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补饲日龄对湖羊羔羊瘤胃形态发育以及瘤胃表皮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补饲日龄和羔羊日龄两个因子。选择初生重((3.41±0.27)kg)接近的78只双羔湖羊,0日龄时随机屠宰6只,按照同质性原则将剩余72只湖羊分为7d补饲组((3.36±0.15)kg)和42d补饲组((3.44±0.44)kg)。7d补饲组的羔羊从7日龄补饲开食料1,42d补饲组的羔羊42日龄补饲开食料1,两组羔羊56日龄断奶,60日龄时开始逐步换开食料2,过渡期10d。分别在14、28、42、56、70和84日龄从两组中各随机挑选6只羔羊进行屠宰,迅速采集瘤胃腹囊,采用Real-time qPCR方法分析瘤胃表皮生长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发育性变化,并制备切片以观察瘤胃发育。试验结果表明,7d补饲组羔羊瘤胃乳头宽度显著高于42d补饲组羔羊(P0.05),但瘤胃肌层厚度显著低于42d补饲组羔羊(P0.05)。7d补饲组羔羊瘤胃上皮IGFBP3表达量显著低于42d补饲组羔羊(P0.05),瘤胃上皮IGFBP5表达量显著高于42d补饲组羔羊(P0.05)。7d补饲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与瘤胃上皮TGFβ1和IGFBP3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507,P0.001;R=0.444,P0.001;R=0.465,P0.001;R=0.299,P=0.011),与瘤胃上皮IGFBP6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443,P0.001;R=-0.447,P0.001);42d补饲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与IGFBP5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227,P=0.018),瘤胃乳头宽度与瘤胃上皮IGFBP3和IGFBP5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338,P=0.005;R=0.293,P=0.002)。湖羊羔羊7日龄补饲开食料能促进瘤胃乳头发育,瘤胃乳头生长相关基因调控其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时间及日龄变化对湖羊羔羊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3.51±0.57)kg]接近、健康状况良好的54只初生湖羊公羔,饲养至28日龄后屠宰6只。将剩余的48只按照同质性原则分为28日龄断奶组[(8.21±0.97)kg]和56日龄断奶组[(8.06±0.53)kg],每组24只。2组在42、56、70、84日龄分别屠宰6只,屠宰后测定羔羊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和瘤胃中氢化菌含量。结果表明:1)56日龄断奶组肌肉中大部分脂肪酸的含量高于28日龄断奶组;随着日龄的增长,羔羊肌肉中脂肪酸的含量逐渐升高,种类变得越来越多。2)70日龄时,28日龄断奶组的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含量显著高于56日龄断奶组(P0.05);56日龄断奶组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的含量在42日龄时显著高于70和84日龄(P0.05)。由此可见,与28日龄断奶相比,羔羊在56日龄断奶更利于肌肉中脂肪酸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日龄对湖羊羔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择66只湖羊公羔,在羔羊1、14、28日龄各屠宰6只羔羊,剩余48只羔羊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28和56日龄断奶,在42、56、70和84日龄每组屠宰6只羔羊,取瘤胃内容物样品。所有羔羊7日龄开始饲喂开食料。试验期为羔羊1~84日龄。结果表明:断奶日龄对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和布氏密螺旋体(Treponema bryantii)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日龄增加,羔羊瘤胃微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28日龄断奶的羔羊相对56日龄断奶的羔羊其瘤胃微生物多样性提高。结果提示,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受日龄和断奶日龄的影响,早期断奶可加速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早期断奶对湖羊羔羊生长性能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湖羊羔羊28日龄断奶是否可行,本试验选用48只初生重[(3.51±0.57)kg]接近的湖羊公羔,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为早期断奶组(28日龄断奶)和对照组(56日龄断奶)。从7日龄开始补饲开食料,60日龄同时逐渐换生长料。分别在42、56、70、84日龄测定羔羊体重,每组屠宰6只,测定各胃室重量、容积以及各肠段重量、长度。结果表明:1)42、56、70、84日龄2组羔羊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各时间段平均日增重2组差异不显著(P0.05);2)瘤网胃、瓣胃的重量、容积,瘤网胃相对重量(占活体重、胃肠道重、胃重百分比),瘤网胃相对容积(占胃容积百分比)在42、56日龄早期断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除70日龄结肠重外,其余各肠段重量、长度在各日龄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以上各项指标认为,本试验条件下,28日龄断奶可促进湖羊羔羊胃肠道早期发育,28日龄断奶可行。