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隐性核不育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双隐性核不育抗虫杂交棉主要经济性状杂种优势的分析,了解核不育抗虫杂交棉的优势表现,不同组配方式F1杂种优势的差异以及F1性状表现与恢复系的关系,为核不育抗虫杂交棉的选育提供参考。1材料和方法以ms5ms6核不育系绵A1和经转育而成的转基因抗虫不育系绵A3作母本,以绵10341(自育)、鲁棉16、鲁棉17、鲁1138、鲁99R08、新33B(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提供)、石321-4(石家庄农科院提供)、国抗12、中棉所41(中棉所品资室提供)等9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作父本,配制18个组合。对照品种川棉56,由四川省农科院经作所提供。2003年在四川省绵阳…  相似文献   

2.
以43份杂交棉F1代为研究对象,时各杂交组合主要性状竞争优势、相关系教及通径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棉F1代中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表分都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时皮棉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性状为单株铃数、衣分和单铃重,对F1代的筛选应注重对这几个性状选择,以获得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3.
在网室内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对2个抗虫×抗虫,和7个抗虫×感虫大豆杂交组合的F_2群体,及抗虫和感虫亲本,进行了抗性鉴定。根据抗、感亲本的虫食粒率和受害荚率,将F_2代植株的抗虫性分为5级。结果表明,F_2代的抗虫性呈非对称分布,分布高峰的位置因组合而异,且不具有数量性状特有的中心对称分布特征。2个抗×抗组合的F_2代,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虫或高感个体,暗示父母本可能分别带有不同的抗虫基因。同一抗虫亲本与不同的农艺亲本杂交后,F_2代的抗虫性分离比例有较大的差异。抗×抗和抗×感组合的F_2代,都可以分离出较大比例的抗虫单株,超亲现象很普遍,因此,在适宜的接种强度下,抗食心虫性的选择,可能比选择其它数量性状更易奏效。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选育出的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和筛选出的恢复系配制杂种.研究了各组合的杂种F1的中亲优势、高亲优势和对照优势。结果表明.杂种F1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产量构成性状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类型组合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杂优利用在多棱大麦组合和多棱×二棱大麦组合中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5.
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比较研究表明:主要产量及产量性状因子中,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优势最为明显,衣分和单铃重的优势其次,籽指的杂种优势最弱;不同组合增产的原因各不相同,较高衣分或较大铃重是引起抗虫杂交棉增产的主要原因.品质性状中,各因子的杂种优势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6.
棉花双隐性核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两年对ms5ms6双隐性核不育系70416A作母本组配的19个F1杂种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其中双隐性核不育F1杂种籽、皮棉产量竞争优势达显著水准以上的组合分别占73.68%和47.37%。皮棉花竞争优势达显著水准以上的组合9个,竞争优势为7.04~18.16%。产量性状以单铃重的竞争优势最为突出,单株结铃数、衣分和衣指的竞争优势则不明显。纤维品质以麦克隆值的竞争优势表现最佳,2.5%跨长、比强度次之。研究结果表明,双隐性核雄性不育是组配丰产、优质、抗病优良杂交强优势组合的理想不育亲本。  相似文献   

