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田间春播法鉴定小麦新品系冬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小麦新品系冬春性,为小麦品系选育提供帮助。[方法]通过田间春播法对2015年新选育的21个小麦品系进行冬春性分析。[结果]3个播期相互参考,相互印证,参加鉴定的21个品系,最终判定为1个弱冬性,13个半冬性,4个弱春性,3个春性;冬性类14个,春性类7个,冬性类品系占品系总数的66.7%。[结论]田间春播可以作为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春性小麦品种春季低温冻害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小麦春季低温冻害大面积发生,特别是弱春性品种受冻害程度更为严重。2005年驻马店市小麦播种面积590000hm2,由于低温影响,受冻面积340000hm2,其中一级冻害(1/3叶片受冻)153900hm2,二级冻害(2/3叶片受冻)129200hm2,三级冻害(大部分叶片和主茎受冻)56900hm2。按受冻品种属性分类,以郑麦9023为主的春性﹑弱春性品种受冻面积293995hm2,占整个受冻面积86.5%。因此,搞好春季冻害测报,并采取相应的防御补救措施是春季麦田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冻害原因1.小麦遭受冬季冻害的原因品种因素:冬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春化发育阶段才能拔节抽穗。各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冬性品种,在0℃~3℃,30~5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半冬性品种0℃~7℃,20~3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春性品种0℃~12℃,5~15天可完成春化阶段。通过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会大大降低。气候因素:秋冬季节,气温逐渐  相似文献   

4.
<正>1选用抗冻性良种不同的小麦品种具有不同的抗寒能力。据观察,半冬性品种一般耐寒性较强,弱春性品种一般耐寒性较差,春性品种早播易受冻害。2适期播种适期播种可以提高小麦的抗冻性。若播种过早,小麦发育到接近三棱期时的抗冻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南阳盆地一般在9月中旬完成腾茬,正常年份9月底整地待播小麦.而按照该区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要等到10月20日以后才能播种,这中间有20-30d的休闲期,若改用弱冬性的小麦品种就可以早播种10d左右,这既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促进冬前分蘖发生,又可弥补该区小麦成穗数相对偏少的不足.同时由于该区一些农户往往急于早播种,导致弱春性、春性小麦品种播种过早,发生冬前旺长而遭受冻害.所以,推广产量潜力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对促进南阳盆地小麦高产和小麦生产安全是一顶重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霞 《河南农业》2020,(7):41-41
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省,小麦安全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着主导地位。但是近年来,由于品种差异、栽培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低温冻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对小麦产量及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发生原因(一)品种影响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弱春性品种,在播种时应根据品种特性在适期内进行播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晚霜冻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对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持的黄淮海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小麦试验参试品种的抗寒性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小麦玉米双机收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晚霜冻害对不同种性小麦产量影响亦不相同,弱春性品种减产范围在31.5%~34.3%,半冬性品种减产范围在39.1%~49.5%。为此,重视和加强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改进育种方法和手段,加快培育筛选适用于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的优质专用晚播早熟抵抗不同自然灾害新品种选育已成为种业的重要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陈若礼  张东志  陈峰  张存岭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12-6712,6787
[目的]从2013年小麦穗部冻害角度出发,分析调整小麦种性布局的重要性。[方法]介绍了淮北地区2012年小麦播种和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了该地区1990年以来小麦穗部冻害发生情况,并从2013年小麦穗部冻害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御对策。[结果]不同种性的小麦品种遇到低温寒流受冻程度不同,冬性和半冬性(偏冬)小麦品种抗寒能力比春性和偏春的半冬性品种强,受冻程度相对较轻。[结论]生产上应扩大冬性和偏冬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播种面积,提高抗御小麦穗部冻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冻害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而选择适宜的品种是防御冻害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对小麦冬春性鉴别的各参数进行确定,形成了稳定可靠的标准体系,以期为小麦品种选育、区试、审定、科学利用、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2020—2021年度河南省区试95份小麦新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春播的方法对区试小麦品种的冬春性类型进行鉴定,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春播第二播期条件下,12份新品种鉴定为春性类,春性类品种均全部抽穗,抽穗率为38.5%~95.0%,苗穗期为46~53 d,成熟情况表现为未成熟、基本成熟和接近成熟;83份新品种鉴定为冬性类,大部分品种未抽穗,抽穗率为0~23.9%,成熟情况均表现为未成熟;春性类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量的12.6%,冬性类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量的87.4%。春播第一播期条件下,所有冬性类品种鉴定为半冬性。春播第三播期条件下,春性类品种中5份品种鉴定为春性,其余7份品种鉴定为弱春性。  相似文献   