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断奶前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对羔羊瘤胃上皮发育的影响,选取24只体况良好、胎次一致、体重相近的10日龄羔羊(湖羊),将其随机分为3组,在饲喂相同母乳的基础上,分别补饲以纯木薯(CS)、玉米(MS)和豌豆淀粉(PS)(直/支链淀粉比分别约为0.11,0.27和0.44)为唯一淀粉来源的开食料。试验期间,每天4:00-19:00将羔羊抱入补饲栏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的开食料,并且在6:30,10:30和15:30将羔羊抱回母羊舍哺乳1h。羔羊自由饮水,单栏饲喂,自由采食燕麦干草。56日龄时屠宰采样,采集瘤胃组织样品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瘤胃乳头形态测定,采集瘤胃上皮样品提取RNA测定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CS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表面积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乳头宽度显著(P=0.001)高于PS组。对瘤胃上皮各层厚度统计显示,CS和PS组羔羊瘤胃上皮角质层厚度显著(P=0.001)高于M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上皮颗粒层厚度显著高于(P0.001)PS组;CS组羔羊瘤胃上皮棘基层厚度和总厚度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qRT-PCR结果显示: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显著影响羔羊瘤胃上皮CDK2和CDK6的mRNA表达量(CSMSPS,P0.001);CS组羔羊瘤胃上皮细胞cyclin A和CDK4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PS组,但与MS组无显著差异;CS组羔羊瘤胃上皮cyclin D1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12)低于PS组,但与MS组无显著差异。CS组羔羊瘤胃上皮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1)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上皮IGF-1R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01)高于PS组。上述结果表明:较高支链淀粉比开食料与较高直链淀粉比开食料相比,在瘤胃中较易降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促进瘤胃上皮IGF-1及细胞周期蛋白mRNA的表达,进而有利于断奶前羔羊瘤胃上皮的发育。研究结果对制订羔羊营养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断奶前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对羔羊瘤胃上皮发育的影响,选取24只体况良好、胎次一致、体重相近的10日龄羔羊(湖羊),将其随机分为3组,在饲喂相同母乳的基础上,分别补饲以纯木薯(CS)、玉米(MS)和豌豆淀粉(PS)(直/支链淀粉比分别约为0.11,0.27和0.44)为唯一淀粉来源的开食料。试验期间,每天4:00-19:00将羔羊抱入补饲栏补饲不同直/支链淀粉比的开食料,并且在6:30, 10:30和15:30将羔羊抱回母羊舍哺乳1 h。羔羊自由饮水,单栏饲喂,自由采食燕麦干草。56日龄时屠宰采样,采集瘤胃组织样品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瘤胃乳头形态测定,采集瘤胃上皮样品提取RNA测定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CS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表面积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乳头宽度显著(P=0.001)高于PS组。对瘤胃上皮各层厚度统计显示,CS和PS组羔羊瘤胃上皮角质层厚度显著(P=0.001)高于M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上皮颗粒层厚度显著高于(P<0.001)PS组;CS组羔羊瘤胃上皮棘基层厚度和总厚度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qRT-PCR结果显示:不同直/支链淀粉比开食料显著影响羔羊瘤胃上皮CDK2和CDK6的mRNA表达量(CS>MS>PS, P<0.001);CS组羔羊瘤胃上皮细胞cyclin A和CDK4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PS组,但与MS组无显著差异;CS组羔羊瘤胃上皮cyclin D1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12)低于PS组,但与MS组无显著差异。CS组羔羊瘤胃上皮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1)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01)高于MS和PS组,CS和MS组羔羊瘤胃上皮IGF-1R的mRNA表达量显著(P=0.001)高于PS组。上述结果表明:较高支链淀粉比开食料与较高直链淀粉比开食料相比,在瘤胃中较易降解生成挥发性脂肪酸,促进瘤胃上皮IGF-1及细胞周期蛋白mRNA的表达,进而有利于断奶前羔羊瘤胃上皮的发育。研究结果对制订羔羊营养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湖羊羔羊28日龄断奶是否可行,选用48只出生重接近(3.51±0.57)kg的湖羊公羔,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为早期断奶组(28日龄断奶)和对照组(56日龄断奶)。从第7日龄开始补饲开食料,60日龄同时逐渐换生长羔羊颗粒料。分别在28、42、56、70、84日龄测定羔羊体重、体尺,每组分别在42、56、70、84日龄各屠宰6只,测定各组内脏重量、胴体重量,计算屠宰率。