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根据机体的发病情况可分为2种类型,皮肤型(干燥型),在鸡冠、脸和肉垂等部位有小疱疹及痂皮;黏膜型(潮湿型),主要感染口腔和喉头黏膜,引起口疮或黄色伪膜。皮肤型鸡痘较普遍,黏膜型鸡痘的死亡率较高(可达50%),  相似文献   

2.
正鸡痘(FP)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传播快、发病率高,病鸡在皮肤无毛处引起增生性皮肤损伤形成结节(皮肤型),或在上呼吸道、口腔和食道黏膜引起纤维素性坏死和增生性损伤(白喉型)。病毒一般存在于有病组织的上皮细胞内。本病对雏禽和中雏的危害性较大,死亡率为5%~10%。成年鸡亦有发生,死亡率虽较低,但可使产蛋减少或停产。鸡痘多因皮肤和黏膜损伤感染引起,带毒的蚊虫叮咬更易造成  相似文献   

3.
正鸡痘是鸡群的一种很重要的疾病,可以引起生产性能下降和死亡。该病传播速度慢,其发病特征是鸡冠、肉髯、眼睑和身体没有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皮肤型鸡痘),或者在上呼吸道、口腔和食道粘膜上出现纤维性坏死和增生病灶(白喉型鸡痘),也可能同时发生全身感染。鸡群发生皮肤型鸡痘时,发病表现较温和。如果没有继发其他疾病感染,除了影响生产性能外,不会出现较高的死亡率。而鸡群一旦发生白  相似文献   

4.
<正>鸡痘又称禽白喉,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因发病部位的不同,病鸡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鸡痘发病急,但是死亡率不高,对雏鸡生长发育及蛋鸡产蛋量影响较大,同时鸡痘本身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后患鸡机体免疫力下降,易诱发感染其他疾病如新城疫、支原体等疾病,给养禽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鸡痘(FP)是一种传播较慢的病毒性疾病,可以引起多种禽类皮肤损伤(干性鸡痘),可见鸡冠、肉髯、耳叶和眼部皮肤损伤。白喉型(湿性鸡痘)的损伤常见于口腔和上呼吸道,特别是喉部和气管。个体病程10~14d,群体病程通常为6~10周。  相似文献   

6.
鸡痘是由痘病毒科的禽痘病毒引起,主要表现有皮肤型、粘膜型(白喉型)及两者混合感染型等。现将我们在畜禽门诊中所接触到的不同日龄三黄鸡群爆发皮肤、粘膜型鸡痘混合感染的病例及诊治方法介绍如下:例一 宁海县力洋镇某养鸡户饲养三黄鸡1500羽,90~100日龄时陆续发病,鼻端、眼睑部形成明显痘痂,部分鸡张嘴伸颈,呼吸困难,并发出异常“咯咯”声。打开口腔,可见有一层乳白色伪膜布于喉头表面。根据皮肤及喉头伪膜的典型病变诊断为皮肤、粘膜型鸡痘混合感染。治疗:及时隔离病鸡,全群用病毒灵拌料连用5天,皮肤患部用皮康…  相似文献   

7.
“二花解毒丸”治疗鸡痘阎永志,宋好兰(延津县兽医院453200)鸡痘是因一种病毒而引起的常见性鸡病,它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多发生在七至九月份。该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及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在无毛处及毛稀处,如鸡冠、肉紧眼皮及口角等处发生...  相似文献   

8.
鸡痘的防治     
鸡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体表无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皮肤型),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增生病灶(白喉型),两者皆有的称为混合型。此病流行于世界各地,雏鸡发病生长缓慢,消瘦;产蛋鸡发病产蛋量下降,,死亡率一般在5%~60%之间,若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性疾病、葡萄球菌、寄生虫病可造成更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通常分为皮肤型和粘膜型。前者以皮肤(尤其以头部皮肤)的痘疹,继而结痂、脱落为特征;后者可引起口腔和咽喉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鸡白喉。有的病鸡,两者可同时发生。鸡群发生轻度皮肤型鸡痘时死亡率较低,但病鸡生长迟缓,产蛋减少。如发生白喉型鸡痘或并发其他传染病,或在恶劣的环境下,则可引起大批死亡。本病对各品种和各年龄的鸡均易感,锥鸡更易感,特别是大群鸡场危害严重。笔者在实践中曾遇到一起混合型鸡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 类型 干燥型(皮肤型)在鸡冠、脸和肉垂等部位,有小疱疹及痂皮.潮湿型感染口腔和喉头黏膜,引起口疮或黄色伪膜.皮肤型鸡痘较普遍,潮湿型鸡痘死亡率可达50%,但通常不会这么高.2种类型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出现;任何日龄都可受鸡痘的侵袭,但通常于夏秋季侵袭成鸡及育成鸡.本病可持续2~4星期.通常死亡率并不高,但患病后产卵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正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通常以鸡体表无毛或少毛处出现散在的结节状增生病灶;口腔、食道黏膜等上呼吸道纤维素性坏死性增生病灶单纯或混合表现为特征。2014—2015年,我校实习牧场鸡群连续发生鸡痘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例,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用药方式,有效控制并消灭了疫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及感染情况我校实习牧场鸡群中的肉用商品鸡从校外专业  相似文献   

