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亚热带家蚕品种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的方法 ,采用"蓝紫色荧光(♀)×黄色荧光(♂)"交配方式定向优选,选育形成的亚热带荧光茧色判性家蚕新品系"09荧"、"909荧",经过4~6世代定向筛选后,荧光茧色判性准确率稳定趋于100%;平均结茧率为92.76%~100%、虫蛹率为88.41%~99.58%、茧层率为18.11%~21.92%,强健性与同期广西现行亚热带家蚕品种932相仿,综合性状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利用这两个新品系组配的"中×中"杂交组合,荧光茧色判性准确率仍然稳定趋于100%,良繁时,若根据茧色判性实行雌雄茧分离,让蚕蛾自然羽化,可减免人工削茧、鉴别雌雄等繁重工作,实现省力、轻简化良繁模式。  相似文献   

2.
荧光茧色限性蚕品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正> 家蚕白色茧在紫外光照射下,显现多种颜色的可见荧光,当照射停止,这种荧光随之消失。这种现象,中外早有报道。我国华南农业大学唐维六等曾从东34品种成功地分离出了荧光黄茧限性系统。我们从1985年起,利用PK-4型紫外光分析灯,3650(?)紫外光,对50个原种,24对杂交种,58个杂交育种材料,进行了两年的荧光茧色观察。在1986年春蚕期,从本所杂交育种材料8417中,发现了一个荧光茧色限性系统。其表现是:在紫外光下,显现荧光黄色茧的为雄((?)),荧光白色茧的为雌(♀),经同胞交配,继代饲养,调查研究其荧光茧色限性率及主要经济性状,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雌雄幼虫荧光色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家蚕茧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下,可呈现多种荧光茧色,且因品种而异。采用紫外线下荧光选茧,定向培育等育种手段,已育成依据蚕茧的荧光色可判断性别的家蚕品种[1]。但目前尚不清楚该类品种荧光色素的代谢机理。本试验通过对该类品种5龄雌雄幼虫逐日血液荧光色检查、绢丝腺移植以及三眠化早熟处理等,研究荧光茧色判性家蚕品种雌雄幼虫荧光色素的差异。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蚕品种为山东省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具有荧光茧色判性特点的家蚕品种荧光。其蚕茧在一定波长紫外线照射下,雄茧呈黄荧光色,雌茧呈淡兰荧光色。紫外分析仪为浙江产P…  相似文献   

4.
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和后代杂交遗传表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刘敬全  崔玉梅 《蚕业科学》1990,16(3):180-182
<正>用PK-4型紫外分析灯,3650(?)紫外光,照射苏17蚕茧,观察其荧光茧色,看出:苏17的荧光茧色分黄、白两种,其中黄色茧占60.72%,白色茧占39.28%,在黄色茧中雄性占57.55%,白色茧雌性占55.49%;从中选取黄、白两色荧光茧,相互交配继代,F_1在白(?)×黄(?)的形式中,发现了以荧光茧色可判别雌雄性别(判性)系统,称为‘荧光”,其表现是:白荧光茧为雌(?),黄荧光茧为雄(?),判性率99.7%,(?):(?)≈1:1.经同胞交配饲养,能遗传继代;  相似文献   

5.
家蚕荧光茧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将蚕茧荧光色量化,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在不同世代的表现,发现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表现为数量性状部分性连锁,受多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基因控制。性染色体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雄茧多偏向黄荧光侧,雌茧多偏向紫荧光侧。蚕茧荧光色判性品种的雌雄结构属于ZFxZFx、ZFxW型。  相似文献   