结果表明:(1)各时间点两组羔羊体尺差异不显著(P0.05);(2)早期断奶组70日龄胴体重和宰前活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的胴体重、宰前活重、屠宰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70日龄早期断奶组心脏、肺脏、脾脏、肾脏、肝脏重量早期断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2、56、70日龄胰脏重量早期断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各内脏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认为,本试验条件下,28日龄断奶可促进湖羊羔羊消化器官早期发育,且不影响84日龄体尺指标,28日龄断奶可行。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6,(11):21-26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断奶日龄对哈萨克羔羊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及肉品质的影响,进而确定哈萨克羔羊早期断奶的最佳时间。按照出生日龄基本一致、体重接近、性别比例一致( 公母比为2:3) 、母羊产羔胎次一致的原则将40 只健康的哈萨克羔羊随机分成4 组,每组10 只,4 只公羔,6 只母羔。对照组随母羊哺乳,试验组羔羊分别在30 日龄、38 日龄和45 日龄断奶,饲喂代乳料至60 日龄。90 日龄时随机从各组中选取4只羔羊进行屠宰,对其屠宰性能、器官发育及肉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 1) 对照组的宰前活重显著低于38 日龄、45 日龄断奶组( P0.05) ; 对照组的胴体重显著低于38 日龄断奶组( P0.05) ,断奶日龄对羔羊的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影响不大( P0.05) ; ( 2) 对照组的瘤胃重显著低于38 日龄、45 日龄断奶组( P0.01) ,30 日龄断奶组的瘤胃重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38 日龄断奶组的瘤胃重显著高于30 日龄断奶组( P0.01) ; 30 日龄断奶组和38 日龄断奶组的瘤胃乳头密度均高于45 日龄断奶组和对照组( P0.05) ,30 日龄断奶组、38 日龄断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瘤胃乳头长度差别较大( P 0.01) ,且38 d 断奶组的瘤胃乳头长度最长; 对照组的小肠重显著低于38 日龄、45 日龄断奶组( P0.05) ; 各断奶组的网胃重、脾脏重、肺脏重和肾脏重与对照组相差不大( P0.05) ; 各组间的心脏重依次为45 d 断奶组38 d 断奶组30 d 断奶组对照组,且对照组的心脏重显著低于45 日龄断奶组( P 0.01) ,此外,对照组的肝脏重也显著低于38 日龄和45 日龄断奶组( P 0.01) ;( 3) 对照组和各断奶组羔羊的肉色、大理石纹、pH、嫩度之间差异不大( P0.05) 。综上所述: 早期断奶有利于提高羔羊屠宰性能,促进其器官发育。通过比较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可知,对哈萨克羔羊实施早期断奶是切实可行的,且羔羊于38 日龄断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复合酶对羔羊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纤维素复合酶提高羔羊饲料消化率的消化道组织学基础,选择刚出生且体重相近的波尔山羊公羔30只(20日龄开始自由采食优质苜蓿干草, 80日龄断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添加0.2%酶制剂),分别在2、3和4月龄每组各选体重相近的3只羔羊屠宰.结果表明,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单位面积瘤胃乳头表面积随月龄增加而增加,而单位面积乳头数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减少(P < 0.01).酶制剂提高3、4月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P < 0.01)、宽度(P > 0.05)和单位面积瘤胃乳头表面积(P < 0.01),减少单位面积乳头数(P < 0.01).显著提高3月龄十二指肠肠绒毛的长度(P < 0.05).在3、4月龄,酶制剂有增加小肠隐窝深度和黏膜厚度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 > 0.05).  相似文献   

10.
选择60只初生重[(3.14±0.05) kg]相近的湖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10日龄开始补饲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与淀粉比例分别为0.50 (Ⅰ组)、0.70 (Ⅱ组)和1.00 (Ⅲ组)的开食料,35日龄断奶,至56日龄屠宰,研究开食料NDF与淀粉不同比例对羔羊消化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Ⅱ组的瘤胃乳头高度、网胃初级皱裂高度、皱裂宽度以及肌层厚度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 <0.05),Ⅲ组的瘤胃乳头高度极显著高于Ⅰ组(P <0.01)。2)Ⅱ组的十二指肠和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P <0.05),肌层厚度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 <0.05),Ⅲ组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Ⅰ组(P <0.01)。