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基于SPOT-VGT数据的湖南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湖南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湖南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利用2000—2015年SPOT-VGT NDVI、植被类型以及气象数据,辅以最小二乘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湖南省植被生长变化特征并从年和月变化尺度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1) 近16年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NDVI高值区在湘西北和湘西南,而湘中及湘北植被覆盖较差;(2)2000—2015年湖南省植被NDVI增幅为0.004 5/a,灌丛NDVI增加趋势最大,达0.005 1/a,而沼泽最小,仅为0.002 6/a;(3)湖南省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正负相关共存,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从不同类型植被来看,各类型植被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的面积占绝大部分,灌丛和针叶林NDVI与降水呈正相关的面积较大,而草丛、草甸和沼泽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的面积较大,阔叶林和栽培植被与降水呈正负相关的面积约各占一半;(4)时滞性分析表明,植被对降水的响应存在2个月滞后,且7月NDVI与6月降水、9月NDVI与同期降水的相关性显著,但逐月NDVI与前0~3个月气温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近16年湖南省植被覆盖呈增加态势,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不同类型植被对气候要素变化响应也各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江苏省13 个地级市的农地依存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农地依存度的重心由苏南苏中地区逐渐向 苏北地区移动,印证了苏南苏中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趋向于二三产业,第一产业发展逐步变缓,而苏北地区虽然在依 靠第一产业同时,不断发展二三产业,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2)2008 年以后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空间变化基本稳定,苏 北地区为农地依存度重心,苏南苏中地区农地依存度较低。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数据分析河南省2000—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空变化及变化趋势,并分析NDVI与气候因子的空间相关性,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对气候因子的滞后性。结果表明:由于河南省东西部地形差异较大,NDVI分布呈现出西部和东部高,中部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河南省植被生长条件的改善,2000—2015年河南省植被改善明显,植被改善区域占全省面积的88.08%,减少区域占6.61%,稳定不变区域占5.51%;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均值会存在差异性,河南省2000—2015年8种植被类型NDVI均值大小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栽培植被>草丛>灌丛>沼泽>草甸>其他;河南省植被NDVI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并且16 a间河南省的植被大面积处于改善的趋势;不同的植被类型对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是不同的,8种植被类型与降水和气温的最大响应期都在当月;从空间相关性看出降水的相关系数要高于气温,表明河南省年平均NDVI受降水的影响比气温的影响要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太行山区长时间尺度植被覆盖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采用1998-2018年的SPOT VEGETATION/NDVI卫星遥感数据,通过趋势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与时滞相关分析法等,从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分析太行山区植被生长状况、覆盖变化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总体植被覆盖率较高,77.5%区域面积的NDVI值在0.6~0.8范围内;2)21 a间太行山区NDVI值随时间呈现波浪式显著增加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0.03/10 a(线性增长率为0.067/10 a),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太行山区植被覆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中部区域高低值交叉分布的特点;3)太行山区NDVI与气温在空间上呈现负相关为主,呈负相关面积约占太行山区总面积的54.37%,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的中部区域、南部边缘区域以及东北沿线区域;NDVI与降水呈现正相关为主,呈正相关的面积约占太行山区总面积的81.89%,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从太行山区的西北区域到东南区域相关系数(R)逐渐变小。4)时间尺度上,NDVI与气温和降水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R...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数据插补GIMMS NDVI数据,基于S-G滤波法重构长时间序列的NDVI数据集,反演了江西省1982—2013年植被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研究区及其周边25个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出发,分析植被NDVI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植被NDVI年际变化整体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尺度分析,得出21世纪初植被覆盖率20世纪90年代植被覆盖率20世纪80年代植被覆盖率,3个年代NDVI变化呈增加趋势,这与江西省近30年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和相对湿度逐年缓慢下降,整体呈暖干化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日照时数及气温对江西植被NDVI年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分析植被与气候要素年变化相关性发现,NDVI与日照时数、气温的关系较之与降水、相对湿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植被与气候因子月变化分析表明日照时数对NDVI响应最为显著,气温次之,且两者皆有1个月、3个月的滞后效应。降水量与相对湿度对NDVI的响应相对不显著,且无滞后性。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数据和华北地区56个气象站点温度和降水数据,从月、季节和生长季尺度上分析植被NDVI、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及NDVI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从月尺度上来看,植被NDVI年变化以增加趋势为主,温度以增加为主,降水量以减少为主。从季节上讲,春季和秋季NDVI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与夏季呈相反趋势;春季和秋季时间序列NDVI呈上升趋势,夏季降低趋势较弱;春季升温最快,其次是夏季;夏季降水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温度每10 a增加0.48℃(P0.01),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3,4,11月NDVI变化主要受温度限制,植被季节(春、夏、秋季)和生长季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均大于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NDVI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生长季春季秋季夏季,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春季生长季夏季秋季。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干旱条件之间的关系,将黄土高原划分为9个生态区,选择降水和气候因素,研究9个生态区14年(2001-2014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和多年平均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并对植被覆盖变化进行SEN趋势分析及NDVI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DVI的SEN趋势最大的是黄土高原农业与草原生态区,最小的是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NDVI对降水响应最强的地区是内蒙古高原中部—陇中荒漠草原生态区,最弱的是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NDVI对气温的响应最强烈的是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最弱的是内蒙古高原中部草原化荒漠生态区。9个生态区中,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对降水的响应最小,但对气温的响应最大。  相似文献   

8.
