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X射线衍射法测定铜钱树木材微纤丝角及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x射线衍射法对铜钱树木材微纤丝角及其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钱树木材微纤丝角度为14.1°。径向变异模式为,自髓心向外,开始逐渐减小,约10年后趋于变缓;纵向变异为基部向上微纤丝角逐渐增加;幼龄期和成熟期的界限约在第10年。  相似文献   

2.
杨树无性系微纤丝角的时空变异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X射线衍射法对 7个杨树无性系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7个无性系在胸径处的微纤丝角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α =0 0 5 )。 7个无性系胸径处微纤丝角平均值大小顺序为I- 72 >I- 6 9≥NL - 80 35 1>南林 - 1388>南林 - 895≥南林 - 4 4 7>南林 - 95 ,其中NL - 80 35 1、I - 6 9杨、I- 72杨与南林 - 95存在较明显差异 ,胸径处的微纤丝角均比南林 - 95杨约高出 30 %以上。杨树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为 :在幼龄阶段 (1~ 3年 )微纤丝角逐渐增大。此后又逐渐减小 ,多项式方程可较好地描述杨树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 (R2 =0 82 6 )。微纤丝角在株内纵向变异规律为同一年轮内微纤丝角变化呈“马鞍型” ,微纤丝角在树木基部最大 ,随着树高的增加逐渐减小 ,当树高到达 13 6m后 ,微纤丝角又开始增大。微纤丝角在株内纵向变异规律也可用多项式方程来描述 (R2=0 6 16 )。本研究结果可为杨树无性系的早期选育和杨树人工林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宽叶水柏枝材构造及微纤丝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生长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及微纤丝角。[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显微图像分析等测试技术和分析手段,针对灌木材的识别与利用,首次对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和微纤丝角进行研究,取得了构造照片、组织比量和微纤丝角等指标。[结果]宽叶水柏枝为半环孔材,导管叠生,单穿孔。木纤维长度平均值为617.14μm,属短纤维树种。枝材组织比量:木纤维、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分别为52.60%1、3.02%、23.96%、10.42%。射线组织异型单列及多列,轴向薄壁组织轮界状及环管束状;微纤丝角平均为7.6°,径向变化趋势为从髓心至树皮逐渐减小。[结论]该研究为宽叶水柏枝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4.
兴安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林场选取的20年生兴安落叶松4株木材为材料,通过对其管胞长度和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和微纤丝角的测定和分析,探讨了兴安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及其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长度的平均值为2125.43 μm,管胞宽度的平均值为35.06 μm,长宽比的平均值为60.67,壁腔比的平均值为0.33,微纤丝角的平均值为27.37°,兴安落叶松木材属于长纤维,是很好的制浆造纸纤维原料.(2)兴安落叶松管胞长度的平均值变异范围为2259.25~2032.25 μm;管胞宽度为36.08~34.01 μm;长宽比变异范围为64.81~56.39;壁腔比变异范围为0.3916~0.2917;微纤丝角变异范围为27.03°~27.97°,方差分析表明,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株间差异不显著.(3)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长度的径向变化模式为Panshin II 型;管胞宽度、长宽比径向变化为从髓心到树皮逐渐增加;壁腔比径向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微纤丝角径向变化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应用X-射线衍射法对实生苗和埋鞭2种造林方式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各3个竹龄的竹材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所选竹材各个竹龄细胞次生壁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都呈现下降或波动趋势,从竹青到竹黄存在显著差异。埋鞭和实生苗造林的竹材微纤丝角最大值分别为12.05°和10.97°,最小值分别为7.67°和8.24°,变化幅度均小于5°;其微纤丝角平均值分别为9.41°和9.71°,相差不大。2种方式的竹材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加未呈现一致的规律性变化,竹龄对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纵向微纤丝角从下到上没有明显规律,埋鞭的竹材下、中和上部的平均微纤丝角分别为9.64°,9.25°和9.34°,小于实生苗的分别为9.73°,9.82°和9.58°,存在显著差异。探讨了不同造林方式获得的毛竹竹材的微纤丝角的时空变异规律,为合理有效地开发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图4表3参22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杉木木材薄片小试样的顺纹抗拉弹性模量和气干密度,计算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进而研究杉木管胞纵向弹性模量的株内变异规律及其与微纤丝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杉木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沿径向变异较大,靠近髓心处管胞的弹性模量较小;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沿树干高度方向变化不大。