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黑枕黄鹂繁殖习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8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黑枕黄鹂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区为夏候乌,居留期108~112d;种群密度为0.85只/km;繁殖期5~8月,年繁殖1窝。5月下旬开始营巢,6月中旬产卵,窝卵数3~4枚,孵化期为16~17d,出壳率90%,繁殖成功率89%,巢内喂育16~17d。离巢后的幼鸟仍需亲鸟喂育5~6d,方可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运输应激对舍饲小尾寒羊行为及生理的影响,选取体况相近的8只健康成年小尾寒羊公羊,对运输前后24 h内日常行为(运输前6月13日11:00至6月14日11:00,运输后6月15日11:00至6月16日11:00)按6个时段进行观察,各时段分别为11:10~11:30 (1时段)、15:10~15:30 (2时段)、19:10~19:30 (3时段)、23:10~23:30 (4时段)、03:10~03:30 (5时段)、07:10~07:30 (6时段);利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各时段内静立等行为;分别于运输前1 d、运输途中、运输后1 d及运输后3 d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液离子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运输明显改变小尾寒羊行为。运输后小尾寒羊静立、移动、采食、探究和观望等行为1、2、3时段增加,而4、5、6时段降低;卧息行为3时段极显著低于运输前,而5、6时段则极显著高于运输前;反刍行为1、2、3、5时段显著低于运输前;修饰行为则运输后变少且1、3、4、5、6时段极显著低于运输前。运输也显著影响小尾寒羊的生理指标,与运输前相比,运输后1 d小尾寒羊血液生长激素显著增加;血糖在运输途中显著降低,其他血液代谢物无显著变化。总体而言,运输应激明显影响小尾寒羊行为和生理内分泌,且显著改变小尾寒羊行为日节律。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中华蜜蜂工蜂在春季的活动规律,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福州地区中华蜜蜂工蜂春季出巢活动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工蜂在3日龄内不出巢活动;4至16日龄每天中午前后短暂出巢飞行2-3 min;17日龄之后,工蜂转变为采集蜂,出巢活动扩展至整个白天,出勤频率由开始的4-6次逐渐增加至30日龄的15次,单次出巢采集时间持续(32.61±10.04)min,每次巢内停留(28.75±10.79)min;此外,研究揭示试验期间成年工蜂的寿命为(26.89±5.51)d.  相似文献   

4.
(一)幼鸟的喂养方法。笼养的百灵鸟大都是从野外捕捉的幼鸟进行人工喂养,幼鸟自己不会吃食,需经过20多天人工精细饲养才会自己啄食。主要料食是豆面和鸡蛋,要作细致加工,做法足:用绿豆或豌豆炒半熟,磨成绑面,每斤面加鸡蛋6~8枚,搅拌均匀晾干保存,但忌发霉:喂鸟时将适硅鸡蛋面搀水搓成条状,每次1—2大口,  相似文献   

5.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山鹛的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留鸟。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0.12只/km,繁殖后为0.2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0.09只/km。该区山鹛的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求偶配对,5月中旬开始产卵,最晚6月末至7月初产卵。最早营巢期为5月13日,营巢天数6-7 d,巢筑好后3-4 d开始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3-5枚,由雌雄鸟轮流抱窝孵卵,孵卵期为12-13 d。巢内育雏11-12 d后离巢,巢外育雏6-7 d,平均孵化率为80.0%,平均成活率为91.7%。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总频次的77.3%,是重要的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6.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7月 13日至 8月 14日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鸟类进行了调查 ,共记录到鸟类 2 37种、2 7亚种 ,计 2 6 4种 (亚种 ) ,隶属 16目 41科 .新记录种 13种 .所有鸟类中 ,古北种 179种 (75 .5 3%) ,东洋种 13种 (5 .49%) ,广布种 45种 (18.99%) .从居留类型 (含亚种 )来看 :留鸟 12 0种 ,夏候鸟 75种 ,冬候鸟 4种 ,旅鸟 5 0种 ,繁殖鸟 (分布在本区 ,存在垂直迁徙等现象者 ) 15种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7科 40种 .从组成上看 ,保护区鸟类组成以古北界成分最多 ,占有绝对优势 ,其次为广布种 ,东洋界种类较少 .  相似文献   

7.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蝶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99年7月10日至1999年8月3日和2000年5月27日至6月3日,对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调查。初步统计出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的蝶类有9科,93,184种。其中,中华虎凤蝶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金裳凤蝶、冰清绢蝶、双星箭环蝶;简明环蝶是国家保护种类。目前知道有25种蝶类仅分布于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占重庆市已知蝶类的6.0%(25/416)。  相似文献   

8.
张泉鑫 《农业考古》2000,(1):271-272
鸬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 )别名水老鸦、鱼鹰、 (音意)、乌鬼。属鸟纲、鹈形目,鸬鹚科。分布于中国、日本、西伯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善于潜水捕鱼,我国南方渔户多驯养此鸟,驱使捕鱼。据畜牧史学家张仲葛先生考证,把野生鸬鹚加以驯化,用来捕鱼,以中国为最早。早在秦、汉时代(公元前221一公元220年)的《尔雅》(大约是秦汉时人所作,晋郭模注)一书中以及东汉(公元25-220年)杨孚撰写的《异物志》里,均有鸬鹚能入深水捕鱼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养之使捕鱼的记载。《郸县出土东汉画像石棺图象略说》…  相似文献   

9.
河南蜡梅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河南蜡梅属植物计8种、2亚种、6变种、3变型,其中发现1新种和2新变种,并提出蜡梅系统分类为2亚种——蜡梅栽培亚种和蜡梅野生亚种。蜡梅栽培亚种又分3大品种群、17个栽培品种,并选出圆被蜡梅、晚花蜡梅等新品种,发掘出早已“失传”的蜡梅珍品——蜡素金莲花蜡梅等,蜡梅野生亚种分6变种,其中2新变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尾伯劳在牡丹江地区迁徙和繁殖规律。[方法]以牡丹江师范学院植物园为观察点,于2004~2010年对红尾伯劳的迁徙和繁殖规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红尾伯劳鸟于每年4月末至5月初迁抵牡丹江地区林中,迁抵后雄鸟首先选择占领地并与雌鸟共同营造巢穴,交配;产卵前雄鸟负责捕食哺喂雌鸟;雌鸟产卵完毕后开始孵化,12d后第1只幼鸟孵出,14d后全部孵出;幼鸟离巢后仍需亲鸟哺喂15d,大约25d后,幼鸟全身羽毛已长丰满。[结论]该研究为牡丹江地区红尾伯劳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