7.
杂交抗虫棉主要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河南省抗虫杂交棉区域试验多个试验点的数据,采用Excel统计分析处理,把株铃数、密度、铃重等产量性状与纤维品质及抗病性等13个性状综合在一起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旨在更客观合理地找出影响抗虫杂交棉皮棉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为选育抗虫杂交棉新品种提供依据。1产量与其它因素相关分析抗虫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中,株铃数、密度、霜前花率与皮棉产量相关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且为正相关;黄萎病株率、株高与皮棉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铃重、枯萎病株率、生育期呈不显著负相关;纤维长度、果枝数与皮棉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比强度…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核不育抗虫杂交棉在长江上游生态区子、皮棉产量均显著低于中下游。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纤维长度、比强度与中下游表现趋于一致。这表明,在长江上游进行杂交棉跨生态区选育是有效的;但中下游麦克隆值显著偏高。无论是长江上游还是中下游,杂交棉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增加单株结铃数, 兼顾铃重和衣分的适度改良。采用目标区域亲缘作恢复系配组,F1的适应性和产量潜力更佳,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的机率更大。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2代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不同来源的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品种杂交,比较杂种一代和杂种二代的竞争优势和抗虫性,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杂交棉F2代,不仅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且抗虫性较好,在生产上有利用价值;同时,为了获得F2代优势强、抗性好的组合,要选择高产母本和高抗虫父本。本研究中组合1、组合2的产量和抗虫性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核不育抗虫杂交棉在长江上游生态区子、皮棉产量均显著低于中下游。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纤维长度、比强度与中下游表现趋于一致。这表明,在长江上游进行杂交棉跨生态区选育是有效的;但中下游麦克隆值显著偏高。无论是长江上游还是中下游,杂交棉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增加单株结铃数,兼顾铃重和衣分的适度改良。采用目标区域亲缘作恢复系配组,F1的适应性和产量潜力更佳,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的机率更大。  相似文献   

11.
Super hybrid rice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Uptonow,thereareonlytwoeffectivewaystoincreasetheyieldpotentialofcropsthroughbreeding,i.e.morphologicimprovementandheterosisutilization.Actually,thepotentialisverylimitedbyusingmor phologicimprovementonly,andheterosisbreeding willproduceundesirableres…  相似文献   

12.
Up to now, there are only two effective ways to increase the yield potential of crops through breeding, i.e. morphologic improvement and heterosis utilization.  相似文献   

13.
Liangyou-Peijiu (65002), an inter-subspecies hybrid, was bred in Jiangsu Acad of Agri Sci (JAAS) by two-line method. The female was a low-temperature-sensitive sterile line, Pei'ai 64s (japonica), and the male was 9311.  相似文献   

14.
高产杂交大豆新品种杂交豆2号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豆2号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05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高产制种技术是选择适宜的制种基地,合理安排播期和行比,及时放蜂,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15.
福优325是恩施州红庙农科所用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选育的福伊A与自育的恢复系恩恢325配制而成的高产抗病、米质中上、适应性广的迟熟籼稻新组合。2001年11月通过恩施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小组审定,2003年11月通过国审(审定编号:国审稻2003070)。2000~2003年4a在恩施州及周边的低山稻区累计推广种植约4.5万  相似文献   

16.
鲁棉研25号(GKz29、鲁8H7)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最新选育的抗虫杂交棉,该杂交种表现杂种优势强,抗虫性好,纤维品质优良,具有良好的推广利用前景。鲁棉研25号于2000年参加山东省抗虫棉预备试验,2001—2002年通过了山东省抗虫棉区试,2002—2003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区试。2004年参加国家黄河流域生产试验和山东省棉花生产试验。2005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杂交拂花的生育特点和栽培途径区别于常规拂.杂交棉的化调要克服认识误区.明确全程化调目标.掌握因种因苗制宜、控促结合的原则.适时适量化调.  相似文献   

18.
对杂交棉密度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永歌 《江西棉花》2007,29(3):26-28
杂交棉的推广普及促进了棉花"低大优"栽培体系的形成,增产增效显著.但在密度下降后普遍出现了对密度偏稀的担忧,生产实践中多少密度较为合理?经过对大面积不同类型棉田种植不同类型杂交棉品种的调查研究,认为杂交棉的密度应据高产的总量要求和单株可成果节量确定,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栽培提高成铃率、铃重,夺取棉花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face of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has remained a vexing problem that limits the use of the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carbon fiber (CF) in composite applic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waterborne polyurethane (WPU) hybrid sizing agents were prepar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s of CFs and the interface strength of CF/PA6 composites. The structur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ngle-CF and CF/PA6 composites were systematic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F/PA6 composit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adding of WPU hybrid sizing agent. The tensile and flexural strengths of the WPU/SiO2/Al2O3 hybrid sizing agent treated CF/PA6 composites were increased by 24.0 % and 25.7 % than those of no-sizing treated CF/PA6 composit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手段。文章对基因工程杂交油菜的特点、现状、基本育种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