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作为全国重点产粮省份之一,年产秸秆4000万吨左右。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也是工、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源,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及造纸等工副业生产的原料。我省秸秆利用情况为:造肥还田及收集损耗550.8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3.8%;生产饲料620.5万吨,占总量的15.5%;造纸92.8万吨,占总量的2.23%;剩余2735.9万吨,占总量的68%,作为农村炊事燃料或在田间焚烧。目前,为了让秸秆创造产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农村省柴节煤炉灶推广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湖北省农村生活用能结构和消费现状 长期以来,湖北农村生活用能以秸秆、薪柴为主。经过多年农村能源建设,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沼气的推广,农村用电、用气、用煤逐年增加,农村用能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在农村生活用能中秸秆薪柴仍占很大比重。2008年,全省农村总能耗3259.26万t标准煤,其中秸秆、薪柴折标准煤1353.81万t,占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41.5%;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我国每年生产的农作物秸秆所含氮、磷、钾相当于我国目前所施用化肥量的25%以上。如果1hm^2耕地还田秸秆3万kg,可增产粮食375kg。如果1/3秸秆作为饲料。可增加1亿头的载畜量,节约粮食5300万t。如果1/3的秸秆被合理而高效地用作能源,则可代替6000多万t标准煤。就目前我国秸秆利用情况来看,大约有30%的秸秆直接用作农村生活燃料,  相似文献   

4.
我省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秸秆资源极其丰富,据测算,仅玉米秸秆可开发资源量就有2700万吨左右。过去,由于农作物秸秆没有找到更好的利用途径,每年约有60%左右的玉米秸秆通过灶炕燃烧掉;20%左右用做畜牧业的粗饲料,8%左右用做工业原料,2%左右用做秸秆还田,其余的任凭风吹雨淋腐烂变质扔掉,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同时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5.
英国每年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1600万吨,其中通过工农业加工利用的约750万吨。这些秸秆一部分用作造纸原料,如制成包装纸板;另一部分用来作建筑材料,如制成各种完全可以替代木材的秸秆板,每年可节约500万立方米的木材资源。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农作物秸秆产出大省,我省近年不断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发力,推动秸秆资源化。2016年我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为5688万吨,综合利用量为5440万吨,利用率达到95.6%以上。近日,在唐山滦县百信秸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库房里,1000吨生物质燃料被一袋袋整齐码放。  相似文献   

7.
正扶余市秸秆资源总量约300万吨。据测算,2016年秸秆还田60万吨、用作燃料90万吨、秸秆气化站利用0.14万吨、秸秆固化利用40万吨,秸秆资源未利用总量仍达110万吨。多年来,扶余市非常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促进秸秆"肥料化、原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一是编制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2016年5月13日,下发了《扶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扶余市2016秸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扶政函[2016]24号),成立了扶余市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工  相似文献   

8.
《农家致富》2007,(16):29-29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重要副产品已不再是农村的主要燃料,一部分农民群众因为怕麻烦,就将秸秆在田间一烧了之.可露天焚烧秸秆,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污染环境,还易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严重影响着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据统计,江苏省每年产出的秸秆类资源约4000万吨。  相似文献   

9.
秸秆饲料的加工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5亿多吨,而用于氨化、青贮和未经处理而直接饲喂草食家畜的仅有2亿吨左右.广大农区约有5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作生活燃料或在田间地头焚烧,不仅造成秸秆资源浪费,而且还污染环境.因此,大力开发秸秆饲料资源,发展以秸秆为主要饲料的农区畜牧业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但秸秆的适口性差,消化利用率低,要把劣质秸秆变成家畜的优质饲草,必须进行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10.
正1300亿斤我省要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确保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16000元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460万人确保"十三五"期间46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三个100万每年实现1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带动随迁家属100万左右  相似文献   

