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1—2017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数据,重点针对农村雷灾事故、学校雷灾事故、气象系统内雷灾事故以及雷灾导致的人身伤亡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广西雷电易发区域及数据分析情况,分析雷电灾害变化趋势,提出目前广西防雷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御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当前农村防雷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农民防雷知识匮乏、防雷意识淡薄,农村地区最容易发生导致人员伤亡的雷灾事故,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刻不容缓。阐述了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特点,分析了农村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现状的问题和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指出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雷知识宣传和雷电预警信息传递、提高农民防雷知识水平、增强防雷意识,是当前加强农村防雷工作的策略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农村防雷安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98—2014年湖南省雷电灾害汇编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当大比例的雷灾发生在农村,特别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农村占90%以上,且整个雷灾态势呈现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特征。究其原因,包括人们对雷电知识的了解不够,防灾减灾的意识不足;由于监管的广度和难度,防雷工作的开展城市比农村相对成熟,城市中建设项目的防雷装置相对于农村完善。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农村防雷安全,在分析省内雷灾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灾害频发原因提出雷电安全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大唐镇一小型纺织企业厂房进行雷灾调查及雷击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雷击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气象主管部门防雷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今后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辽宁省农村雷灾状况、农村防雷工作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指出农村地区雷灾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该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菏泽市属于多雷区,雷电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统计2004—2013年的菏泽市雷电灾害,从时空分布及灾害种类对菏泽市雷电灾害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农村雷灾以人员伤亡为主,城市雷灾以电器损坏为主,且时空分布不均衡,与城市所处地理区域、城市面积、经济发展程度及人口数量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区域雷电灾害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空间角度出发,首次考虑雷电流强度在区域雷灾风险中的重要影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与建筑结构相关的建筑质量、雷击大地密度以及雷电流幅值对雷灾风险具有较大的影响;结合闪电定位资料,基于GIS平台构建了简单易行的区域雷电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对现有雷电灾害风险进行动态分析评价,有效地提高了雷电资料的利用效能.结果表明,江苏省南京市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各地级市区域的雷灾风险较高,其他地区风险较低,与《全国雷电灾害汇编》中2007-2012年统计的雷电灾害事故结果大致相符.该方法能较好地表现区域雷电风险空间分布规律,实现了更快捷、合理地评价区域雷电灾害风险,对区域雷电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村雷电灾害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雷灾事故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雷电防范措施,以期提高农村防雷意识,科学防范雷灾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三维闪电定位系统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2021年江苏省雷电活动和雷电灾害特征,结果表明:2021年江苏全省闪电以负闪为主,占地闪总数76.85%,大部分闪电强度小于60 kA。从月际分布来看,夏季为雷暴高发期,闪电主要集中在7—9月。2021年江苏省的初雷日出现在1月2日,较常年平均提前38 d,终雷日出现在12月31日,较常年平均推迟37 d;从地域分布来看,2021年闪电在全省范围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密度高值区集中在沿淮及苏南部分地区。雷灾地域分布不均匀,苏南地区雷电灾害较多,家用电子设备损毁最严重,其次为办公电子设备受损。2021年江苏省雷电活动规律以及雷灾分布特征可为防雷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雷电监测技术是开展调查鉴定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该文通过调取湖南雷电监测系统2002—2008年相关数据资料,对落雷次数、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日等数据资料分析,系统地阐述了湖南地区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雷电流幅值等特征等,从而更为直观地了解了湖南地区的雷电特征。并通过湖南地区雷电灾害的致灾分析,能较为直观地了解到湖南雷电灾害的湖南雷电灾害行业分布、湖南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时间分布及雷击人群及环境事件百分比,为今后广泛开展雷电监测系统在农村民居雷灾调查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雷电是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雷电的破坏中,感应雷对弱电系统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最大。本文针对建筑物中弱电系统的防雷技术展开讨论,认为要加强直击雷和感应雷防护,安装避雷针、引下线,并做好接地,感应雷主要做好雷电波入侵及线路防雷,同时加强建筑物弱电系统防雷知识宣传,增强防雷意识,降低雷电危害机率。  相似文献   

12.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极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也成为中国十大灾害之一,全市每年因雷电造成的损失都在千万元以上,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雷灾出现的频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加大。以下就新农村建设中相应的防雷措施,提出应着力加强农村的防雷意识和雷电灾害体系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雷电产生的雷电流能瞬间损坏各类设施,危害极大。本文分析了雷电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途径,并提出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防雷工作的对策,对加强设施农业防雷减灾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2011年以来,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已连续7年开展农村防雷示范工程建设,并在当地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凤庆县新林村防雷示范工程为例,分析说明在农村防雷工程中,如何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针对其特点,设计合理的方案,最大程度减少雷电对农村的危害并有效规避二次雷害。从该村的雷灾特性、所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民居分布和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传统雷电防护方法应用于该村的局限性,提出应以区域防雷的理念来进行设计施工,方可满足防护要求,并对具体设计思路及实施要点进行了阐述。同时结合云南省复杂丰富的地形地貌,对其它地貌环境下农村民居的分布特点予以概述,并提出相应的防雷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雷灾事故发生率比城市高,农村的雷电防御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雷电防御工作的重点。本文根据濮阳市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实施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农村防雷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农村雷击事件频发的原因,并提出了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威海气象局1997—2017年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威海市雷电灾害的主要形式、经济损失、伤亡人数、时空分布特征、行业特征和地域差异,并对灾害成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雷灾事故相对发生较多的地区为威海中部及西部内陆地区,雷灾事故相对发生较少的地区为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年雷电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雷电造成的损害有直接雷击灾害和间接雷击灾害,其中间接雷击造成的损失占79.44%;每年5—8月是威海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期,每天15:00—17:00是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段;雷击造成微电子设施损失位居榜首,供配电设施次之;郊区雷击时常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应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雷电灾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建恒  杨仲江  吴孟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20-12723
针对河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区位特征,应用河北省电力部门提供的1999~2008年闪电定位资料和河北省30年(1971~2000年)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全省雷电时空分布分析;以气象部门统计的自2000年以来的雷灾资料,并结合民政、统计、保险等部门的雷灾记录,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个方面,研究全省雷电灾害的宏观分布情况,针对几个雷灾多发行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村地区广泛使用,对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民发家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朋友们雷电知识少,对雷电危害认识不足,产生麻痹思想,从而导致其所建造的温室大棚防雷措施缺失或不到位。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且多样,经常是雷电高发区。通过对一起温室花卉大棚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分析雷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温室大棚应采取的相应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19.
雷电灾害是我国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之一。特别是农村地区,农民防雷意识比较淡薄,农村住宅防雷几乎是空白,导致农村雷击事故经常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基于此,本文主要根据吉林省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实际,对新农村防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新农村防雷建设强化措施,以期推动吉林省农村地区防雷减灾工作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永新县防雷减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防雷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雷电灾害预警系统、加强防雷科普知识宣传、加强防雷减灾执法工作等建议,以期提高永新县防雷减灾水平,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