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程畅 《甘肃农业》2006,(9):118-119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保护交易安全,稳定经济秩序。我国民事立法尚无完整的善意取得制度,有待立法的完善,并与世界先进的立法接轨。本文着重探讨了善意取得的起源、构成要件及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2.
善意取得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法制度,尤其是其核心——对财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在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我国《物权法》在设立善意取得制度时,将"以合理价格转让"单列成款。这就意味着物权法在设定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时,将"以合理价格转让"独立于其他构成要件,并明文规定善意取得以有偿转让为前提。我国物权法将"以合理价格转让"单列成款有失妥当。将以合理价格转让作为独立的构成要件欠缺合理性,合理的价格并非独立的构成要件,只是判断善意的一个或然标准,将以合理价格转让作为独立的构成要件,既违反传统民法理论,又同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惯例相违背,以合理价格转让作为独立的构成要件并未发挥应有效用,反而在法官的实际审判过程中造成了适用上的混乱,对司法机关权威性的维护和司法公信力的维持起到了消极作用;在善意取得条款中明文规定有偿转让欠缺必要性,违背大陆法系立法惯例,造成了立法资源的浪费。应当将合理价格回归善意,但合理价格并非注意义务,在司法实践中重新定位合理价格。  相似文献   

3.
我国物权法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这一制度的适用必将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不动产法律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还很不成熟,其理论与实践都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这一制度进行法理分析,探寻创设这一制度的价值根源,明确适用这一制度的法律要件,对于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合同法》规定了无权处分制度,而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当通过立法将他们协调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善意取得是原始取得,只要符合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原所有权人与受让人之间就会发生一种物权的变动,也就是说,受让人因为其善意会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此时,原所有权人的所有权将就此消灭。从我国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来看,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要具备以下要件,笔者将结合知识产权法中的善意侵权与民法中善意取得的异同来分析是否在知识产权善意侵权人所得利益归属中引入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6.
票据质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票据法))((担保法》规范这种行为比较粗略,需进一步完善。作者认为,票据质押不是票据行为;票据质权可以有条件的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质押的票据可以进行承诺转质。  相似文献   

7.
善意取得,又称善意受让或即时取得,是指受让人占有时出于善意.就可以相应取得访物之所有权或其他物权。善意取得制度,为近代以来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民法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因无处分权的占有人擅自将他人财产处分给第三人而引起了交易关系.其确认和保护的是善意第三人在交易中已取得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徐国栋先生的“两种诚信说”把民法学对诚信的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物权法草案对善意取得的具体规定是物权法理论实践发展完善的重要表现。本文从诚实信用原则为切入点,对这个制度与诚信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就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在民法典中统一的问题发表拙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科技》2006,(12):61-61
对于已被犯罪分子处理掉的赃款、赃物应否追缴或返还被害人的问题,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通常适用民法中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所谓善意取得,是指动产占有人无权处分其占有的动产,但其将该动产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则第三人依法取得该动产的所有权。善意取得应具备三个条件:一、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应出于善意。所谓善意是指受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让与人转让财产时没有处分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可以规制不可量物侵害救济的现行法律仅有《物权法》第90条、《民法通则》中侵权行为条文和《环境保护法》中不可量物环境污染条文,但这些规定并不能为不可量物侵害中的受害人提供合理而及时的救济。我国应从不可量物侵害的概念、不可量物侵害的构成要件、不可量物侵害的类型及不可量物侵害的救济方式等方面完善现行的不可量物侵害救济制度,以利于不可量物侵害纠纷案件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的生命线,诚信原则是《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从我国目前保险业经营的现状来看,确实存在一些现实让人觉得保险诚信做得不够,甚至是对保险业存在着怀疑的态度。如被保险人在保险上的不诚信,保险人在理赔上的不诚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本文从最大诚信原则的内涵和保险法将其规定为基本原则的原因、诚信缺失现象及立法思考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中国人法律信仰的建立关键在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让法律成为保护主体最高利益、成为社会正义的权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是法治的根基,民众对法律的情感与信仰直接影响着法治的效果,应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众与法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农村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玉亮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490-3490,3492
当前农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分析了农村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从诚信和管制两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就"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诚意原则"的基本理论及其在读者服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使高校图书馆员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所受益,杜绝读者服务中"蝴蝶效应"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诚信信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实质是诚信信念危机,引发大学生诚信信念危机的原因主要是高校诚信智慧培养的缺失,家庭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忽视及大学生自律精神缺乏,可通过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法律机制,创新诚信教育方法,加强家庭教育及大学生自身修养等措施坚定大学生的诚信信念。  相似文献   

17.
孙葆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5003-5005
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原理,提出诚信度的概算方法,并通过对概算结果的实证分析,得到诚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的蝗灾尤为突出,虽不及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地区严重,却也是重灾害区,且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有较强的规律性。面对蝗灾,山西地区的蝗灾防治及社会应对自成体系,存在自上而下的两条治蝗线索——直接的备灾救灾实践与间接的祈禳弭灾信仰。利益驱使下的小农会因为蝗灾的代价高昂而忽略蝗虫作为现实世界保护神的身份,对其赶尽杀绝;飞蝗蔽天难以遏制以至束手无策时,又将其高高供起。此二者虽看似逻辑矛盾(崇信还是毁灭),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行不悖,形成明清时期山西地区乃至中国传统社会灾害防治与禳灾信仰关系处理的鲜明特色。同时,基于历史经验的治理措施,对我们今天的蝗灾防治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9.
诚信对社会和谐最有价值,诚信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先进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凭籍。构建诚信社会,应全面推进政府、企业、个人(员工)的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夫妻关系期间所获得的财产属法定共同财产,夫妻作为共有人对其共同共有财产享有共同处分权。对夫妻共同财产的保护,既要从道德层面来约束自身,体恤他人,又要从制度、法律层面加以完善、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