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叶绿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蛋白含量大豆品种东农42(试验号302)及其极矮化突变体HK11(试验号201)、高脂肪含量品种东农47(原称东农163,试验号301)及其叶绿素缺失突变体HS821(试验号48)为材料,分别从不同生育期及不同节位对叶绿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所含叶绿素a/b的比值约为2.5:1;节位、生育期不同叶绿素含量也不同,表现为,随着节位上升,叶片叶绿素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从开花结荚期(7月6日)到鼓粒初期(7月26日),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鼓粒初期以后,叶绿素含量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给大豆品种耐阴性鉴定和耐阴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进行了不同行比间作对黔豆08014、黔豆7号和天隆1号大豆品种鼓粒期产量、农艺性状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行比为2∶4、2∶2和2∶1模式下,随遮阴胁迫加剧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豆荚鲜重和单株产量呈递减趋势,且各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显著,但百粒鲜重变化不显著。主要农艺性状中有效分枝数、茎粗、单株叶片数和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呈下降趋势,其中,茎粗、每片叶片厚度、单株叶片鲜重和单株鲜重间作遮阴处理与净作间差异显著,有效分枝数和单株叶片数差异不显著;随间作遮阴程度增强,黔豆08014的株高先增加后降低,黔豆7号和天隆1号的株高呈递增趋势;遮阴降低了生物量和比叶重,从而降低大豆干物质的积累量且差异显著,库源比差异不显著。3个大豆品种中,黔豆08014的耐阴性较强。  相似文献   

3.
单作和间作大豆茎叶性状的消长及相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耐荫和不耐荫大豆品种为材料,用t测验对单作和间作大豆之间的茎叶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对性状间的相关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不耐荫品种的柄角,节长的增加和节径,柄径及比叶鲜,干重的减少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柄长和单叶面积有所增加和扩大,致使植株松散,叶片大薄而披垂,主茎纤细,节间长,植株易徒长和倒伏,表现不耐荫特性。耐荫大豆适宜间作和密植,叶柄的长和粗、叶片的长宽和面积等五性状之间,因此,耐荫  相似文献   

4.
低温对不同耐冷大豆萌发种子游离脯氨酸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耐冷及不耐冷的3个大豆品种进行了低温萌发,测定其游离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随低温(10℃)萌发时间的延长,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耐冷的大豆品种Polan的脯氨酸含量累积的缓慢,累积量也比不耐冷的大豆品种A5及C1640的少。  相似文献   

5.
王一  张霞  杨文钰  孙歆  苏本营  崔亮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1):2072-2081
【目的】研究在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处理下,不同大豆品种植株叶片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为中国南方丘陵和山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大豆间套作种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对生育期和生育时期总天数不同的3个参试大豆品种桂夏2号、南豆12和C103进行遮阴,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遮阴(CK)、出苗至盛花期遮阴(VER2)、出苗至鼓粒期遮阴(VER5)和盛花期至完熟期遮阴(R2R8),测定叶面积、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VER2处理下大豆品种叶面积、叶绿素(a+b)含量和表观量子效率分别比对照高15.50%、12.95%和74.13%,比叶重、光补偿点和最大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低15.78%、26.16%和26.52%,R2R8处理下大豆品种叶面积、叶绿素(a+b)和表观量子效率平均分别比对照高0.3%、10.53%和28.07%,比叶重、光补偿点和最大光合速率平均分别比对照低10.15%、20.34%和12.13%;盛花期复光PSⅡ最大量子产量平均比对照低3.01%,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平均比对照高26.80%,鼓粒期复光PSⅡ最大量子产量平均比对照低8.47%,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平均比对照高40.79%;VER2、VER5和R2R8处理下,桂夏2号单株粒重分别比对照低40.84%、48.67%和59.16%,百粒重分别比对照低23.69%、39.31%和26.39%,南豆12单株粒重分别比对照低46.67%、54.16%和21.19%,百粒重分别比对照低3.91%、19.93%和26.14%,C103单株粒重分别比对照低69.8%、74.85%和73.89%,百粒重分别比对照低68.8%、69.55%和71.64%。【结论】出苗至盛花期遮阴对参试大豆品种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大于盛花期至完熟期遮阴,大豆植株遮阴后在盛花期复光,叶片光合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在鼓粒期复光,则表现为受到强光胁迫,因此,从减小遮阴对大豆叶片光合作用不良影响的角度考虑,在中国南方丘陵和山区玉米大豆间作优于玉米大豆套作,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选择品种、播期及种植技术时,应确保大豆在盛花期前恢复光照,避免遮阴超过大豆鼓粒期。前期遮阴和后期遮阴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大小因大豆品种而异,但遮阴时间越长对大豆产量构成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以桂春豆103为材料,设单作、甘蔗/大豆间作、间作+地膜覆盖3个处理,研究甘蔗/大豆间作及地膜覆盖对大豆生长、生理、营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的出苗速度最快;间作+覆膜处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鼓粒期(20.99 g/株)和成熟期(28.16 g/株)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间作+覆膜处理豆荚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时期均表现最大;间作+地膜覆盖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在鼓粒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单作处理的叶绿素含量,但与甘蔗/大豆间作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作+地膜覆盖处理的根系活力在开花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均显著强于其他2个处理的根系活动;间作+地膜覆盖处理植株叶片的氮含量在各时期均表现最高,且在鼓粒期和成熟期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氮含量,甘蔗/大豆间作处理植株叶片的磷含量和钾含量在成熟期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间作+地膜覆盖处理的单株鲜荚质量(38.33 g)和单株干豆质量(10.55 g)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的,单作、甘蔗/大豆间作、间作+地膜覆盖3个处理的干豆产量分别为1 621.41、627.90、743.85 kg/hm2,3个处理干豆粗蛋白含量及干豆粗脂肪含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硫元素是维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第四大营养元素。本文旨在探究低硫处理对苗期大豆的影响,筛选耐低硫和低硫敏感的大豆突变体。[方法]以突变体群体为研究材料,在不同硫水平下连续处理大豆幼苗10 d后测量表型,以10个指标为依据评价大豆突变体对低硫的耐性。[结果]与对照相比,各突变体的根长、鲜重根冠比、干重根冠比在缺硫处理下均极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株高、地上部鲜重和干重、根鲜重在缺硫处理下均降低,而根干重略有增加。所有性状均具有较高遗传率,其中以倒2叶(新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new值)的遗传率最高。缺硫改变了部分性状之间的相关程度。基于倒2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干重筛选了一批与低硫耐性相关的大豆突变体资源。[结论]低硫影响苗期大豆的生长,倒2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地上部干重可作为苗期大豆对低硫耐性的评价指标,基于这2个指标筛选出表现稳定的6个耐低硫突变体和4个低硫敏感突变体。  相似文献   