由此可见,NDF与淀粉比例为0.70的开食料有利于羔羊消化道发育,该结果为羔羊开食料的配置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开食料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对羔羊消化道组织形态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健康的初生湖羊公羔[(初生重(3.01±0.12)kg]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羊。对照组随母羊哺乳,试验组随母羊哺乳同时于7日龄开始补饲NDF水平分别为15.13%(高NDF水平组)和10.00%(低NDF水平组)的开食料。35日龄时屠宰。结果表明:1)高NDF水平组的瘤胃乳头长度、肌层厚度,网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肌层厚度,瓣胃瓣叶宽度、肌层厚度以及皱胃肌层厚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瓣胃瓣叶长度、皱胃黏膜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NDF水平组的瘤胃乳头长度、网胃肌层厚度均极显著高于低NDF水平组(P<0.01),瓣胃瓣叶宽度、肌层厚度以及皱胃黏膜层厚度均显著高于低NDF水平组(P<0.05)。2)高、低NDF水平组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低NDF水平组的十二指肠肌层厚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NDF水平组的空肠绒毛长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NDF水平组(P<0.01),高、低NDF水平组的空肠隐窝深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高NDF水平组的空肠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低NDF水平组的回肠绒毛长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低NDF水平组的回肠肌层厚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对照组的瘤胃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高、低NDF水平组(P<0.01),高NDF水平组极显著高于低NDF水平组(P<0.01);低NDF水平组的瘤胃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NDF水平组的空肠α-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NDF水平组(P<0.05),低NDF水平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15.13%NDF水平的开食料有利于断奶前羔羊消化道的发育。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亮氨酸对早期断奶湖羊瘤胃发育及瘤胃细菌菌群组成的影响。选用36只5日龄的湖羊羔羊,依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成对照组(C,0 g/d)、亮氨酸低剂量添加组(L,0.66 g/d)和高剂量添加组(H,1.33 g/d),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羔羊。于30日龄断奶当天每组每个重复取1只羔羊屠宰以获得瘤胃组织及内容物样品(n=4)。结果表明:H组瘤胃乳头的长度较C组显著增加(线性,P<0.01);添加亮氨酸可使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水平显著提高(二次,P=0.05),但并未改变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摩尔比例(P>0.05);与C组相比,L与H组的瘤胃氨态氮浓度均显著降低(线性,P<0.05;二次,P>0.05);L组羔羊瘤胃内容物中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组(二次,P=0.05);亮氨酸的添加并未改变瘤胃细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但对菌群组成有一定影响;L组瘤胃内最多的是厚壁菌门(49.5%);H组拟杆菌门(51.4%)显著高L和C组(二次,P=0.05);H组的普雷沃氏菌属最多(线性,P>0.05;二次,P>0.05),而L组的巨型球菌属最多(二次,P <0.01);与C组相比,L组的双歧杆菌属(二次,P<0.05)和光岗菌属显著增加(二次,P<0.05)。由此可见,添加亮氨酸可促进羔羊瘤胃发育,改变瘤胃细菌菌群组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精料中直链与支链淀粉比对不同日龄羔羊瘤胃细菌菌群的影响。选取48只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的初生公羔,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各组精料中直链与支链淀粉比分别为0.12(木薯淀粉组)、0.23(玉米淀粉组)、0.24(小麦淀粉组)和0.48(豌豆淀粉组)。试验全期共77 d。于羔羊21、35、56和77日龄时,每个重复随机选择1只羔羊屠宰,采集瘤胃液样品。通过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测定分析羔羊瘤胃细菌菌群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直链与支链淀粉比精料组的羔羊于21、35、56和77日龄时,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1日龄羔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35日龄(P0.05),56和77日龄羔羊瘤胃细菌多样性指数有所升高,但在数值上仍低于21日龄羔羊。DGGE回收的条带多属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56日龄的小麦淀粉组羔羊瘤胃内牛单胞月形菌含量较高。由此可见,不同直链与支链淀粉比精料未影响羔羊瘤胃优势细菌的结构,但饲喂小麦淀粉饲粮可促进56日龄羔羊瘤胃内牛单胞月形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营养限制对早期断奶湖羊羔羊生长性能以及内脏器官发育的影响。