天山北坡NDVI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2-2006年8 km×8 km的NASA/GIMMS半月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天山北坡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等11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天山北坡NDVI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及敏感性.结果表明,25年来,天山北坡的NDVI呈波动性增加的趋势,植被覆盖增加;并且在全球背景下气温和降水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年际NDVI与年均气温存在一般正相关,与降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主要生长季NDVI变化与同期气温存在较低正相关,与降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进行滞后分析,发现当月NDVI与前月气温呈负相关,与前月降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天山北坡NDVI对气温的敏感性比较低,对降水的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宪锋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0):1954-1963
【目的】分析中国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法】利用GIMMS/NDVI数据,采用NDVI均值法、差值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对西北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植被覆盖增加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的天山、塔里木河流域、青海的东南部、甘肃的中东部、宁夏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省等地区,植被覆盖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昆仑山、甘肃西北部以及宁夏和甘肃交界处等地。植被NDVI与年际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与年内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0.900和0.442。【结论】1982-2006年西北地区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4%/10 a,植被覆盖变化与年内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性显著,并且植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存在时滞。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省52个气象站19612012年日降水数据,构建了逐月降雨侵蚀力序列,探讨了研究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江苏省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呈现出较强的不均匀性,侵蚀力主要集中于夏季的7月份,其中苏北地区7月降雨侵蚀力明显高于苏南地区;(2)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研究区可以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这3个具有不同年降雨侵蚀力演化特征的子区域,其中苏南地区年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趋势较为显著,且这3个子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均呈现出22012年日降水数据,构建了逐月降雨侵蚀力序列,探讨了研究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江苏省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呈现出较强的不均匀性,侵蚀力主要集中于夏季的7月份,其中苏北地区7月降雨侵蚀力明显高于苏南地区;(2)基于K-means聚类分析,研究区可以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这3个具有不同年降雨侵蚀力演化特征的子区域,其中苏南地区年降雨侵蚀力的增加趋势较为显著,且这3个子区域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均呈现出24年的周期性振荡;(3)基于Mann-Kendall检验,研究区不同月份降雨侵蚀力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突出体现在冬季降雨侵蚀力的显著增加和夏季降雨侵蚀力的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秸秆切碎灭茬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双轴击切式破碎秸秆和根茬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轴压切原理和非等长刀切碎模型,并对秸杆切碎灭茬机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该机田间试验表明切碎率达91.4%,根茬破碎率达86.5%。该机的应用必将促进一年两熟平作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与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养猪场送检的猪肺病料中分离到3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HPS)可疑菌株。经形态镜检、染色特性、生化和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初步鉴定为HPS。在细菌学鉴定基础上,设计合成3对引物,分别以3株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扩增出822 bp8、24 bp和1.9 kb的预期特异性条带。以HPS GD株作为参考阳性菌株,以P1、P2为引物,设计优化PCR反应程序,建立HPS 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S PCR检测方法特异与敏感性高、适用性强,可应用于HPS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臭芙蓉 ,千寿菊、蜂窝菊 ,属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人工栽培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原料。在正常条件下 ,种植万寿菊可实现公顷产鲜花 2 2 .5t以上、产值可达 135 0 0元左右、利润可达6 0 0 0元左右 ,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6.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苦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既能食用 ,又能防病、治病 ,为许多其它主要食物所不及。我国有丰富的苦荞资源 ,对苦荞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本文就苦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杆菌渗入烟草表皮瞬间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实验为例,对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选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该实验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厌氧水解效率,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出一株耐低温兼性厌氧蛋白酶产生菌192.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茵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8~12h达对数期,初始pH 7.5时酶活力最高.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pH 7.0,酶活力最高达39.3 U/mL.该酶在50℃以下,pH 6.0~9.0性能稳定.在60℃以上热稳定性很差,70℃保存lh酶活力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19.
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养分含量及烟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灌水和过量施钾对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养分含量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烤烟N:K2O用量比达到1:3的基础上随钾用量增加,烟株体内营养元素含量、烟叶产量和化学成分均没显著差异,灌水可以显著提高烟叶产量和上等烟比例,但灌水与钾用量互作对烤后烟叶养分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仔猪在14日龄接种蓝耳病毒疫苗,25日龄接种猪瘟疫苗,检测接种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后的免疫合格率。[方法]采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抗体表达量。[结果]猪蓝耳病疫苗免疫3 d后,6.7%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7 d后,26.7%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14 d后,85%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后30 d 100%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猪瘟疫苗免疫3 d后,1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7 d后,40%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14 d后,58.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30 d后,83.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结论]仔猪在蓝耳病疫苗免疫3 d后抗体效价最低,30 d后免疫效果很好,接种猪瘟疫苗3 d后抗体效价最低,仔猪不足以抵抗病毒侵袭,虽然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接种后30 d,抗体水平都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70%的标准,但是猪瘟疫苗免疫效果不能达到100%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