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安徽省芜湖县地处江南水乡,实有水产养殖面积11万亩,其中,池塘养蟹面积达1万余亩。近来,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30户池塘养蟹户,发现有近1/3的养蟹户由于缺乏养殖技术,养殖管理不规范,造成河蟹大量死亡,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认为有以下4种情况:1.蟹池缺氧河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爽、溶  相似文献   

2.
成蟹养殖是指将幼蟹养成商品蟹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河蟹人工养殖发展较快,技术趋于成熟。以养殖水域的类型来划分,主要有池塘养蟹、湖泊养蟹、稻田养蟹、河沟养蟹等。  相似文献   

3.
成蟹养殖是指将幼蟹养成商品蟹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河蟹人工养殖发展较快,技术趋于成熟.以养殖水域的类型来划分,主要有池塘养蟹、湖白养蟹、稻田养蟹、河沟养蟹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县池塘养蟹发展很快,但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养蟹新户蟹的死亡较严重,养蟹效益低下。笔者走访了一些死蟹较多的养殖户,发现死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因“种”、“水”、“病”等原因死亡外,在一些无水草或严重缺少水草的蟹池中,死蟹情况很突出。从已死的蟹看,有些是蜕壳不遂致死,但大多数死蟹断脚缺足严重,不少死蟹损肢都在  相似文献   

5.
在池塘中养殖的河蟹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加之人为的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死亡现象,从兴化市养蟹情况来看,造成河蟹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蟹池缺氧:河蟹喜欢生活在水质清爽,溶氧充裕且有一定微流水的环境中,当水中溶氧低于每升2毫克时就会发生死亡。由于一般养蟹池的深度在1~1.5米,池中还常留有浅滩(蟹岛)供河蟹栖息活动,所以塘中实际贮水量不多,水质难以稳定,而投喂的河蟹饲料以动物性占多,数量较大,在多次大量投饲后,河蟹吃剩的残饵、排泄物在水中分解发酵,消耗大量氧气,特别是在夏秋天气闷热时,蟹池更易发生缺氧,严重  相似文献   

6.
宋长太 《内陆水产》1996,21(6):24-24
池塘养蟹应重视水质管理河蟹习惯于生活在湖泊,草荡等天然水质清新的大水面中,而池塘水体中的溶氧。pH值以及其它因子很容易变化,轻则河蟹停止摄食,影响生长,严重时能导致成批死亡.笔者在1995年曾碰到典型的因池塘水质恶化而造成河蟹死亡的事故,现介绍分析如...  相似文献   

7.
1995—1997年,在原阳县林场进行池塘养蟹试验。1995年养殖8亩,亩产蟹42公斤;1996年养殖13亩,亩产蟹54.5公斤;1997年养殖40亩,亩产76公斤,现重点总结1997年试验情况。1 材料和方法1.1 池塘条件1.1.1 养蟹池的选择:一是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溶氧丰富。二是饲料来源方便,特别是水草和动物性饲料。三是交通方便。  相似文献   

8.
河蟹习惯生活在湖泊、草荡等天然大水面中,而池塘小水体中的溶氧、pH值以及其他因子很容易变化。河蟹对低溶氧的水域或水质差的环境反应,一是纷纷爬上岸,不肯下水,二是不吃食,直至水质改善,从而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因此在池塘养蟹中,搞好水质控制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1.根据不同季节管理水质。春季蟹种放养后,为了提高水温,促进河蟹生长,蟹池水位可适当浅一些,水深一般可控制在0.4—  相似文献   

9.
鱼蚌蟹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池塘养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目前,鱼蚌蟹混养在浙江省绍兴县一些渔场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  相似文献   

10.
河蟹池塘养殖在我市经历了几反几复的发展历程,1992年达到空前规模,由于大多数池塘养蟹户亏损,许多农户又填塘种植,只有大闸村这几年池塘养蟹在稳步发展,其中一个村民组17户就有13户人家从事池塘养蟹,而且效益均十分明显。现将其以蟹为主,配养虾、鱼的高产...  相似文献   

11.
正兴化地区水面资源丰富,广大渔农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展河蟹养殖生产。随着养蟹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了由"大养蟹"向"养大蟹、养优质蟹、养生态蟹"的转变,摸索出一套河蟹亩产量120千克以上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户参考。一、放养前池塘条件与准备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50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池塘形状为东西向长方形,池塘四周沟宽5米,沟深  相似文献   

