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研究了化学诱变剂EMS和修复抑制剂苯甲酰胺复合处理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出愈率和植株分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EMS和苯甲酰胺复合处理严重降低了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植株分化率,苯甲酰胺有较强的修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苯甲酰胺和4NQO对蚕豆的细胞学效应。结果表明,4NQO处理后再经苯甲酰胺后处理,所诱发的蚕豆根尖染色畸变率明显高于4NQO单独处理及4NQO和苯甲酰胺混合处理,表明苯甲酰胺对4NQO造成的DNA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苯甲酰胺对大豆辐射诱变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用苯甲酰胺、 ̄(60)Coγ射线、电子束单因子及苯甲酰胺与 ̄(60)Coγ射线、电子束复因子处埋大豆风干种子。结果表明,苯甲酰胺单因子处理,对大豆M1的苗高、成株率、孕性和根尖细胞染色体均无明显的影响,对其M2也无诱变效应。 ̄(60)Coγ射线、电子束单因子处理,对大豆具有明显的损伤效应和诱变效应。苯甲酰胺与 ̄(60)Coγ射线或电子束复因子处理,能明显增强M1的损伤效应,并能提高M2的诱变效应。苯甲酰胺具有抑制辐射损伤修复、提高诱发突变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氮离子注入水稻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试验研究了氮离子注入水稻干种子引发的生物学效应,并将其与γ射线、叠氮化钠处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后,种胚表层细胞出现刻蚀,细胞之间出现裂缝,种胚内层结构也发生变化。氮离子注入的M1代生理损伤较轻,M2代的叶绿素突变频率低于γ射线和叠氮化钠的处理,抽穗期突变频率高于γ射线和叠氮化钠的处理,株高突变频率与叠氮化钠处理的相近,但比γ射线处理的低。用诱变效率衡量其诱变效果,氮离子注入的叶绿素诱变效率低于γ射线和叠氮化钠的处理,株高的诱变效率则高于γ射线和叠氮化钠的处理,抽穗期诱变效率高于γ射线的处理,但比叠氮化钠处理的略低。  相似文献   

5.
CO2激光与叠氮化钠,γ射线复合处理水稻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O2激光与叠氮化钠、γ射线复合处理迟熟晚糯浙糯2号水稻种子。各处理对M1株高影响较小,对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刺激效应,发芽率、出苗率、幼苗高度、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单株重等表现这一。对M2突变考查表明,激光单一处理未发现叶绿素突变,株高、育性、熟期、叶绿素等指标的总突变频率最低,仅1.08%;激光与叠氮化钠或γ射线复合处理,叶绿素和高秆突变频率比叠氮化钠和γ射线单一处理有所降低,而早熟突变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咖啡因和苯甲酰胺单因子处理,对大豆M1代的苗高,成株率,孕性,根尖染色体和过氧化物知力均无明显影响,对M2代也无诱变效应。^137Csγ射线单因子对大豆有明显的损伤效应和诱变效应;咖啡因,苯甲酰胺与^137Csγ射线复合处理明显增强了M1代的损伤效应,并明显提高了M2代的突变频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叠氮化钠及其与γ射线复合处理对水稻 M_1代的生理损伤和 M_2代的诱变效应,主要结果是:(1)叠氮化钠可引起水稻生理损伤及叶绿素、株高和抽穗期突变;(2)不同 pH 值的叠氮化钠效应不同,与 pH3相比,pH7的叠氮化钠生理效应及诱变效应较小,而且在10mM 以下不引起明显的苗期损伤;(3)预浸处理能增加水稻对叠氮化钠的敏感性,但 pH3下,预浸24小时可减轻叠氮化钠的损伤作用;(4)γ射线与叠氮化钠复合处理,加剧了 M_1代损伤,增加 M_2代突变率,在pH3下,叠氮化钠的增效作用较强,复合处理突变谱较广;(5)用叶绿素突变的穗行突变体(白化苗)分离比例分析法估算,水稻主穗的原基细胞平均为2—3个。我们认为,在水稻诱变育种中,采用γ射线(1.5—3万伦)与 pH3叠氮化钠(0.5-1mM)复合处理,能提高诱变频率。  相似文献   

8.
叠氮化钠诱变对离体蝴蝶兰类原球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4、6和8mmol/L的叠氮化钠浸泡6h处理蝴蝶兰类原球茎后进行组织培养,测定了处理组和对照的蝴蝶兰类原球茎中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力。结果表明,经叠氮化钠处理的类原球茎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有上升,而过氧化氢酶活力与可溶性糖含量均有下降,并呈现浓度梯度效应。叠氮化钠诱变的半致死剂量介于4~8mmol/L之间,其中4mmol/L的叠氮化钠对蝴蝶兰类原球茎生理损伤较小,因此认为4mmol/L的叠氮化钠是诱变蝴蝶兰类原球茎较为合理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用0、50、100、150、200、250和300Gy的γ射线及0、1、2、3mM的叠氮化钠复合处理水稻品种广陆矮4号的干种子。结果表明,M_1的损伤效应随γ射线剂量和叠氮化钠浓度的提高而增加。复合处理在苗高、根长、苗高活力指数和根长活力指数方面表现累加效应,在染色体畸变方面存在协同作用。复合处理的最佳剂量组合为200Gyγ射线+2mM叠氮化钠,其叶绿素、抽穗期和株高突变频率均最高,分别为2.833%、3.473%和1.828%,相互作用系数分别为1.649、1.329和1.449。  相似文献   