12.
处理鸡痘病例的一些体会袁柏朗(广东省和平县成人中专学校517200)鸡痘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广泛流行,不同品种及不同龄期的鸡都有易感性,但多发生于雏鸡。根据其发生部位不同,在临诊上通常可分为皮肤型鸡痘及白喉型鸡痘。皮肤型鸡痘好发于鸡冠、肉垂、眼...  相似文献   

13.
禽痘(FOWI POX)是一种流行于世界范围的病毒病,除各种家畜外,已报导至少有20科60多种野禽发生此病,研究较多的是鸡痘、火鸡痘、鸽痘和金丝雀痘4种,其临床特征是在皮肤无毛处引起增生性皮肤损伤形成结节(皮肤型),或在上呼吸道、口腔和食道粘膜层引起纤维素性坏死和增生性损伤(白喉型)。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发病,小鸡生长停滞甚至死  相似文献   

14.
鸡痘的防治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触性传染病。8月下旬以来,此病在我地的养殖户中时有发生,应引起广大养殖户的注意。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都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有蚊子的夏秋季节多发。成年鸡感染本病.多为皮肤型鸡痘,即在鸡冠、肉髯部、皮肤上见有鸡痘.虽然出现严重的外观,但没有太多的死亡。如幼雏感染本病,多出现黏膜型鸡痘,即在咽喉部,气管黏膜上见有鸡痘,多呈呼吸困难,引起死亡。近年来.由于鸡痘疫苗的普遍应用,本病发生有所减少,即使发生,以轻微发病而耐过,典型的较少,仅在不及时接种鸡痘疫苗的地方,可见到鸡痘的严重发病,感染本病的耐过鸡,可获得终身免疫。一些疫苗接种不正确的养殖户,此病也常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1鸡痘 鸡痘由鸽痘病毒引起,一般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经过创伤及黏膜感染,以夏、秋季节多发。皮肤型鸡痘主要在鸡眼睑、喙、脚趾上形成灰白色的小结节,以后形成痘痂,如不及时诊治,可继发化脓,痘痂下有脓性分泌物,4天后痘痂自行脱落,留下疤痕。黏膜型鸡痘主要发生在鸡喉部,病鸡表现采食困难,张口呼吸,开口后可见黏膜上有白色假膜形成,有恶臭,严重者喉部肿胀,致使呼吸困难,数天后因窒息或饥饿而死。剖检可见患为黏膜型鸡痘的病鸡在喉部可见到灰白色结节,病程长的可见融合性白色、淡黄色假膜,剥落后可见到出血性溃疡面。  相似文献   

16.
<正>鸡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家禽中鸡最为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北方地区更多见于秋季。各种日龄的鸡只均可感染,尤其在不良环境中的发病率更高。1流行因素及特点1.1鸡痘在临床上可分为皮肤性、粘膜型和混合型。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皮肤或粘膜创伤、吸血昆虫叮咬皮肤都可传播此病。鸡痘主要侵害雏鸡,成年鸡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雏鸡患病后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P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较慢,以体表无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皮肤型);或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增生病灶(白喉型);两者皆有的称为混合型.  相似文献   

18.
鸡痘是鸡痘病毒(FPV)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各年龄和品种的鸡都易感染,但雏鸡的敏感性最高。鸡痘病毒主要侵害鸡,可引起皮肤痘疹和黏膜病变,因此临床上通常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两种类型。前者在冠、肉髯、喙角、眼皮和耳球等头部裸露皮肤以及腿、翅和泄殖腔等体表无羽毛部位形成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的痘疹和结痂为特征,后者可引起口腔、咽喉和上呼吸道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并常形成白色干酪样假膜,  相似文献   

19.
鸡痘de防制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病毒病,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喉型)及混合型鸡痘。1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各年龄、性别、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以雏鸡、中鸡最易感,雏鸡患鸡痘死亡率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季最易流行,一般规律是秋季和初冬季节多发生皮肤型鸡痘,深冬黏膜型多发。病鸡脱落和散落的痘痂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通过损伤皮肤和黏膜感染,不能经健康皮肤感染,也不能经口感染。吸血昆虫如蚊虫等在传播本病上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夏秋季节流行鸡痘的原因,其次是当鸡互相打斗,啄毛,交配,金属用具(笼网)引起创伤,…  相似文献   

20.
鸡痘(FP)是家禽中常见的一种病毒病,急性接触性传染,夏秋季节多发。以羽毛部位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有时也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粘膜有纤维紊『生坏死性增生病灶。一般分为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