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刘鑫 《农家顾问》2001,(10):36-36
目前我国养蜂除山区的中蜂外,"西蜂"多为流动养蜂,哪里有花就在哪里放养.这种大规模的转地养蜂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远距离的转运费和生活开支猛增,蜜蜂病害的交叉传染严重,蜂种退化等等,遇到好年成尚有盈余,遇到灾年回家的路费都困难.农户在本地发展小规模的定地养蜂,利用其投资少,见效快,不占耕地,不需主要劳力等优势,还是有一定增收前景的.  相似文献   

2.
养蜂主要依赖蜜源,我国养蜂方式有两种,各有利弊。一种是转地放蜂,跟着蜜源走:另一种是定地养蜂,或定地结合小转地,转地放蜂可以多产蜜和蜂王浆,但转地放蜂运费太高,几乎占养蜂收入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有些地方滥收费严重,雁过拔毛,蜂农难以承受:转地放蜂风险大,易受地痞流氓滋扰,丢蜂和毒蜂事件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3.
基于云南省230户蜂农的实地调查,实证分析了农户家庭养蜂的生产行为,并运用模型分析方法中的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养蜂农户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蜂农的养蜂意愿受放蜂收益、技术采用、养蜂方式、市场环境等4大类因素的影响。蜂农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养蜂意愿越强。定地+小转地、小转地、大转地放蜂方式与定地相比,对养蜂意愿具有一定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浙江省缙云县80家蜂场转地养蜂生产成本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养蜂每群生产总成本618.41元,同比增长3.34%,2010年养蜂生产总成本715.51元,同比增长15.70%;2009-2010年,转地养蜂总成本分别占总收入的77.90%和73.13%。转地蜂场生产成本高,收入不稳定,风险大。转地蜂场无偿为各地农作物授粉贡献大,生态效益好,值得政府、社会各界关注与扶持。2010年蜜蜂运输开通"绿色通道"减轻了蜂农负担,蜂农期望政府根据产业政策对养蜂进行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5.
刘鑫 《农家科技》1997,(5):16-17
<正> 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悬殊,各地蜜源植物品种繁多,花期不一,因此学习养蜂没有一个定型模式。养蜂实践证明,长期进行大转地养蜂弊多利少,不宜采用。笔者根据亲身体验,当前发展养蜂还是以定地养蜂或定地加小转地养蜂为好,下面谈谈我个人看法,供蜂友  相似文献   

6.
在蜂群转地饲养中,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蜂农的生产、生活难以获取现有交流市电的支持,经过实地蜂场调研,目前蜂农多数使用光伏组件收集太阳能作为能提供源。蜂农在户外难免遇到连续阴雨或者多云天气,无法为蓄电池充电,现有装置就无法满足蜂农的要求。针对这种现状,以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作为切入点,针对转地饲养蜂农供电问题进行研究,将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结合起来,弥补连续阴雨天供电不可靠的缺陷,同时能够保证用户均衡充足的用电需求,为蜂农野外养蜂作业提供新的技术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庞双玲 《农技服务》2009,26(1):101-102
进行了西峡县城区5个不同地点的养蜂试验。结果表明:意蜂从群均蜂量3 kg降低至1.92 kg,减少了1.08 kg,全年未得蜜量,已失去饲养价值;中蜂从群均蜂量1.5 kg降低至1.09 kg,净损0.41 kg,有的蜂群夏秋逃亡,蜜量仅为0.68 kg,饲养价值不大。因此,该县城区除西侧可适当养蜂外,其他地区不适宜养蜂,这主要是受水源、空气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8.
养蜂具有投资少、回收快、操作简便、适应性强等特点。我国是养蜂生产大国,养蜂业已成为许多农户增收致富的经济支柱。近年来,有的从事养蜂生产的农户因缺乏选购蜂种的专业知识,盲目选购蜂种,致使所购蜂种因群势低下、抗病抗逆性差而诱发和感染多种病虫危害。冈此,农民朋友们在选购蜂种时,切切不可忽视“三注意”:  相似文献   

