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量化2011—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冬小麦生产水足迹,分析灌溉水和降水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业生产水足迹的因子。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方面,冬小麦蓝水足迹及总生产水足迹呈动态下降的趋势,而绿水足迹呈动态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变化方面,冬小麦生产水足迹空间聚集性比较明显,除信阳外,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影响水足迹总量的因子中,生育期降水量、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对冬小麦水足迹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化肥投入量的增加可以促进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进而降低了冬小麦生产水足迹。  相似文献   

2.
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关中平原典型灌区为研究区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小偃22号"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的灌水类型(普通水与去电子水)和灌溉量水平(60、120、180 mm与240 mm),分阶段对冬小麦的生长指标与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冬小麦的耗水特性、土壤水分变化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水平(180 mm)下,与普通水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生长速率更快,同时耗水量较高,其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提高了17.8%与15.1%;与0 mm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增产46.9%,高于普通水灌溉处理(24.7%)。去电子水不同灌溉量处理中,灌溉量为180 mm时冬小麦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因此,可以将去电子水灌溉180 mm作为关中平原冬小麦高效用水和高产的较优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探求冀南地区中低肥力下冬小麦节水稳产的适宜灌溉方式,以该区大面积推广的冬小麦品种邯6172为试验材料,在足墒播种条件下,灌溉方式设未灌越冬水+灌起身水(T_1)、灌越冬水+灌起身水(T_2处理)、未灌越冬水+灌拔节水(T_3处理)和灌越冬水+灌拔节水(T_4) 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水和春一水灌溉时间均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以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其中T_2处理效果最好,冬小麦株高、旗叶面积、旗叶干重、冠层截获有效辐射(PAR)和子粒产量均最高。在冀南地区中低肥力条件下,T_2处理对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效果显著,可以作为该区冬小麦节水稳产的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的水氮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周麦1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种水分处理,副因素设置为3种氮肥水平,开展大田试验。[结果]拔节期作为冬小麦对水肥效应的关键期,适量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株高、单株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并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从而改善冬小麦的群体结构。冬小麦在水氮互作下,其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抛物线状变化。以灌溉3水(返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同时施用氮肥270 kg/hm~2(拔节期追肥)的处理产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冬小麦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宽垄沟灌下冬小麦不同水氮处理的灌水施肥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测定冬小麦全氮含量、产量和生育期内灌水前后不同土层土壤体积和含水率等指标,结合宽垄沟灌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数值模型,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宽垄沟灌下冬小麦的最优水氮组合。结果表明,HYDRUS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土壤水分运动;灌水水平对冬小麦灌水均匀度、灌水效率、储水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70%田间持水率控制下限条件下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最高,分别达到92.24%和85.56%;灌水水平与施氮水平以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冬小麦的氮肥农艺效率、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回收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综合分析灌水施肥质量评价指标,70%田间持水率控制下限和220 kg·hm-2施氮量处理下冬小麦灌水施肥质量最优;通过Origin拟合分析得出冬小麦适宜的灌水量和施氮量区间分别为208.16~276.73 mm和205.71~234.29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的农田水氮科学管理和灌溉技术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简单相关、偏相关、逐步回归和积分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新乡地区三十年(1954~1983)冬小麦单产与当地水、温、光等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的水、温、光三要素总值基本能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且各气象要素在绝大多数时段内与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供求关系比较适宜。影响该区冬小麦产量波动的主要气象因素是五月份温度,十二月、二月和五月份降水,它们的丰产出现概率均较低,但是,它们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大小在丰,欠年存在着一定差异。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该区冬小麦栽培管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干旱棚,采用人为控制、定期限量供水的方法对冬小麦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期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底熵水、封冻水和返青水充足,籽粒产量、亩穗数等项生长指标均优于其它处理,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冬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偏少的情况下,研究了"吨田宝"喷施剂量与喷施时期对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吨田宝能显著改善冬小麦的主要性状,拔节期用吨田宝450 m L/hm2对水450 kg喷施、灌浆期用吨田宝750 m L/hm2对水450 kg喷施时冬小麦折合产量最高,达5 613.64 kg/hm2,较喷清水对照增产801.14 kg/hm2,增产率16.65%。  相似文献   

