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生草栽培对柑桔丛枝菌根形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以枳砧锦橙(CitrussinensisOsbeck.)初结果树为试材。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柑桔园间作百喜草(Bahiagrass)(PaspalumnotaturnFlugge)、白三叶草(Whiteclover)(TrifoliumrepensL.)、紫花苜蓿(Alfalfa)(MedicagosativaL.)和多年生黑麦草(Perennialryegrass)(LoliumperenneL.),以清耕为对照。单行小区,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干旱季节,所有生草处理区都显著改善了根际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而百喜草和白三叶草生草区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数和柑桔根系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清耕区和其它生草区。表明在干旱季节,百喜草和白三叶草生草栽培促进了果园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和柑桔根系菌根的形成,从而促进了柑桔根系对水分和磷素营养的吸收利用。试验结果表明果园管理中宜选择菌根侵染率高的草种如百喜草、白三叶草在柑桔园进行生草栽培,促进柑桔根系菌根形成,改善植株生理代谢,提高果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灭菌盆栽接种试验,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caledonium对转双价(Bt+CpTI)棉和常规棉石远321的侵染率和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转双价棉与同源常规棉之间根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在同一时期均无显著差异,但植株氮、磷养分含量在一些时期明显不同,其变化随棉花品种、生育期不同而不同。转双价棉苗期根系全氮和蕾期、吐絮期地上部全磷以及苗期、蕾期和花铃期根系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棉(P<0.05),而蕾期地上部全氮和吐絮期根系全氮显著低于常规棉(P<0.05)。聚类分析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植株养分含量变化主要受生长时期的影响,转双价棉种植对其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紫色土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和不同间作方式对提高间作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 L.)的氮素利用和减少土壤氮残留的贡献。本试验在设施盆栽条件下,采用根系分隔模拟装置研究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根系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3种方式和不同AMF处理[不接种AMF(NM)、接种Glomus mosseae(GM)]对玉米、大豆植株生长、氮素累积与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GM不同程度提高了间作玉米和大豆根系菌根侵染率、株高、植株生物量及氮含量,而显著降低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其中,GM-根系不分隔处理玉米、大豆的菌根侵染率最高。无论是否接种AMF,大豆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均以根系分隔处理显著高于不分隔处理,而玉米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却刚好相反。此外,GM处理条件下,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显著低于塑料膜分隔处理。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根系不分隔处理对玉米生长及氮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GM-尼龙网分隔处理对大豆生长及氮素累积的促进效果最佳,并更能显著降低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的碱解氮残留,可望减轻土壤氮流失而降低氮素流失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丛植菌根在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大面积尾矿废弃地的产生,已引起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模拟生物学试验探讨了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适应尾矿逆境和尾矿植被重建中的潜在作用。采用铁尾矿盆栽的方法对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大豆生长、菌根侵染率及尾矿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的大豆侵染率较高,且大豆根系接种菌根的大豆根系氮、磷、钾含量高于对照(CK),最高高出对照2倍以上,在接种不同含量的菌根真菌的试验中(10 g-25 g-50 g),大豆的生长量和养分含量均呈现“低-高-低”的现象。通过试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很好地促进大豆在铁尾矿中的生长,提高大豆对尾矿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尾矿生态复垦起到了积极作用。