10.
以4个水稻品种的成熟种子作为外植体,用γ射线、叠氮化钠(SA)施行单项或复合诱变处理后进行组织培养,出愈后的部分愈伤组织再用γ射线辐照处理,并在含NaCl的筛选培养基上进行耐盐突变的筛选。结果表明,15kRγ射线对出愈率和生长率均有严重的抑制作用,而1mMSA单独处理对出愈率和生长率则有促进作用,所有诱变处理都降低了植株分化频率,愈伤组织的生长速率和植株再生率虽随筛选培养基中NaCl含量的提高而下降,但1%NaCl作为耐盐突变体的筛选压较为适宜。诱变处理的种子愈伤组织再以适当剂量的γ射线辐照,有提高诱发耐盐突变频率的作用。适宜的照射量为500—750R。  相似文献   

11.
叠氮化钠对大豆M_1的生物学诱变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0.04%的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处理大豆品种黑农37、抗线2号、东农42号、东农92-070和东农44号,M1代田间调查发现处理后的植株成活率降低,有矮化和晚熟现象。室内考种发现: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重和百粒重处理后的平均数和均数标准误的值与对照相比,变异范围均增加。SDS-PAGE分析表明有贮藏蛋白亚基缺失体出现。因此,利用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处理大豆种子是研究大豆化学诱变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大麦粒原花色素缺失突变体的筛选技术以及遗传分析结果,用10^-3M叠氮化钠处理于种子,收取M2代籽粒,用香草醛-盐酸试剂进行了单籽粒非破坏性检测,筛选突变体并加代稳定。研究表明,突变体为单基因隐性,并可发生在不同的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3.
提高农药沉积率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的有效途径,在农药药液中添加喷雾助剂对于提高农药沉积率具有增效作用.本研究采用诱惑红示踪法,在氯虫苯甲酰胺药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草本精油助剂,在水稻破口期进行田间小区实验测定农药沉积率,并且测定各处理药液的表面张力和黏度.研究结果表明:药液中添加助剂后,CK(0倍)、3000倍、1500倍...  相似文献   

14.
不同剂量的γ射线、电子束单因子及其与不同浓度的苯甲酰胺复因子处理大豆种子,均能诱发其生育期、孕性和株高等农世性状的突变,同时还能诱发蛋白质、氨基酸等品质突变,而且复因子处理较单因子处理的突变频率高。此外,筛选出的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其过氧化物酶海性及过气体物酶同工酶酶谱均有明显差异。因此,可应用过氧化物酶等同工酶酶谱分析法对突变体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两个仙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成熟种子经γ射线、EMS和SA(叠氮化钠)处理后的离体培养反应。实验结果表明,γ射线和EMS、SA明显降低种子出愈率。除γ射线外,其它处理对新诱导成的愈伤组织平均重量无降低作用,而且这三种诱变因子均具提高愈伤组织生长速度的效应。在广陆矮四号中,诱变处理可提高绿点型愈伤组织的比例,γ射线和EMS处理还可提高愈伤组织再生能力。根据本实验的结果,初步认为籼稻成熟种子在培养前的适宜处理剂量(浓度)为:γ射线5—10kR,EMS<0.2M,SA 2—4mM。  相似文献   

16.
研究和建立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溶液浸泡提取,减压浓缩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用二氯甲烷定容,液相色谱仪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5~0.5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91.43%~100.91%,变异系数为3.53%~9.71%;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0×10-7g,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05mg·kg-1。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方程Ct=C0e-kt;150g·L-1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55~11.49d和3.82~10.70d。最终残留试验研究表明,在番茄上手动喷雾施药150g·L-1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兑水喷雾处理2~3次,施药间隔为7d,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7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中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3mg·kg-1。参照欧盟等规定的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按照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7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上残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毛樱桃汁碳酸饮料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毛樱桃的营养成分,研究了果胶酶ROHAPECT D5S对毛樱桃的出汁率、粘度、澄清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毛樱桃营养丰富,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含量较高;复合果胶酶处理对出汁率的影响显著,酶的浓度为6%、处理温度为45℃、处理时间为60 min时出汁率最高,达到72.8%,提高了11.6%;并且酶的浓度能极大地降低果汁的粘度,使果汁澄清度加大,差异显著;同时优选出毛樱桃汁碳酸饮料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8.
化学诱变及其在农作物育种上应用   总被引:35,自引:6,他引:35  
综述了化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常用化学诱变剂EMS、NaN3和PYM的诱变机制、诱变效应及化学诱变育种的特点 ;介绍了EMS 石蜡油处理玉米成熟花粉和苯甲酰胺与EMS、PYM复合处理 2种新的诱变技术。  相似文献   

19.
选择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与联苯菊酯、溴氰菊酯进行复配,开展室内测定及田间试验,以明确不同药剂对黏虫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筛选防治黏虫的有效杀虫剂。结果表明,甲基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复配为增效;在黏虫发生盛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 (30+7.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4∶1 (20+5)""甲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1∶2 (3+6)""氯虫苯甲酰胺+联苯菊酯4∶1 (20+5)""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4∶1 (15+4)"防效在87.5%以上。在杀虫剂浓度降低20%~50%时,增加助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对黏虫的防效。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的产生频率,采用了2,4-D中含有不同体积浓度的二甲基亚砜和不同的激素处理组合两种方法诱导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研究其对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平均得胚率而言,在二甲基亚砜激素浓度处理中,最佳的二甲基亚砜体积浓度为3.0%(得胚率为17.0%),而且各不同浓度的处理均高于对照(9.7%);在不同激素配比试验中,2,4-D+3%二甲基亚砜单独处理的得胚率(7.3%)﹥2,4-D两次处理(6.9%)﹥2,4-D与2,4-D+3%二甲基亚砜配合处理(5.5%)﹥2,4-D一次处理(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