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了探究元谋干热河谷区旱地农田水分生产情况,在典型旱地布置玉米-小麦田间试验,比较不同覆盖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秸秆和地膜覆盖都具有保水作用,且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方式的保水效果尤其明显,且0~30 cm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活跃,30~60 cm土壤水分变化相对稳定,60~100 cm土壤水分变化最为稳定;土壤贮水、蓄水情况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全年耗水强度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综合分析不同覆盖措施保水增产效果,为西南干热河谷区旱作农业合理应用覆盖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低山丘陵李树和石榴园土壤保水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Ⅰ)树盘覆盖地膜;(Ⅱ)树盘覆草;(Ⅲ)树盘松土3种土壤保水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保水效果Ⅰ〉Ⅱ〉Ⅲ〉Ⅳ(对照)。  相似文献   

3.
以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坡恢复阶段(Ⅰ)、灌草恢复阶段(Ⅱ)、灌丛恢复阶段(Ⅲ)与乔灌恢复阶段(Ⅳ),通过调查取样和试验分析,对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特性、土壤蓄水性能、土壤渗透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0~60 cm)差异明显,且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p<0.05),土壤容重均值大小顺序为:草坡恢复阶段(Ⅰ)>灌草恢复阶段(Ⅱ)>灌丛恢复阶段(Ⅲ)>乔灌恢复阶段(Ⅳ)(p<0.05),土层的总孔隙度的变动均值的大小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灌丛恢复阶段(Ⅲ)>灌草恢复阶段(Ⅱ)>草坡恢复阶段(Ⅰ)(p>0.05);各演替阶段土壤平均初渗速率的大小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灌丛恢复阶段(Ⅲ)>灌草恢复阶段(Ⅱ)>草坡恢复阶段(Ⅰ),范围为1.90~81.57 mm/min,土壤平均稳渗速率由大至小的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51.53mm/min)>灌丛恢复阶段(Ⅲ)(1.17 mm/min)>草坡恢复阶段(Ⅰ)(1.00 mm/min)>灌草恢复阶段(Ⅱ)(0.90 mm/min);各演替阶段土壤非毛管持水量由大至小的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灌丛恢复阶段(Ⅲ)>灌草恢复阶段(Ⅱ)>草坡恢复阶段(Ⅰ),土壤涵蓄降水量的大小顺序为:乔灌恢复阶段(Ⅳ)(150.5 mm)>草坡恢复阶段(Ⅰ)(143.61 mm)>灌草恢复阶段(Ⅱ)(137.38 mm)>灌丛恢复阶段(Ⅲ)(124.24 mm).  相似文献   

4.
江西吉安退化湿地松群落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吉安不同类型退化湿地松群落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度和自然含水量均为对照样地最小,孔隙度的顺序为:类型Ⅰ>补植木荷样>类型Ⅱ>补植胡枝子样>对照;自然含水量的顺序为:类型Ⅰ>类型Ⅱ>补植木荷样>补植胡枝子样>对照;土壤容重以对照样地和补植胡枝子样地较大,其余3种类型样地土壤容重相对较小。补植木荷和补植胡枝子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比类型Ⅰ、类型Ⅱ样地低,但比对照样地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类型群落间差异没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一年两熟作物的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效应,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进行玉米-油菜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土壤贮水量、保蓄水度、耗水强度、经济效益等指标,以揭示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水分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秸秆、地膜覆盖都具有一定的保水效果,尤其以地膜秸秆两元覆盖效果最为突出;土壤贮水、保蓄水度呈现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的趋势,且0~30 cm 的变化>30~60 cm 的变化>60~100 cm 的变化袁即0~30 cm 土层水分变化较为活跃,30~60cm层水分变化相对稳定,60~100cm土层水分变化最为稳定;覆盖方式不同保水栽培措施的经济效益与对照(处理Ⅰ)相比,增收在11.39%~26.50%,表明覆盖保水栽培对于提高干热河谷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影响不显著.土壤容重介于1.36~1.39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Ⅰ,而田间持水量大小为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改造模式Ⅰ.3种试验林间凋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其蓄积量介于13.74~18.56t/hm2之间.