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超声波分散法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不同培肥条件下塿土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结合态腐殖质组成及土壤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塿土中有80%~90%的有机质与无机组分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塿土中结合态腐殖质分布以紧结态(Ⅲ)为主,稳结态(Ⅱ)和松结态(Ⅰ)差异甚小,随肥力提高Ⅰ/Ⅱ+Ⅲ比值增加;不同肥力的土壤微形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塿土是在自然褐土上,经人为长期耕作和大量施用土粪而形成的一种较肥沃的农业土壤。塿土具有良好的水分性质和蓄水性能。土壤水分的吸收和保持,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和转化,是由于受到土壤中各种力的作用,使其具有不同能量水平所致。因此,近年来研究土壤水分性能,多用能量指标表示。它可以把土壤(Soil)——植物(plant)——大气(air)水分连续系统(contact),即spac,通过能量观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可以把土壤水分的能量指标(土壤水吸力)  相似文献   

3.
长期耕种土壤剖面累积有机碳量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陕西关中地区古老的耕种土壤--塿土(系统分类属土垫旱耕人为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耕种及施肥对土壤削面有机碳贮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7个土壤剖面由于人为生产活动形成的覆盖层的厚度在40~71 cm之间(平均59 cm),其中有机碳贮量平均达59 268 kg·hm~(-2),占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贮量的69%.与同一区域由黄土母质新垦殖的土壤相比,长期耕种塿土剖面有机碳的贮量显著增加;为期7 a的定位试验也发现,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10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贮量,说明长期耕种及施用有机肥在增加土壤剖面有机碳贮量方面具有突出的效应,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贮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塿土这一古老的农业土壤为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土壤有机碳累积及稳定性的机理,以及大量施用化肥特别是氮肥对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累积有机碳的转化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理想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4.
杜娟 《古今农业》2014,(1):56-63
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可以改变土壤的成土过程,形成不同于自然土壤的新的土壤类型。灌淤土及塿土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人为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新疆等地区广泛存在的灌淤土在汉、唐、明清时期快速淤积发育,这是古代大量屯田水利设施得以保障的结果。关中平原古代深耕细耨、施用土粪、引河灌溉的农业耕作措施是塿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历史阶段关中平原的积肥、施肥方法主要是"以土和粪",这是导致塿土形成深厚堆垫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采自陕西省杨凌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的土娄土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试验田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饱和稳定流土柱运移实验,测定不同层次土壤钾运移穿透曲线;应用对流、扩散模型,对测试穿透曲线进行拟合,反求其运移参数D、尺,结果表明:钾在塿土和黑土不同层次的运移均受到强烈的阻滞作用。塿土的阻滞因子与土层的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黑土对钾运移的阻滞作用是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塿土和黑土的扩散、弥散系数与平均孔隙水流速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塿土12年连续施肥后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研究发现,施肥使有机质、全P在耕层(0~20cm)与CK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肥可以显著影响0~200cm土壤剖面有机质的含量;PK处理土壤剖面存在P素适度下移,120~220cm全磷含量呈现峰值;施肥对塿土耕层及0~300cm剖面全K含量几乎无影响;塿土粘化层可以减缓养分的下移;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使土壤NO3--N与CK比较有适度增加,对培育土壤肥力有利。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塿土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认为 土由于人工熟化培肥过程,形成了巨厚的人工覆盖层和粘化层,产生二次复钙现象,土壤风化发育处于脱盐基的硅铝化阶段,幼年性特征明显。最后提出塿土作为独立土类的依据与标准,即若有人工覆盖层,且厚度超过50cm,应作为一种新的土类从原土壤类型中划分出来,进行单独分类;否则,仍应归属原土类──褐土。  相似文献   

