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的伐区剩余物—针叶和小枝,经蒸馏提取冷杉油,应用GC/MS/DS技术对其化学组成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在分离出的51个色谱中,对其中43个峰打印了质谱图,初步鉴定出27个成分,被鉴定成分占总组成的94.14%,主要成分为α—蒎烯(55.21%);其他依次为β—水芹烯(9.96%),月桂烯(5.16%),β—杜松烯(4.89%),β—蒎烯(4.76%),Δ~3—蒈烯(3.34%)和茨烯(3.30%)等。  相似文献   

2.
油楠油挥发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楠为苏木科蚌壳树属,高大乔木,产于我国海南岛。其树干打洞后,流出一种淡黄或淡棕色油状液体。这种油状液体含有78%挥发成分。作者利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分析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11个化学成分:α-荜澄茄烯(0.6%),α-依兰烯(40.8%),β-荜澄茄烯(4.4%),β-丁香烯(30.5%),( )香木兰烯(2.2%),α-蛇麻烯(4.2%),γ-依兰油(2.%),δ-杜松烯(4.2%),(-)去氢菖蒲烯(微量),γ-杜松烯和α-依兰油烯(6.4%)。  相似文献   

3.
辽东冷杉松针油是一种挥发性的林化产品,我们利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其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13个化学成分:檀烯(1.68%),三环烯(2.44%),α-蒎烯(14.81%),莰烯(17.86%),β-蒎烯(3.51%),香叶烯(1.86%),△~3-蒈烯(244%),萜二烯-(1,8)(40.08%),α-萜品烯(0.61%),α-萜品醇(2.06%),醋酸葑酯(0.22%),醋酸冰片酯(11.80%),α-醋酸萜品酯(0.69%)。 分析发现,此种国产松针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萜二烯含量比较高,并为左旋,这是辽东怜杉松针油的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柠檬叶中提取挥发油中的油相成分,进一步以乙醚为溶剂从蒸馏馏出液中萃取挥发油中的水溶性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表征了二者的化学成分,根据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通过表征和分析比较得到:柠檬叶挥发油油相成分得率为0.33%(以鲜叶计),确定了其中的30种成分,占油相成分总量的96.35%,其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29.91%),其后依次为β-蒎烯(20.37%)、香茅醛(18.52%)、桧烯(5.74%).柠檬叶水溶性成分得率为0.03%(以鲜叶计),确定了其中的30种成分,占水相成分总量的97.94%,其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0.33%)、香茅醛(21.88%)、β-蒎烯(19.83%)、桧烯(6.49%).  相似文献   

5.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保留指数定性,标准样品叠加和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了鳞皮冷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分离出来的189个色谱峰中鉴定了42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柠檬烯(67.89%),α-蒎烯(10.69%),β-蒎烯(2.57%),月桂烯(2.08%),β-石竹烯(2.03%),和Δ~3-蒈烯(1.75%)等。  相似文献   

6.
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和标准样添加法,分析了臭冷杉枝皮精油的化学成分。从分离出的50多个色谱峰中鉴定了21个成份,占精油总量的98.01%。其中主要成分为檀烯(1.6636%)、α-蒎烯(14.5519%)、莰烯(9.3148%)、β-蒎烯(4.6190%)、β-月桂烯(1.0595%)、环化小茴香烯(7.7254%)、柠檬烯(40.1202%)、芳樟醇(1.2928%)、乙酸龙脑酯(9.7286%)、乙酸萜品酯(1.4200%)、α-葎草烯(1.2137%)、α-红没药醇(0.9025%)。  相似文献   

7.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数据系统联用技术和毛细管气相色谱双柱保留指数法分析了黄果冷杉〔Abies recurvata var.ernestii(Rehd.)C.T.Kuan〕挥发油的化学组成。从分离出的110个色谱峰中鉴定出44个成份,其中主要成份为α—蒎烯(21.11%)、乙酸龙脑酯(13.86%)、莰烯(9.00%)、柠檬烯(8.73%)、β—石竹烯(8.45%)、β—蒎烯(4.27%)、月桂烯(5.47%)等。鉴定出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1.79%。  相似文献   

