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10年8~10月,于茂名市电白冠利达科技生物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选择3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进行虾池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试验.每个池塘安装5个网箱,网箱中罗非鱼的密度分别为12.5、25、37.5、50、62.5尾/m2,鱼的规格为(68±3)g/尾,密度为12.5尾/m2的网箱不投喂饲料,其余网箱投喂罗非鱼饲料.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网箱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饲料网箱罗非鱼的饲料系数和肥满度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密度为62.5尾/m2网箱罗非鱼规格偏小,存活率显著偏低,其他网箱罗非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50尾/m2网箱罗非鱼规格较大,产量与62.5尾/m2网箱接近并显著高于其他网箱.说明在对虾池塘设置网箱养殖罗非鱼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网箱中罗非鱼放养密度以50尾/m2为宜.  相似文献   

2.
稻虾鳝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3种黄鳝放养密度(3 000、6 000、9 000尾/hm~2,每个密度3个平行)的稻虾鳝共作稻田与稻虾共作稻田(对照组)的黄鳝及克氏原螯虾生长状况、经济效益。经过109 d的养殖,克氏原螯虾从平均5.13 g/尾增重至30.4 g/尾,黄鳝从平均42.6 g/尾增重至132.5 g/尾,黄鳝回捕率达到79.1%,高、中、低3个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净利润分别为79 120、72 882、63 213、50 820元/hm~2。稻虾鳝组水稻单产显著高于稻虾组,克氏原螯虾单产较稻虾组略有下降,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克氏原螯虾终末体重及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虾稻田中适量放养黄鳝,会一定程度影响克氏原螯虾的规格和产量,但带来了水稻产量的增收并额外获得了黄鳝的收入,可显著增加虾稻田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湘江河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州湘江河地段设置四个网箱,设计不同的放养密度和不同的投饵次数进行交叉试验,试验结果为:在相同的投饵次数及投饵量及养殖相同时间情况下,放养密度为400尾的1,3号网箱,比放养密度为560尾的2,4号网箱规格平均高出19.8g/尾,21.2g/尾,产量平均高出2.17kg/m2,4.11kg/m2;在放养密度相同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将丙酸睾酮添加到饲料中,对池塘网箱黄鳝进行周年饲养。结果显示,同月份添加丙酸睾酮10mg/kg(B)和30mg/kg(C)两组黄鳝平均体重比对照组要大,但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丙酸睾酮对网箱养殖条件下黄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网箱养殖黄鳝没有必要使用外源性雄激素。  相似文献   

5.
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由不同放养密度引起的密度胁迫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以及主要水质因子的变化特点,探讨密度胁迫与水质因子对工厂化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对虾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设置2个养殖系统,第一系统设置150、300、600和900尾/m3 4个养殖密度,形成密度胁迫梯度;第二系统采用较低养殖密度(30尾/m3),养殖用水来自对应的第一系统的排放废水,目的是分离水质因子与密度胁迫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第一系统各处理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增长、体重增长、存活率、SGRL和SGRW均受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P<0.05),表现为各项指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第二系统的存活率、体长增长、体重增长、酚氧化酶(PO)活力、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抗菌活力(Ua)和溶菌活力(Ul)高于第一系统对应处理,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第一系统,系统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不显著。【结论】凡纳滨对虾(体长<7.6 cm或体重<6.1 g)养殖密度为150~900尾/m3时,造成对虾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胁迫,水质因子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6.