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凋落物拦蓄地表径流功能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仅为其0~2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26%、3.02%和3.28%.研究结果为低效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究六盘山典型林分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分布及其与土壤特性的关系,为植物-土壤环境关系的理论研究和区域植被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典型林分(Ⅰ.辽东栎;Ⅱ.白桦;Ⅲ.华山松;Ⅳ.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测定林下浅层土(0~50 cm)中草本细根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含量,并分析细根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分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其中以林分Ⅲ林下草本植物细根生物量最多;土壤容重(0~20 cm)为林分Ⅰ最大,林分Ⅲ最低,表明土壤容重越小越利于细根生物量的积累;Pearson相关分析(未控制林分类型)和偏相关分析(控制林分类型)均表明,不同土层细根生物量主要与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和土壤TP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C∶N、N∶P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六盘山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因林分类型而异,但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0~20 cm),限制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积累的因素为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TP含量、土壤C∶N、N∶P。适宜的土壤容重(0.87~1.10)、土壤含水量(14.50%~19.58%)和合适的土壤C∶N(约12∶1)、N∶P(约8∶1)及较低的土壤TP含量有利于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的积累,其中林分Ⅲ的林-草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林下草本细根生物量,并且利于改善林下土壤理化特性,促进森林水养循环。  相似文献   

8.
通过杨树无性系扦插育苗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保水剂对育苗地土壤物理性质、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雨频繁的季节,不同保水措施都有提高苗木成活率、光合速率,促进苗木生长的作用;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其中黑膜覆盖效果最好,保水剂次之;黑膜覆盖有明显增加土温、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而保水剂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立地条件及不同材料覆盖对油茶林地水热状况的影响,本研究以白膜、黑膜、谷壳、木屑和遮阳网为覆盖材料,分别在油茶林地不同立地条件区域(红壤区、未垦区和砂砾区)进行覆盖试验,旨在为油茶保水抗旱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连续干旱5 d,红壤区覆盖遮阳网地表温度较低,未垦区对照处理地表温度较低,砂砾区覆盖木屑地表温度较低,各种立地类型覆盖木屑25 cm处土壤温度最低,红壤区覆盖黑膜25 cm处土壤含水率较高,未垦区覆盖木屑25 cm处土壤含水率较高,砂砾区覆盖木屑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连续干旱8 d,红壤区对照处理地表温度相对较低,未垦区覆盖木屑处理地表温度较低,砂砾区覆盖木屑地表温度较低;所有立地覆盖木屑25 cm处土壤温度最低,红壤区覆盖黑膜土壤含水率较高,未垦区覆盖谷壳土壤含水率较高,砂砾区覆盖黑膜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连续干旱11 d,红壤区覆盖谷壳处理地表温度相对较低,未垦区覆盖木屑地表温度相对较低,砂砾区覆盖木屑地表温度较低,所有立地覆盖木屑25 cm处土壤温度最低,红壤区覆盖木屑土壤含水率较高,未垦区覆盖遮阳网土壤含水率较高,砂砾区覆盖黑膜土壤含水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选用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苗圃地培育的同种源同批次红松(Pinus koraiensis)裸根苗木,于2013年春季,将苗木分别定植于全光下的皆伐造林地(王家沟)、老山实验站的苗圃地(老山站)、容器中(容器基质使用苗圃地原土);3种栽培条件的红松苗木均按株行距1 m×1 m进行配置,培育过程中均不施肥;2021年,测定相应指标,以土壤养分、树高、地径、胸径、针叶形态、根系形态、幼树生物量、幼树养分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土壤养分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栽培条件,土壤养分状况明显存在差异,苗圃地土壤养分相对充足;造林地土壤养分相对不足,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只有苗圃地的75.0%、82.8%;容器中土壤养分极度缺乏,土壤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只有苗圃地的40.9%、17.1%。