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古塔被赋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精神内涵。处于皖南山区的古徽州区域内,古塔数量众多,其中较多体现了古徽州地区“天人合一”的人文观、求人丁子嗣兴旺的宗族观,以及受中国传统人文地理中的风水学说影响,障空补缺,以人工构筑补地理之不足的古代风水观。此外,建“高”“显”的塔来求人杰地灵的做法也迎合了古徽州地区以文致仕的心理需求。徽州古塔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其体现出的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价值。古塔的保存、矗立也是传统精神文化的物质纪念。  相似文献   

2.
徽州民谣是徽州地区人民辛劳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无价的精神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徽州民谣中修辞手法的应用,体现了徽州地区独特的社会情感和风俗习惯。从汉语修辞学的角度,可以看出徽州民谣地道的方言、自由跳跃的韵律,真挚贴切的譬喻、比拟,令人遐想、引人深思的双关,强烈深刻的反复辞;生活化的起兴,由浅入深的层递等。另外,民谣中与众不同的思维跳跃性、修辞方式的丰富性都有其存在的渊源。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徽州民谣拥有其独特的风韵和神采。  相似文献   

3.
吴昌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612-3613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背景,以徽州地区为例,剖析了其在村落选址、古村落空间布局、建筑特色、文化特色方面的核心理念,认为新农村建设也应汲取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思想与发展经验,合理利用地形,注重地域差异,结合民风民俗,打造和谐宜居的居住空间,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4.
茶亭是徽州古亭中一种独特的亭式建筑,位于道路两侧,数量较多,有"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之说。徽州地区的茶(路)亭主要有拱洞式、民居式和亭式路亭三种。茶亭,承载着悠久的文化,是道路保障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了社会公共空间、社会救济的功能,体现了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徽州女性长期生活在封建礼教、宗族制度的压迫下,精神、思想和行为受到严苛的限制。作为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州建筑类型、形态、空间组织方式以及装饰等在展现徽州建筑艺术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徽州女性精神、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和关怀,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牌坊与宗祠虽给予女性一定的尊重,而其实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纪念碑;徽州民居和宅院内向性封闭式的空间格局虽是徽州女性的精神家园,也反映出对徽州女性的制约;有关徽州女性题材的建筑雕饰在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妇德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及近年来的实地调查研究和文献史料,对墨兰、徽州墨兰产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徽州不产墨兰,徽州墨兰为徽州地区培育或筛选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徽州楹联包括历史名人为徽州风景和建筑的题联以及悬挂于民居、祠堂、亭台等徽州特有古建筑上的楹联。徽州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徽州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信息。徽州楹联多用典故、拟人、夸张、叠字、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文人对徽州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体现文人高雅的情操和宁静淡泊的精神追求。徽州楹联还具有表现徽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体现徽人耕读传家、勤俭节约的民风、反映宗族社会的忠孝观、反映“家馨”与“善治”的思想、对于“和谐”理念的继承等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建筑、雕刻、刻书、文房用品、版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背后不仅是商业经济的繁荣,更有大量工匠的劳动支撑。明清徽州家族式"徽匠"群体崛起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在环境主要有徽州的自然条件、徽商的兴起、交通贸易的便利、民众观念的转变以及有利的政策等,内在因素方面则是因为徽州匠人的技艺高超、同村豪族构建族产需求以及匠人内心世界的寄托等。此外,徽州家族崇尚集体行为,对家庭内部组织的稳定极为重视,也促使了徽州匠人家族式群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交织促使徽州工匠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文化、工商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 1984年1月,我们考察组在徽州行署及农业、科技、区划、气象等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深入主要县市产区,就徽州地区发展柑桔、枇杷生产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粗线条的考察,现将初步意见报告如下: 一、徽州地区具有柑桔、枇杷生产的有利条件,可以适当发展1 徽州地区种植柑桔、枇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种质资源和生产经验都比较  相似文献   

10.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为了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划出歙县一区域做徽州区,所以徽州区是唯一的徽州域名的传承地。徽州区境内保存着徽派古建筑300余处。古建三绝(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罗棋布,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等概念内涵的梳理,结合徽州乡村旅游的内容与问题,提出徽州乡村旅游应立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通过保持文化的原生性、推动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提升村落居民的参与性、挖掘文化的商业性、重视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等多途径探究徽州乡村旅游发展,以期全方位展现徽州文化的内涵,促进徽州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二十世纪前期徽州粮食的输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以来,徽州是著名缺粮区,仰赖浙赣二省的接济.20世纪前期.徽州因太平天国运动人口锐减,粮食紧张状况得以缓解;粮食供求关系和供需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旨在考察这一时期徽州地区的缺粮总数、徽州缺粮区的粮源地以及各粮源地的输入数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水系景观空间作为徽州水文化重要载体,蕴含了古徽州先民们在对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的理水智慧。徽州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秩序与特征分析表明:徽州聚落选址规律分布与徽州水系等级、水系距离和水系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徽州地区水系可分为条形、曲线形、凹形以及交叉形四类,不同的水系形态造就了聚落与水系不同的空间关系;聚落内部可按形态不同分为面状、线状和点状水系空间,这些要素与周边其他要素组合形成不同的景观空间层次。在当下乡村振兴建设中,徽州聚落的水系环境建设仍需保持自然生态的特征而发挥其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为重建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尝试崇信中国的道家思想。本文着重分析了奥尼尔对道家思想产生兴趣的原因及道家思想在其两部戏剧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关文集、游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徽州文人士大夫旅游活动的类型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论显示,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旅游风气逐渐盛行的时代背景。文人士大夫是徽州旅游者群体的重要组成。文人士大夫的出游目的各异,主要有官宦宦游、文人漫游、探亲扫墓、礼圣朝山等类型。交游逸乐、逃离官场、探险涉幽、亲近故园等旅游心理,造就文人士大夫群体较为复杂的旅游心态和行为特征。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对当地社会文化也影响广泛,这些旅游行为体现了与徽州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水口,概指水流出入处。安徽徽州地区古民居常在水口区域结合地形、地貌种植风水林,筑亭、台、楼、阁桥等,形成水口园林。水口在皖南古村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是徽州园林审美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美国戏剧家尤金&#183;奥尼尔,为重建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尝试崇信中国的道家思想。本文着重分析了奥尼尔对道家思想产生兴趣的原因及道家思想在其两部戏剧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水口,概指水流出入处.安徽徽州地区古民居常在水口区域结合地形、地貌种植风水林,筑亭、台、楼、阁桥等,形成水口园林.水口在皖南古村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是徽州园林审美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树木景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挖掘了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形成的主要要素,阐述了水口林树木配置的种类和形式,概括了水口林景观与环境的相融性、造景树种的乡土性和群落景观的朴素性等特点,总结出水口园林树木造景树种选择的地方文化渊源,旨在通过徽州古村落水口林树木造景特点的研究,使读者更好地认识徽州文化,对现代园林造园和徽州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绿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徽州古典园林之美深深地根植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土壤之中, 它同时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 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 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文化内涵丰富, 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在其发展过程中, 吸收和融合了大量其他学派思想, 在兼容的同时, 徽州文化依然保持了它鲜明的独立性, 显现了整体的区域表征。这对徽州园林特色的形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