6.
菁松×皓月是生产上推广量最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根据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机制,将该品种改育成具有蚕茧荧光显色判性性状的品种。对蚕茧有多种荧光显色的菁松通过系统分离方法,对蚕茧单一荧光显色的皓月通过杂交导入荧光伴性基因Fx及定向培育的方法,将2个品种均改育成雄蚕茧为黄荧光色、雌蚕茧为紫荧光色的品种,其荧光判性准确率达到100%。2个改育的品种暂命名为苏杰、豪胜。实验室饲养鉴定成绩表明改育品种杂交组合苏杰×豪胜的幼虫比菁松×皓月发育快,体质更强健,但全茧量略低;缫丝鉴定苏杰×豪胜的茧丝纤度2.686 dtex,洁净95.5分,茧丝长1 300 m以上,解舒率75%以上,并且生丝匀度好。改育品种杂交组合苏杰×豪胜的主要经济性状成绩与菁松×皓月相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可以达到雌雄蚕茧分别缫丝和提高蚕种制造鉴蛹工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用3650A紫外线进行荧光选茧,定向交配,运用原种自系分离及杂交育种等方法育成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其蚕茧在紫外线下,雌茧和雄茧分别呈现白色和黄色荧光,准确率达100%和95%;对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进行了5省联合鉴定,主要经济性状优良,达到实用化蚕品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发明现行蚕品种转育成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的方法,新育成的蚕品种“雄晓”雄茧为黄荧光,雌茧为紫荧光,判性率100%。茧质成绩:全茧量1.499g,茧层量0.366g,茧层率24.42%,具生产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色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对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雌雄间荧光色素的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本所育成。波长3650APK—4型紫外分析灯,浙江产。1.2试验方法1.2.1血液提取液的制备:取雌雄熟蚕血液各2mL混合于5mL70%乙醇中,充分混合抽提后,35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备用。1.2.2绢丝腺提取液的制备:取雌雄熟蚕各5头,用水麻醉,取出中部丝腺10条,蒸馏水清洗后,置于10mL70%乙醇中。同法,将后部丝腺取出后置于5mL70%乙醇中,室温浸泡抽提24h,将提取液离心除去蛋白质等物,取上清液…  相似文献   

10.
研究荧光茧色判性家蚕新品系,将有助于实现省力化、轻简化良繁和缫制高品位雄蚕丝。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和育成温带型荧光茧色判性家蚕品种的特点,提出亚热带型荧光茧色判性家蚕新品系和新品种选育研究的思路,结合广西蚕种业生产模式和蚕业发展趋势,探讨亚热带型荧光茧色判性家蚕新品种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用紫外光谱分析和纸上色层分析法,对荧光茧色性连锁家蚕品种“荧光”的荧光色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茧层的荧光色素来源于中部丝腺,中部丝腺的荧光色素来源于血液,丝腺对荧光色素没有选择吸收功能;5龄4 d后雌雄蚕血液荧光色出现差异,丝腺则在5 d后产生差异;雌雄茧的荧光色主要由4种荧光色素构成,色素种类无差异,造成雌雄荧光茧色差异的原因是各种色素的含量不同;5龄4 d后,随日龄的增加,雄蚕血液的黄色荧光随之加深,而雌蚕中肠的黄色荧光不断加深。雌性中肠对黄荧光色素的透过性低下,可能是造成雌雄荧光色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家蚕茧层荧光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自生化遗传学立场,对家蚕茧荧光色与品种、性别和蔟中温湿度的关系以及遗传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纯黄荧光色对纯紫荧光色为不完全显性;茧荧光色受多对基因控制,支配黄荧光色的至少有Yf-1和Yf-2两对基因,支配紫荧光色的至少有Vf-1和Vf-2两对基因;纯合型荧光色品种受蔟中温湿度影响小,而来合型荧光色品种则受其影响大,其主要机制是各荧光物质相对含量和少数荧光物质种类发生改变;在茧荧光色性别标记系统“东34限”中,其雌雄茧层中所含荧光物质的种类相同,但有三种黄荧光物质和一种紫荧光物质的相对含量雌雄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雌雄茧丝性状差异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家蚕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L×P杂交种作为材料,调查了雌雄性别之间茧丝若干经济性状的差异性。结果全茧量雌比雄重0.347g,茧层量雌比雄重0.044g,茧层率雌比雄低2.38个百分点。茧丝纤度雄比雌细0.197dtex,干茧出丝率雄比雌高出1.99个百分点,茧丝长雄比雌长38.36m。雌雄茧丝质性状虽有差异,但在显著水平а=0.05下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在多年应用紫外线选种的过程中引起我们的深思:萤光色因雌雄而有差异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其遗传学的规律如何呢?是否可以育成一个具有依萤光色判別雌雄的品种于良种繁育生产上有所裨益?为此,拟就上述诸问题逐一进行试验研究。家蚕生产上的丝茧育均采用一代交杂种或三元四元交杂种,而交杂种的制造必须进行雌雄鉴别。关于雌雄的鉴别方法,有幼虫期鉴别和蛹期鉴别。日本培育的限性斑纹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量推广,它可根据五令期幼虫体斑鉴别雌雄,蚕体有斑纹的为雌,无  相似文献   

