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对预测作物发育的积温法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新佑 《作物学报》1999,25(4):474-782
根据作者近年对水稻发育光温反应的研究,本文综合出积温法在描述作物发育与温度关系上存在的问题。第一,积温法假设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间呈线性关系,而实际上为非线性。第二,积温法假定作物发育对昼、夜温反应相同,而实际上发育存在明显的温周期现象,即对昼温和夜温有不同的反应。第三,积温法假设作物发育对温度的敏感  相似文献   

2.
中国稻麦棉主要品种生长期的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其尧  王菱 《作物学报》1965,4(2):157-170
热量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它影响并决定着作物有机体的主要生活机能。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各发育期和整个生长期内所需要的热量总和(积温)是一个基本而重要的指标。积温通常分两种:有效积温与活动积温,前者多用于农作物发育期的预报,后者则主要用于农业气候的研究,特别是用于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研究。本文所讨论的是活动积温,即作物某一发育期或整个生长期中高于一定界限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相似文献   

3.
殷新佑 《作物学报》1999,25(4):474-482
根据作者近年对水稻发育光温反应的研究,本文综合积温法在描述作物发育与温度关系上存在的问题,第一积温法假设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间呈线性关系,而实际上为非线性。第二,积温法假定作物发育对昼,夜温反应相同,而实际上发育存在明显的温周期现象,即对昼温和夜浊胃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时相MODIS数据监测水、旱作物种植面积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农业信息服务中大范围水田、旱田种植面积信息调查业务的现状与需求,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通过分析水田、旱田作物发育期特征、MODIS数据植被指数(NDVI、EVI、LSWI)时序特征,引入积温条件分区构建决策规则,提取检测农田与其他、水田与旱田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以实地调查地面验证点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分类结果达到了较高的识别精度,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为90.68%,Kappa系数为0.81,其中水稻制图精度为81.13%,用户精度为97.73%;旱地制图精度为98.46%,用户精度为87.07%;与不考虑积温条件相比,分类结果总体精度提高了12.77%,水稻制图精度提高了22.57%,旱地制图精度提高了5.94%。本研究通过引入积温条件,提高了大范围水稻、旱地作物提取精度,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分类结果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四川省作物种植结构与气候变化的协调关系,本研究基于四川省气候数据与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分析了2000—2018年四川气候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四川省2000—2018年间降水量、≥10℃积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53.5 mm/10 a,≥10℃积温气候倾向率为123.7℃/10 a;作物播种面积明显增加的有玉米、油料作物、豆类、果园,薯类播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作物播种面积明显下降的有水稻、小麦和其他作物;各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占比变化明显。四川省农作物种植占比前三种为水稻、玉米和薯类,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21%、17%和13%,且水稻在所有种类中占比较稳定;小麦种植占比正在逐年降低。四川省2000—2018年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与气候变化整体相互适应,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界限温度和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杜军  刘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7):253-257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 利用西峰 1971—2014年连续 44年气象资料及作物资料, 分析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界限温度以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44年来 0、 10、 15℃界限温度的初日都有提前的趋势, 终日都有推后的趋势; 各界限温度的间隔天数和积温都呈增加趋势。0℃初终日期间天数增加, 生长期延长, 种植北界扩展, 使农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10℃初终日期间天数、 积温的增加, 使农田的复种指数提高, 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增加, 线性倾向率为 472.3 kg/(hm2·10 a)。各界限温度间的积温增加, 加剧了气候暖干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气侯变暖显著改变了内蒙古地区的热量资源,了解该地区的热量资源变化可为作物生产及空间布局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基于1959—2018年5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探讨了内蒙古地区≥0℃和≥10℃初终日、持续天数以及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0℃和≥10℃平均初日分别为3月29日和5月5日,≥0℃和≥10℃初日呈提前趋势。≥0℃和≥10℃平均终日分别为10月28日和9月24日。(2)初日提前和终日推迟显著增加了内蒙古地区的积温和持续天数,积温和持续天数在空间分布上相似,东西部差异较大,其中≥0℃积温在1874~4433℃之间,≥10℃积温在1360~4024℃之间,≥0℃持续天数在168~246天之间,≥10℃持续天数在89~180天之间。≥0℃和≥10℃积温和持续天数呈增加趋势。(3)≥0℃和≥10℃初日与经纬度呈正相关关系,终日、积温和持续天数与经纬度成负相关关系。(4)初终日、持续天数以及积温突变日期主要集中在1991—1996年之间。  相似文献   

