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陆琴 《江苏蚕业》2010,(3):39-40
蚕桑生产是如皋的四大高效特色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桑园面积10万亩,其中投产桑园8.49万亩,全年发种25万张,蚕桑综合产出近4亿元,生产规模与效益位居江苏省第三位。为了实现蚕桑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充分发掘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快推进蚕桑产业高效规模化发展进程,蚕农栽桑养蚕技术水平必须进一步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蚕业信息化,构建蚕业信息技术平台,让广大蚕农足不出户了解掌握市场信息、技术,加速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升了蚕业产业化水平,加速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传变。  相似文献   

2.
根据蚕桑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关理论及原理,结合山西的实际情况,重点构建了4种适合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即:“蚕技中心+农户”模式,“蚕技中心+基地+农户”模式,“丝厂(市场)+蚕桑协会+农户”模式,“公司(市场)+蚕农合作社+农户”模式。  相似文献   

3.
宋俊荣 《江苏蚕业》2005,27(2):47-48
<正>蚕桑生产是扬州农村经济的一项传统产业。近几年业,在市场经济中,一家一户的蚕农经不起市场风浪的颠簸,出现了大面积的砍桑改种,目前全市桑园面积只剩下不足8万亩。扬州的蚕桑生产要想走出低谷,进入稳步发展的健康之路,就应当因地制宜地发展蚕桑生产的区域经济,在一个地区将蚕桑生产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同时要把蚕户逐步发展成具有适度规模的家庭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4.
金杏丽 《蚕桑通报》2012,43(3):35+37-35,3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蚕桑生产比较效益和产业风险等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德清县近几年蚕桑生产逐步萎缩,2011年饲养蚕种7.6万张,蚕农茧款收入1.4亿。我县中东部蚕区目前在没有更好的经济作物替代蚕桑产业的情况下,有3.4万户蚕农养蚕,桑园面积4200hm2,蚕桑生产仍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传统饲养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只有转变蚕桑生产方式,推行小蚕规模饲养模式,在重点蚕区建立一定规模的小蚕共育基地,缩短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比较效益,才能实现我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吴江桑蚕保险的开发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引根 《江苏蚕业》2008,30(1):44-47
吴江曾是江苏省蚕桑生产的示范性基地之一,经历了“培育——扶持——发展——萎缩”等产业过程,自2000年以来,随着吴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蚕桑生产规模逐步萎缩,蚕桑安全生产的矛盾日趋激烈。因此,我们在2007年初开始谋划蚕桑保险,在2007年晚秋蚕率先组织了桑蚕试点,推广了8个镇15个村,共计投保蚕种2695.1张,投保蚕农达1657户。  相似文献   

6.
蚕种生产是蚕桑丝绸产业的源头,构建稳定的原蚕生产基地十分重要,而“种场+基地+农户”的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构建稳定的原蚕基地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既稳定了我区的蚕桑生产和原蚕基地的发展,又实现了蚕农增收,种场增效的双赢局面,对我区今后蚕桑生产的稳步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沫 《广西蚕业》2011,48(2):45-46
2004年秋,淮阴区蚕桑站借鉴"富安模式"的一些做法,开始在淮阴区尝试、摸索"订单蚕业"的可行性.经过几年艰苦努力,该产业的形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对淮阴区蚕桑生产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总结介绍其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浙江省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经验和主要成效,合作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合作服务、扩展基地规模、开拓蚕茧市场和推行订单蚕业,增强了产业的竞争能力;使合作社的民主管理逐步健全,蚕农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蚕茧产销规模迅速发展,市场风险有效降低,蚕农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9.
姚旻  吴建民 《江苏蚕业》2007,29(1):27-29
<正>蚕业短信平台是信息技术在蚕桑生产科技推广应用的新的领域,能及时将紧急技术措施、行情信息、病虫防治及气象信息等发送给广大蚕农,满足他们对技术、信息的日益渴求。蚕业短信平台优点是:1、“延伸式服务”更具亲和力。搭建蚕业短消息平台,开辟了为蚕农服务的又一通道,把服务延伸到了客户  相似文献   