11.
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总能量基本和玉米、淀粉的总能量相当.秸秆燃烧值约为标准煤的50%.秸秆蛋白质含量约5%,纤维素含量在30%左右,还含有一定量的钙、磷等矿物质,1吨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吨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专家测算,每生产1吨玉米可产2吨秸秆,每生产1吨稻谷和小麦可产1吨秸秆.我国每年可生产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如全部用来燃烧,可折合约3亿吨标准煤的热值.如全部用作饲料,折算相当于1.5亿吨粮食.经过科学处理,秸秆的营养价值还可大幅度提高.秸秆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正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秸秆产量大省。据农业部门统计,2013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0.355亿吨,年产秸秆约4400万吨,实际可收集利用的秸秆资源总量约3 950万吨,全省秸秆资源密度达到10.9吨/公顷。近年来,随着秸秆产量增加、农村能源结构变化,加上秸秆分布零散、  相似文献   

13.
<正>山东省临沭县是种植业大县,有耕地面积5.3万公顷,有着丰富的秸秆资源,每年产生秸秆60万吨,而用于牲畜饲草、燃料、工业原料的仅占40%,大部分秸秆没被很好利  相似文献   

14.
一、发展薪炭林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形势,使人们担心矿物能源有较快枯竭的危险,因此,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森林能源已被人们所重视. 森林木材自古就是人们生活燃料的重要来源.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木材用作燃料的占年产量的84%.1978年全世界的薪柴用量占木材消耗量的59%.这种消费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森林资源却在减少.据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人口不同程度地缺烧柴. 薪柴是我国农村的传统能源,目前或将来都要继续应用.据1980年统计,在我国农村消耗的能源总量中,作物秸秆、薪柴、牲畜粪共占72%,而薪柴占17.5%.薪柴所占比例越小,说明消耗秸秆和粪肥越大,这是影响农业  相似文献   

15.
英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处理和开发利用秸秆,英国做了3个方面的工作:(1)农作物秸秆合理还田;(2)畜用农作物秸秆发展牛羊、生产畜产品;(3)工业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作建材、作类似固体燃料。为了更好地实施,英国政府颁布法令,拟于1992年起严禁在田间焚烧大量农作物秸秆。 据测算,英国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约1600万吨(主要是小麦1400.9万吨×0.75=1051万吨、大麦793.8万吨×0.65=516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南阳地区农村烧柴紧缺的严重后果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当前我们南阳全区每年需各种生活能耗总计493.3万吨(标煤),但只有各种生活能源339.2万吨,且81%是秸杆和薪柴。国家  相似文献   

17.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辽宁省农村能源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在农村耗能中,可提供的农村能源资源量为1457万吨标准煤,实际消费量是1743万吨标准煤,农村人均生活耗能仅能维持在600公斤标准煤左右。能源的短缺.不仅导致大量的秸秆作为燃料烧掉.而且相当数量的山区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森林的锐减,又导致水土严重流失,耕地沙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头三年,我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迈出三大步。2001年全省新建户用沼气池15500口;2002年新建户用沼气池40552口;2003年预计新建户用沼气池40000口。合计可新建户用沼气池96052口,占上世纪末全省累计户用建池数的61.84%,成功率、利用率达100%。初步计算,三年共形成年生产沼气4802.60万m~3,约有38.81万农村人口用上优质气体燃料,能解决全年80%以上生活燃料;可保护林地40.34万亩,年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记者从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领导小组获悉,从2014年起,河北省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秸秆成型燃料炉具,三年推广130万户,累计利用秸秆成型燃料1000万吨以上,实现替代标准煤500万吨以上。据了解,2014年河北省将根据资源情况、配套能力、农户认知程度、运输半径等条件,共选择30万户进行推广,政府补贴资金将达到4.6亿元。  相似文献   

20.
位于贵州省的水城县一直都以玉米、水稻、小麦和马铃薯为主要的农作物,农村人民的生活能量来源主要靠薪柴获取,而作为主要农作物的秸秆资源的利用率仅占到了50%,秸秆的利用率很低,造成了能量资源的浪费,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增效,还影响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因此,水城县应该综合利用农作物,特别是秸秆,缓解农村饲料、燃料紧张的情况,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