8.
以α-蒎烯为原料与Br2进行加成、异构化反应合成2,6-二溴莰烷,以2,6-二溴莰烷为中间体制备冰片二烯.α-蒎烯合成2,6-二溴莰烷的条件:Br2和α-蒎烯为2.5∶1(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24h,反应溶剂为二氯甲烷,此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为97.6%,定向转化为2,6-二溴莰烷的选择性最高(48.8%).提纯后的2,6-二溴莰烷纯度为99.0%,得率为45.6%.以提纯后的2,6-二溴莰烷为原料制备冰片二烯的适宜反应条件: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5h,叔丁醇钾为消除试剂,叔丁醇钾与2,6-二溴莰烷投料比4∶1(物质的量比),DMF为溶剂.2,6-二溴莰烷转化率为99.12%,冰片二烯的选择性为99.0%,提纯后的冰片二烯纯度可达98.5%.采用FT-IR、GC-MS和1H NMR等方法对2,6-二溴莰烷和冰片二烯进行了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9.
长叶烯ω-乙酰氧甲基化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醋酸锰(Ⅲ)、硝酸铈铵在冰乙酸介质中氧化烯烃合成γ-内酯的反应推广到具有环外双键的多环桥环化合物长叶烯的研究,反应结果没有得到γ-内酯。用醋酸锰(Ⅲ)氧化得到唯一的E-ω-乙酰氧甲基长叶烯(2),产率为32%,用硝酸铈铵氧化除得到(2)(产率为55.1%)外,还得到E-ω-羧基长叶烯(4),产率为27.6%,本文对该反应的机理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0.
美国首先对粗硫酸盐松节油进行加工(包括蒸馏、除臭、脱色),然后通过蒸馏分馏,使其组分变为萜烯产品。这些萜烯产品大约60%是α—蒎烯,25%是β—蒎烯,5%是天然松油,还有双戊烯(dL—柠烯)和其它萜烯类组成的混合物。这些经分馏后得到的产品可以出售,但是大部分还需经深加工,转化为其它化学制品。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南部,云南松和思茅松混生地区有较丰富的β-蒎烯资源。根据这一地区采集的大量腊叶标本和松脂样品的鉴定、分析结果认为:β-蒎烯含量在1%左右的是思茅松;β-蒎烯含量在50%以上的是云南松,由于该地区云南松的β-蒎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云南松(4—8%),所以将它定为云南松分布南部边缘地区的一个特殊地理类型—高β-蒎烯云南松。  相似文献   

12.
在各地松香厂提炼松香时,都会产生一种重要的副产物—重质松节油,一般称为重油。目前,我国年产重油约8000吨,我省年产为1500—2000吨。重油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烯,如长叶烯、、石竹烯、雪松烯、檀香烯等。据有关文献介绍,我国各地所产的重油中,倍半萜烯的含量在69.9—99.5%之间,其中长叶烯的含量最高,为45—65%;其次是石竹烯,含量为8—15%。我省安远  相似文献   

13.
长叶竹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罗汉松科植物长叶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叶片中的挥发油,得油率为0.5%,采用GC-MS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首次鉴定出24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97.29%。长叶竹柏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和醇类物质,主要有α-蒎烯(8.67%)、(-)-β-榄香烯(2.68%)、β-石竹烯(3.97%)、( )-喇叭烯(2.11%)、大根香叶烯(21.56%)、4-异亚丙烯基-1-乙烯基烯(45.13%)、β-杜松烯(2.02%)和(-)-斯巴醇(3.15%)。  相似文献   

