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不仅要重视科技的创新,还要十分注重农业推广工作方法及手段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研究农民心理和农民行为变化规律,把发展农业生产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方面不缺科技推广项目,农民期盼农业科技入户,怎样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质量,扩大科研成果的应用范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积极参与广东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基于互联网、有线电视、卫星传播以及音像和纸质教材等媒介,辅以制作海量的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及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农科讲堂、科技下乡、现场培训指导、面对面咨询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一个覆盖全省农村的网络化远程培训体系,有效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推进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的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六、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工作主体和对象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工作主体是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和企业等单位作为技术指导单位派出的技术指导员.工作对象是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及广大农户.通过技术指导员的进村人户,将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送到农村,送到千家万户,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基层农技推广,是指在农村基层,根据农民需求,通过技术指导、培训、示范等方法,向农民传递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农民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先进农技,据此促进农业增产丰收,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良好发展。近年来,我国构建了系统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本文浅析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背景下的科技入户工作措施,以期为科技入户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围绕主导产业,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观念新、生产技能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民科技应用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该文主要介绍了肥西县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的一些经验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时代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是突飞猛进。科技在农业中也得到了运用,科技的加持使得农业现代化进度加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当中加入科技对推动现代化农业极为重要。科技创新在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应用,实际就是用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的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科技创新在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章根据科技创新在农业推广中的实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讨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业技术是发展生产、增加效益的动力,农业科技更是发展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载体。由此,我们遵循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组织农民加快农业科技入户,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通过科学种田、科学养殖来提高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文将简述我镇加强农业科技入户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其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自实施以来,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发展应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三个方面,不断拓宽科技入户工程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科技入户工程对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探索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重要先导作用,把农业科技入户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基层农科院所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积极探索以基层农科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是充分发挥基层农科院所科技资源,促进基层农科院所科技成果进村入户,推进基层农科院所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选择。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作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力量,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优势,在促进本地区和全省农业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6年以来,克山分院积极推进以"院县共建"为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入户和致富项目"为载体、以"农业专家大院"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集"生产示范、项目推广、信息传播"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中国热带地区农业科技基层推广机构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区域性农业科技推广站,并从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推动现代热带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农业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思考,认为农业推广是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提出要搞好农业推广工作,必须依靠政府机构的正确领导和决策,要进一步健全推广体系,尤其是基层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业推广教育,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形成合力,搞活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都把科技入户工程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实践证明,两年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为农民办了许多实事,干群关系融洽了,凝聚力增强了,还推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深得民心,农民迫切希望该工程能够持续下去,而且越深入越扎实越好,尽快把科技普及到千家万户,让户户都能掌握科技,家家都能科学种田。农业科技入户恰如一条传送带,承载着科技人员的技术,对接着农民的希望,使科技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累累硕果,展现出无限魅力。《农技服务》杂志肩负着传播农业新技术、农业新成果的使命,也义不容辞地加入到农业科技入户这个伟大的工程中。从本期起,《农技服务》与贵州省农业科技入户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联手开辟“科技入户工程”新栏目,为您解读科技入户新政策、了解各地科技入户新动态、掌握科技入户实用技术等,与您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真诚欢迎全国各地科技入户工程首席专家、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员、以及科技示范户把您在入户工程中总结的好经验、好技术通过《农技服务》传播给广大农民朋友,更充分地发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科技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农业科技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指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揭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及其科教人员,客体是农业科技的产品、服务、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结构功能等,主要形式是农业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引进,强调要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必须从思维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环境创新等六个方面来促进和实现农业科技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洪泽县近年来不断探索与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水稻科技入户工作,构建了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新平台,取得了水稻科技推广的新成效,促进了水稻生产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6.
刘君红  潘大平  罗绍岳 《农技服务》2012,29(8):993-994,996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是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直接动力,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梁平县目前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背景、采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抓好动员宣传、示范户遴选、力量整合、机制创新等方面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跨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有效解决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等问题,对保障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重点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以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科技需求,通过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价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特点、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及推广效果,明确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建设重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推动农业科技入户,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与保障体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5个方面的科技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开展农业生物等技术研究,促进农业现代化;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农村社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为方向,构建科技服务新体系;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在河南省扶沟县实施一年来.以整合资源和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为突破口,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项目带动.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快捷通道.从而提升了全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夏粮生产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