8.
水稻土是在母土(起源土壤)上经人工水旱交替耕种形成的土壤类型,土壤粘粒矿物中具有较高活性的、占氧化物中主要地位的氧化铁部分、发生着形态和性质上的变化。本文对两种不同起源的水稻土与相应的起源土壤进行铁的活化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说明,土壤无定形态氧化铁的数量和铁的活化度,在水稻土剖面层次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分异,并显示出相似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三)农业土壤需要翻耕吗?上节讨论了靠“有机物返土”来取代施肥,事实上只解决问题的一半,因为“有机物返土”采用的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这就关系到农业生产中土壤要不要翻耕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必须从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入手,因为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是离不开植物的。自然界里,凡是野生植物生长着的地方,随着落到地面的枯枝落叶的堆积、腐烂,久而久之,土壤剖面就出现了这样几个自然层次:第一层是枯枝落叶层,这层堆积着厚薄不等的植物残体;第二层是富含团粒结构、土质松软肥黑、能随着土壤发育而不断增厚的表土层,它的特点是靠近地表的土壤最松软、肥沃,以下渐次之;第三层是土质比较粘重的心土层,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塿土诊断层的形成过程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关中地区塿土剖面的多角度剖析,试图阐明此类土壤诊断层的形成过程及意义。【方法】根据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资料,对土壤剖面从诊断层划分、微形态特征、剖面构造空间变异、成土年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对比。【结果】Bt层形成于8 500~3 100 aB.P.,BC层在3 100~2 000 aB.P.,Ap层在2 000~0 aB.P.;BC层在理化性质、结构构造、微形态等方面与马兰黄土十分相似,而与Ap层和Bt层有显著的差异,Ap层与马兰黄土的相似性系数R1在0.8105~0.8951,Bt层的R1为0.6718,而BC层的R1在0.9051~0.9352。【结论】塿土具有Ap1-Ap2-Bc-Bt-Bk-C剖面构造,复合剖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成土强度发生变化的结果;Ap层是2 000 a以来人类施加土粪、农业耕作和粉尘堆积同时作用的综合产物,其特征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控制,Bc层是3 100~2 000 aB.P.期间风尘自然堆积的产物,成土强度较弱;Bt是全新世大暖期的自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广西砖红壤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滨海地带6个砖红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对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逐一确定各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并探讨该地区土壤发生分类砖红壤与土壤系统分类之间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剖面因成土因素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可分别归属于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铁铝土、富铁土及新成土3个土纲、4个土类。鉴于广西土壤发生分类6个砖红壤剖面并非全部归属于系统分类中的某一土纲或土类,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土壤剖面的形态描述和理化性质,鉴别出其具有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通过检索系统依次检索、分类定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黑土,灰钙土、栗钙土等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所含铜、锌、锰、钴等微重金属元素的置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残渣等化学形态在土壤各个层次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在每个土壤及同一土壤的各个剖面层及各金属形态间的含量也进行了量的比较。并对各微量重金属的生态效应分别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水稻土淹水过程中不同土层铁形态的变化及对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使土壤中结晶态氧化铁含量减少,同时使无定形氧化铁大大增加,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大为提高,磷最大吸附量增大,磷解吸率降低,从而影响水稻土中磷的有效性。淹水土壤还原层铁形态和磷吸附、解吸的变化比氧化层更为剧烈,尤其是红壤性水稻土,在青紫泥中两土层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娄土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12a长期定位施肥研究了塿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可以增加土壤全氮、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施磷肥可以增加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施钾肥对土壤全钾的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料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培肥地力。2)塿土对玉米的供肥能力高于小麦,长期不施氮肥或磷肥,使塿土生产力随种植年限的延续而下降,玉米下降的幅度分别为66.9%、45.1%,小麦下降的幅度分别为77.5%、75.8%。3)氮肥与磷肥配施或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塿土土地的生产力贡献率维持在93.5%~96.7%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牛粪、蚓粪对关中塿土土壤肥力特性的影响,探索培肥塿土的有效方式。【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质量比例为 5%、10%、20% 和 25% 的牛粪、蚓粪施入塿土中,在室内物候箱内培养 60 d 后, 分别测定牛粪、蚓粪对塿土土壤肥力特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随着牛粪和蚓粪施用量的不断增加, 塿土中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5% 牛粪有利于提高土 壤中有效磷、有机质、全氮和铵态氮含量,而 20% 蚓粪则有助于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和有 效磷含量且处于各处理最高值。【结论】施入牛粪、蚓粪均能显著提升塿土的土壤肥力,尤其是 20% 蚓粪或 25% 牛粪。牛粪、蚓粪可作为高效的有机肥,应用于塿土培肥,对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加强农业 面源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及发展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平衡方法对黄褐土、塿土、黑垆土的K-G交换特征及热力学函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褐土对K~+的亲和力相对较小;塿土、黑垆土对K~+的相对亲和力较强,且其交换等温线分别在X_k~l等于0.46和0.41处出现拐点,说明其粘粒表面存在着两种对K~+结合能不同的吸附位。3种土壤对K~+的选择性为:塿土≥黑垆土>黄褐土,选择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随固相吸附K~+的摩尔分数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3种土壤K-Ca交换的热力学函数△G°、△H°和 △S°均为负值,表明3种土壤对K~+均有一定的亲和力,交换反应为放热过程。从△G°、△H°和△S°的绝对值大小来看,3种土壤对K~+的偏好和结合的稳定程度为:塿土>黑垆土>黄褐土,这与其对K~±的选择性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生物炭影响土壤肥力的机理,通过盆栽实验,设置6个生物炭水平(0、10、30、50、70、90 t/hm~2),测试塿土4个钾离子指标:水溶性钾离子、交换性钾离子、速效钾、全钾含量。结果表明,在塿土中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水溶性钾、速效钾、交换性钾离子含量与生物炭添加量之间呈现y=ae~(bx)指数关系,土壤pH和土壤速效钾、交换性钾离子含量显著相关,与水溶性钾离子、全钾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关中塿土中添加生物炭,可以显著提升土壤速效钾、水溶性钾、交换性钾离子含量。考虑到土壤钾离子、酸碱度、经济因素,提前30天,在塿土中施入50 t/hm~2生物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甄晶博  王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713-3715
针对陕西关中灌区面临耕地面积减少和灌溉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必要举措。通过对保水剂施加在塿土中的室内土壤机理变化结果,以及不同作物在施加保水剂的塿土盆栽和大田试验应用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保水剂施加到关中塿土中,能够增强塿土保水持肥改土的能力,促进作物的生长,改善作物的性状,增加作物的产量,提高作物的品质,有力地缓解关中灌区的耕地压力,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灌溉水资源的缺口,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从而推动关中灌区农业生产发展,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发现剧毒的二甲基汞(DMM)在农业土壤的水溶液中除向气相中挥发外,同时还向一甲基汞(MM)及其它难挥发的汞形态进行转化,并且挥发与转化量随土壤的特性及时间的不同而变化;土-水-气体系中,DMM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够向Hg°转化。  相似文献   

20.
几种土壤中不同形态铁及无定形硅铝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白浆土、黑土和草甸土三类土壤不同形态铁和无定形硅铝表明,游离氧化铁的量在各类土中均为表层大于底层;铁的活化度白浆土高于黑土,而白浆土的白浆层又高于腐殖质层和淀积层;无定形硅、铝在白装土中层次之间分异明显,说明有淋淀现象发生,在黑土和草甸土中差异不大;新鲜有机质对铁的活化有显著作用,络合态铁和土壤腐殖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