试验将菌根技术引入到铁尾矿库的生态恢复研究中,利用植物与丛枝菌根相互用,使植物能够更好地在铁尾矿中生长,为铁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还田秸秆分解和作物生长的作用,以旱稻和麦秆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AM真菌对麦秆分解率、氮素释放率、土壤酶活性以及旱稻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AM真菌的菌根定殖率为27.17%~28.53%。与秸秆还田不接菌处理相比,还田同时接种AM真菌处理显著促进了麦秆的分解率和氮素释放率,而且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显著增加;秸秆还田同时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旱稻第60天的根系活力和第90天叶片的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促进了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的累积。在旱稻田接种AM真菌能有效促进麦秆的分解和土壤酶的分泌、增加旱稻的根系活力,有利于旱稻生物量的积累。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抗寒性的作用及其机理,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 AM)真菌接种处理对玉米幼苗形态、生长和光合特征的影响。研究显示,低温胁迫下,与非AM真菌接种处理玉米相比,接种玉米具有更大的叶片大小和更高的地上生物量。低温胁迫降低了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了叶片胞间CO2浓度(Ci)。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玉米Pn、Gs和Tr高于不接种植株,而Ci低于不接种植株。低温胁迫下,玉米叶片初始荧光(Fo)升高,而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m/Fv)和潜在光化学效率( Fv/Fo)均下降。无论常温或低温,接种AM真菌玉米叶片Fm和Fv高于非接种植株,同时,接种真菌玉米的叶片Fm/Fv和Fv/Fo也均高于不接种植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够对玉米幼苗的生长和光合生理造成严重伤害;低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能够通过其对玉米植株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改善玉米的生长,以及对叶片光合系统的保护作用提高玉米的光合能力,增强玉米幼苗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丛枝菌根真菌(AMF)在牡丹组培中的应用,解决牡丹组培苗生根难、移栽成活率低等瓶颈问题,培育优质牡丹菌根化组培苗,以多个牡丹品种和杂交系组培苗为接种对象,设计筛选AMF接种剂种类和接种时期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瓶内接种,在根长≥2.0 cm时接种AMF的菌根苗,AM菌根的侵染率与侵染强度最高,根长和根数分别比不接种AMF(对照)增长了49.29%和46.99%。AMF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一致,对于‘Z1-10-3’,接种混合孢子Glomus geosporum+Glomus mosseae(Gg+Gm)的侵染率(93.12%)与侵染强度(31.23)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单一接种剂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geosporum(Gg);‘Z1-WM’接种Gg+Gm的侵染率(95.96%)与侵染强度(33.33)也最高,其次是Gg,然后是Gm;对于‘乌龙捧盛’,接种Gg的侵染率(85.76%)和侵染强度(25.80)最高。瓶内接种AMF能更有效地提高牡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45.88个百分点。因此,牡丹组培苗在瓶内根长≥2.0 cm时接种混合AMF孢子,可实现组培苗菌根化过程,且其移栽成活率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8.
土壤修复与覆盖防草布对台地柚园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果园生草栽培技术推广和做好果园土壤酸化治理工作,更好促进琯溪蜜柚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利用径流小区法,观测琯溪蜜柚果园土壤修复和覆盖防草布对果园土壤径流量和对氮、磷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差异。结果表明:(1)果园覆盖防草布可显著降低地表径流量,各次产流量为对照区的21.29%~86.29%;(2)施用沸石粉和白云石粉能够降低径流总氮和可溶性总氮的浓度及流失量,总氮流失量分别为对照(清耕)的64.16%和63.39%,可溶性总氮浓度为对照(清耕)的56.76%和57.65%,两者都有显著性降低。施用沸石粉和白云石粉可降低径流总磷和可溶总磷的浓度和流失量,但差异都不显著;施用沸石粉和白云石粉间的效果,差异不明显。(3)果园覆盖防草布能够显著降低径流总氮流失量和可溶性总氮浓度,可极显著降低年径流总磷和可溶总磷浓度,平均浓度分别为0.035 mg/L和0.006 mg/L,显著减少径流总磷11.54 g/hm2和极显著减少可溶总磷年流失量为2.02 g/hm2;果园生草栽培模式中配套覆盖防草布技术,可很好地解决生草栽培给生产带来的不便,并且可降低径流量和径流氮、磷浓度达到降低氮、磷流失量;土壤修复可降低径流氮、磷浓度达到降低氮磷流失量。  相似文献   

9.