池塘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14 ~ 17℃条件下,将大规格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225.69 g±32.28 g)随机放入9个四边形水泥池(池底面积为18.23 m2)中流水饲养,分别设置5.5、8.0、11.0 kg/m3 3个放养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养殖试验共进行70 d,观察并研究放养密度对施氏鲟幼鱼生长、摄食和肌肉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鲟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摄食率等均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密度为8.0 kg/m3的组生长效率最高;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雨水分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试验期间,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随养殖密度的增大显著降低(P<0.05),而氨氮和化学耗氧量浓度则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8.0 kg/m3的放养密度更适合大规格施氏鲟幼鱼的养殖,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肌肉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养殖密度(120、180、240、300尾/m2),在养殖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养殖30 d后对4个养殖密度条件下的墨吉明对虾进行生长性状测量及存活率统计,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墨吉明对虾最适养殖密度.[结果]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G120组的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长速度显著优于其他密度组,增长率(GR)和增重率(WGR)分别高达36.54%和158.53%;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与密度的呈负相关(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特定生长率逐渐下降,G30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为(2.09±0.57)%,与其他密度组特定生长率差异极显著(P<0.01);饵料系数(FCR)与养殖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即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增大,G300组的饵料系数仅为3.37±0.53,低于其他3组.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当养殖密度高于240尾/m2时死亡率高达40%,严重影响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结论]当养殖密度为120尾/m2时,虽然各测量指标最大,但空间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养殖密度为180 ~ 240尾/m2时,各生长性状测量值相对较高,且有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养殖空间利用率,因此应选180 ~ 240尾/m2作为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最适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8.
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高体革鯻养殖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半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体重为50~100 g的高体革鯻苗种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密度组:低密度组100尾/m3(5 kg/m3)、中密度组260尾/m3(13 kg/m3)和高密度组360尾/m3(18 kg/m3)。研究表明:各密度组中试验鱼的生长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大小变动系数和饵料系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对试验鱼的生理指标分析表明,试验初期,密度对试验鱼血清中的皮质醇、补体C3、谷草转氨酶(ALT)和谷丙转氨酶(AST)有显著影响;试验结束时,3个密度组试验鱼血清中的皮质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没有明显差异。综合对检测指标的结果分析,认为本试验条件下,体重50~100 g的高体革鯻幼鱼的比较适宜的养殖密度是260尾/m3。研究亮点:(1)高体革鯻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比较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但关于其适宜养殖密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高体革鯻幼鱼的适宜养殖密度,希望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2)不仅分析了常规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将部分生产指标一并纳入分析,作为评价养殖密度适宜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扬州地区池塘养殖条件下,虾苗平均初体重为2.01 g/尾,放养密度为6190尾/667 m2,经过130 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52.91 g/尾。克氏原螯虾的体重增长呈典型"S型"曲线,符合Boltzmann模型,根据养殖时间和虾体重拟合其生长方程为:W=(-1.80-52.91)/[1+e(t-40.48)/14.90]+52.91,其生长拐点为在养殖40.48 d时,体重为25.56 g,养殖60 d时,体重可达40 g/尾以上。大规格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的成本投入为1652元/667 m2,产量可达96 kg/667 m2,净效益达3303元/667 m2。适当降低克氏原螯虾苗种放养密度,提高养成规格,可以降低成本投入和养殖风险,大规格成虾生态养殖是未来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扬州地区池塘养殖条件下,虾苗平均初体重为2.01 g/尾,放养密度为6190尾/667 m2,经过130 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52.91 g/尾。克氏原螯虾的体重增长呈典型"S型"曲线,符合Boltzmann模型,根据养殖时间和虾体重拟合其生长方程为:W=(-1.80-52.91)/[1+e(t-40.48)/14.90]+52.91,其生长拐点为在养殖40.48 d时,体重为25.56 g,养殖60 d时,体重可达40 g/尾以上。大规格克氏原螯虾生态养殖的成本投入为1652元/667 m2,产量可达96 kg/667 m2,净效益达3303元/667 m2。适当降低克氏原螯虾苗种放养密度,提高养成规格,可以降低成本投入和养殖风险,大规格成虾生态养殖是未来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置了5个养殖密度,分别为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尾/缸,经过70 d的养殖和观察,发现养殖密度对哲罗鱼稚鱼的存活率、肥满度、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密度组的存活率分别为87.7%、94.25%、92.95%、91.45%和91.12%,肥满度为0.728~0.793,特定生长率平均值为3.11%,体质量变异系数为0.49%~18.73%.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稚鱼完全可以在较高的养殖密度下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2.
