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蚕和早秋蚕是我县原养蚕布局中饲养数量相对较少的两期,饲养量最多时约占春蚕的80%。从90年代起,饲养量逐年下降,最近几年出现了不养夏蚕和早秋蚕的情况。究其原因:①饲养数量少,形不成规模;②饲养季节温度高,桑叶嫩小,易干瘪,采叶化工大,劳动强度高;③...  相似文献   

2.
以管理集约化、技术标准化、蚕作安全、成本低下为特点的企业化育小蚕(小蚕店)在我市推广应用已有多年,这项符合养蚕发展方向的小蚕饲育、经营形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千家万户养蚕的需要,提高了小蚕共育率,确保了蚕茧的稳产高产和质量的提高。我市是我省重点产茧县之一,现有桑田面积4200多hm2,全年养蚕15万张左右,种桑养蚕户近6万户,由于养蚕比较效益的下降和不少小蚕共育专业户改行等原因,原有的小蚕共育体系被打乱,共育率大幅度下降,不少承包户自收自育,造成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企业…  相似文献   

3.
1996年春期在临安蚕种总场进行春用蚕品种比较试验。供试蚕品种是菁松、皓月、浙蕾、春晓,春·蕾、镇·珠及其正反一代杂种。对比结果:春用一代杂种均属体强丰产多丝量品种类型。进一步分析,各杂交组合各有所长。菁松×皓月最大特点是丝质特别优良,解舒率高达77.45%,然产虽量及其杂种优势率较低;浙蕾×春晓产茧量居中,然杂种优势率较高,丝质也优良,解舒率73.85%;春·蕾×镇·珠产茧量最高,杂种优势率较高,然丝质较差解舒率仅64.41%。  相似文献   

4.
李韶华 《广西蚕业》1999,36(4):35-36
本根据笔多年的实践经验,分析了蚕、菌结音的可能逾径,为挖掘蚕业生产潜力,提高蚕业整体经济效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林天秀 《四川蚕业》2006,34(2):23-24
夏秋蚕包括夏蚕、秋蚕和晚秋蚕,一般从6月上旬开始,10月上旬结束。是蚕桑生产的主季,占全年的60%~70%,合理安排夏秋蚕既可有效利用桑叶资源,又能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蚕桑产业化进程,加速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几年来东台市引用内外经验,摸索出一套省力化规模养蚕技术,增强了比较效益和优势,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行业竞争力,促进了蚕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付东山 《四川蚕业》2003,31(2):56-56,58
蚕儿以其身上的斑纹可有花蚕和白蚕之分、花蚕又有多种,但不论花蚕和白蚕,蚕体的复部背面都有两对斑纹,即前半月形斑和后半月形斑,就这两对斑纹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8.
蚕业产业化是实现蚕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河南省鹿邑县张次楼村发动群众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路,创建了鹿邑县蚕业服务公司、兴达蚕种场民营经济实体,建设了一批便民的免费服务设施。8年来,在没有行政干预,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的情况下,靠效益引路,群众自愿,滚动发展到现在274公顷高产优质桑园,拥有486万元的固定资产和270万元的流动资金及风险储备金,开创了河南蚕业民营先例,创造了河南蚕业的多项之最,在此影响下,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这样的民营蚕业联合体,既减轻了政府农村结构调整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  相似文献   

9.
蚕业生产早在20年代就开始利用一代杂交种,对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促进蚕业生产的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又推动了蚕种生产的发展。解放后,我省繁育一代杂交种,主要集中在专业蚕种场,少量的原蚕区种场,原蚕饲育也都是集体饲养,因此比较容易管理,也易于...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总结经营专业化小蚕共育成功经验,提出了血液型脓病、僵病、败血病的预防方法。脓病重点防接触传染和交叉传染;白僵病用自配的防僵粉在蚕不同的生长期用不同浓度的防僵粉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细菌病则注意不要喂湿叶、堆沤叶、污叶和虫叶,定时添食蚕服康1号,控制蚕头密度。  相似文献   

11.
选取5种市售新型驱蚊液、驱蚊贴产品,在30℃环境中密闭熏蒸2龄起蚕和5龄第3 d蚕24 h,对家蚕成活率、结茧率和茧质影响较小,但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会导致死笼率增高。  相似文献   

12.
应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在农村进行规模化饲养,饲养成绩、茧丝质量与常规桑叶育相比互有高低,表明新型饲养技术适用于规模化共育饲养。  相似文献   

