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及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等不同类型林分中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越冬幼虫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朝阳地区的松毛虫发生区,混交林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明显高于油松纯林。其中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38.0%和74.8%;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43.9%和80.8%,3种油松林分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顺序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2.
对河北省抚宁县、滦平县油松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及油松、栎类混交林地越冬上树的赤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进行监测,同时分析测定油松针叶量与松毛虫取食量之间的关系,以失叶25%为防治指标。结果表明,在河北省抚宁县赤松毛虫发生区、油松、栎类混交林地比油松纯林区防治指标高出1.9倍。在滦平县油松毛虫发生区,油松、蒙古栎、辽东栎混交林区比油松人工林地防治指标高出2.9倍。混交林地对松毛虫有明显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3.
对河北省抚宁县、滦平县油松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及油松、栎类混交林地越冬上树的赤(油)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进行监测,同时分析测定油松针叶量与松毛虫取食量之间的关系,以失叶25%为防治指标。结果表明,在河北省抚宁县赤松毛虫发生区,油松、栎类混交林地比油松纯林区防治指标高出1.9倍。在滦平县油松毛虫发生区,油松、蒙古栎、辽东栎混交林区比油松人工林地防治指标高出2.9倍。混交林地对松毛虫有明显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分析落叶松纯林与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中落叶松毛虫的发病概率和发病程度,并对比了不同混交配比条件下落叶松毛虫的发病程度。结果表明,落叶松纯林中落叶松毛虫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明显高于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单株落叶松上落叶松毛虫的个数比混交林平均高出1. 6倍,而在混交林中,不同混交配比对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数量也有明显影响,其中以3∶5比例进行混交的林分,单株落叶松上落叶松毛虫的个数最低。综上所述,采用混交的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和扩展,而3:5比例的混交方式是抑制落叶松毛虫病害扩散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大力营造混交林 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没有培育前途的残次林,补栽阔叶树,逐步改纯林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形成不利于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可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内相关因素,研究其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肥力高于油松纯林,促进了油松的生长,增强了对赤松毛虫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7.
<正> 营林技术措施是马尾松毛虫“综合管理”的基础。合理地、正确地运用各种营林技术措施,不仅有利于林木的健康生长,而且有利于天敌的繁衍、减少松毛虫的危害,维持生态平衡。在生产实践中,大力营造混交林,积极改造纯松林,是控制马尾松毛虫发生的有较措施之一。本文试就九峰地区马尾松毛虫大发生后的调查分析,谈谈混交林对控制马尾松毛虫危害所起到的效益。以供生产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8.
石再华 《湖南林业》2006,(10):24-24
一、大力营造混交林。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同时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没有培育前途的残次林,进行补栽阔叶树,逐步改纯林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形成不利于松茗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能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大力营造混交林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同时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 对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没有培育前途的残次林,进行补栽阔叶树,逐步改纯林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形成不利于松毛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为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替代作用。二、加强封山育林、及时合理抚育通过封山育林,林分高度增加、密度增大、植被增厚,使得林分内昼夜温差变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马尾松毛虫灾害与松林林分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灾害与松林林分状况关系密切,松阔混交林、国外松占40%以上松林和植被覆盖度达90%以上的松林一般不发生松毛虫灾害。松林蓄积量越大,松毛虫发生面积越小。  相似文献   

11.
1985—1987年,浙北龙山林场松、栎混交林大山雀繁殖种群的年平均密度为每公顷0.85对,明显高于纯马尾松林的0.57对(t=3.50,P<0.05)。1987年招引区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顷1.48对,分别比同期混交林和纯林内的密度高2.6倍和3.4倍。通过分析大山雀的繁殖生物学,雏鸟食物中松毛虫比率并结合松毛虫种群密度变化,估计在松毛虫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大山雀对越冬后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约为0.29%,而在松毛虫种群密度低的年份,捕食作用则增加11.24倍,招引区内捕食作用增加29.19倍。  相似文献   

12.
对湘西南山区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山区温、湿度和降雨量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都有影响,但不是单因子发生主要作用;在山区南坡山脊、林缘、8~15年树龄的松树中马尾松毛虫分布较多;海拔500m以下、东坡和干燥林地中的松林,马尾松毛虫为害严重,纯林和混交林为害同等严重。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数量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和白跗平腹小蜂是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卵寄生蜂。松毛虫黑卵蜂对马尾松毛虫的数量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能提高该蜂的寄生率。利用卵寄生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发挥各种卵寄生蜂的作用,特别不能忽视和削弱松毛虫黑卵蜂的作用。营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混交林是充分发挥各种卵寄生蜂自然调节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总结万年县马尾松林试验区马尾松毛虫近20多年来的为害情况及防治措施,提出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改变森林结构,并结合生物防治的综合措施来防治马尾松毛虫。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可以长久控制松毛虫的为害,又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红壤低山丘陵区马尾松毛虫防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调查分析了湘潭县频繁发生马尾松毛虫危害的主要原困,并结合几年对马尾松毛虫的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了营造混交林、改造虫源地、封山育林、抚育管理、选择抗虫树种和抓虫源地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多年松毛虫防治实践认为,加大营造阔叶林力度,改造油松纯林为针阔混交林,建立合理的树种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力,是辽西地区经济、长久、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种群密度及其为害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大力营造混交林、各地多年的实践表明:松毛虫猖獗危害的成因和对象是马尾松纯林所致。为此,大力营造针阔树混交林是预防的首要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文/陈文秀王贺富松毛虫分布广泛,危害性强,是松林的“无烟火灾”。松毛虫的防治方法如下:1.营造混交林。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只危害赤松、油松,不危害其它树种。对于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基地以及没有生长前途的被害残林,要有计划地予以改造,...  相似文献   

19.
在松阔混交林中,松毛虫的蛹期死亡率是纯林的1.62倍,松毛虫发生频次也明显低于纯林。究其机制,混交林比纯林植物种类多53种,密源植物多33种,林冠层多1~2层,而且覆被率高,温湿度稳定,利于其中两条食物链:土壤—松林—松毛虫—天敌和土壤—阔叶树—次要害虫—天敌的稳定循环,形成昆虫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抑制了松毛虫暴发成灾。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毛虫是林业三大害虫之首,每年都给我国南方松林造成巨大的损失。几十年的防治实践证明,无论是化学防治,还是利用生物防治,都是权宜之计,不能长久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危害;可是营造松阔混交林,改造纯马尾松林为松阔混交林是控制松毛虫危害的最有效的措施,可以做到长久控制松毛虫的危害,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的,又可减少防治费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在造针阔混交林时阔叶树混交最低比例多少时才能达到有虫不成灾是一个关键的技术。这个技术国内未见有报道,因为在马尾松林中栽植阔叶树,从经济角度上看,改造比例大,投资就大,改造比例小又不能控制虫情发生。另外,从营林角度上看,马尾松林地往往造在地力贫瘠山坡上,植入的阔叶林难以成材,生产力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