11.
该鉴定试验以农业部《普通小麦冬春性鉴定技术规程》为依据,结合3因素(苗穗期、基穗率、穗粒数)聚类分析结果,对2014~2015年度冀中南冬小麦水地组区试的17个品种进行了春性鉴定.鉴定结果:春性品种有邯生730、衡11-6021;弱春性品种有龙华808、金禾12-089、轮选329、邢麦16;半冬性品种有石12-4117(近弱春性)、中信麦99、农艺麦2号、D11491、WF2号、乐土808、Jun-12、JF69、石11-4195、众信8678;冬性品种有曲麦26.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分析当前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河南省小麦进一步增产途径、合理播期确定、整地和播种质量、足墒播种以及晚霜冻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强化中期管理增加穂粒数、选择适宜播期下限播种、确保整地和播种质量(尤其要强力推广镇压措施)、实施抗逆栽培、浇足底墒水节水栽培和正确认识半冬性、弱春性品种抗晚霜冻能力、做好晚霜冻后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攀芳 《农村科技》2010,(11):27-28
<正>小麦作为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常受到冬春两季冻害天气的危害,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一、防冻害播种技术根据我区气候条件,选用冬春性适宜的品种;保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半冬性、春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与成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成产因素均有较大差异;播期对产量与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成穗数与千粒重影响较大;播量对产量及成产诸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豫东地区应以半冬性与弱春性品种为主;为防止越冬期与春季冻害的发生,各类型品种都可适期晚播。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早春冻害的预防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立春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气候转暧,此时突然有寒潮来临,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会使已经开始返青或进入拔节期的冬小麦发生霜冻危害,即为早春冻害,也被称为倒春寒。此气侯在2月下旬,3、4月份出现最多。近年来由于暖冬年抗寒性弱的品种也能越冬,助长了农民在冬小麦播种时不注意对小麦抗寒性的选择,在本应种植强冬性品种的地区种植了半冬性或春性品种,在寒潮  相似文献   

16.
小麦冻害及其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堂 《河北农业》2009,(11):24-25
一、冻害发生的原因 1、品种选择不当。冬小麦播种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以完成春化阶段,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显著降低。半冬性或春性小麦如果播种过早,冬前通过春化阶段起身拔节,冬季遇到0℃以下的寒潮,其主茎或大分蘖就会被冻死。  相似文献   

17.
麦苗越冬冻害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有关,也与品种、播期、播种质量等有很大关系。因此,要落实好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如遇冻害,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小麦生产达到稳产、增产目的。 一、小麦越冬冻害原因 1.品种因素小麦可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3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春化发育阶段才能拔节抽穗。3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不同。  相似文献   

18.
选用3个有代表性的弱春性小麦品种,在河南省18个试验点种植,研究了冬前积温(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及冬前壮苗叶龄指标的确定。结果表明,冬前积温与小麦产量存在二次回归关系,冬前积温在590℃时产量最高,表明此积温下的播期是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适宜播期。随冬前积温增加(播期提早),弱春性小麦冬前长1片叶子所需要积温增加,冬前积温350~770℃,长1片叶子所需要的积温在57~84℃。根据适宜冬前积温长1片叶子所需积温推算,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冬前应处于六叶一心期,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冬前积温获得高产,又能保证弱春性小麦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这一变化对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5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分析比较后一时段冬季温度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的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4种类型品种种植北界和种植南界的空间位移及可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依据制约冬小麦正常越冬的冻害指标和影响春化天数指标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的北界和南界;采用ArcGIS软件绘制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区域及种植面积变化。【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冬小麦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宁夏-甘肃及河北-辽宁北移趋势最明显,分别北移200 km和100 km,其种植南界东部地区北移趋势大于西部地区,在江苏和安徽等地移动90 km,强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36.24万km2;冬小麦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山东-河北变化明显,向北移动310 km,种植南界在贵州毕节-习水地区向西推移趋势明显,西推95 km,冬小麦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共增加17.75万km2;冬小麦弱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交互之处变化明显,北移120—370 km,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种植南界呈略微北推趋势,冬小麦弱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15.70万km2;冬小麦春性品种种植北界在江苏、安徽和河南变化明显,北移230 km,而西部地区不明显,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23.44万km2。华北北部地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华南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河南、山东和四川等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冬春性品种类型较多,以冬性和弱冬性品种为主。【结论】由于中国冬季温度明显升高,较1951—1980年,1981—2010年冬小麦不同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北界北移趋势大于南界移动趋势,种植区域面积增大,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界限及可种植区域移动最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不同水分条件下低温胁迫引起的小麦冻害程度,筛选冻害鉴定指标并建立冻害定量评估模型,为小麦生产科学防控低温冻害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兰考198和半冬性品种郑麦366、丰德存麦21为试验材料,在模拟冻害发生前一周进行灌水(W)和不灌水(D)处理,于雌雄蕊分化期将盆栽小麦移到低温模拟室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