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和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出发,根据定位研究和群落样地调查结果,分析和比较了湖南杉木中心产区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迹地上更新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迹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85科164属254种,其中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分别为53种、85种、39种和77种;皆伐和间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皆伐8a后迹地群落与皆伐2a后群落相似性较小,而与间伐8a后群落相似性较大;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种类成分变更快.提出了合理经营和保护杉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杉木采伐迹地秃杉造林试验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上种植秃杉,生长良好,且造林成活率为96%,保存率为(3年)94%,3年生树高达2.6m,胸径达5.2cm,没有病虫害,秃杉可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换代的骨干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通过留萌种竹,实行毛竹与杉木萌芽林复合经营,更新杉木人工林皆伐迹地可以有效地解决杉木二代林生产力低、效益差、毛竹造林投入大、成林慢、收益缓的问题,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皆伐迹地用常规方法栽植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树种长白松,当年成活率可达97.8%,3年保存率可达95.4%,其高生长和径生长均高于云杉、樟子松,可以作为长白山林区皆伐迹地的主要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5.
对杉木人工林皆伐迹地进行山核桃与杉木萌芽林复合混交经营试验结果表明,在复合混交经营模式中山核桃保存率高,生长好,虽然始果期迟,但结实量高。12a伐去杉木后,盛果期较纯林早,经济效益也比山核桃纯林高。  相似文献   

6.
杉木人工林经一二十年的培育.到了主伐期,面临更新方式、更新树种和造林方法的选择。目前大多采取皆伐后重新造林更新的方法,但这样做会因皆伐造林带来环境改变、水土流失.并由此产生地力、造林及成林质量下降等问题。我们从1998年开始在杉木人工林中选行套种竹子的探索.至今已完成林间种竹30多公顷,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林下更新技术,选择了一片32年生杉木林设置固定观测试验地,对其采用4种不同疏伐强度(每公顷保留株数分别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处理,随后采用1年生杉木实生苗在林冠下进行造林更新,形成复层林,同时设置对照(皆伐后造林更新形成单层林)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老杉木每公顷保留密度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的林下杉木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97.19%、94.94%、90.45%和84.83%,平均地径分别为对照的96.23%、109.12%、96.23%和80.82%。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杉木老树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05~135株处理的林下更新杉木生长为最好;但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红松人工林皆伐迹地二代连栽红松历经10年试验,结果表明:连栽后红松造林成活率为62%,10年后幼林保存率仅为30%,且幼树生长缓慢,生长量与同龄的一代林分相比树高和胸径分别下降了33.3%和49.5%,呈现明显的地力衰退趋势,故红松人工林二代不宜连栽红松。  相似文献   

9.
<正> 崇阳县现有人工林保存面积59.65万亩,其中人工杉木林37万亩。近三年,对六十年代以前营造的人工林开始实行小片皆伐。已皆伐700多亩。为摸索经济合理的迹地更新办法,从84年起,根据杉木具有萌芽能力的生物学特性,我们进行了杉木小片块状皆伐萌芽更新试验。现初步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林龄27年的杉木人工林实行片伐后进行萌芽更新与实生苗补植相结合的更新造林试验,采用全面清理林地、全垦细致整地、补植实生苗及松土除草与选留健壮萌芽等技术措施,4年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第4年萌芽更新幼苗平均高为2.97m,比杉木速丰林第4年平均高生长量指标增长0.47m,比第4年补植的实生苗平均高增长0.94m;与同年营造世行贷款杉木速丰林投入造林成本相比,每公顷可降低44.34%。这将为大规模开展杉木人工林基地片伐更新造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杉木迹地更新造林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山区的国有林场大多建于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早期营造的杉木用材林已进行皆伐利用。因此杉木采伐迹地的更新造林将是营林上的一大课题。旌德县庙首林场于1983年进行杉木皆伐作业以来,便进行了不同更新造林方式的对比试验。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或在不同更新方式的林分中,选择立地条件相近地段。随机抽样设标准地调查。现将试验结果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发展速生树种定向培育工业用材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省30a以下人工更新的大青杨、香杨、红松人工林的生长量进行实际调查,结果表明,27a生时胸径为7.5cm。对落叶松进行定向培育,在皆伐迹地二次人工造林,实行短轮伐作业,生长效果显著。最佳造林密度为3300株/hm^2。  相似文献   

13.
秃杉引种效果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秃杉引种栽培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秃杉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在海拔600 ̄1000m的山地造林成功,在中等立地条件下,其生长表现优于原产地,16年生平均树高达16.4m,平均胸径达17.1cm,,蓄积量达572.62m^3/hm^2。在杉木皆伐迹地造林生长量优于杉木连栽林。因此,秃杉不但能在较高海拔的山地造林,而且是杉木梅二代更新造林较理想的更换树种。  相似文献   

14.
杉木人工采伐迹地更新厚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人工林伐迹地更新厚朴,不仅造林成活率高,生长也很好,5年生厚朴试验林年均胸径生长量1cm以上,年均树高生长量1.2m以上;10年生厚朴试验林年均胸径生长量0.83以上,年均树高生长量0.88m以上,完全达到速生丰产的要求。厚朴实生苗有很强的萌蘖能力,合理利用萌条,把一部分生物量从15-25a提早到7-8a收获,在生产实践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辽宁省岫岩县4种不同迹地类型更新落叶松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迹地类型更新落叶松,应选择皆伐迹地,退耕地和荒山荒地,不能在涝洼地上造林.退耕地和皆伐迹地更新落叶松保存率达85%以上,10年后的各项生长指标优于荒地和涝洼地,退耕地、皆伐迹地、荒地林木形体变化,基本遵从正态分布,以健康木为主,占50%左右,优势木占30%,劣势木占20%.而涝洼地以劣势木居多,呈正态分布.退耕地和皆伐迹地林木离散度比较稳定,自然稀疏率不足20%,林分质量较好 ;而涝洼地离散度偏大,自然稀疏率达51 .8%,林木质量低劣.  相似文献   

16.
刘群华 《热带林业》2003,31(3):43-44
杉木造林从采伐迹地的林地整理到幼林营造抚育全过程应用免耕化学除草技术,本文通过6年的试验表明,与传统营造林方法比较,不影响造林的成活率,6年生的幼龄杉生长良好,能保持原林木伐后的林地枯落物,较好地保护了山地土壤,能节约造林抚育成本费用30.4%,效益比较显著,是一种可值得推广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公,樟子松成活率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仅公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8.
杉木萌芽条保留数量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杉木林地地力普遍下降。因此,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马尾松可获得较好效果。据试验,在Ⅲ类立地的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马尾松(密度3600—3900株/hm2)、并保留杉木萌芽条(1200—1500株/hm2)而形成的混...  相似文献   

19.
在吴悬太湖孤山丘陵进行的55个产地杉木种源造林试验表明,种源间生长性状、抗性、适应状的显著的差异。种源选择增产效果显著。11年生时,广西融水、贵州锦屏、福建南平,四川洪雅、荣径,广乐昌、广西那坡、浦化、信宜等种源丰产性好,适应性、抗性较强,小径材材积比本对照杉木增加41.16~31.3%,可发地营造杉木短轮伐(12-15年)小径材建材林造用。广西融水种源丰产性最佳,适应性强,是应推广应用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20.
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些年来在南方14省(区)有关单位搜集的杉木人工林(实生)标地4465块材料,以杉木带、区及地位指数表为分类基础,编制了5组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表(南带,北带及中带东区、中区、西区各编一组)。各表标准差大部分在±5%以下,最大不超过±7.8%。并根据各带、区生长过程表,提出经营意见及间伐、主伐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