8.
粮食作物生态-经济优势及作物布局调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和林县公喇嘛乡大林坝村为研究系统,通过建立作物高产效益、生物量、等价产量、稳产性能、产值、光辐射时间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时间效率与积温生产率、降水时间效率与降水生产率、农田有机质补偿力等因素的隶属函数关系,用Fuzzy向量A和Fuzzy矩阵R根据B=A·R的关系,分析了该村主要粮食作物生态经济优势,并由此确定调整比例的数学关系,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粮食作物布局的调整方案,为农业建设的作物初级生产力调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全省平均以及各气候带光能、热量、水分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使用云南115站及6个气候带代表站1961—2018年的气候要素计算各地农业气候资源统计量。结果表明,光能资源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出现显著突变,各气候带太阳辐射变化可能会引起云南太阳辐射高低值中心发生变化,2009年以来辐射明显增加可能会导致太阳辐射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热量资源一致显著增加,喜凉及喜温作物的活动积温、积温持续时间及无霜期长度均显著增加,并且呈现初日提前、终日推后的趋势,对作物生长有利;水分资源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尤其21世纪以来下降趋势明显,亚热带地区暖干化现象突出,干旱风险等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用其线性倾向率来判断石河子1961—2015年积温的变化率。通过分析研究积温变化特征,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石河子地区热量分布和变动情况,而且对于作物及其品种的合理分布、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阳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特殊、积温高、降水多,秋作物种类多,品种多.为做好全市秋作物品种考察工作,了解2016年南阳秋作物生产形势和品种利用情况,为科学评价品种,合理利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南阳市种子管理站组织对全市秋作物品种进行了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2.
燕山山麓积温不足生态区机械化套种种植模式周印富,李彦生,张志城,蔡培思(河北省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沧黎066600)燕山山麓作物一年两茬平作(简称“两平”)积温不足农业生态区,常年≥10℃的日积温少于4100℃,全年热辐射量在502.4×103~544....  相似文献   

13.
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墒、保土、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田间小气候等综合作用,以增积温为主效应,促作物早熟高产。对热量资源不足的地区可以促成:一熟改两熟,两熟改多熟;对高山地带的积温不能满足一熟的,实行覆盖意义更大。我县自1983年引进试验,到1988年已累计覆盖玉米5.5万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地处鄂西南山区,北纬29°56′~30°25′,东径110°15′~110°25′,海拔从151.2米至2320.3米。农业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垂直差异大。生育积温从低到高呈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主要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主要气象因素变化规律,进而更好地对作物的品种布局进行指导,利用东北地区1961-2006年46年的97个气象站点的主要气象数据,利用反距离插值法分析了全年积温、降雨和辐射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分析了各气象要素的全年和作物生长季(5-9月)年际间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全年积温、降雨和辐射分布具有明显的连续的地域特征,同时各气象要素间的年际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充分利用东北地区主要气象因素的区域和时空分布规律,有效进行作物合理布局,保证粮食的高产和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度变化对河套灌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温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作用,笔者通过连续3年在河套灌区进行的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温度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出苗至各发育期的累积积温对玉米单株干物质总重起决定性作用,积温越高,单株地上干物质重越大;(2)出苗至各发育期的累积积温和叶面积指数LAI、植株高度之间存在良好的二项式回归关系,随着积温的升高,叶面积指数、植株高度先增加,待植株停止生长直至收获,叶面积指数和植株高度慢慢下降;(3)拔节期的积温与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秃尖长与各发育期的积温均呈负相关,七叶期、抽雄期及成熟期积温与秃尖长呈负相关显著;乳熟期积温与棒重呈显著负相关;(4)播种—拔节—抽雄期的积温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5)播种—七叶、播种—拔节期的积温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的雌雄穗发育,秃尖长越短。  相似文献   

16.
我州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350—1600公尺,气候温和,年均温13.6°—19.6℃,年活动积温4042—6443.9℃,年雨量1058.4—1423毫米,无霜期258.9—336.6天,日照时数1149—1509.8小时。旱地面积125.7万亩,占耕地面积43.1%,旱地作物以玉米为主,是粮食的第二大作物,黄豆也占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利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80—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期内“一江两河”主要农区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温、积雪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江两河”农区负积温总体上呈自西向东递减分布,并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该农区负积温初日推迟率为3.11 d/10 a,终日平均10年提早2.53天,持续日数缩短率为6.03 d/10 a,负积温以24.93(℃·d)/10 a的速度显著升高。在10年际变化尺度上,负积温表现为逐年代升高的变化特征,其中1980s—1990s偏低,2000s—2010s明显偏高。进入21世纪后,负积温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升高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为明显。M-K检验显示,负积温终日突变时间较早,为1993年;初日和持续日数均发生在1996年,负积温出现在1995年;突变后负积温初日推迟9天、终日提早6天、持续日数缩短17天、积温减少68.6℃·d。负积温升高与冬季平均气温上升、积雪日数减少和冻土退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负积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8.
农二师三十一团位于尉犁县境内,塔里木盆地边缘,处于大陆腹地,属暖温带,因受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强烈影响,具有极端大陆性气候特点。日照长、积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量极少,蒸发量大,相对温度低;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干燥,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光照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棉花、香梨等作物。  相似文献   

19.
唐山地区近48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以全球变暖为主线的气候变化已被世界公认。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格局,作物品种布局、粮食产量等。为此,利用唐山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日平均气温和逐日降水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倾向估计,分析唐山地区主要农业气候资源时间、空间变化趋势及其差异,为政府部门指导农业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和名优农产品开发、引进、农业气候资源利用论证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唐山地区热量均呈增加趋势,西南部热量增加趋势明显,东北部热量增加较缓;≥0 ℃活动积温、≥10 ℃活动积温的变化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年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且年际间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20.
冀东夏秋粮作物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夏秋粮作物种植模式王前,王秀儒,李志清,段惠敏(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063001)冀东地区年平均气温10.4℃,≥0℃积温4236℃(80%保证率).≥10℃积温3872℃(80%保证率),无霜期180天左右,≥0℃期间年总辐射1038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