9.
德江县养蜂历史悠久,当地群众历来就有养蜂的习惯,全县存栏蜂8550群,其中意蜂5600群,是贵州省养蜂大县之一.2011~2013年元月通过实施《意蜂蜜浆高产蜂种适用技术推广》星火计划项目,集成“四化”意蜂高效养殖技术,群均单产蜂蜜41.21kg,王浆5.09kg,比项目实施前,分别提高5.1%、15.2%,到2013年底,全县年产蜜250.58t、王浆34.88t、蜂花粉32.2t、蜂蜡156t,实现产值1615.86万元;养蜂效益显著,使部分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笔者将“四化”意蜂高效养殖技术介绍于后,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养蜂不一定要洋种,关键要看效益。现在,我们养的野生土蜂就比意大利蜂效益高。”这是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曹家村养蜂专业户曹运阶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1.
匡邦郁 《云南农业》2002,(12):17-17
蜜蜂和花的关系犹如鱼水关系,有花才有蜜,有蜜才有蜂。因此,蜜源是养蜂的物质基础,调查蜜源场地是养蜂的成败关键,也是养蜂效益好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资兴市东坪乡地处东江湖畔,湿润的气候,丰富的蜜源植物,造就了这里“家家养蜂,户户酿蜜”的优良传统。但在过去,由于蜂农养殖技术不过关,市场意识不强,大多数蜂农是年年“只见养蜂,不见卖蜜”,养蜂经济效益不高,全乡的养蜂业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为了将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3.
《农村科技》2005,(5):54-54
蜂尸,就是蜜蜂的尸体。过去,养蜂户往往把死蜜蜂作为废物清除、丢弃掉。其实,这是一种浪费。若利用它开发蜂尸食品,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4.
依据国家现代农业(蜂)产业技术体系的要求,2018年2-12月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和微信交流等形式,对黑龙江省养蜂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养蜂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自1997年开始建立第1个合作社到2018年1月30日发展到205个;合作社负责人中青年占一半以上,而且学历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饲养蜂种以东北黑蜂和意大利蜜蜂为主;在饲养强群、无公害生产蜂产品方面有强烈需求。据此提出发展建议:政府部门、科研部门和合作社紧密合作,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满足蜂农学习先进养蜂技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授粉农业”的推广。初学养蜂者日益增加。但不少养蜂者一旦发现自己的蜂群分蜂便手足无措,望而生畏。其实,分蜂的蜂群一般情况下并不蜇人,捕捉分蜂群也并不难。现向初学养蜂者介绍三种捕捉分蜂群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春、夏、秋三季,辽阔的祖国大地,各种植物花期接连不断,蜜粉源充足.为增产、增收、增效益,每年都有若干养蜂专业户(场)转地外出放蜂,大见成效.笔者深入调查总结其经验,归纳为七要领,介绍如下: 1周密计划 转地放蜂,事先需要周密的调查和充分地准备.初次转地最好征得熟悉蜂场的同行作具体指导.转地路线、花期连接、场地落实、运输规章、当地放蜂密度、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或花的大小年现象以及成本核算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盲目侥幸.这些信息是关系到蜂群存亡的关键.因此,必须提前订出周密的计划,方可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前,正是春暖花升的时节,茂名市漫山遍野的荔枝、龙眼、芒果花吸引了外省许多蜂农前来养蜂产蜜。据蜂农介绍,2011年的果花生长良好,再加上放晴的好天气,正是产蜜的好时光。目前,荔枝、龙眼蜂蜜的价格批发价24元/kg,零售价30元/kg。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本刊2000年第1期刊登了云南农业大学蜂学系教授匡邦郁先生的<养蜂业大有可为>一文,极受读者欢迎,并被<农村致富新技术>转用.作者收到省内外读者数十封来信,不能一一作答.现将信中提及的养蜂技术问题归纳分类,在本刊连载,答复读者.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对蜂农固定观察点的连续跟踪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家庭养蜂的生产行为,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蜂农养蜂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养蜂农户多为从业时间较长的中老年男性,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农户家庭养蜂存在"定地"、"定地+小转地"、"小转地"、"大转地"4种放蜂方式,蜂群饲养规模不大,养蜂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蜂产品而不重视授粉服务,养蜂比较收益偏低,技术相对落后,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偏低;放蜂方式、遭遇灾害事故状况、收益水平、获取养蜂技术情况与组织化程度对蜂农从事养蜂生产的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提出大力推广蜜蜂授粉、发展现代养蜂业、尽快出台养蜂业扶持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转地养蜂,是养蜂人寻找优质蜜源,提高养蜂效益的重要措施。但日常养蜂生活中,不少养蜂人总会为每搬一次家就损失一批蜜蜂而苦恼。江苏省滨海市三中港养蜂基地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出转地养蜂的实践经验,避免了搬运中的损失。一、选择平衡天气转运转运养蜂,一旦在途中遇到恶劣天气,就会给养蜂带来损失。因此,蜂箱转运前,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选择一段晴好天气开始转运。避开高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