杉木管胞的平均纵向弹性模量为44.06 GPa;随着微纤角的增大,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显著降低;当微纤丝角大于24°后,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降低的幅度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年轮沙柳(Salix psammophila)材的孔隙结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为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沙柳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取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的3年生沙柳为研究对象,利用氮气吸附法(NAD)研究不同年轮处沙柳木材的孔隙结构,并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不同年轮处沙柳木材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结果】从髓心到树皮的3个年轮处沙柳木材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分别为0.54,0.68和1.81m2/g;孔体积逐渐增大,分别为0.002,0.468和1.560cm3/g,大多数孔隙的直径为2~10nm;而微纤丝角逐渐减小,分别为14.35°,12.17°和10.71°;纤维素结晶度从第1年轮到第3年轮略有增加,分别为48.15%,49.23%和49.58%。【结论】靠近树皮的沙柳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体积、纤维素结晶度和较小的微纤丝角,是制取纤维素材料和生物质能源的较好原材料。  相似文献   

8.
人工林杨树木材密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在3种滩地类型下3个无性系杨树为研究对象,用微密度的测定方法对人工林杨树木材密度径向和纵向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滩地类型间的杨树木材密度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无性系间和不同高度间木材密度差异显著。3个杨树无性系株内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有3种模式,即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增加,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递减和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先降低,到一定年龄后再增加,但以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递减为主要模式。3个杨树无性系株内木材微密度的纵向变异规律为自基部沿树干向上逐渐增大,到了最大值之后,再向上又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9.
采用零距拉伸方法,研究了4株长白落叶松早材管胞的纵向拉伸强度株内变异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材管胞纵向拉伸强度均值为373.69 MPa,早材管胞纵向拉伸强度年轮内和株内纵向的变异差异不显著,径向的变异在0.01水平上显著。通过对水分、微纤丝角和密度等因素的研究表明,早材管胞的纵向抗拉强度随着微纤丝角的增大而减小,气干态和饱水态的管胞纵向抗拉强度在0.05水平差异显著,早材管胞纵向抗拉强度与气干密度在0.01水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61。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个不同立地条件上15株17年生湿地松木材管胞长度,微纤丝角的变异及二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对管胞长度,微纤丝角有着较大的影响。株内径向管胞长度由髓心向外递增,纤丝角递减,二性状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柽柳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揭示典型天气下柽柳叶片光合特性的日变化规律。[方法]采用GSF-3000光合分析仪,对人工栽植自然条件下生长的5年生柽柳的光合作用日变化进行观察,并研究了生态因子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在典型晴天条件下,柽柳光合速率(A)日变化呈单峰曲线,12:30左右达到最大值,约为6.043μmol/(m2.s);柽柳蒸腾速率(E)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2:30和15:30,分别为6.236和5.954 mmol/(m2.s)。应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柽柳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大气CO2浓度、胞间CO2浓度、水汽压、水汽压亏缺等9项影响因子的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998。[结论]柽柳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地施用脱硫废弃物对5种灌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君珑  曹兵  李培富  孙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04-16307
[目的]在盐碱地施用脱硫废弃物,研究5种灌木在其上的生长情况。[方法]在施用脱硫废弃物进行改良的盐碱地栽植枸杞(Lycium chinense)、红柳(Tamarixramosissim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和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5种灌木,并进行定期生长调查,比较其生长和生存状况。