选取64只17日龄湖羊羔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CON)组、20%蛋白质限制(PR)组、20%能量限制(ER)组、20%蛋白质和能量同时限制(BR)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4只羔羊,公母各占1/2。预试期4 d,正试期40 d。记录羔羊开食料和代乳品的采食量,于40和60日龄时每重复屠宰1只羔羊,测定羔羊内脏器官重量。结果表明:1)PR组、BR组21~40日龄,PR组、ER组和BR组41~6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CON组(P0.05);试验组21~40日龄,PR组和BR组41~60日龄料重比显著高于CON组(P0.05)。2)40日龄时PR组、ER组和BR组的羔羊肝脏重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瘤胃重及其占复胃重比例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60日龄时ER组和BR组肝脏重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瘤胃重及其占复胃重比例均显著低于PR组与CON组(P0.05)。综合得出,蛋白质限制抑制21~60日龄断奶羔羊生长性能的发挥,抑制断奶早期(21~40日龄)内脏器官的发育,能量限制抑制断奶羔羊内脏器官发育,尤其是肝脏和瘤胃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钠对断奶羔羊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24只42日龄的断奶羔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黄霉素的饲粮,丁酸钠A组和丁酸钠B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和3 g/kg包膜丁酸钠的饲粮。各组分别在试验第14天、第28天选取3只羔羊屠宰取样。结果表明:试验第14天时,各组断奶羔羊的瘤胃相对质量和相对容积以及各胃肠道形态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28天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丁酸钠B组瘤胃背囊的肌层厚度,瘤胃腹囊的肌层厚度、乳头高度,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空肠绒毛表面积以及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在饲粮中添加3 g/kg包膜丁酸钠并持续饲喂28 d可以促进断奶羔羊瘤胃乳头和肌层以及肠道绒毛的生长,增加肠道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有利于胃肠道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日龄对肉兔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初生肉兔120窝,随机分成4组,每组30窝,分别在出生后21、25、28和35日龄断奶,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断奶日龄对肉兔28和35日龄胃、小肠和盲肠重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随着断奶日龄延后呈增加趋势,断奶日龄对49和56日龄各消化器官重和各日龄小肠长度无显著影响(P0.05);2)断奶日龄对十二指肠(28、35和49日龄)、空肠(28、35、42和49日龄)和回肠绒毛高度(28、35、42和49日龄)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随着断奶日龄延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对56日龄各肠段绒毛高度无显著影响(P0.05),肉兔断奶后绒毛高度需要2~3周才能恢复,21日龄断奶组恢复最慢,35日龄断奶组恢复最快;3)断奶日龄对十二指肠(28和35日龄)、空肠(28、35和42日龄)和回肠隐窝深度(35日龄)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断奶日龄延后呈降低趋势,而对49和56日龄各肠段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P0.05);4)断奶日龄对28和35日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断奶日龄延后呈增加趋势,而对56日龄各肠段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断奶日龄对肉兔肠道49日龄前发育影响较大,对49日龄后影响变小;早期断奶降低了小肠黏膜绒毛高度,增加了隐窝深度;随断奶日龄延后,断奶造成的肉兔小肠黏膜受损程度减轻,断奶后一般需要2~3周才能恢复小肠黏膜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过瘤胃保护甜菜碱(RPB)和过瘤胃保护胆碱(RPC)对1~3月龄湖羊生长性能、消化性能、屠宰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试验选用30只体重相近的1月龄左右的湖羊公羔,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RPB组和RPC组,每组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RPB组和RPC组则饲喂在基础饲粮干物质(DM)基础上分别添加2.9 g/kg RPB和2.5 g/kg RPC的试验饲粮。预试期21 d,正试期54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RPB和RPC对1~3月龄湖羊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RPB组、RPC组的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9.97%和27.75%。