8.
大豆需硫特性及硫对大豆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硫明显提高大豆叶绿素含量,施硫处理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三叶期较对照平均增加17.0%,花期平均增加9.5%,鼓粒期平均增加1.0%,适当的施用硫肥能提高大豆光合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涝峪苔草叶绿素含量与耐阴性的关系,通过对涝峪苔草及对照草地早熟禾在全光照及郁闭度为0.5、0.7、0.9林下的叶绿素含量、生长指标(叶片长度、叶片中部宽度、分蘖株数)进行研究。表明:在遮阴条件下,涝峪苔草及对照草地早熟禾叶绿素a、b含量及总叶绿素含量都比全光照条件下为大,但叶绿素a、b、a/b及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快于对照草地早熟禾。叶色方面,遮阴后涝峪苔草叶色深绿,对照草地早熟禾为绿色。生长方面,在遮阴条件下涝峪苔草比对照草地早熟禾生长健壮,没有死亡现象。涝峪苔草能够在郁闭度为0.7 ̄0.9的强遮阴条件下正常生长,是中国北方地区园林绿化中良好的野生耐阴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豆GmSTK12基因编码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研究通过同源克隆方法获得大豆GmSTK12基因,并成功构建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转化法对大豆品种东农50作遗传转化,测定获得的3份GmSTK12基因过量表达大豆T1及T2代材料生长情况.结果表明,GmSTK12基因过量表达使大豆叶片长宽比、侧根数量、根长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叶面积从V6期开始增加,约为对照品种2倍;GmSTK12基因过量表达使植株地上部分鲜重与干重、根鲜重与干重显著高于对照品种;GmSTK12基因过量表达使植株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及百粒重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研究表明,GmSTK12基因具有增加大豆生物量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小粒大豆品种幼苗期对耐涝性的生理响应及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耐涝性强的大豆优良种质,对不同来源的44个小粒大豆品种,以相对死苗率为鉴定指标,在幼苗期进行耐涝性盆栽鉴定试验,并研究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电解质渗出率、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这44种不同大豆品种的耐涝性差异很大。大豆幼苗淹水处理后,叶绿素含量降低,耐涝性强的品种降低幅度小;电解质渗出率升高,耐涝性强的品种升高幅度小;光合速率下降,耐涝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小。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其划分为耐涝、不耐涝2大类群和耐涝、中度耐涝、中度不耐涝、不耐涝4个亚类群。最终综合相对死亡率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吉育108、敦化东农690等2个高度耐涝材料和东农50、吉育106、吉大豆9号、吉育113、东农690、吉育111、吉科豆10、绥小粒1号、吉育104、吉育115、吉育110等11个较耐涝材料。  相似文献   