12.
<正>江苏省沛县五段镇是徐州的水产大镇,主养品种是河蟹,为充分利用水体,提高河蟹养殖的综合效益,五段镇农技推广中心以科技入户为载体,指导示范户采取修复水体生物链、微孔增氧、推广虾蟹共生、蟹鳜鱼套养等措施,获得了高产高效,现将示范户养蟹技术总结如下。1养殖池塘及水源池塘选择在靠近水源、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池塘养蟹业发展迅速,实践表明它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但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出现效益低甚至亏损的现象。我县1994年河蟹养殖就出现了大多数亏损的局面。1994年我县共养河蟹163.9hm~2,其中扣蟹养殖13.3hm~2。产量120.9t。总体上看,扣蟹养殖都盈利,而成蟹养殖有70%的户亏损,另外10%有的盈利,20%的收支平衡。造成大多数养蟹户亏损的原因是:1 蟹苗质量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养殖户在养蟹过程中,常有一些河蟹栖居在远离水面的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且个体较小。据笔者多年对养蟹池的观察,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养殖水体溶氧太低河蟹对水体的溶氧要求需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溶氧过低就会引起河蟹不吃食、不蜕壳;当水中溶氧低于4毫克/升时,河蟹在水中就感到不舒适,有时就要往岸上爬,打洞穴居;当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河蟹则大部分离开水体,上岸栖息,时间一久,它就能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且个体也难长大,形成“懒蟹”。2养殖水体变动频繁由于河蟹属两栖动物,它既能在水中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在池塘底部铺设微孔增氧曝气管,给一些青虾、蟹、泥鳅池塘进行曝气增氧的一种较为成熟技术,这种技术很好的改善了池塘水体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了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生概率,有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但此技术在北方地区高密度池塘养鱼中还很少见。有人预算,草鱼在溶氧含量为5.5mg/L的水体中生长  相似文献   

16.
鱼蚌蟹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池塘养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目前,鱼蚌蟹混养在浙江省绍兴县一些渔场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池塘养殖增氧方式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微孔增氧对池塘水体能量流动、水质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对2种不同增氧方式下3个河蟹养殖池塘的养殖周期(4—9月份)进行了水质测定,获得了池塘不同水层的水温、溶氧、氨氮、亚硝酸盐及高锰酸钾盐指数数据。结果表明,夏季高温时采用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效降低表层、底层的温差,一定程度上降低底层水温。微孔管道增氧能有效增加水体溶氧,开机90min水体底层溶氧增加速率是普通增氧机的5倍;6—9月份采用微孔增氧的池塘水体较普通增氧,NO2-N低70﹪以上,NH3-N低22.9﹪以上,高锰酸钾盐指数低20﹪以上,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第五讲 商品蟹的池塘养殖  根据养殖设施及水体不同 ,商品蟹饲养分池塘养蟹、湖泊增养蟹、湖泊围养蟹、稻田养蟹和网箱养蟹、工厂化养蟹等。但无论哪一种养蟹方式 ,都必须从蟹种购捕开始。一、蟹种购捕及运输(一 )蟹种购捕1 .自然蟹种的特点在我国 ,几乎所有通海河口均有蟹苗分布 ,历史上以长江、瓯江、辽河、南流江的幼蟹资源最为丰富。以长江水系为例 ,每年 6月初 (芒种前后 )第一次蟹苗发汛后 ,在迅速回归淡水的途中 ,部分蟹苗相继蜕壳变态为第 期幼蟹。这部分幼蟹继续向河口上游作索饵洄游 ,最终进入江河湖泊或直接在长江中安居生长…  相似文献   

19.
增氧设备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斌 《中国水产》2011,(11):49-50
养殖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关系到养殖水生动物的生存、生活和生长,进而关系到养殖成败和养殖效益的高低。根据对我国传统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水平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在水体总溶氧量中,70%左右的溶解氧来自于水体中的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30%左右来自于大气的溶入。通常情况下,水体上层的溶氧量较高,池塘底层水体的溶氧量较低,往往低于lmg/L。溶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殖鱼、虾的摄食量、饲料转化率以及生长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养殖鱼类在溶氧Nc3mg/L时的饲料系数要l:t4mg/L时增大1倍;在溶氧量7mg/L时,  相似文献   

20.
池塘水体中溶氧量是决定饲养池中养殖对象的放养量和生产量的主要因素.饲养池的溶氧量低,鱼、虾等养殖对象易浮头,严重者将造成窒息死亡.相反,而把鱼、虾等置于高溶氧水体中的话,也会降低鱼虾的生长率、摄食量与饵料效率等.为使养殖对象正常发育,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使养殖塘水体中的溶氧量保持在安全临界值以上.由此可见,正确使用增氧机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有利于节能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