2)饲粮中添加RPB和RPC对1~3月龄湖羊的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DM和有机物(OM)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中添加RPB和RPC均可以显著降低1~3月龄湖羊的背膘厚(P0.05),对宰前活重、屠宰率、胴体重、GR值、眼肌面积、腹脂重、肾周脂肪重和肌内脂肪(IMF)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RPB组和RPC组眼肌面积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0.86%和3.16%,IMF含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7.27%和36.36%,肾周脂肪重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0.60%和22.67%。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得出,饲粮中添加2.9 g/kg RPB或2.5 g/kg RPC均可以改善1~3月龄湖羊的脂肪沉积部位和胴体品质,并且从消化性能、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来看,在满足维持需要的饲粮营养水平下,2种添加剂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热带假丝酵母菌(CT)与桑叶黄酮(MLF)对断奶前后犊牛能量与氮代谢、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以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20±2)日龄中国荷斯坦公犊牛48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断奶前为代乳品和开食料,断奶后为开食料;CT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CT;MLF组添加MLF;CM组添加CT和MLF。犊牛于56日龄断奶(代乳品),试验期60 d。分别于犊牛28、42、56和80日龄采集瘤胃液,35和63日龄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CT组相比,CM组犊牛断奶前代谢能显著提高(P0.05),较CON组,断奶后CM组氮利用率显著提高(P0.05);断奶前MLF组较CON和CT组氮的生物学价值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相比,CT组显著提高了28~80日龄瘤胃液p H和56、80日龄瘤胃液微生物蛋白含量(P0.05),CT、MLF和CM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CON组相比,56日龄M LF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2日龄乙酸/丙酸CT和MLF组较CON组有提高的趋势(P=0.090),各组间乙酸和戊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饲粮添加CT有助于改善断奶前犊牛瘤胃液p H和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添加CT和MLF有助于提高断奶前犊牛饲粮代谢能和氮的生物学价值,提高断奶后犊牛总能代谢率和氮的利用率,降低粪能和总排出氮量,同时具有改善瘤胃发酵的作用,并且CT与MLF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添加。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断奶日龄的湖羊羔羊瘤胃组织结构的差异,特别是瘤胃乳头超微结构变化,旨在为羔羊适宜断奶日龄的确定提供瘤胃生长发育的依据。选择新生湖羊羔羊24只(初生重:2.80 kg±0.0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30日龄早期断奶组(EEW-30)、45日龄早期断奶组(EW-45)和60日龄常规断奶组(NW-60)。在各断奶日龄及75日龄时每组分别屠宰4只羔羊,测定体重及瘤胃空重,计算瘤胃相对重量;采集瘤胃组织进行显微及超微形态学测定。结果显示:①EEW-30组羔羊断奶体重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而EW-45组与NW-60组断奶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3组羔羊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羔羊瘤胃相对重量与其体重变化规律相同。②光镜下可见:断奶时,EEW-30组瘤胃壁厚度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EW-45组与NW-60组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EW-45组羔羊瘤胃壁厚度显著高于NW-60组(P<0.05)。断奶时EEW-30组瘤胃乳头较短小,极显著短于NW-60组(P<0.01),EW-45组也显著短于NW-60组(P<0.05)。断奶时瘤胃乳头宽度和面积在3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在75日龄时也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③扫描电镜观测结果显示:EEW-30组断奶时单位面积瘤胃微乳头(ruminal micro-papillae)数量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而EW-45与NW-6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3组羔羊单位面积瘤胃微乳头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试验结果显示,断奶时羔羊瘤胃形态结构在EEW-30与NW-60组间差异明显,而EW-45与NW-60组较为接近,瘤胃微乳头状结构也呈相同变化趋势。提示45日龄时断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