13.
林天宝  朱燕  刘岩  吕志强  魏佳 《蚕业科学》2019,45(2):175-180
以叶片老化进程差异显著的2个桑品种强桑1号和农桑14号为材料,通过测定与植物叶片老化相关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初步探讨桑树秋季桑叶老化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桑树抗老化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以及植物激素乙烯和脱落酸含量均随叶片老化显著变化,可作为桑叶老化的代表性指标。强桑1号桑叶中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植物激素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农桑14号,但并没有随老化进程呈现显著变化;而脯氨酸和细胞分裂素含量与农桑14号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指标对于桑树叶片老化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实验室测定,240g/L虫螨腈悬浮剂对3龄起蚕添毒24 h的LC50>3750 mg/L,连续添毒48 h和72 h的LC50分别为1858.2552 mg/L、1207.4615 mg/L,表明240 g/L具有累积效应。田间试验表明,240 g/L虫螨腈悬浮剂750倍(320 mg/L)和1500倍(160 mg/L)对桑螟幼虫的防效显著优于77.5%敌敌畏乳油750倍+40%辛硫磷乳油1500倍。240 g/L虫螨腈悬浮剂320 mg/L和160 mg/L喷于桑树后1 d采叶,对3龄起蚕均无中毒症状和死亡现象,但连续饲养至5龄,茧层率有所下降。240 g/L虫螨腈悬浮剂320 mg/L和160 mg/L喷药的桑叶应间隔7 d后采叶养蚕,以免影响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15.
优良蚕品种是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手段。为了解全国各重点蚕区推广应用的当家蚕品种的演变,对川,苏,浙三省各年代和全国各省(区、市)当家蚕品种变化及其所占比列进行资料整理。从资料中得知:春用"菁松×皓月"与夏秋用蚕品种"932·芙蓉×7532·湘晖(两广2号)"为目前的当家蚕品种,其饲养量所占比列有望增加。  相似文献   

16.
浙江是全国蚕桑生产主产区,历来居全国前列地位。蚕桑是浙江传统特色农产品,也是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实施西进工程,推行蚕业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了浙江蚕业的健康发展。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形势下,蚕桑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通过实施基地园区化、主体合作化、种业标准化、技术省力化、服务社会化、资源循环化等转型升级的措施,促进浙江蚕桑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按照《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桑蚕新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要求,山西省蚕桑研究所2009年春对山东省蚕业研究所2对桑蚕品种、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2对桑蚕品种及本所1对桑蚕品种,从虫质、茧质及丝质成绩三个方面进行了实验室鉴定,初步鉴定的结果表明:5对家蚕品种具有上车率高、茧丝长长、解舒好特点,品种其它性状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春季对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4个单位的6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调查其蚕期饲育表现、茧质、经济性状,总结参鉴品种在陕西试验点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9.
魏幼平  陶美林  方瑷 《蚕业科学》2011,37(3):495-502
2001-2010年《蚕业科学》共刊登1 227篇研究论文与报告,其中2010年的载文量是2001年的2.1倍;发表论文受国家、省(部)级科研计划项目资助比率2010年达到82.5%,10年间增加了1倍以上;学科基础研究类论文在载文总量中的比率2010年达到79.53%,比2001年增加17.51个百分点;基础前沿重点领域"家蚕功能基因组与蛋白质组研究"、产业技术热点领域"蚕桑资源利用研究"的论文占载文总量的比率逐年上升,2010年分别为25.7%、19.5%;载文的作者单位类型分布中,高等院校占71.31%,科研院所占25.35%。分析近10年《蚕业科学》载文基本信息认为:家蚕基因组计划引领蚕业科学研究快速发展,并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融入促进了蚕业科学基础研究的新飞跃,并提升了家蚕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地位;蚕丝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已催生出蚕业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高等院校成为蚕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我国蚕业科学研究体系已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0.
以家蚕蛹蜕皮物和蝉蜕为材料,在常温条件下用正己烷浸泡粉末的方式,进行两种材料的成分提取,采用GC-MS分析提取物成分。结果表明:家蚕蛹蜕皮物和蝉蜕都是以烷烃类为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74.55%和86.75%,主要的烷烃皆为正二十六烷;另外还含有醇类、酯类,但相对含量两种材料有所差异,家蚕蛹蜕皮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油醇和硬脂酸烯丙酯,蝉蜕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二十七烷醇和乙酸三十烷酯;只有家蚕蛹蜕皮物中含有15-羟基十五烷酸,且含量只占0.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