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Heller)是近年入侵我国的棕榈植物重要害虫和潜在的重要甘蔗害虫.文章观察了该虫幼期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寿命、性比、产卵量,测定了幼虫对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量,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该虫发育历期以取食甘蔗的较长,国王椰子和大王椰子的较短,完成1个世代所需时间分别为106.6,78.8,76.5 d;成虫寿命以取食大王椰子的最短,为90.82 d;产卵量则以取食甘蔗的最少,单雌为149粒.幼虫对甘蔗、大王椰子、国王椰子的取食量分别为2.05,1.86,1.04 g,建立了取食量和幼虫龄期间关系方程.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以大王椰子最大,为37.69,国王椰子次之,为6.21,甘蔗的最小,为3.66.因此,野外大王椰子、国王椰子上该虫种群暴发潜能较大.  相似文献   

2.
竹笋万纹象成虫种群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不同经营类型毛竹林在不同竹笋生长时期进行竹笋万纹象成虫种群密度调查 ,并应用 4种统计模型拟合其种群的空间结构和分析其变动规律 ,结果表明 :花年竹林分竹笋万纹象空间模型为球型 ,其空间相关距离为 4 4 9m ,异质系数为 6 8m ,空间依赖度为 4 8 6m ;大小年明显林分则为指数型 ,空间相关距离为 3 12m ,异质系数为 6 6m ,空间依赖度为117 6m。上笋初期与危害后期空间结构为线型 ,异质系数分别为 16 4m、17 3m ;危害高峰期为球型 ,空间相关距离为3 32m ,异质系数为 6 3m ,空间依赖度为 13 4m。竹笋万纹象种群空间结构的差异性为生产上林间虫情调查及喷药防治采取不同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竹笋万纹象发生期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梅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28-130,137
1998~2002年在福建省永安市对竹笋万纹象成虫上笋高峰期、老熟幼虫的下地高峰期与毛竹出笋高峰期、留笋平均高、新竹展枝进度等物候关系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产笋高峰期预测竹笋万纹象成虫上笋危害高峰期,两者之间期距为8 d;建立的预测模型Y=5.6-0.023 6X(式中:Y为当日与成虫上笋高峰日期距,X为留笋平均高)可以预测成虫上笋高峰期,其误差在2 d以内;以新竹第3轮新枝展开30%预测老熟幼虫下竹高峰期,经检验预测误差为1 d。  相似文献   

4.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设置渔际坑、白云、上标和枫水垟4个样地,利用"APF-1型松褐天牛化学诱剂"诱捕器监测天牛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监测区内松褐天牛羽化初始期开始于4月中旬,羽化盛期在7月上旬,成虫期结束于10月末;4个样地的种群密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海拔因素影响种群密度,随着海拨的上升种群密度不断下降;同时,高海拔样地的羽化初始期和羽化盛期都有所延后。  相似文献   

5.
笋万纹象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笋万纹象是福建省毛竹林近年来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福建省2 a 1代,少数1 a 1代;以成虫在土茧中越冬,成虫4月上旬开始出土上笋,取食笋肉补充营养.经补充营养后4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卵产于离笋尖40~80cm处的笋箨内,每笋产卵15~39粒,每雌产卵62~79粒.卵期5~7 d,幼虫期18~20 d,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随被蛀枝梢落地,建土室化蛹.蛹期5~7 d,成虫期320~335 d.  相似文献   

6.
利用引诱剂林间监测松褐天牛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引诱剂(M99型、FJ-Ma-02型混用)在林间诱捕松褐天牛成虫(Monocha mus alternatusHope),以监测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发生在畹町思茅松林区内的松褐天牛成虫出现初期为4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高峰期,9月中旬为末期;同时引诱剂也可诱捕到松林蛀干害虫松瘤象、小蠹类4种、马尾松角胫象及其它种类天牛9种、金龟子等以鞘翅目为主的多种昆虫。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松褐天牛最佳引诱剂,有效监测和降低松褐天牛成虫种群密度。使用ZM-60型松褐天牛专用诱捕器,在宜昌市开展了采用APF-1型和BF-1型引诱剂诱捕松褐天牛成虫的研究。结果表明:APF-1型引诱剂效果略好于BF-1型引诱剂。松褐天牛的羽化高峰期在6月-8月,也是防治松褐天牛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8.
人工繁育花绒寄甲种群的越冬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绒寄甲Darstarcus helophoroides是松材线虫病主要媒介昆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其在松褐天牛适生区的越冬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翌年的种群基数和防治效果。本研究在山东威海和青岛的松材线虫病疫区内设置笼罩,释放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翌年调查其越冬存活率和越冬场所。结果表明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在青岛和威海均能够成功越冬,平均存活率在50%以上,主要以单头成虫在树皮下和树皮缝内越冬。本次调查结果为明确花绒寄甲在山东省内人工移殖或引进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景观格局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及成虫发生期的关系,为制定利用景观格局调控松褐天牛种群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应用诱捕法对福建省顺昌县4个乡镇马尾松林的松褐天牛种群数量进行监测,将其发生期划分为3个时期并构建时间动态模型,利用ARCGIS、ENVI、FRAGSTATS软件对景观信息进行提取划分和景观指数计算,分析斑块类型与景观2个水平上的景观指数同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及成虫发生期的相关性。【结果】共捕获松褐天牛139 321头;埔上镇始盛期(T)结束的时间最早,双溪街道始盛期结束时间最晚,高峰期(P)与盛末期(L)结束时间最早,而大干镇在这2个时期上结束最晚;斑块类型水平上,松褐天牛种群密度与林地斑块面积及道路斑块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0.959,与农田斑块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963),与道路斑块分离度也呈显著负相关(R=-0.968);景观水平上,景观总面积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R=0.970),松褐天牛种群密度随景观丰富度的升高而降低,相关系数为-0.958;林地斑块的密度和聚合度对成虫发生的不同时期有重要影响,成虫发生的高峰期与道路斑块的密度和面积有较强的正相关,城市、农田、水域3种斑块的密度与面积均与松褐天牛成虫的发生期呈负相关,而景观总面积与成虫的不同发生期呈正相关。【结论】林地斑块面积、道路斑块数量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而道路斑块的分离度、农田斑块面积与松褐天牛种群密度呈负相关。林地与道路斑块的密度与松褐天牛的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的结束时间长短呈正相关,而城市、农田、水域3种斑块类型的密度及面积则呈负相关。景观格局不仅能够影响松褐天牛的种群密度,还能够影响其种群发生的时间动态。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黄山风景区松蛀虫种类、主要松蛀虫成虫活动期、种间种群数量比率和种内种群数量垂直分布比率 ,2 0 0 1年 5种松蛀虫成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不同监测期松墨天牛雌成虫孕卵量及比率。研究结果表明 ,黄山风景区繁衍着 14种松蛀虫 ,主要松蛀虫有 5种 :马尾松角胫象、松墨天牛、短角幽天牛、褐幽天牛、松树皮象。其种群数量比率分别为 6 1.6 %、2 7.0 %、5 .5 %、3.8%和 2 .2 %。松墨天牛成虫最高分布区为海拔 16 5 8m的天海景点 ,海拔 318m的白亭景点种群数量分布比率最高 ,达80 .9% ,诱获的松墨天牛雌成虫平均孕卵量为 2 5 .3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