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植被根系对干旱内陆河流岸坡冲刷过程的定量影响,以塔里木河为研究对象,采用BSTEM模型模拟分析的方法,模拟了8个典型岸坡在2016—2017连续2个水文年的冲刷过程,重点分析骆驼刺、红柳、芦苇、甘草、胡杨、白刺等6种典型荒漠植被根系对河岸冲刷过程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河岸崩塌基本发生于落水期和枯水期,岸坡稳定性在水文年内呈周期性变化,枯水期和涨水期安全系数Fs略有波动,整体上呈稳定状态,河岸稳定,在洪水期高水位处Fs短暂升高,随后随着水流的冲刷淘蚀以及水位下降,Fs不断下降,直至河岸崩塌,随后进入下一个水文年的循环;(2)植被根系在不同水位时期对稳定性的提升效果不同,具体表现为洪水期>涨水期>枯水期>落水期;(3)不同植被对稳定性增强的差异也较大,表现为白刺>骆驼刺>甘草>红柳>胡杨>芦苇;(4)植被根系在不同水位时期对河岸冲刷量的减少效果不同,表现为落水期>洪水期>涨水期>枯水期。根系存在河岸冲刷量减少0.77%~49.36%,且不同...  相似文献   

2.
不同竹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深圳茜坑水库水源保护区内4个主要竹林植被类型竹林试验小区土壤入渗性能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竹林类型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竹林地土壤的初渗速率从小到大依次为毛竹试验区(1.42mm/min)、勃氏甜龙竹试验区(11.79 mm/min)、麻竹试验区(12.22 mm/min)和红竹试验区(18.04 mm/min).稳渗速率由小到大依次为毛竹试验区(0.14 mm/min)、勃氏甜龙竹试验区(1.78 mm/min)、麻竹试验区(2.54 mm/min)和红竹试验区(3.92 mm/min).毛竹林的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均较低.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初始含水率、地表枯落物的厚度有关.相对于红竹林、麻竹林和勃氏甜龙竹林,毛竹林的土壤入渗率较低,不适宜作为水源涵养林的选择竹种.  相似文献   

3.
刺竹目前占台湾西南部泥岩地药之绿蔽率达80%以上,虽为早期最主要之适生造林树种,但其具有排泄他性,造成林下地表植物不易入侵,此外,刺竹之耗水量大(蒸散量大),且根域保水力差,茎干丛生于坡顶之风摇作用与浅层性须根系型特性,使竹林地区易造成坡面基脚侵蚀或坡面崩滑之情形。若为水土资源保育之宅远考量,泥岩地区刺竹林之上更呈竹林地复层植被之建立,有甚必要性与迫切性,。有关泥碉地区之相关试验研究虽多,但目前对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观赏竹类资源及其园林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自然条件优越,热量和水分资源丰富。由于太姥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山系东北向西南所构成的天然屏障,使福建省分隔为东南沿海和西北2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型,分别生长着不同的竹类,闽东南沿海为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闽西北为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竹类资源丰富,有15属120种以上,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观赏竹类,观赏竹类资源按观赏部位的主要形态特征归为观秆形、秆色类;观叶形、叶色、绿篱竹类;观笋、观箨竹类三大类。并简述了观赏竹种类、分布、观赏特性以及园林配置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自然条件优越,热量和水分资源丰富。由于太姥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山系东北向西南所构成的天然屏障,使福建省分隔为东南沿海和西北2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型,分别生长着不同的竹类,间东南沿海为南亚热带丛生竹林区,闽西北为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竹类资源丰富,有15属120种以上,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观赏竹类,观赏竹类资源按观赏部位的主要形态特征归为观秆形、秆色类;观叶形、叶色、绿篱竹类;观笋、观箨竹类三大类。并简述了观赏竹种类、分布、观赏特性以及园林配置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有关树木控制岸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航片可以研究河岸植被类型、河道类形、土壤类型对河岸变化的影响。横向的河岸侵蚀与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密切相关。农地的侵蚀量最大 ,林地的侵蚀量最小 ,沙土的侵蚀量比粉沙的大。河道、土壤与植被的交互作用、土壤与河道的交互作用对河岸侵蚀无显著影响。但河道与植被的交互作用对河岸侵蚀有显著影响。河道曲率半径、宽度、半径与宽度之比对侵蚀无显著影响 ,在特大洪水中 ,树木能有效地防止侵蚀 ,保持河岸稳定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雷竹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姜培坤  徐秋芳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168-170,180
为了解早产高效雷竹林施肥与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关系,在浙江省雷竹主产区布置了肥料试验,动态采集了各处理土壤样品,用ICP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结果表明:Pb、Cd、Zn、Cr和Cu5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无论是在有机肥化肥混合处理区还是纯化肥处理区随时间变化均有较大波动,5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均表现为8月份含量较高,以后则明显下降,到次年4月份又明显升高。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发现,有效Zn和有效Cr含量在3个不同用量的纯化肥间有显著差异,而不同用量有机肥化肥混施处理间所有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均无显著差异,有效Pb、Cd、Cu在不同用量纯化肥处理间差异性也不显著。土壤有效Pb、Cr和Zn含量覆盖区显著高于不覆盖区,3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覆盖区分别是不覆盖区的1.59倍、1.30倍和1.26倍。  相似文献   