苗圃地红松幼树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苗圃地红松幼树胸径生长量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64.3%、207.1%;苗圃地红松幼树根系表面积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20.8%、53.9%;苗圃地红松幼树生物量比造林地、容器中的,分别高出115.7%、279.3%。苗圃地土壤氮、磷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供水量对绿豆苗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而确定其合理的供水量范围。[方法]模拟长春降水量设计4种供水量,处理:Ⅰ150 mm、处理:Ⅱ250 mm、处理Ⅲ:350 mm、处理Ⅳ:450 mm,采用多指标分析不同供水量对绿豆苗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供水量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均值为:处理Ⅲ>处理Ⅳ>处理Ⅱ>处理Ⅰ,其气孔导度的日均值为:处理Ⅳ>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其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为: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Ⅳ。不同供水量绿豆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Ⅰ和处理Ⅱ的胞间CO2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处理Ⅲ和处理Ⅳ的胞间CO2浓度下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Ⅰ和处理Ⅱ的气孔限制值日变化呈明显双峰曲线,处理Ⅲ和处理Ⅳ的气孔限制值日变化呈不明显双峰曲线。[结论]绿豆苗期的适宜供水量为250~350 mm。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种印度芥菜对潮褐土Cd、Pb、Zn富集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添加外源Cd、Pb、Zn的模拟试验,研究了7个品种的印度芥菜对潮褐土中Cd、Pb、Zn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土壤Cd、Pb、Zn复合污染条件下,7个品种地上部对Cd的富集量平均值在2.73~51.23 mg/kg之间,地下部对Cd的富集量平均值为在7.32~101.33 mg/kg之间,地上地下部Cd含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施肥时间对毛竹林生产力分配格局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不施肥毛竹林(Ⅰ)为对照,对施肥5 a(Ⅱ)和施肥13 a(Ⅲ)毛竹林的生产力分配格局和土壤性质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提高毛竹林的生产力.3种类型毛竹林生产力排列顺序为Ⅰ<Ⅱ<Ⅲ,分别为(35 443.98±1 583.41)、(47364.87±1 735.93)、(5...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  相似文献   

15.
基于SSR技术分析玉米PX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SR标记方法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玉米课题组组建的PX群体在5个世代、5个地点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PX群体不同世代多态性位点数和多态性位点比例为Ⅳ>Ⅱ>Ⅴ>Ⅲ>Ⅰ;多态性条带数、多态性条带百分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表现为Ⅱ>Ⅳ>Ⅴ>Ⅲ>Ⅰ。PX群体5个世代聚类分析可分为2大类,第1类包括Ⅰ和Ⅲ世代,第2类包括Ⅱ、Ⅳ和Ⅴ世代。5个地点选择的材料可划分为杨凌和宝鸡、安康和汉中、延安3类。说明选择材料生态条件的相似性决定了群体遗传特征一致性,多元化的生态环境选择是扩大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砍伐处理对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跳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各处理样地跳虫群落恢复状况。[方法]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9月在浙江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5个砍伐7年后的恢复样地进行四季采样,对浙江森林公园不同砍伐处理下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优势类群跳虫群落进行调查。样地处理分别为:(Ⅰ)去除大树保留萌枝、(Ⅱ)去除地表植物保留枯枝落叶层、(Ⅲ)去除地表植物和10 cm表土、(Ⅳ)清除下木层保留大树、(Ⅴ)对照。[结果]各处理样地各科跳虫类群组成相差不大,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Ⅱ号样地(28.79%)、Ⅳ号样地(21.03%)、Ⅰ号样地(20.75%)、Ⅴ号样地(17.09%)、Ⅲ号样地(12.33%),表现为适度地干扰处理能够让跳虫保持较高密度。不同季节跳虫群落组成不同,且跳虫密度在不同样地季节变化存在差异,总体上夏秋季明显高于春冬季。不同砍伐程度下,各样地凋落物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砍伐程度的加剧,凋落物有机碳和总氮含量逐渐降低。结合不同砍伐程度处理中跳虫群落密度,虽然各处理样地经过了7年的恢复,但不同处理间跳虫群落差异仍较为明显。[结论]跳虫群落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可作为评价土壤环境受干扰程度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17.
