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的致弱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研究成功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通过SPF鸡胚的快速培育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传代致弱,揭示了vvIBDV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其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进行了序列分析。发现细胞毒在第7代以前,VP2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欧洲标准超强毒氨基酸同源性达100%;细胞毒第8代,有个别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但没有影响氨基酸序列;细胞毒第9代是变化复杂的过渡代;10代毒VP2基因与欧洲标准弱毒Cu-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7%;以后的细胞适应毒至20代。其VP2基因序列不再改变。致病性实验表明原代毒对4周龄SPF鸡致死率为64%。细胞毒第5代的致死率为60%,而20代毒对鸡无致病性。在鸡体内连续传代6代不返强。 相似文献
2.
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株(HV-IBDV)通过鸡胚连续传代适应于鸡胚,鸡胚适应的HV-IBDV成功地在鸡胚成纤维(CEF)细胞上生长,表现致细胞病变作用,鸡胚-细胞适应株对实验感染雏鸡的致病性大大降低,无一只死亡,法氏囊病变与标准株的相似,交叉病毒中和试验表明,细胞培养适应与标准株的抗原性有差异,免疫学试验表明,适应株免疫鸡后,对HV-IBDV强毒感染有很好保护作用,特别是免疫接种后3天攻强毒,适 相似文献
3.
高致病力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致弱株回传SPF鸡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vIBDV致弱株经4周龄SPF鸡传代培养过程中,对接种鸡的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等免疫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分析主要免疫器官指数.发现随传代次数的增加,法氏囊和胸腺萎缩及脾脏肿大的程度逐渐加重;法氏囊、胸腺、脾脏和盲肠扁桃体内淋巴细胞崩解、坏死及脾脏内网状巨噬细胞增生的程度逐渐加深.试验结果表明,在传代过程中vvIBDV致弱株的毒力又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VP5基因在病毒致弱过程中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对其非结构蛋白VP5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vvIBDV Gx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基因的序列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胞毒在第8代以前,VP5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欧洲标准超强毒氨基酸同源性达98%以上;细胞毒第9代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10代毒VP5基因与欧洲标准弱毒Cu-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细胞适应毒传至20代,其VP5基因序列不再改变.从而说明,vvIBDV Gx株VP5基因在致弱过程中存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国内分离的鸡传染性腔上囊超强毒(vvIBDV)G株的致弱株Gt为种毒研制疫苗,实验室免疫效力试验和安全性试验表明,该疫苗对雏鸡的最适免疫剂量为50万PFU/只,免疫后7d开始产生抗体,14d时抗体阳转率为100%,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为100%:以500万PFU/只的剂量免疫雏鸡,不引起腔上囊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对雏鸡安全可靠;现地应用证明,对肉用鸡免疫一次或保护至其出栏。 相似文献
6.
利用SPF鸡胚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vvIBDV Gx株进行培育,通过鸡胚成纤维细胞对病毒进行传代致弱,对其结构蛋白VP3基因核苷酸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从而揭示vvIBDV Gx从超强毒力向弱毒力转化过程中基因的序列变化规律。对不同代次细胞毒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细胞毒在第8代以前,VP3基因序列没有改变,与标准超强毒HK46株氨基酸同源性达99%以上;细胞毒第9代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10代毒VP3基因与标准弱毒P2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100%;细胞适应毒传至20代,其VP3基因序列不再改变。从而说明,vvIBDV Gx株在致弱过程中,VP3基因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7.
8.
国内外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非常重视,目前,国内虽有多种疫苗投入使用,但其免疫效果不一。我们认为除了可能与抗原有差异和环境强毒污染因素有关外,还与疫苗的免疫原性,免疫程序以及雏鸡母源抗体有关.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制了几批 相似文献
9.
10.
鸡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在我国的流行和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河北南部、苏北地区、豫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均出现大面积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爆发.虽然这些地区属蛋鸡饲养密集区,蛋鸡饲养户主要是散养农户,由于他们的蛋鸡雏母源抗体可能偏低或不整齐,所选用的疫苗及免疫程序也多有不当,可能是这次大面积爆发的主要原因;但当地的肉鸡群和黄羽肉鸡均受波及,一些发病的肉鸡、黄鸡或蛋鸡母源抗体也较高而均匀,所选疫苗和程序也较合理,提示此次流行的传染性法氏囊病野毒属于超强毒(vvIBD). 相似文献
11.
12.
13.
