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微灌设备现状近几年 ,我国微灌设备的研制和生产迅速发展 ,以北京绿源公司为代表的微灌企业 ,从国外引进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的内镶式滴灌管生产线和相关产品生产工艺 ,其技术和产品达到了 2 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 ,但总体来说 ,我国微灌技术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现就我国微灌设备材料、产品技术性能、适用性等分析如下 :1.内镶式滴灌管 我国最早生产内镶式滴灌管的是北京绿源塑料联合公司。当时想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的技术 ,因要价太高 ,于是只好在学习以色列滴灌技术的基础上 ,选用相类似的台风滴头 ,自行研制内镶式滴灌…  相似文献   

2.
我国微灌器材生产的发展历程,从单一引进国外微灌产品到仿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再到一定的自主研发过程。从微灌技术发展过程看,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全部靠人力手工操作管理微灌系统;第二阶段是初级自动化灌溉;第三阶段是较高级自动化灌溉。  相似文献   

3.
李世英 《节水灌溉》1998,(1):35-35,40
2.2微灌设备生产现状2.2.1生产能力目前国内专业化微灌设备生产厂如雨年春笋逐年增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如北京绿源塑料联合公司、河北龙达灌溉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能满足每年推广7万多公顷微灌面积,而山东莱芜塑料制品厂由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生产能力从lop余吨发展到现在的4000余吨。2.2.2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由于一些国内微灌设备生产厂家,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工艺和关键技术,加上在我国开办的独资。合资微灌设备企业,一开始生产设备及工艺水平起点较高,因而近几年我国微灌设备的生产工艺和产品…  相似文献   

4.
我国微灌技术发展的回顾与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我国微灌技术发展现状与初步评价11 我国微灌技术的发展历程自1974年由墨西哥政府赠送我国三套滴灌设备开始引进滴灌技术以来,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4~1980年):引进滴灌设备、消化吸收、设备研制和应用试验与试点阶段。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经水电部正式立项,由中国水科院和辽宁省水科院会同沈阳市塑料7厂联合攻关,于1980年研制生产了我国第一代成套滴灌设备,通过了水电部技术鉴定,填补了我国没有滴灌设备产品的空白。从此我国有了自行设计生产的滴灌设备产品。第二阶段(1981~1986年):设备产…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睡,气候寒冷,自然条件限制了蔬菜生产,为了周年生产蔬菜,各地兴建了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由于保护地种植可以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发展温室生产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产品的产量与价格增幅不大,经济效益相对下降,为了使温室生产持续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关键要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其中微灌技术的推广将成为人们关注的节水技术项目。微灌的应用在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这几年微灌的应用,我们认为在温室中推广微灌技术势在必行,是今后发展灌溉的…  相似文献   

6.
《节水灌溉》2000,(3):1-2
由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微灌学组和全国微灌协作组主持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微灌学术研讨会二十一世纪中国微灌发展战略研讨会于1999年11月13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我国水利、农业、轻工及农机系统的代表共63人出席会议。他们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微灌设备生产及销售厂家、公司、塑机生产厂家、微灌技术推广单位、微灌设备用户以及外国公司驻中国办事处、代理商等。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水利学会秘书长冯广志司长、国科司杨刚教授级高工、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里特教授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  相似文献   

7.
微灌技术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已充分显示出它的发展潜力,微灌技术本身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也是高新技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水、省工、省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已被实践广泛证明。绿源公司的微灌产品也在近几年的考验中逐步被广大用户认可接受,企业销售额正在逐年,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靠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社会大环境,另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做好扎实细致的售前售后服务工作,这是我们企业这几年销售工作体会比较深的实际问题,提供给兄弟厂家和专业推广人员做参考。l改变传统灌溉方式要有实践过程传…  相似文献   

8.
在简要总结我国微灌企业生产经营和产品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微灌企业经营与产品生产质量及新产品研发长期存在的问题,和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为提高我国微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设备产品质量,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出了若干整改举措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微灌设备现状和亟待革新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杉 《排灌机械》2003,21(2):42-44
1 我国微灌设备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从事微灌设备研制和生产的企业发展迅速,以北京绿源公司为代表的微灌企业,直接从国外引进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的内  相似文献   

10.
微灌技术作为成型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结合果园微灌系统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与之配套的控制系统,成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提档增效的发展方向,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农村节水灌溉工程的高科技与高品质,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初,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发明世界上第一只长流道滴头,标志着微灌技术工厂化生产的开始。微灌技术作为主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以低压小流量出流将灌溉水供应到作物根区土壤,实现局部灌溉。一般工作压力在0.3MPa以下,灌水器流量在250L/h以下称为微灌。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泉灌、小管出流等,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大白菜生产效益,以微灌、滴灌、喷灌3种灌溉方法,对大白菜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用微灌方法进行灌溉,在节水、增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都优于滴灌与畦灌。  相似文献   

13.
国内微灌用过滤器的研究与发展现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几种微灌常用过滤器的工作原理与特点,简述了微灌用过滤器的研究发展历史。针对微灌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对过滤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对微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过滤器的研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喷微灌发展前景和实施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2003年公布的30个国家和地区的喷微灌面积,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探讨了各国发展喷微灌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喷微灌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喷微灌面积可能达到1066.45万hm^2,并提出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微灌管网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无调压管微灌管网系统的特点,分别建立了起点水压未给和已给的管网系统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提出了计算方法。采用本文的优化方法,可求解无调压管的机压与自压微灌管网系统的优化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加之全球性水资源紧缺和能源危机,节能节水的新型灌水技术不断涌现,80年代初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将滴灌、微喷灌等具有共同特点的灌水方法统称为"微灌",并明确定义微灌是指将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和养分,通过专用的微灌设备直接送到作物根区附近,再均匀、适量地灌至耕层土壤的一类灌水方法。这类灌水方法与喷灌很相近,如一般需要通过机泵加压、采用管道输送有压水,能较好地适应丘陵山区起伏的地形条件,并需借用专门的灌水器灌水,灌水质量较高,灌水技术上的要求亦较高,同属于先进…  相似文献   

17.
不同微灌灌水技术下成龄核桃耗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量平衡原理,通过大田小区试验与理论分析,对10年生核桃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水技术下成龄核桃全生育期的耗水规律,从耗水角度研究发现,微灌条件下成龄核桃全生育期日均耗水量的变化与地面灌的单峰曲线不同,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10日及8月20日左右;微灌各处理的累积耗水量在585.6~840.3 mm间变化,较地面灌处理核桃的累积耗水量993.3 mm减少15.4%~41.0%;微灌各处理核桃产量在4 204.5~5 743.5 kg/hm2间变化,地面灌的产量为5 550 kg/hm2;水分生产效率微灌较地面灌高3.5%~28.6%,建议核桃微灌采用环灌和3管布置。  相似文献   

18.
微灌带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全球节水灌溉意识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生产和引进微灌产品的厂家.为此,介绍了微灌带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不同种产品的性能及其特点;总结并归纳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并预测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我国温室微灌技术的现实情况,并对温室微灌技术的发展作预测分析,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微灌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对于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紧缺、促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微灌技术的概念和常见的微灌形式,简述微灌系统组成,阐述该技术的优点,以期为微灌机械化技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