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3.
本试验按照基因对基因理论,采用菲律宾菌系,研究了IRRI选育的籼型水稻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按照3个抗性基因只Pi20、Pita和Pik的—个等位基因(非Pik-s基因)的存在情况,将42个品种分成7种类型。不含这3个基因的类型包括7个品种,这些品种源于IR24作为亲本的杂种后代。含Hta基因的类型包含17个品种,  相似文献   

4.
1从叶片鉴别 看叶的宽度 叶宽在 10cm以上,叶长与宽比在 4: 1左右为名品;叶宽在 8~ 9cm,长宽比为 5~ 6;1为上品;叶宽度为 6~ 7cm,长宽比为 7:1左右为中品;叶宽度为 5cm以下,长宽比为 8: 1以上为次品,即叶宜宽不宜长.  相似文献   

5.
<正>1材料和方法1.1参试品种参试品种有文稻16号、傣珍、八宝谷3号、临籼25、文稻15号、中深1号、永籼0830-2、中深绿1号、粤金油占、永籼0830-1、八宝谷2号、八宝谷4号、红香软7号(对照)。1.试验设计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约13.34m2,11行区栽41丛,长宽比约3:1,长6.67m,宽2m,株行距16.5cm×19.8cm,栽谷2粒/穴,密度约33.75  相似文献   

6.
一、品种来源9024系安徽省广德县农科所1981年春用BG90—2作母本,与(野生稻×IR24)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于1985年选育而成。1989年6月经安徽省第5次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7.
检测籼稻骨干亲本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可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的亲本资源。本研究以92份骨干亲本为材料,采用功能基因分子标记检测了92份骨干亲本的Pi-ta基因。结果表明供试的92份材料中,21份携带Pi-ta基因,在供试材料中占22.83%。Pi-ta基因在恢复系和不育系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携带Pi-ta基因的21份材料均为恢复系,11份不育系中没有检测到Pi-ta,恢复系携带Pi-ta基因比例远高于不育系。通过本研究可以明确中国部分杂交稻亲本材料的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的杂交稻抗病育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物育种信息》2006,(6):16-16
以抗稻瘟病的粳稻中花9号转溶菌酶基因材料D2-1-2与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的恢复系9311及不育系培矮64S、汕优63的恢复系明恢63分别杂交和多代回交,进行外源溶菌酶基因的转育。对获得的转育回交后代B39311、B3MH63、B2PA64S和回交自交后代B2F29311、B2F2MH63、BIF2PA64S进行了PCR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回交后代中呈1:1分离,而在回交的自交后代中呈3:1分离,证明外源溶菌酶基因是以单拷贝稳定传递给后代的。  相似文献   

9.
杂交中籼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合安徽省舒城县种植的优质、高产、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中籼新品种(组合),我们于2006年进行了中籼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为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苹果自交亲和的发生机理,根据保守氨基酸序列"FTQQYQ"和"anti-1/WⅠPNV"设计了苹果花柱S基因的通用引物:P1:5'-TTTACGCAGCAATATCAG-3';P2:5'-ACGTTCGGCCAAATA/CATT-3',根据 GeneBank登陆的花粉SLF1(DQ422810)、SLF9(AB270792)基因设计了花粉S基因的引物分别为:P SLF1(上游5'-3':CTGGTGGTGTTCTTTCCTGTGTAT;下游5'-3':ACTTAACTCTTCCCTCAACTCA)和P SLF9(上游5'-3'CAGGTGCGTGAAAGTGAAA;下游5'-3':TGAGCCAAGCATAAGAACCT),以自交亲和的苹果品种早红香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克隆、测序等方法研究早红香苹果发生自交亲和的分子性状.结果表明:自交亲和的早红香苹果2条花柱S基因没有发生变异.经BLAST比较,由花粉S基因引物P SLF1 和P SLF9扩增得到的花粉S基因的DNA序列,与MdSLF2 和MdSLF9 基因DNA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96%,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和97%.由P SLF1扩增得到的花粉S基因SLF1?与MdSLF1的DNA序列相似性仅为83%,且二者不一致的碱基分布于整个DNA序列中,自交亲和苹果品种早红香花粉SLF1?基因可能变异为了MdSLF2.  相似文献   

11.
对来源于世界9个国家和地区的92个栽培大麦品种的染色体N带带型作了比较分析,发现N带带型存在多态性。  相似文献   

12.
以IR36(indica)和热研2号(japonica,广亲和品种)为亲本,构建了包含180个单株的F2群体及包括110个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利用该F2群体,进行了水稻花粉不育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的检测和遗传效应分析,共检测到3个花粉不育QTL,分别位于第3、5、7染色体上,此外,共检测到9个由雄配子引起的偏分离QTL,其中7个与ga-14和ga-11位点的配子败育类型相同。与花粉形态鉴定相比,偏分离的数据对检测F1杂种花粉败育基因更为敏感。在第5、6染色体上控制偏分离的2个QTL位点,其杂合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偏高。在qHPS-5位点,粳型纯合子表现出比杂合子和籼型纯合子更低的育性水平。本研究获得的分子标记将有助于聚合尽可能多的中性亲和基因以解决亚种间F1杂种的花粉不育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选取53个SSR标记,分析了55份参试水稻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以期为选配组合与改良亲本提供参考.本试验共检测到26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5.04个,变化范围为4~7个;53个SSR标记的多样性指数(PIC)平均为0.624,变化范围是0.287~0.786.55份不同材料大体上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大类,各品种间遗传距离在0.588~0.996之间.明恢86与53份供体亲本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655~0.850,蜀恢527与53份供体亲本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640~0.873.试验结果表明检测SSR多态性是研究水稻品种之间遗传差异的高效、准确的手段之一,为高代回交导入群体的有利基因发掘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离畸形是指在F2群体及其后代中单个染色体位点基因的分离偏离盂德尔分离比。基因分离畸形是由遗传因子.如杀灭雌或雄配子的杂种不育基因以及配子体选择基因等引起的。影响特殊基因型合子活力的基因也能引起分离畸形。已经在远缘杂交后代,如种间杂种和亚种间杂种中观察到了分离畸形。因为畸形因子是阻止物种间基因流  相似文献   