14.
由莰烯醛(1)与羟胺盐酸盐反应合成了莰烯醛肟(2),继而与卤代烃反应合成了5种莰烯醛肟烃基醚衍生物,分别为:莰烯醛肟乙基醚(3a)、莰烯醛肟正丙基醚(3b)、莰烯醛肟正丁基醚(3c)、莰烯醛肟正戊基醚(3d)和莰烯醛肟苄基醚(3e)。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莰烯醛肟及其烃基醚衍生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产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皆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莰烯醛肟的抑菌活性最优,并且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效果最好,EC 50为39.25 mg/L,对水稻纹枯病菌、猕猴桃果实拟茎点霉、玉米赤霉病菌和毛竹枯梢病病原菌的EC 50为40~50 mg/L;在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莰烯醛肟对水稻纹枯病菌等9种植物病原真菌完全抑制,对松枯梢病菌和七叶树壳孢菌的抑制率达97%以上,当药液浓度降低时,莰烯醛肟对大部分病原菌的抑制率仍然超过百菌清500 mg/L时的抑制率。虽然莰烯醛肟烃基醚衍生物的抑菌活性较莰烯醛肟有所降低,但对毛竹枯梢病菌、梨链格孢菌和玉米赤霉病菌的抑制率皆高于(或等于)百菌清。  相似文献   

15.
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马尾松土贡种源松针中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与马尾松普通种源松针油做对比。结果表明,土贡种源和普通种源挥发油得油率分别为0.52%、0.60%,各分出69、75个成分,鉴定其中23个,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2.65%、94.56%,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37.673%、46.715%)、莰烯(3.724%、3.015%)、β-蒎烯(14.969%、12.978%)、石竹烯(8.242%、10.212%),除α-蒎烯含量相差9.042%以外,其他成分含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6.
以α-蒎烯(1)为原料,经Wagner-Meerwein重排得α-萜品烯(2),2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得到α-萜品烯马来酸酐(3),3再与N-芳磺酰基乙二胺(4)反应,合成得到12个新型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类化合物(5a~5l)。采用FT-IR、1H NMR、13C NMR、ESI-MS和元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目标产物作了分析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5c(R=3-CH3)在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对花生褐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68.8%、68.3%、62.3%和53.8%。  相似文献   

17.
选取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榉树(Zelkova serrata)、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银杏(Ginkgo biloba)4个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彩色乔木树种,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和TDS-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4种彩色乔木树种中共鉴定出76种VOCs,萜类化合物是4个彩色乔木树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其中,从银杏中共检测到61种VOCs,含萜类13种,相对含量为26.31%,萜类化合物主要是长叶烯(8.26%)和长叶松萜烯(7.79%);从枫香中共检测出31种VOCs,有萜类13种(57.46%),萜类物质主要是长叶烯(35.97%)、长叶环烯(5.15%)、长叶蒎烯(3.15%)、雪松烯(2.81%);从榉树中共检测出29种VOCs中,含有萜类12种(60.03%),萜类化合物主要是长叶烯(36.85%)、长叶环烯(4.52%)、雪松烯(3.37%)、长叶蒎烯(2.96%)、石竹烯(2.73%);从三角槭中共检测出23种VOCs中,含有萜类11种(72.67%),萜类化合物主要是长叶烯(47%)、α-蒎烯(7.13%)、长叶环烯(5.23%)、雪松烯(2.6%)。  相似文献   