贾磊  侯征  王维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3330-3331
[目的]研究盐渍土盐胀冻胀的发生机理和减小盐渍土膨胀的措施,为解决盐渍土的盐胀冻胀病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低温箱对密封土样进行冻融试验,试验土样为:Ⅰ、重塑盐渍土;Ⅱ、盐渍土+5%CaCl2;Ⅲ、盐渍土+3%CaCl2+8%石灰;Ⅳ、水泥+粉煤灰+石灰+盐渍土(0.04∶0.2∶0.06∶0.7)。[结果]土样Ⅰ的膨胀率最大,土样Ⅳ的膨胀率最小。土样Ⅲ的最佳含水量大于土样Ⅱ,其冻胀率也大于土样Ⅱ。当无外界水分补给时,冻融条件下土样Ⅰ的盐胀冻胀变形显著大于土样Ⅱ、Ⅲ、Ⅳ。[结论]在道路、机场跑道等工程中,可采用盐渍土+石灰+粉煤灰+水泥的方案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8.
选择贵阳市乌当区典型杜鹃Rhododendron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群落数量分析法等方法,对其不同杜鹃群丛的植物组成、结构、重要值、α多样性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贵阳乌当杜鹃群落分为4种植物群丛,分别为Ⅰ:锈叶杜鹃Rhododendron siderophyllum+白栎Quercus fabrei群丛;Ⅱ:锈叶杜鹃+白栎+麻栎Quercus acutissima群丛;Ⅲ:锈叶杜鹃+麻栎群丛;Ⅳ:锈叶杜鹃+麻栎+藤黄Garcinia hanburyi群丛。②杜鹃群落主要以锈叶杜鹃为主,麻栎、白栎为辅的植物群落结构类型。③杜鹃群丛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现出群丛Ⅲ> 群丛Ⅱ> 群丛Ⅳ> 群丛Ⅰ的趋势,而Pielou均匀性指数则呈现出群丛Ⅰ> 群丛Ⅲ> 群丛Ⅱ >群丛Ⅳ的趋势。④杜鹃群落多样性保护应当遵从群丛Ⅲ的植物结构类型进行保护,对群丛Ⅰ,群丛Ⅱ和群丛Ⅳ群丛进行适当修复,使其结构接近群丛Ⅲ的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19.
普洱市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蜘蛛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样地调查法、生物多样性分析法研究云南省普洱市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刺栲—华南石栎—红木荷群落(Ⅰ)、思茅松—小果栲—红木荷群落(Ⅱ)、披针叶楠—粗穗石栎—刺栲群落(Ⅲ)、西南桦—红木荷—飞机草群落(Ⅳ)和人工植被(Ⅴ)的蜘蛛群落多样性。共采集蜘蛛标本2 018头,隶属于24科77属152种。5个样地蜘蛛群落中III的物种多样性最大,Ⅰ、Ⅳ和Ⅴ多样性水平接近且居中,Ⅱ最小;群落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279-0.425,任意2个样地蜘蛛群落为中等不相似水平。Ⅱ受到的人为干扰最严重,急需保护;Ⅲ的多样性水平最高,具有优先保护价值。灌草层蜘蛛亚群落最能代表整个蜘蛛群落的多样性状况,其物种丰富度S值与植物多样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特征与土壤性质之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类型与土壤特征之间关联性是理解“植被-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南滚河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雨林(Ⅱ)>沟谷雨林(Ⅰ)>半常绿季雨林(Ⅲ)>季风常绿阔叶林(Ⅳ)>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Ⅴ)。土壤理化性质亦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理化状况优于较其他森林类型。关联度分析表明,森林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特征参数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pH、速效氮、全磷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Simpson指数与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全氮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年均降雨量、年均温度、乔木覆盖度、林下植被覆盖度、凋落物厚度和土壤厚度与土壤有机质、pH、速效氮、全氮、含水量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5种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群落特征参数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联度整体>0.6,均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有较高的关联关系。表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下“植被-土壤特征”存在显著的关联作用及样地差异性,与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样地微环境紧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