8.
BSTEM(Bank Stability and Toe Erosion Model)模型是用于河流管理、河岸带生态恢复以及河岸稳定性评价的物理模型,是基于Excel的宏命令运行的,包括河岸稳定性和坡脚侵蚀两个模块,可用来预测河岸坡脚侵蚀量、临界崩塌面,评价河岸带植被防护功能等。主要介绍了BSTEM模型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其功能模块组成,并对其应用现状与前景进行初步分析。该模型的应用对我国河川工程和库(湖)岸稳定性评价与整治防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毛竹林不同施肥方式对立竹质量、竹林产量以及竹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伐桩施肥与沟施、撒施相比肥料损失少,输送迅速,并能加速竹蔸腐烂,具有显著的生长效应,是培育丰产毛竹林一种较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0.
华西雨屏区人工竹林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以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后形成的人工竹林(慈竹林、苦竹林、撑绿杂交竹林、苦竹 光皮桦混交林)为对象,对其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几种竹林凋落物蓄积量的大小顺序是:撑绿杂交竹林>混交林>苦竹林>慈竹林,且都大于光皮桦林。叶凋落物持水量的大小关系为:慈竹林>混交林>苦竹林>杂交竹林,光皮桦林的持水量介于慈竹林和混交林之间。几种叶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的模型、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的模型。不同林地的表层土壤容重在1.27~1.34 g/cm3之间,总孔隙度48.08%~55.96%,不同林地表层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应用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伐桩微生物促腐的高效降解菌株,采用发酵纯培养方法并结合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nuclear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发掘鉴定了3株能引起较高竹屑质量损失率的腐生真菌;并通过降解真实底物和Real-time PCR方法,测定了其降解竹屑过程中纤维素和木质素酶活性及其对应的功能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表明,3株真菌分别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和总状毛霉(Mucor racemosus),降解竹屑20 d引起质量损失率分别为20.56%、17.66%和13.11%.上述菌株分泌的漆酶(laccase,Lac)活性与竹屑质量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分泌的内切葡聚糖酶(endoglucanase,EG)与外切葡聚糖酶(cellobiohydrolase,CBH)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且纤维素酶基因cbhI表达量与对应的CBH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酶活性测定和功能基因表达变化表明,3株真菌降解竹屑的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绿木霉,棘孢木霉和总状毛霉,漆酶在竹屑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验从竹林土壤中筛选获得高效降解菌株并测定了其对竹屑的降解率,为应用于毛竹伐桩的微生物促腐以及竹纤维材料的生物降解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湖南会同林区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土壤(0-60 cm)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27%和551.84 mg/kg,不同土壤层次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极显著,其中,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2.607%,分别是20-40 cm和4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1.67倍和2.57倍;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总微生物量碳的58.9%,分别是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2.69倍和3.08倍。不同季节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明显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1-7月份呈上升的趋势,7月达到最大值,8-12月份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季节间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毛竹林地土壤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熵为1.118 6%,与40-60 cm土壤层相当,略高于20-40 cm土壤层,说明毛竹林不同土壤层次有机碳积累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13.
以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后形成的人工竹林(慈竹林、苦竹林、撑绿杂交竹林、苦竹+光皮桦混交林)为对象,对其凋落物及表层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几种竹林凋落物蓄积量的大小顺序是:撑绿杂交竹林〉混交林〉苦竹林〉慈竹林,且都大于光皮桦林。叶凋落物持水量的大小关系为:慈竹林〉混交林〉苦竹林〉杂交竹林,光皮桦林的持水量介于慈竹林和混交林之间。几种叶凋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的模型、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的模型。不同林地的表层土壤容重在1.27~1.34g/cm^3之间,总孔隙度48.08%~55.96%,不同林地表层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混交模式毛竹林下土壤抗侵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揭示毛竹林下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影响要因子,为进一步研究土壤抗蚀性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为对照,开展了8竹2阔林、6竹4阔林、毛竹纯林、8杉2竹林等不同混交模式毛竹林土壤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抗蚀性最强,杉木纯林最差,毛竹混交林抗蚀性优于毛竹纯林,混交林中6竹4阔林的抗蚀性较好,8竹2阔和8杉2竹林次之。崩解速率的变化趋势与抗蚀性变化趋势不同,常绿阔叶林土壤崩解速率最慢,6竹4阔林最快,8竹2阔林、杉木林、8杉2竹林低于毛竹纯林。综合考虑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抗蚀性和崩解速率,8竹2阔林是一个较好的混交模式。[结论]土壤和植被结构对土壤抗蚀性有重要影响,毛竹林土壤抗蚀性与有机质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容重、竹鞭的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枝生物量对土壤抗蚀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四面山2种林地大孔隙特征与优先流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重庆四面山张家山林区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外染色和水分穿透曲线理论,结合Poiseulle方程和流量方程研究大孔隙与优先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林和楠竹林两种林地在0-10cm层稳定出流速率均达到0.7ml/s以上,10cm以下2种林地染色区和未染色区稳定出流速率均逐渐下降。针阔混交林土体染色区出流速率是未染色区出流速率2.42~2.84倍,而楠竹林达到3.0~3.14倍。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的大孔隙孔径范围在0.4~3.2mm,其中半径大于1.5mm大孔隙是两种林地形成优先流的最主要孔径范围。  相似文献   