18.
10种国产玉兰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及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10种国产木兰科玉兰属(原木兰属玉兰亚属)植物辛夷挥发油成分及其含率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腋花玉兰、河南玉兰、椭圆叶玉兰、舞钢玉兰、两型玉兰、罗田玉兰和鸡公玉兰7种植物为首次测定。结果表明,10种植物共检测出84种成分,每种植物为36~56种成分,鉴定出62种化合物,其含率占挥发油的98.4%。有17种成分为10种植物所共有,含率达72.9%,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占64.8%,其余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占8.1%。主要共有成分为桉油醇、香桧烯、β-蒎烯、月桂烯、α-松油醇,其中桉油醇的含量最高,通常在20%以上,最高达35.5%。5种成分在玉兰属植物挥发油中为首次报道,其中1种共有成分:1羟基-1,7-二甲基-4-异丙基-环癸二烯,其平均含率2.72%;4种非共有成分:α-姜烯、大根香叶烯β、α-倍半水茴香烯和四甲基环癸二烯异丙醇。根据不同植物挥发油成分及其含率差异,提出河南玉兰与椭圆叶玉兰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同一杂种起源。玉兰属挥发油成分月桂烯与四甲基环癸二烯异丙醇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据此可把10种玉兰属植物分为2类,一类为朱砂玉兰、玉兰、舞钢玉兰、两型玉兰、罗田玉兰和鸡公玉兰,其月桂烯含率在6.0%以上,四甲基环癸二烯异丙醇含率在1%以上;另一类为望春玉兰、腋花玉兰、河南玉兰和椭圆叶玉兰,其月桂烯含率在2.0%以下,不含四甲基环癸二烯异丙醇。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技术提取了蒙山地区黑松松针及枝条挥发油,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共分离和鉴定出48种化学成分,其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其他成分为烷烃类、醇类和酯类等。其中松针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4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25.02%)、莰烯(6.20%)、β-蒎烯(12.140.4)、3-蒈烯(4.89%)、α-松油醇(8.22%)、异松油烯(5.87%)、β-石竹烯醇(3.78%)等;枝条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2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蒎烯(35.67%)、β-蒎烯(19.50%)、D-柠檬烯(14.33%)、异松油烯(4.31%)等。松针及枝条挥发油共有成分24种,其中萜烯类22种,醇类2种,但二者还含有各自的特异性成分,表明挥发油成分在不同组织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释放的日变化动态和季节变化动态,对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株成年黄连木,分别于2008年春季(5月)、夏季(7月)、秋季(10月)选择天气晴朗的1天,在9:00,12:00,15:00,18:00和21:00采集树冠外围受光一致、健康无损的复叶,利用静态顶空进样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叶片释放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日动态变化和季节动态变化的测定分析.[结果]黄连木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顺式-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香芹烯、3-蒈烯、α-松节烯、β-月桂烯等单萜类化合物及少量的醇类、酮类、酯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占总排量的85%以上.1年中,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动态趋势为夏季(93.6%)>秋季(89.2%)>春季(85.9%),而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在春季最多(59种),其次是夏季(52种),而秋季最少(50种);醇类物质的释放量在春季最多,夏季和秋季的释放量相近;酯类、烷烃类和醛类物质均为夏季的释放量最少,春季的释放量多于秋季;而酮类物质的释放量在不同季节中没有明显变化.就主要的萜烯类物质的释放量而言,顺式-β-罗勒烯为春季>夏季>秋季,反式-β-罗勒烯为秋季>春季>夏季,而香芹烯则为秋季>夏季>春季,α-松节烯和β-月桂烯的释放量基本保持不变,3-蒈烯为夏季>春季>秋季.1天中,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总量呈现先增多后降低的趋势,并在15:00释放量达到最大,而早晚的释放量则较小.就几种主要的萜烯类物质的释放量而言,香芹烯、反式-β-罗勒烯和顺式-β-罗勒烯无论在春季、夏季或者秋季,其释放量均在15:00达到最高;α-松节烯在春季和秋季,15:00达到最大水平,而夏季12:00其释放量已达到最大;β-月桂烯的相对含量除了春季18:00略有下降外,其他时间均保持不变;3-蒈烯1天中的释放量在春季和秋季基本保持不变,但夏季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并于12:00释放量达到最大.[结论]萜烯类化合物是黄连木叶片释放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其年释放动态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日释放量动态变化趋势为15:00> 12:00> 18:00 >9:00>2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