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初步调查海南岛各市县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现状,介绍了薇甘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危害特征,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薇甘菊在海南岛已有蔓延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云南薇甘菊危害核心区内薇甘菊发生危害的分布特征,2010年11月22日沿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段路肩两侧200m进行薇甘菊发生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滇缅公路薇甘菊分布不连续,呈板块、点状分布;纬度越低,距中缅边境越近,薇甘菊发生、分布点频度越高;薇甘菊发生点盖度变化大,厚薄不均,发生面积大小不等;危害植物高度由被侵害植物高度决定;覆盖能力强,危害植物种类多,表现极强的入侵、侵害性;薇甘菊分布点多在农业耕作区的田边、地角以及稀疏林地、河流、溪水、水沟边和农户院落四旁;林木郁闭度大的林地薇甘菊危害相对较轻,完全郁闭的林中尚未发生薇甘菊危害。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调查有害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在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分布和危害,综合已有的在薇甘菊的生态学防治,生物学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薇甘菊的各种防治策略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薇甘菊防治的研究方向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对如何大面积防治薇甘菊和彻底根除薇甘菊提出了综合建议。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的危害与防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入侵危害植物,近年来迅速蔓延。对农业、林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本文对薇甘菊的危害、防除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有效防除薇甘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在深圳内伶仃岛外地区的分布及其危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薇甘菊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植被的有害杂草。作者在深圳内伶仃岛外地区设点调查薇甘菊的分布和危害状况,概述了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并建议立项对其进行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发生区域的新造林地极易受到薇甘菊的侵袭、危害,为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显著的薇甘菊控制技术,受森林郁闭度大于70%时薇甘菊难以生存且对周围其他植物不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启发,选择不同透光率的黑色塑料膜、三层遮阳网、二层遮阳网、一层遮阳网、黄色塑料膜、蓝色塑料膜,在薇甘菊发生较为严重的瑞丽市进行人工模拟郁闭、遮荫控制薇甘菊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塑料膜覆盖薇甘菊的透光率为0%,30d后能够迅速降低薇甘菊盖度至0%,降低薇甘菊生物量,致使薇甘菊花序数量为0个,影响其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薇甘菊迅速死亡;因此,黑色塑料膜是对薇甘菊速效郁闭、遮荫控制的最佳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州市花都区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林地发生及危害的规律,采用实地踏查的方式对不同林地发生危害状况及薇甘菊年度生长动态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林分郁闭度由低到高的变化,薇甘菊的发生程度是由高到低变化;在不同的林地类型上薇甘菊发生程度变化为:废弃果园>荒地>路边绿化带>水边>林缘>林下(郁闭度0.5以下)>正常管理果园>林下(郁闭度0.51~0.79)>林下(郁闭度0.8以上);同时通过分析薇甘菊月度生长动态规律,为薇甘菊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林业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恶性杂草。在林间使用不同浓度的紫薇清对薇甘菊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药后90 d,高浓度紫薇清对薇甘菊防效达100%,低浓度者亦达到96.4%,对照药剂草甘膦防效为90.1%,三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薇甘菊叶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薇甘菊是一种广泛危害各种植物的攀援植物,调查发现薇甘菊受一种较为严重的叶枯病危害。经分离培养研究,初步认定其病原是豆荚大茎点菌(Macrophoma mame Hara.)。文章对该病的病原及其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索以菌治草的生物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何谓外来生物入侵。外来生物入侵也简称外来种入侵 ,它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 ,这些生物快速地进行生长繁衍 ,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 ,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带来很大的危害。薇甘菊是原产于中、南美洲的菊科草质藤本植物 ,薇甘菊的英文名叫Mile a minuteweed ,释译成中文就是一分钟一英里草。薇甘菊产生蔓生茎 ,攀缘并缠绕其它植物 ,可使成片树木枯萎死亡 ,可以说所到之处别无他草。薇甘菊在 1919年已在香港出现 ,并于八十年代初入侵到深圳 ,现在薇甘菊正在迅速向珠江三角洲扩散 ,分布面积正…  相似文献   

11.
介绍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的传播与蔓延以及给德宏州林地带来的危害.阐述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人工铲除辅以化学防治3种薇甘菊防治技术与方法.分析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表明,对薇甘菊的防治必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同一地块必需重复防治3次以上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2.
薇甘菊为文昌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该文介绍了薇甘菊在文昌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情况,具体分析了主要防治措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降香黄檀在肇庆市属国有林场适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也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文章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对菊科植物有高活性的药剂成分进行复配研制药剂,经室内和林间的药效试验,筛选出能高效防治薇甘菊且对环境安全的新药剂——24%二氯吡啶酸·2,4-滴水剂,商品名为"紫薇清"。  相似文献   

14.