16.
起垄种植是东北黑土区普遍的耕作模式,不同垄作坡面产流产沙规律尚不明晰、亟需研究。为此,基于野外放水冲刷试验,设计3个冲刷流量(30 L/min,60 L/min,90 L/min)和4种处理坡面(横坡垄作、斜坡垄作、无垄作、顺坡垄作),探究东北黑土区不同垄作坡面的土壤侵蚀差异。结果表明:(1)3种冲刷流量产流率和含沙量均随垄作措施改变呈持续波动趋势,但受冲刷流量影响二者变化规律不同。(2)4种垄作措施状况下,产流时间与冲刷流量均不相关,含沙量与产流时间均呈负相关; 其他试验条件下,因冲刷流量和垄作措施的差异出现不同相关性。(3)30 L/min,60 L/min两种冲刷流量下,侵蚀强弱表现为:顺坡垄作>无垄作>斜坡垄作>横坡垄作。冲刷流量90 L/min时,侵蚀规律变为:横坡垄作>顺坡垄作>斜坡垄作>无垄作,且横坡垄作与斜坡垄作的累积产沙量较30 L/min冲刷流量比分别增加了12.78倍和10.11倍。综上,小流量冲刷条件下横垄和斜垄可有效控制径流和水土流失,当冲刷强度增大后二者发生断垄恰是径流和泥沙发生变异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浙江省建德市集约经营、杉-竹混交和一般经营3种人工经营类型毛竹林土壤0-80 cm剖面碳氮含量及转化速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种竹林土壤碳氮含量及转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3种类型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都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一般经营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集约经营竹林与杉-竹混交林;3种竹林土壤呼吸速率则表现为一般经营>集约经营>杉-竹混交林,但不同竹林剖面变化趋势不同;毛竹纯林土壤呼吸速率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随土层增加逐渐下降,而混交林土壤表层0-10 cm呼吸速率最高,随后在10-20 cm显著下降,随后在20-60 cm又逐渐增高,表明混交林根系呼吸在土壤总呼吸中贡献率较高.3种竹林土壤剖面全氮含量差异不大,集约经营竹林氮素投入对当前氮素总量没产生较大影响,但导致土壤氮素组分发生变化.杉-竹混交林无机氮含量最低,土壤硝化速率也显著低于毛竹纯林,表明混交林土壤氮素周转率,具有较好的氮素利用效率;集约经营竹林土壤硝化速率与一般经营竹林差异不大,但存在氮素的反硝化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8.
以四川省长宁县退耕梁山慈竹、撑绿杂交竹3号(以下简称撑绿竹)和硬头黄竹3种丛生竹林为对象,对其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丛生竹枯落物厚度为33~51 mm,蓄积量为6.88~9.46 t/hm2,其大小顺序为:梁山慈竹>硬头黄竹>撑绿竹;浸泡持水实验表明,不同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动态变化具有相似的规律性:0~2 h变化最快,2~8 h逐渐减缓,8 h以后基本饱和,并分别得出其相关关系;不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变化规律一致,最高为梁山慈竹,分别达到了36.52,32.53,27.05 t/hm2,其次为硬头黄竹,分别为30.33,28.33,23.83 t/hm2,最低的为撑绿竹,仅为28.35,25.89,21.63 t/hm2。  相似文献   

19.
金佛山方竹特产于我国贵州、重庆两省市,主要分布于大娄山系,特别是金佛山区的金佛山、柏枝山、箐坝山上。方竹竹材可作为造纸原料,竹笋可供食用,笋肉肥厚、味美鲜嫩,远销国内外,是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当前方竹林产量较低,多为低产林分,为了加快方竹林复壮更新、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方竹笋产量,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从竹林抚育间伐、留笋养竹、合理施肥、调整合理竹林密度及年龄结构等技术作出分析,为金佛山方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的竹林资源丰富,宜宾市作为竹林分布的集中地,有着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高县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为竹资源的生长奠定了基础,竹产业已成为高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基于此,从高县竹资源发展现状入手,指出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形成竹产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