9.
在河北省中南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用低耗水作物部分替代冬小麦种植是农业节水增效的手段之一。以油葵、马铃薯、小黑麦为参试作物,通过调整播期使其在6月成熟收获,分别以其在河北省中南部低平原区的平均产量水平为目标产量,在水肥管理也均接近于其生产平均水平条件下,对3种替代作物的单位面积耗水量和经济产出以及节水经济效益与冬小麦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3种替代作物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和1 m3水产出的经济效益均跃冬小麦,其中,除小黑麦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与冬小麦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指标与冬小麦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马铃薯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高,达到12 519.0元/hm2,较冬小麦高29.86%,但其单位面积耗水量略多于冬小麦,1 m3水产出的经济效益(8.3元/m3)居参试作物第3位;油葵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为10 758.0元/hm2,较冬小麦高11.59%,但单位面积耗水量最少(仅为CK的69.1%),1 m3水产出的经济效益(10.7元/m3)居参试作物第1位;小黑麦的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与冬小麦相当,但单位面积耗水量为冬小麦的70.1%,1 m3水产出的经济效益(9.5元/m3)居参试作物第2位。根据需要和种植情况,用低耗水作物可以部分取代冬小麦种植,达到节水和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运城市临猗县试验田1985—2008年的降水量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生育期降水量和底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找到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降水量,从而构建出用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测的模型。再经过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对比分析,找到模型的不足。结果发现,制约试验田冬小麦产量的因素在于底墒水和越冬—返青期的防冻保苗措施,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水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随机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水肥条件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水能够有效提高千粒重、增加穗数;穗数的降低明显受钾肥的影响,磷肥则增加穗数;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受磷肥的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明显受水肥互作效应的影响。所以,浇好返青水+孕穗水并配施施用氮磷肥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出豫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水氮高效利用模式,在干旱和丰水年份设置9个水氮运筹控制比较试验,分析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枯水年份,I2N2处理,即在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以及夏玉米的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灌溉(100 mm)和追肥(150 kg/hm2),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最高;在丰水年份,I1N2处理,即冬小麦在拔节期和夏玉米在大喇叭口期灌水(50 mm)和施肥(150 kg/hm2),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最高。本研究针对丰水年份和枯水年份提出的2种冬小麦夏玉米水氮高效利用模式,对于豫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减氮、增产增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戈 《农业科技通讯》2014,(10):188-190
根据2014年河南省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期的天气状况,对该时期农田土壤墒情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论述了不同墒情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依据冬小麦需水、需肥规律,提出了针对不同墒情状况的水、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快速、无损地诊断冠层含水量的方法,对冬小麦长势监测、旱情评估及变量灌溉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田间变量灌溉试验,分析生育期、灌溉量对冬小麦冠层含水量的影响,解析冠层光谱对不同灌溉处理下冠层含水量的响应规律,以冠层等效水厚度(EWTc)为表征指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CWT)技术,构建冬小麦冠层等效水厚度光谱诊断模型,利用独立样本验证模型精度。【结果】冬小麦冠层等效水厚度在生育后期均随着灌溉量的增多而增加,并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减少;冬小麦冠层光谱反射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降低,在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冠层光谱反射率均表现为1水>0.5水>0水;与原始冠层光谱反射率相比,经连续小波变换后的小波系数与冠层等效水厚度相关性在第1、2、3、5、6、7分解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幅度在8.40%—26.20%;以第6尺度2 400 nm、第2尺度1 596 nm和第7尺度2 397 nm构建的冠层等效水厚度光谱诊断模型稳定性和精度较好,验证样本决定系数R 2为0.5411,RMSE为0.0127 cm。【结论】冬小麦冠层含水量随着灌溉时间与灌溉量发生规律性变化,在水分敏感波段范围内呈现明显的光谱响应特征,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冠层光谱特征参量与冠层等效水厚度的相关性,实现冬小麦冠层含水量光谱诊断,可以为冬小麦田间变量灌溉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制定不同的水氮配比处理,在大田跟踪观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地上植株和地下土壤以及小麦根系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植株各个生育阶段生长、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探究出适合冬小麦生长的最佳水氮配比模式,从而为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品质等提供参考资料,为日后探索节水节肥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旱棚控制条件下研究了氮磷水三因素交互效应及耦合模型,根据试验的产量结果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氮磷水三因素之间的产量函数模型。通过产量函数的主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水〉氮〉磷,并对渭北旱塬不同施肥条件冬小麦降水产量效应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以邢麦7号为试材,探讨不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农艺性状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冬小麦产量、耗水系数和水分利用率均不同,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冬小麦产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水分利用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少。灌两水为最优组合(拔节水和扬花水),产量为8 187.3 kg/hm2,水分利用率21.4 kg/mm·hm2。  相似文献   

18.
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年份利用节水喷灌方式研究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节水灌溉处理对冬小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全生育期灌3次水(出苗期、拔节期、灌浆期)能够改善其多种生长性状,明显增加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曲周县为例探究了华北小农户生产条件下冬小麦春季灌溉第一水的适宜时间,采用农户跟踪调查方法分析了2011~2016年不同年份小农户冬小麦春一水灌溉时间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曲周县春一水灌溉时间为2~4月,较为分散。春一水在3月27日至4月3日期间灌溉的,冬小麦平均产量最高。因温度、降雨量等的不同,不同年型冬小麦春一水灌溉时间与产量的关系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无相关(2011年、2012年、2015年)、抛物线关系(2013)、正相关(2014)和负相关(2016年)。因此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年型确定适宜的春一水灌溉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节水灌溉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设计冬小麦返青后无灌溉、灌溉1水、2水和3水,肥料1次施用和2次分施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浇水增产效果优于返青期,增产56.3%,返青后追施氮肥降低小麦千粒重导致减产.灌溉追肥对小麦株高、穗长以及结实率无显著影响.灌溉2~3水导致水分利用效率下降,提高氮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