薇甘菊化学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薇甘菊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恶性杂草。针对薇甘菊在广州地区的危害现状,开展了甲磺隆、氯磺隆、使它隆及添加洗衣粉、Agrocer等助剂化学防治薇甘菊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用助剂对上述3种农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其中,使它隆混用茶枯粉、Agrocer、APSA-80,甲磺隆添加洗衣粉,氯磺隆混用APSA-80,增效作用明显。在测定不同用药部位对薇甘菊的防效试验中,发现使它隆喷于植株上、中部的防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照度对薇甘菊光合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控制薇甘菊的生长和危害,对不同照度条件下薇甘菊的光合性状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照度为2 000 lx的光(处理Ⅰ);上午自然光,下午照度为2 000 lx的光(处理Ⅱ);全自然光(处理Ⅲ)处理薇甘菊.结果表明对薇甘菊处理2个月后,在处理Ⅰ条件下,薇甘菊叶片薄,茎短、分枝少,生物量积累少;在处理Ⅱ和处理Ⅲ条件下,则生长茂盛,分枝多,生物量积累多;荧光测定表明,处理Ⅰ条件下薇甘菊光系统Ⅱ(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非常低,非光化学猝灭非常高,光化学猝灭很低,可变荧光产量高;在处理Ⅰ条件下,随测定光的增强,薇甘菊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VETR)上升幅度较小, 在测定照度为17.85 klx时,处理Ⅰ条件下的VETR 只有处理Ⅲ条件下的48%;叶对820 nm光的吸收表明, 在处理Ⅰ条件下,薇甘菊的光系统Ⅰ(PSⅠ)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较低.这些结果说明光照影响薇甘菊光系统功能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其生长.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颈盲蝽对薇甘菊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首次发现薇甘菊颈盲蝽专性取食薇甘菊的基础上,为阐明其对薇甘菊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薇甘菊颈盲蝽取食对薇甘菊生长、开花、结实的影响,室内选取健壮的颈盲蝽雌、雄成虫各10头研究薇甘菊颈盲蝽雌、雄成虫取食薇甘菊的方式、取食时间、取食部位、取食量、取食频率、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薇甘菊颈盲蝽各虫态都嗜食薇甘菊嫩叶以维持生存,薇甘菊被颈盲蝽取食后,地面直立茎长度(59.83±0.60 cm),极显著小于未受害薇甘菊地面直立茎长度(79.53±0.48 cm);受害后花序数(92.4±15.29个),极显著小于未受害花序数(710.9±47.31个);AM 9∶00~PM 9∶00,雌成虫取食嫩叶面积(1.14±0.14 cm2),显著小于雄成虫取食嫩叶面积(3.47±0.50 cm2),均大于薇甘菊颈盲蝽选择取食最小新叶面积1 cm2,1头薇甘菊颈盲蝽成虫1天足以取食1对薇甘菊新叶片;雌成虫取食嫩叶的取食频率(1.12±0.12次/min),显著小于雄成虫取食嫩叶的取食频率(2.58±0.24次/min);每天下午薇甘菊颈盲蝽成虫取食较为活跃,雌成虫取食嫩叶虫口数量PM 7∶00达到峰值(6.0±1.26头),雄成虫取食嫩叶虫口数量PM 9∶00才可达到峰值(6.2±0.66头)。薇甘菊颈盲蝽具有取食能力强、食量大、取食频率高等特点,能对薇甘菊的茎生长产生影响,抑制其无性繁殖;也可对薇甘菊的花序分化产生影响,抑制其开花结实量,有效控制薇甘菊进行有性传播、扩散,是控制薇甘菊极为重要的一种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7.
薇甘菊是一种世界性的有害杂草,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迅速蔓延,对当地森林植被,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危害。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薇甘菊控制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防除及综合利用这种外来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薇甘菊生态防除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生态防除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在受害严重的深圳、东莞设置试验地,在人工除草(包括全部薇甘菊)后搭配种植9个树种、1种灌木和1种草本,并设置固定样方调查薇甘菊的生物量、盖度、密度及其周围人工种植的、野生的乔灌草植物生长量、盖度。初步研究表明:(1)深圳试验地大叶相思、马占相思和东莞试验地米老排、樟树的冠幅增长最快,宜作为防除薇甘菊的造林树种;蟛蜞菊生长迅速,可在短期内有效抵御薇甘菊侵害;(2)薇甘菊生物量与其它植物总盖度的关系符合负指数曲线模型;(3)薇甘菊盖度、密度与其它植物总盖度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能很好地拟合线性模型;(4)据(2)、(3),其它植物总盖度以及包括其内的林木冠幅(或郁闭度)、草本层盖度,可作为评价一个植物群落抵御薇甘菊为害的能力或一种生态防除措施的效能的实用而方便的指标。种植当地适生乔灌草植物或促进野生植物生长,建立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可持续有效地抵御薇甘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选择不同经营目的和立地条件的林地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不同生长时期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薇甘菊营养期(6—9月),采用人工清理与紫薇清组合,草舒与紫薇清组合及单一使用紫薇清3种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均达95%以上;花期使用1 000,1 500,2 000倍紫薇清防治薇甘菊,防治效果分别为98.8%,88.9%,92.9%。建议生产上:以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以结合除杂灌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00倍草舒+2 000倍紫薇清防治;在林地或有其他经济植物的地方,在薇甘菊花期使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不方便使用除草剂的地区,采用人工清理即全修防治薇甘菊。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球1 172个薇甘菊分布点、27个环境因子及Max Ent模型,预测并定量分析云南省薇甘菊不同等级适生区域及其面积。结果表明,云南省薇甘菊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北纬25°以南地区,普洱市、德宏州、红河州有大范围高适生区;临沧市、西双版纳州和文山州有大范围的中等适生区;玉溪市、楚雄州、大理州有较大面积的低适生区。云南省薇甘菊适生区等级划分采用阈值较为合理,等级划分结果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高适生区基本都是现有薇甘菊发生的地区,不同适生区等级气候生态条件与薇甘菊生长需求的层次也很吻合。本研究利用全世界1 172个薇甘菊发生点数据既包括了原产地中、南美洲,也包括了云南省被入侵地德宏州、保山市、普洱市等,提高了薇甘菊在云南省潜在分布区域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