95mm、6.9条,比对照提高38.18%、60.48%、27.78%。最大叶长和根长均在80%R+20%B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5.52mm和43.91mm,比对照提高2.33%、104.14%。总鲜质量、总干质量均以70%R+30%B处理时最大,分别为1.203 9g和0.104 8g,比对照提高189.05%、113.44%。60%R+40%B处理下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0mg/g、0.34mg/g、2.35、297.66μg/(g.h)、43.35%,比对照提高33.33%、30.77%、1.73%、150%和12.36个百分点。CCFL红蓝光比例为6∶4时,更有利于铁皮石斛试管苗光合作用以及干物质和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黎勇  王小丹  罗培凤  武丙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12-22214,22225
[目的]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菌根真菌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的接种效应进行研究。[方法]以从野生铁皮石斛根系中分离得到的Tjl、Tj2、Tj3真菌为材料,将其接种到铁皮石斛组培苗的根系上进行接种试验。[结果]在组培条件下,Tjl菌在前期没有表现出促生作用,Tj2菌表现出较强的促生作用,Tj3菌则对根具有促生作用,而在后期,Tj1菌则表现出了较强的促生作用,Tj2菌的接种效果最好,促生作用最强,Tj3菌则出现烂根烂苗现象;在室外条件下,Tj2菌接种使组培苗叶数增加,侧芽数增加,侧根生长明显,株高增加显著,叶片大而深绿,根部有明显的膨大现象。[结论]2种接种方式均说明Tj2菌对铁皮石斛的地上植株和地下根系生长,株数增多,株高增加,新芽和新根萌发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证明Tj2菌与铁皮石斛有效地建立了共生关系。因此Tj2菌对石斛组培苗的成功栽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铁皮石斛无公害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方法】以野生"红皮软脚"铁皮石斛种质作为组培材料,探讨不同规格组培苗(优质、合格)、不同栽植方式(床架栽、地厢栽)对铁皮石斛生长势、生长量及成药茎条产量的影响,同时测定鲜茎和枫斗中石斛碱和石斛多糖的含量。【结果】不同栽植方式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种植成活率影响不大,但优质苗栽后成活率、生长势和成药茎条产量均明显优于合格苗,床架栽的生长势、生长量和成药茎条产量均明显优于地厢栽;地厢栽产品中检测到部分有机磷农药残留,床架栽因远低于限量标准而未检出;1年生、2年生鲜茎及枫斗中石斛多糖含量分别为19.72%、18.54%、29.41%;在生长年限不超过2.5年范围内,石斛碱含量随种植年限增长而增加。【结论】在广西自然气候条件下,采用优质组培苗、搭床架栽植及生态防治病虫害是实现铁皮石斛无公害标准化种植的关键。实际生产中,可以鲜茎多糖含量≥18%、枫斗多糖含量≥25%、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不超过无公害食品规定标准作为无公害铁皮石斛产品质量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