用改进水提醇沉法提取银杏叶多糖。用灭活的传染性法氏囊超强毒(vvIBDV)GX8/99细胞适应株分别制备不同质量浓度(40,20,10 g/L)银杏叶多糖佐剂疫苗、弗氏不完全佐剂疫苗和无佐剂疫苗。360只SPF公雏鸡随机均分为6组,其中5组SPF鸡分别免疫上述5种疫苗,另外1组SPF鸡不免疫作为阴性对照。检测IL-2和IFN-γ分泌量、血清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等用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38日龄进行攻毒试验,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银杏叶多糖佐剂疫苗组各免疫指标均显著高于弗氏佐剂和无佐剂疫苗组(P<0.05);40 g/L银杏叶多糖佐剂疫苗组免疫效果最好,但与20 g/L银杏叶多糖佐剂疫苗组差异不明显,并且2组攻毒保护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银杏叶多糖作为vvIBDV疫苗佐剂具有良好的免疫促进作用,且20 g/L的银杏叶多糖即可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尾寒羊耳组织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随着高产专门化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畜禽种质资源危机日益加剧。据统计,全球6165个畜禽品种中,有740(12.00%)个已经灭绝、513(8.16%)个濒临灭绝、1092(17.71%)个濒危、有1407(22.8%)个状况不清楚,只有2395(38.89/5)个处于非危机状态。1999年已经灭绝、濒临灭绝及濒危的品种占品种总数的比例较1995年所占的比例分别增加了82.09%、37.54%、19.02%,世界范围内的畜禽遗传资源危机程度日益加剧(B.D.Scherf,2000)。在我国,据1995年至1999年对全国24个主要畜禽分布省区的391个地方品种的动态信息调查,灭绝品种由1983年的10个增至17个,共148个品种受不同程度威胁,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解柔嫩艾美耳球虫西宁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费勒鹏氏法收集西宁某鸡场鸡粪中的球虫卵囊,经单卵囊收集和繁殖法扩繁柔嫩艾美耳球虫西宁株,并进行了该虫株卵囊形态、卵囊形状指数、孢子化时间、潜隐期和繁殖指数的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虫株卵囊为长卵圆形,平均大小为20.08 μm×16.55 μm,卵形状指数为1.21,最短孢子化时间为18 h,潜伏期为114 h,每个卵囊的繁殖指数为6.34.以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和死亡率为指标进行了该虫株的致病性研究,显示该虫株有致病性,感染组与不感染对照组的体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各感染组平均病变记分与不感染对照组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7.
将vvIBDV GX8/99株原代毒、鸡胚毒、克隆化毒、回传SPF鸡10代次毒及克隆化细胞传20代次毒分别测定ELD50,以相同的ELD50病毒量分别接种SPF鸡,从而观察vvIBDV GX8/99株在传代过程中致病性的变化规律。同时分别提取病毒RNA,通过RT-PCR、PCR扩增、基因克隆、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对IBDV GX8/99株的24株不同传代毒的VP5基因进行比较,发现其同源性在94%~100%,并且有15个易发生变异的位点,其中位点bp#2、#8、#52、#145、#232、#272、#310、#364、#385、#409的碱基变异引起了相应氨基酸的改变,而位点bp#18、#285、#331、#354、#397的碱基变异没有引起相应氨基酸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在致死率由原代毒的86.7%降为GXE10的43.0%时VP5基因的核苷酸有4个位点发生了变异,致死率由GXE10的43.0%降为GXC23的3.3%时VP5基因的核苷酸有10个位点发生了变异;而将GXC23克隆化后的4株毒株致病性变化不大,并且仅在GXCL1-1的#8位点,GXCL2-1和GXCL4-1的#364位点发生变异;将4株克隆化毒株回鸡传10代后的致死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且有2个位点发生变异;4株克隆化毒株在细胞上连续传20代后其致死率都降为0.0%,并且克隆株5没有发生核苷酸变异而克隆株1,2,4也仅有1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由此推论vvIBDVGX 8/99株的致病性与VP5基因某些氨基酸的变异有一定的关系,更可能与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关系密切;这为探明vvIBDV毒力改变的分子基础,从而解释自然界中vvIBDV出现和致弱的原因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8.
青海拉脊蝠蛾的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拉脊蝠蛾是青海省北部高寒草甸地区冬虫夏草主要寄主昆虫之一。1996-2000年通过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 的系统观察和研究表明,在10-15℃、’70%-80%的人工饲养条件下,拉脊蝠蛾完成一个世代平均需要531.1 d。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当前犬细小病毒云南地方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将疑似病犬粪便经处理后接种于F81细胞,逐日观察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对能引起细胞出现CPE的培养物进行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在此基础上,完成分离病毒的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物在F81细胞盲传3代后开始出现拉网,脱落,崩解和破碎等CPE现象;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边形,无囊膜,直径约为20 nm;PCR检测出现目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序列和犬细小病毒参考毒株核酸同源性为98.8%~99.7%。该毒株在生物学特性上除具有一般犬细小病毒相关特性外,还表现出异步接毒可致F81细胞出现明显CPE及能凝集食蟹猴红细胞的特性。基于VP2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基因型为新CPV-2a型,部分有生物学意义位点发生突变,亲缘关系与国内参考毒株关系较远,而与韩国参考毒株亲缘关系较近。提示,本试验成功分离获得一株犬细小病毒云南地方流行毒株,命名为YNX20090901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