15.
利用SNP标记进行水稻品种籼粳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分为籼、粳2个亚种,随着杂交水稻的发展、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籼粳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本研究利用3000份水稻种质资源信息,通过计算约2000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的SNP-index值,进行籼粳特异SNP位点筛选,最终得到4084个籼粳特异SNP位点(4k-SNP);同时确定以籼粳指数作为水稻品种籼粳鉴定的指标。研究进一步采用大规模简单随机取样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籼粳特异位点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将4k-SNP精简至40个SNP位点(40-SNP),用于水稻籼粳鉴定。为了验证40-SNP的籼粳鉴定效果,本研究一方面利用水稻生产上推广的82份选育品种,对40-SNP籼粳鉴定结果与4k-SNP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40-SNP与4k-SNP得出的粳型指数非常接近,相关系数为0.99;另一方面利用全球6类型(indica、aus、rayada、aromatic、tropicaljaponica、temperatejaponica)水稻品种共49份材料,对40-SNP籼粳鉴定...  相似文献   

16.
以育成的 14 个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为材料,利用水稻 SNP 标记,分析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构建SNP 分子指纹图谱,同时检测水稻主要病虫害抗性基因及品质基因的分布。结果表明,1K 水稻 SNP 芯片共筛选出 3302 个多态性标记位点,这些多态性位点 PIC 平均值为 0.264,最高仅为 0.375;聚类分析结果发现,遗传距离最近的 2 个品种,仅有 51个差异位点,表明这些不育系材料的多样性较低,遗传基础较为狭窄,同质化严重;通过比对参考品种功能基因,分析水稻褐飞虱、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位点 Bph14、Bph3&15、Bph27、Pi1、Pi2、Pi9、Pigm、Pikh、Pita、Piz、Xa7、Xa21 和Xa23 在15 份材料中的分布,发现这批不育系材料携带的抗性基因较单一;对品质优异基因的分析发现,这些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外观品质,部分品种具有低镉和香味基因。研究结果为后续的水稻品种抗性遗传改良和品质优异基因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关庭  王贤裕 《种子》1990,(4):34-36
南朝鲜于60年代后期,根据本地区气侯特点,将水稻育种工作从粳稻为主转向以籼稻血统为主的籼粳杂交。在国际水稻所的协助下,1971年从 IR667(Ir8//Yukara/TN_1)杂交组合中育成了第一个籼粳交品种——统一,产量比一般粳型品种高30%,1972年推广种植27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16%。此后针对该品种米质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代中籼水稻品种的叶片光合性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旨在探明中熟籼稻在品种改良过程中籽粒产量和叶片光合性能的变化特点。以江苏省近70年来不同年代在生产上应用的12个代表性中籼水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应用年代将其分为20世纪50-60年代、60-70年代、80-90年代和21世纪00-10年代(超级稻) 4种类型,研究其产量、冠层结构及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品种的改良,中籼水稻品种的产量不断提高。群体总颖花量、面积指数和粒叶比显著增加,叶基角减小,群体透光率、光合势(绿叶面积持续期)、抽穗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PSII最大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以及荧光与非荧光淬灭系数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总光合势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PSII最大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以及荧光和非荧光淬灭系数与结实率或粒重呈显著相关。表明在品种改良过程中,株型和叶片光合性能的改善是中籼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K17A由四川省水稻高粱所育成, R66从湖南省杂优中心引进. 1996年我们引进 K17A后,将其列为配合力测定骨干亲本之一,进行配合力测定.用 7个不育系 (三系不育系 5个、两用核不育系 2个 )和 3个恢复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 (7× 3=21)进行一般配合力测定,其结果整体优势指数和相对优势指数最高的不育系是 K17A,恢复系是 R402,其次是 R66.考虑到 R402已与 K17A配置成 K优 402,早已审定,所以,我们就采用 K17A/R66进行复测定位. 1996年在海南建组, 1997年进行制种试验, 1998年所内进行新组合比较试验,平均单产 518.53kg/667m2,比对照 K优 402单产 458.6kg/667m2增产 13.07%. 1999年进入省级早稻区域化试验, 2000年因参试品种少而间断了 1年, 2001年继续参试. 2002年 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用两系不育系香125S、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协青早A与早籼高产品种嘉育164、中籼品种9311、晚粳恢复系T1027,按3×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个杂交组合。3个不育系杂种一代表现各异,协青早A组合平均生育期较长,组合间差距大,香125S组合平均生育期较短,培矮64S组合间生育期差距较小。亚种内组合,两系不育系组合结实正常,大部分组合株高恰当,三系不育系组合表现不育或半不育,植株较矮,存在包颈现象,亚种间组合结实率在45%~70%之间,植株存在超高亲现象,早籼/早籼组合穗型较小,其余类型组合表现大穗,尤其是培矮64S组合,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父母本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单株总库容量中亲优势超过50%,而父母本遗传距离较近的组合低于15%。9个杂交种单株总库容量超父优势明显,3个不育系中,培矮64S组合超父优势最大,达62.30%。培矮64S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个组合平均超父优势为57.72%,其中,培矮64S/嘉育164达到131.68%,显著高于其它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