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青 《干旱区研究》1997,14(2):45-50
本文阐述了中国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分析了黄土高原水流失、雨养农业、自然灾害、经济盆困等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提出了黄土高原持续农业开发的原则,基本思路、发展目标,持续农业发展3种模式和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对鹿马岔小流域10年综合研究与开发实践,提出了“以肥调水-提高单产-退耕种草-生态-养畜增收-全面发展”的旱地持续农业模式,认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持续农业发展要以耕地为主体,粮食为先导,农牧林综合发展,粮食生产是旱农持续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必须双管齐下,旱地农业+补灌提高水分利用率与利用效率是旱农持续发展的长期任务,造就新一代“知识型”农民是实现农业与农村要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地区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提高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系统生产力途径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保证生态安全、食物安全的生物保护技术体系,建立黄土高原沟壑区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地区提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模式,解决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发展中人口一资源一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为国家对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分不足是限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甘肃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自然降水和土壤水分等农业气候因子的动态分析,发现5、6月间降水低谷与7—9月丰水季交替重复出现是本区正常的天气现象。这一降水低谷引起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造成夏粮作物的“卡脖旱”,严重影响产量。在该区发展集水农业,雨季蓄集雨水,于次年5、6月间干旱季节进行补偿性灌溉,既可充分利用雨季雨水,又可消除土壤水分低值槽现象,达到增产目的。因此,从气候学角度讲,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行集水农业是必要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黄土高原属典型雨养农业地区,干旱缺水是制约该区旱作农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然而,大量试验研究表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无效蒸发则是造成旱地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各地在农田蓄水、保水、集水、补水和用水等方面,研究成功许多行之有效的旱作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显示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系统景观分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在中小尺度空间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优化系统结构、进行系统的景观生态设计、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建立稳定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甘宁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特性。探讨了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类型研究的客观基础及其分类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景观类型划分,对各级各类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特征进行了评述、并做出了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类型图。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态分区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合理的生态分区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阐明了本区的生态地位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综合考虑黄土高原自然生态特点及其所构成的空间组合的相似性和异质性,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分区的原则、依据及指标系统。通过对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系统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将黄土高原划分为七个一级生态类型区,并讨论了各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区域布局、建设途径及任务。  相似文献   

8.
甘肃黄土高原土壤农业水分常数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高原2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作物观测地段的土壤农业水分常数分析,以揭示该地域农业水分特性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甘肃黄土高原,土壤容重从北到南、从浅层到深层呈减少趋势;凋萎湿度地域及垂直分布变化不大;田间持水量地域分布特征明显,陇西黄土高原大于陇东黄土高原;干旱的临界土壤含水量基本上为北部小于南部,最大值出现在陇西黄土高原的中部。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地分析西北黄土高原原旱作农区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借用系统动态预测方法展示了旱区粮食供需系统前景,在此基础上对旱区农业系统中人口生产与食物生产、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为本区农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23  
对黄土高原100a来的气温、降水资料的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减少,气候较过去变得暖干;年降水平均减少了100mm左右,使得黄土高原气候带及植被带南移,生态与环境更加恶化。根据环境的变化,提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对策是选择合适的树种、适当减少人工林种植密度;配合一定的工程措施,增加雨水的蓄积和入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强化行政管理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经济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连续4年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农业经济评价方法.对每一种耕作方法经济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否计入秸秆的投入,采用保护性耕作法的免耕秸秆覆盖(NTS)在几种耕作措施中是最佳的一种耕作方法。免耕秸秆覆盖(NTS)经济效益好、综合生产能力高.且它的生产能力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比其它耕作法更具有稳定性,具有较强的抵御外界变化的能力。因此,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免耕秸秆覆盖(NTS)的保护性耕作法不仅能够达到高效、高产的目的,而且有助于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趋势及适应对策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黄土高原气象观测资料显示,在全球增温背景下,该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愈来愈明显,且冬季增温趋势明显高于夏季.除6月份降水量具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外,其他月份降水量基本上是减少的趋势,尤以7~9月份减少幅度最大.相对湿度在4月份降低幅度最大,此时正值该地区春旱发生季节,给农业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以缺水为核心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矛盾日趋尖锐,提出应该围绕"水"加强管理和立法监督工作;充分利用节水保水技术;加强气候变化规律和预测能力研究.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资源农业利用历史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下水的合理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运用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农牧业占用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归纳出地下水农业利用历史演变的特征。即:(1)人类对地下水的利用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牧业活动范围的扩大而趋于复杂化和多类型化;(2)地下水农业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决定黄土高原地区地下水农业利用程度与方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中采用AHP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模、计算,对甘肃省定西县安定区泉湾村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作了定量化分析;扩展了层次分析的应用范围,对生态经济发展项目多方案择优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方法。决策结果表明:要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就应该首先注重社区畜牧业的发展,其次是推动退牧还草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彭阳县崾岘乡白岔村农业经济系统的历史演绎及影响该系统诸因素的绝对关联分析,找出了影响及阻滞该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明确了该村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然后,依此相应地提出科学的对策,旨在不仅为白岔村,而且也为全区乃至全国同类地区稳定协调地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一种科学而可行的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定西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定西地区自然概况及生态环境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负荷重、经济贫困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和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试论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的突破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黄土高原治理方向和开发途径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论述了黄土高原县域经济开发中作为突破口的“投资少、见效快”项目对于实现县域综合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并以若干典型县为实例,具体分析了这类产业项目选择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资源现状分析,提出了采用消能淤泥坑,通过直接、间接将路面雨水引入农田"土壤水库"或时空可调节的自压式集流水窖等贮水设备中,并采用一定的耕作农艺措施将路面雨水利用到农田中的方法和技术.多年的甘肃定西试验和实践表明,使用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而且简单易行,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雨水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该技术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黄土高原丘壑区打坝淤地已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治沟工程措施,具有防洪减灾、固沟拦泥、减少入黄泥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田增产、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重效益。截止1989年底,该区已建成淤地坝11083座,已淤实有累计坝地面积1.096万hm2。1956~1989年34年间,淤地坝累计减洪量8.256亿m3,减少入黄泥沙7.134亿t。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甘肃会宁为例 ,通过对该地区自然、社会特征的分析 ,结合本区开展的雨水集流工程 ,讨论了雨水蓄集不仅解决了该地区人畜饮水问题 ,而且成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发展雨水集流的必要性、有利条件、雨水集流系统的组成以及水窖类型、结构、投入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