丛枝菌根真菌对有机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试验以津优2号黄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Nicolson & Gerdemann)对有机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处理明显提高了黄瓜的生长势,较对照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9.1%,24.6%,10.8%,26.7%。接种AMF处理明显地促进了黄瓜叶片的光合能力,较对照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增加了14.4%,13.7%,12.3%。黄瓜接种AMF处理较对照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了26.9%,16.0%,2.7%,而硝酸盐含量下降了31.3%。接种AMF处理黄瓜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果实的硝酸盐含量较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寄生性线虫会损伤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的根系,从而对牧草产量和持久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以前已证实白三叶草对线虫为单基因抗性;已鉴定到了对三叶草根结线虫(CRKW)Meloidogyne trifoliophila侵染表现完全抗性或敏感性的Trifolium semipilosum(2n=2x=16)三叶草基因型。用杂合的抗性表型植株TsR与纯合的敏感表型植株TsS进行成对杂交获得了F1后代(n=92),然后用传染性根结线虫的幼虫接种,评价了线虫对根系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柑橘黄龙病入侵与疫情扩散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提示柑橘黄龙病入侵发病扩散规律,评估防控成效,有效控制疫情,2002—2007年在柑橘黄龙病初发生区采用设立自然条件、治虫防病和综合防控三处理类型,监测柑橘黄龙病发生扩散动态,结合面上疫情普查资料,创建柑橘黄龙病自然条件下、治虫防病条件下以及综合防控条件下的疫情扩散模型,分别为:P1=12.9690N1-18.10(n=6,r=0.9945**)或P1=0.2293N12+11.135N1-14.89(n=6,r=0.9948**),P2=7.8857N2-10.2667(n=6,r=0.9675**)或P2=1.4107N22-1.9893N2+2.90(n=7,r=0.9996**)和P3=-0.1398x N32+1.1248N3-1.141(n=6,r=0.8396*),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在自然条件下从发病到毁园需要9a时间,单一治虫防病措施难以达到持续控制效果,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达到可持续控制,保障柑橘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柑橘黄龙病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柑橘黄龙病传播介体种群消长规律和疫情动态,破解柑橘黄龙病防控问题,以主栽的早熟‘宫川’品种为重点在古城和大田柑橘园设立2个柑橘木虱监测点,采用定点定人定树定枝定时方法对柑橘木虱进行系统监测;以乡镇为单位每年在10-11月的果实显症期对全市柑橘园柑橘黄龙病进行全境式普查。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季节性消长规律主要呈三峰型曲线变化,其峰期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其年度之间和果园之间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其峰值峰次差异却较大,主要受初见期、基数和气温等三要素影响所致,并建立柑橘木虱时序成若虫数量与其气温关系模型:D=0.018T+17.365(n=36,r=0.3563*)。针对柑橘木虱传播柑橘黄龙病的特征特性,摸索集成了“一挖两治”防控策略和“三防五关”防控技术。经过3年的全面应用,将柑橘黄龙病发病面积持续控制在5%以内,2008-2010年将加权平均株发病率分别控制在0.084%、0.077%、0.051%,基本达到了持续控制效果,保障了临海市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持水力和黏度等流变学特性,以及滴定酸度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结合感官评价,研究常用稳定剂对瓯柑酸奶品质的影响,最终确定瓯柑酸奶中添加的较好稳定剂为明胶、果胶、琼脂;确定明胶添加量为0.2%时,所得产品的感官状态最佳。再通过复配稳定剂的筛选得出,质量分数为0.4%的明胶与果胶(质量比为1:1)的复配稳定剂较好;按照质量比为7:3添加明胶-果胶复配稳定剂,瓯柑酸奶组织稳定,质地均匀,感官性状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揭示新型纳米炭腐植酸保水肥(CSF)减量化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柑橘生长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万州柑橘园为对象,以常规施肥为对照(KC1)),分别在CSF减量0%(KC2)、10%(KC3)、20%(KC4)、30%(KC5)和40%(KC6)处理下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柑橘产量、品质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KC6的 Observed-species、Shannon指数、Chao1指数、PD_whole_tree总体高于KC1,并与KC2基本持平;在科水平上,KC5黄色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丰度最高;与KC1相比,KC3,KC4,KC6中的黄色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均明显降低,KC6处理后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较KC1有所提高;在属水平上,不同减量处理的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基本低于KC1,但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基本高于KC1,细菌群落相似性聚类分析发现,各处理间相似性较小。CSF减量施肥后柑橘产量均有所增加,CSF减量施肥30%,增加了约4.50%,CSF减量施肥40%后减少了4.14%。施用CSF复合肥后,柑橘品质在CSF常量施肥与减量10%,减量40%时并无显著变化,而在减量20%、30%时显著下降。[结论]以上结果表明,CSF复合肥减量化施肥处理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柑橘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15.