10.
蚕桑产业是桐乡农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虽有众多农业新型产业的崛起,蚕桑仍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然而,蚕业老区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传统技术等,已不能适应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蚕业经营主体和蚕业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着蚕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稳定。目前在生产中除了推行少回育等省力化技术外,有效解决养蚕适度规模经营和开展蚕桑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劳动生产效率和蚕业经济效益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蚕桑生产要摆脱传统家庭生产模式,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条件和集成技术,从而解决养蚕业劳动力缺乏和比较效益偏低等问题。为了稳定桐乡市蚕桑产业,对经济、生态及社会再作贡献特通过调研,摸清桐乡市蚕桑生产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稳定蚕桑产业,加快培育蚕桑生产经营主体的对策与措施及其创新蚕业配套技术,为蚕桑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发展、组织化经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与管理支撑,从而实现蚕茧优质高产、蚕农增收、产业稳定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多年来,淮阴区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在改善蚕桑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充分发挥了其网络优势,较好地为蚕农解决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与流通问题,成为蚕农的好帮手,并使得蚕业科技与生产相结合,形成了发展蚕桑生产的较大优势,较好地实现了资金、技术、劳力、信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与优化组合,有力地促进了淮阴  相似文献   

12.
王欣 《中国蚕业》2023,(2):44-51
服务蚕桑生产一线,给予养蚕农户有效帮助是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基本职责。农技耘APP聚焦农业科技,是各类信息数据资源整合的资源库,其中的蚕桑专家“答疑解惑”助力打通蚕桑技术指导最后一公里。从蚕农关心的桑园管理、养蚕生产技术、桑品种、蚕品种、病虫害防治以及人工饲料养蚕、规模化养蚕等几方面着手,汇总分析了在线上指导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希望能够为蚕农及各级蚕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也为蚕桑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鲍克成  王森 《北方蚕业》2004,25(1):40-41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淮阴区农村养蚕蚕病危害加剧.据不完全统计,因蚕病危害年平均损失占总产量的15%以上,发病严重的受灾户颗粒无收,挫伤了蚕农蚕桑生产积极性,对淮阴区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控制蚕病发生,减少蚕茧损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家蚕黑尾病近几年在射阳县重点蚕区发生呈增长趋势,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以秋蚕发病率高.2003年盘湾镇秋蚕近40%农户发生了家蚕黑尾病,个别农户仅有20%的收成.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会影响射阳县蚕桑生产发展和蚕农养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江苏蚕业》2017,(3):45-46
蚕业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将分散农户承包的集体土地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承包,形成适度规模,配套采用现代蚕业技术,实施蚕业规模经营,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和单位土地利用率。大力发展蚕桑家庭农场既解决蚕农老龄化,养蚕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也有助于推进蚕桑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稳定蚕桑产业根基,促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蚕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和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重庆市永川区蚕业所具有的蚕桑生产规模小、经营模式单一、基础设施落后、蚕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蚕农年龄偏大、技术推广方式老化等特点,提出了通过完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蚕业科技推广方式、拓宽蚕业科技服务范畴等措施来搞好蚕业技术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7.
蚕桑生产规模投资是我国加入WTO后蚕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生产方式 ,是培植蚕业龙头企业的基础 ,本文就蚕业生产规模投资的发展前景及对策提出相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张小琴 《蚕桑通报》2005,36(1):44-45
村级蚕桑技术员是指导蚕桑生产和蚕桑新技术推广服务最基层的队伍,是乡镇蚕桑站联系广大蚕农的桥梁和纽带,是蚕农赖以信任的"土专家"、"田秀才",事实证明,村级蚕技员在促进蚕农增收,推进蚕桑产业化等诸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蚕桑形势的不断变化,村级蚕桑服务体系受到很大冲击,掘港镇利用技术和物资服务相结合的方法,稳定和巩固了村级蚕桑服务网络,为蚕桑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谷成易 《蚕学通讯》2010,30(3):34-36
蚕桑是潼南县农民增收的传统优势产业。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县蚕桑生产一落千丈,全年养蚕由历史最高峰13万张降至2009年全年养蚕不足1000张。其主要原因是:丝绸行业形势不断变化,起伏不定,蚕茧价格时涨时跌,亩桑收入低,造成蚕业生产不稳定。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拓展产业面,挖掘桑树自身多种用途的潜力,千方百计提高亩桑经济效益,为蚕农增收创造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果桑产业,使蚕农获得养蚕和桑果双重收入,以提高蚕桑的综合效益,推动蚕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淳安县蚕桑生产真正上规模发展只不过2 0年时间 ,这期间蚕桑生产几经起伏 ,有过辉煌 ,步过低谷。近年来 ,县茧丝绸总公司认真总结了淳安蚕桑生产发展经验教训 ,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蚕桑发展趋势 ,进一步明确了我县今后蚕桑生产发展指导思想 ,即按照“稳定提高 ,调整发展”思路和“区域化、规模化、效益化”的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以产业化建设为载体 ,充分调动蚕农生产积极性 ,因地制宜 ,加快效益蚕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千岛湖”品牌茧建设进程 ,提高蚕茧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努力使蚕桑生产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