12.
单间作条件下大豆经济性状的变异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耐阴性大豆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比较,并就性状间以及有关产量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互关系的初步分析,结果间和大豆的株高普遍高于单作大豆,尤以不耐阴 显。同等条件下,耐阴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和秕英数等性状显著或极显著地小于不耐阴品种,而单株荚数、粒数、粒重和粒茎比等产量性状都是极显著地超过不耐阴品种,表现了较强的耐阴特性,10个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在单间作大豆中都表现得较为一致和稳定,尤其是单株  相似文献   

13.
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甘蔗/大豆间作对甘蔗和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生物量和产量总和分别大于单作模式,甘蔗/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在生长期,间作甘蔗与单作相比总生物量干重增加35.44%,差异显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干重减少16.12%,但甘蔗间作大豆总生物量增加21.5%.间作甘蔗叶绿素含量和间作大豆根瘤固氮活性分别提高39.7%和57.4%.在成熟期,甘蔗鲜重和干重产量分别提高20.99%和30.57%;大豆百粒重降低9.53%;间种甘蔗、大豆籽粒糖分含量分别提高0.8%和27.23%;间作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提高0.81%和1.73%.因此,甘蔗/大豆间作是一种增产、优质和生态友好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东农42、东农163二个大豆品种为试材,对鼓粒期大豆叶片和豆荚的叶绿素含量、氨基酸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豆荚叶绿素总含量平均占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1%~2%,豆荚的光合速率与其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豆荚的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都较叶片含量高,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都比叶片低。豆荚的蛋白质、还原糖、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指标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结球白菜贮藏3个月时的好菜率代表其耐贮性,主要分析了8个品种初采时及贮藏过程生长点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球呼吸强度、叶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与耐贮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初采时,耐贮品种的生长点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球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明显高于不耐贮品种。建议这些指标可作为选育和采后筛选耐贮品种的综合指标。在贮藏过程中,不耐贮品种的生长点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的百分数比耐贮品种增加的百分数明显高,但不耐贮品种叶球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一直低于耐贮品种。本文支持生长点生理活性的迅速增加而导致生长点再生长是结球白菜整株衰老腐烂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比较常见的间作种植模式。本研究采用4个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2∶2、3∶2和4∶2 3种行比的间作,在酸性红壤田间条件下分析间作系统的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复合产量显著高于大豆净种,以玉米/大豆2∶2间作时其复合产量最高;间作优势取决于间作模式和大豆基因型;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采用较小的行比会影响到大豆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降低;间作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尤其是根干重显著增加;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可塑性,干重冠根比与净种时趋向一致。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大豆品种,确定合理的间作比例,有利于发挥间作的群体产出能力和效益。  相似文献   

17.
10种园林植物的耐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给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配置提供实验依据,研究了10种常用园林植物的耐阴性。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等仪器测定了所选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光响应曲线,包括:叶绿素含量(Ca Cb)、叶绿素a/b值(Ca/Cb)、净光合速率(A)、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等生理指标,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分析植物的耐阴程度。结果表明,植物耐阴性与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值有关,其中光补偿点是最重要的指标。10种园林植物按耐阴性强弱分为4类:强耐阴——含笑、茶梅、贴梗海棠;较耐阴——黄馨、腊梅;中性——木芙蓉、金边黄杨、红花檵木;不耐阴——金钟,紫薇。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初花期和鼓粒期干旱处理对早熟和晚熟大豆品种植株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叶面积变小,根系生长受阻,根系活力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增大,叶温升高,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都有所降低,因而减弱了大豆的光合生产能力,最终导致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9.
大豆不同时期不同节位叶绿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大豆不同时期不同节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用叶绿素仪、721型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大豆不同时期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下降快慢不同,在所供试的品种中,亚有限品种OhioFG1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变化范围最大,有限品种叶片中叶绿素总舍量表现一直为沈农6号>铁丰29>铁丰27;对叶绿素a,b的研究表明,叶绿素a含量都高于其对应的叶绿素b的含量。沈农6号是叶绿素a含量较高的品种,铁丰29叶片叶绿素b含量较高的品种。说明不同品种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高低是由叶绿素a、b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不同CO2浓度处理的大豆实验观测,分析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对大气CO2增加的响应,探讨了未来高CO2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CO2浓度下,大豆开花期叶片光合午休现象得到缓解和消除,净光合速率提高19.4%~33.0%。大豆蒸腾速率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下降。大气CO2增加促使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在不同生育期提高幅度不同,表明为分枝期、开花期较大,结荚期、鼓粒期较小。在大气CO2增加情景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分别提高8.6%~11.6%,13.8%~20.0%和9.9%~13.8%。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则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