亲环蛋白(CYP)基因家族是一类含有CLD保守结构域的蛋白质,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在蛋白质运输、受体信号转导、mRNA剪接、细胞凋亡及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在多种植物中对亲环蛋白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但未见柑橘CYP基因家族筛选和鉴定的报道。本研究从美国柑橘和中国甜橙中分别筛选出30个和32个亲环蛋白基因家族成员,根据结构域的不同,将62个成员分成7个亚家族。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具有相似结构域的基因聚在一起,表明亲环蛋白基因家族可能在物种分化前已经分化。在美国柑橘和中国甜橙CYP中均含有2个基因簇并筛选出26对同源基因。这些CYP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表达谱不同,7种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可能与免疫抑制、蛋白质运输、根系的生长及光调控功能相关,表明这些亲环蛋白可能在生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柑橘基因功能和进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在柑橘砧木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当前国内外柑橘砧木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和体细胞杂交技术在柑橘砧木种质改良和品种选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可为我国柑橘砧木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基因工程在柑橘育种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通过运用农杆菌介导法、附体腋芽转化-离体扩繁鉴定法、DNA直接导入法等基因工程技术对培育新型抗性柑橘砧木品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体细胞杂种的运用方面,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大量具优良性状的杂种体细胞,并建立了多个抗病杂交后代群。目前,柑橘砧木生物技术的研究方兴未艾,现代生物技术在柑橘砧木资源多样性研究与种质改良方面仍是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汉中当地宫川柑橘为试材,从柑橘皮中提取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用于曲奇饼干的制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曲奇饼干的原料配方参数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柑橘皮膳食纤维曲奇饼干的最佳配方为:以低筋面粉质量100%计,牛奶添加量10%,蛋液添加量20%,黄油添加量40%,细砂糖添加量25%,膳食纤维添加量6%,所制得的柑橘皮膳食纤维曲奇饼干外观完整,表面呈棕黄色,口感酥脆、细腻,有奶香味,无杂质。  相似文献   

18.
铝胁迫对柑橘实生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天用含0、0.2、0.6、1.0和1.6 mmol/L AlCl3&#8226;6H2O的1/4 Hoagland营养液浇沙培茶枝柑(Citrus reticulata)、芦柑(C. reticulata)、福橘(C. reticulata)、四川红橘(C. reticulata)、文旦柚(C. grandis)、尤力克柠檬(C. limon)、雪柑(C. sinensis)、酸橙(C. aurantium) (来自湖北)、枸头橙(C. aurantium) (来自浙江)、红木黎檬(C. limonia)、枳壳(Poncirus trifoliata)和枳柚(P. trifoliata × C. grandis)等12个柑橘种类品种实生幼苗3个月。结果表明:雪柑、茶枝柑、芦柑、福橘、四川红橘、尤力克柠檬和枳的耐铝性较强,即使在最高铝(1.6 mmol/L)处理下,其根系、地上部和单株干重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枸头橙、酸橙、红木黎檬和枳柚的耐铝性较差,在最高铝(1.6 mmol/L)处理时,其根系和/或地上部的生长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文旦柚耐铝性最差,最低铝浓度(0.2 mmol/L)处理时,其根系和单株生长量就显著下降。铝胁迫引起茶枝柑、福橘、四川红橘、酸橙和枳实生苗根冠比增加,但对芦柑、枸头橙、尤力克柠檬、红木黎檬、文旦柚和枳柚实生苗根冠比无显著影响;除最低铝处理时雪柑根冠比降低外,其它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柑橘地方优良品种‘贡柑’起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研究了地方优良品种‘贡柑’与部分柑橘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10条引物共扩增出87条谱带,多态性谱带率为97.7%,通过各供试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建立的聚类树状图,能准确地区分各种、品种、品系的关系,此外对‘贡柑’的起源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支持‘贡柑’是由本地橘和橙的自然杂交而来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