15.
雌雄茧丝性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雌雄性别之间蚕茧及其茧丝若干经济性状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平均全茧量雌比雄重,约0.297g;平均茧层率雌比雄低,约4.07个百分点;平均茧层量雌雄间比较接近,雌雄性别间全茧量、茧层率的差异在显著水平a=0.01下达到极显著水平。平均茧丝纤度雄比雌细0.188dtex,干茧出丝率雄比雌高出3.2个百分点,强力雄比雌大0.191CN/dtex,伸长率雄比雌高出1.02个百分点,雌雄性别间这些性状的差异在显著水平a=0.05下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雄茧平均茧丝长比雌茧的增长4.69%,平均纤度粒内百回均方差比雌茧的减小0.14。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主色素跟踪法和性染色体标记法,对家蚕荧光茧色性连锁遗传类型进行研究。对依据家蚕荧光茧色判别性别起决定作用的荧光黄色素合成由多对基因控制,蚕茧的荧光黄色为数量性状遗传,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主要位于常染色体上。在雌蚕茧为荧光紫色、雄蚕茧为荧光黄色的家蚕品种春玉和雌、雄蚕茧均为荧光紫色的家蚕品种皓月B的杂交后代群体中,蚕茧的荧光黄色与荧光紫色均能正常表现,控制2种荧光色素合成的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不存在显隐性关系。造成荧光茧色性连锁家蚕品种雌雄茧荧光色不同的原因,是雄蚕茧中的荧光黄色素含量显著高于雌蚕茧,出现这种差异是由于与雄性幼虫相比,雌性幼虫的中肠不能有效地透过荧光黄色素,而是富集于中肠中。  相似文献   

17.
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虞晓华  谢立群 《蚕业科学》1997,23(3):147-151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将蚕茧荧光色量化.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在不同世代的表现,发现F1代蚕茧的荧光分值介于两亲本之间,偏向荧光分值低的亲本,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估算出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在3对以上。家蚕茧荧光色主要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及显性×显性效应控制,确定了茧荧光色的位点互作属于重叠型。发现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是一种部分性连锁遗传。讨论了家蚕茧荧光色判性的可能机制。此外,还估算了家蚕茧荧光色的平均显性度和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005、74.94。  相似文献   

18.
家蚕荧光茧色判性品种“苏·雄×荧晓”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机制,将现行普通家蚕品种转育成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苏.雄×荧晓。该品种孵化齐一、发育快、好养,荧光判性准确率达到100%,茧丝纤度细(2.539 dtex),生丝匀度好,茧丝长1 300 m,解舒率在71%以上,适宜在华东蚕区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19.
家蚕新品种苏雄&#215;荧晓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雄&#215;荧晓是根据苏州大学发明专利“具荧光茧色判性的蚕品种的培育方法”,由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浒关蚕种场、江苏省苏豪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联合开发的一对生产优质雄蚕丝春秋兼用中丝量蚕品种。2007年参加江苏省家蚕新品种联合审定鉴定,2008年8月通过品种审定初审。  相似文献   

20.
“荧光”蚕品种雌雄荧光色素的定性及相对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纸上色层分析法 ,对家蚕“荧光”品种雌雄幼虫和茧层的荧光色素进行了定性和相对量分析。结果表明 :构成雌雄茧层荧光色素的种类无显著差异 ,雌雄茧荧光色不同的原因是组成茧荧光色的各种荧光色素相对量不同 ;茧层中的一种Rf值为 0 77的黄荧光色素 ,在熟蚕丝腺中没有检出 ,说明营茧过程中有新的荧光物质形成或有较大的变化 ;5龄幼虫不同发育时期 ,雌雄各荧光色素的相对量不同 ,以荧光黄色素为例 ,雄性随日龄的增加其相对量不断增加 ,而雌性则以 5龄 96h为最高 ,其后逐渐下降 ;雌性幼虫肠壁组织中的Rf值为0 19和 0 5 9的两种明黄色荧光色素 ,雄性幼虫和雌性幼虫的其它组织中没有检出 ,说明雌雄幼虫在色素代谢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