[结果]施用脱硫废弃物对红柳、枸杞和紫穗槐的生长量和成活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文冠果和金银花的作用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改善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生态环境和提高造林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不同种源朝鲜黄杨进行引种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随机踏查的方法对沈阳东陵区、丹东五龙背、大连旅顺口3个地方朝鲜黄杨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对朝鲜黄杨的引种选择指标及3个种源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地径年生长量、枝径年生长量、株高年生长量、枝数、枝下高、冠型这6个调查指标可以作为引种选择指标,6个调查指标可以整合成2个主成分,分别代表生长特性和树形特性;在0.05显著性水平下,3个种源朝鲜黄杨在地径年生长量、枝径年生长量、株高年生长量、枝下高4个指标上差异显著;大连旅顺口种源和丹东五龙背、沈阳东陵区种源朝鲜黄杨在枝数指标上差异显著,丹东五龙背、沈阳东陵区种源差异不显著;3个不同种源朝鲜黄杨在黄杨冠型上差异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朝鲜黄杨引种指标的选择和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了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高度、不同竹龄、在垂周方向不同位置的毛竹材微纤丝角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竹壁径向上,由外而内,微纤丝角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至靠近竹黄处微纤丝呈现最小值,且最大值与最小值间差异为4.17°。从基部往上,微纤丝角有略微增大,最大差异只有0.15°。毛竹材的微纤丝角从0.5年至6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5个竹龄的毛竹材微纤丝角之间的差异最大值仅0.52°。最后通过方差分析表明,高度、竹龄以及垂周方向上的位置对毛竹材微纤丝角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几种沙棘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期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沙棘种子萌发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研究沙棘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期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及温度、pH值、底物浓度对其影响。[结果]不同沙棘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淀粉酶活性不同。在3种沙棘中,阿尔泰新闻的酶活性最高,且一直上升,向阳的酶活性最低,优胜的酶活性随种子的萌发先增加后降低。淀粉酶的活性在pH值为6.8时最高。酶活性随着底物(1%淀粉)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值(6%)时,酶活性趋于平稳。沙棘种子萌发期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45℃,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且温度过高会使酶失活。[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沙棘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京椴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虹  李乃伟  郭忠仁  蔡小龙  汤诗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90-14391,14397
[目的]探讨南京椴嫩枝和硬枝扦插繁殖技术,为南京椴的快速繁育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以南京椴半木质化嫩枝和硬枝作为插穗,研究不同激素(IBA、NAA、ABT)和IBA不同浓度(500、1000、2000、5000mg/kg)对南京椴嫩枝和硬枝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扦插30~40d后各激素处理陆续长出簇状嫩根,其中南京椴半木质化嫩枝扦插的生根率均比木质化枝条扦插的生根率高,嫩枝扦插平均生根数为2.6,平均根长3.1cm,硬枝扦插平均生根数为1.9,平均根长3.0cm。经激素处理后的南京椴插条生根率都高于未经激素处理的插条,其中经5000mg/kgIBA处理后的嫩枝生根率最高,达43.0%。[结论]南京椴半木质化嫩枝扦插取材容易,成本低,成活率较高,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地上生长量、根系垂直分布和形态特征分析以及系统聚类分析,对11个树种在北京大兴沙地生长的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树高、直径、新梢生长量和相对生长以及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比根长等指标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其中,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楸树(Catalpa bungei)细根分化极强,皂角(Gleditsia sinensis)、圆柏(Sabina chinensis)和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根系分化能力较强,通过较高的土壤资源消耗体现抗旱能力;酸枣(Ziziphus jujuba)、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通过降低直径小于2 mm根系分化、提高直径2~5 mm和大于5 mm根系生长和分布深度体现出避旱特性;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则通过降低地上和根系生长体现出耐旱特性;果桑(Morus alba L.)和饲料桑(Morus alba L.)对沙地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郑贞贞  王占林  樊光辉  马玉林  郑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70-17971,17975
[目的]优化宁杞1号嫩枝扦插技术,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可行性支持。[方法]以清水为对照,研究50、100、150、200 mg/L GGR7号对宁杞1号插条成活率、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平均根粗、平均新枝数、平均新枝长、根构型及生根部位的影响。[结果]GGR7号可提高宁杞1号枝条的生根速度、成活率、新枝长度,降低根粗。GGR7号可抑制宁杞1号插条多生根,而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解除。高浓度(≥150 mg/L)GGR7号可促进宁杞1号愈伤组织生根。GGR7号对宁杞1号新梢数和生根数的影响不明显。[结论]GGR7号处理宁杞1号的最适浓度为150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