杉木造林密度生长效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通过对29年生五种不同造林密度杉木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木和优势木胸径均随着密度增大而明显减小;树高随着密度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但不明显;平均单株材积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林分现存蓄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应控制在1875~3750株/hm2,培育大径材应控制在1875~2805株/h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对半滑舌鳎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400、500、600尾,池三种养殖密度梯度,选择同源、同批次且体重均为600g左右的半滑舌鳎成鱼在闭合式循环养殖系统中养殖153d。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对半滑舌鳎体重的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低密度组、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半滑舌鳎的体重平均增长量分别为671.35g、650.94g、474.07g,高密度组显著低于低、中密度组(P〈0.05)。随养殖密度的增大,半滑舌鳎的生长呈现减慢的趋势,并且出现了生长离差。分析表明,500尾,池的乔殖富度在实际养殖生产中较为适宜。结果提示,养殖密度是影响半滑舌鳎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过高的密度会抑制半滑舌鳎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3 333、16 667、22 222、33 333和66 667株·hm~(-2)5个栽植密度,解析栽植密度对杜仲单株生长指标及单位面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为杜仲短周期矮林模式栽植密度设置提供依据。杜仲单株的分枝数、基径、单株叶片数量、单位面积叶片质量等生长指标与栽植密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叶面积指数与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株叶干质量、单株皮干质量、单株杆质量与栽植密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单位面积叶生物量、皮生物量、杆生物量均与栽植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栽植密度66 667株·hm~(-2)的平均叶面积指数达到7.98,单位面积的叶、皮和茎干的生物量为6 864.84、1 605.73、11 445.30 kg·hm~(-2),分别是栽植密度13 333株·hm~(-2)的2.5、2.8、2.7倍。试验结果表明为获得更高的产量,短周期杜仲矮林栽培模式应选择更高的栽植密度(66 667株·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22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郑单22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而增加,结果表明,郑单22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0~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6.
探究了3种高蛋白活体动物饲料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的影响.分别用蝇蛆、黄粉虫、蚯蚓以及三者与市售鱼粉饲料混合制成的人工配制饲料饲喂黄鳝,养殖周期为30d.结果显示,就黄鳝的体重和体长增加而言,投喂活体动物明显优于人工配制饲料,且蝇蛆最佳,黄粉虫其次,蚯蚓第三;但投喂活体动物的黄鳝死亡率明显高于人工配制饲料,其中,投喂蚯蚓的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平均体重为146.3 g/尾的斜带石斑鱼450尾分成3个密度组进行饲养,分别为低密度组D1(100尾/m3,14.6 kg/m3)、中密度组D2(150尾/m3,21.7 kg/m3)和高密度组D3(200 尾/m3,29.5 kg/m3),比较不同养殖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摄食率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随斜带石斑鱼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斜带石斑鱼的摄食率随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斜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呈现负相关性,各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7、0.66、0.47;各实验组斜带石斑鱼体重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的尾均增重量分别为118.5 g、63.3 g和44.1 g;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的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斜带石斑鱼的免疫指标血清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阐明了养殖密度引起养殖水质状况的改变,继而影响斜带石斑鱼摄食率的变化,从而造成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出现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 GIAHS)保护的试点项目,该系统中最适水稻密度的选择关系到其更好地应用推广。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栽培密度开展了优化研究,分析3种水稻栽培密度(高、中、低密度株行距分别为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构成,记录3种水稻密度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青田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著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青田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 SR)无显著差异。基于水稻生长和综合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获得更快的田鱼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9.
特早熟玉米叶片生长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种植株密度、三种氮肥水平条件下特早熟玉米出叶速度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特早熟玉米出叶速度主要受品种特性影响;三种密度下的出叶速度相差不大;三种氮肥水平下450 kg.hm-2的处理其出叶速度最快。特早熟玉米的出叶速度表现为上部和基部较快,中部较慢。试验表明:6万株.hm-2和450 kg.hm-2的组合是比较合适的组合,有利于特早熟玉米叶片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