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密度黄菠萝生长量的调查研究,认为栽植密度为789株/hm2和1 955株/hm~2的林分,林木胸径、树高、材积3种生长量指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对照林分。同时,栽植密度为789株/hm~2的林分,林木胸径、材积生长也明显优于1 955株/hm~2的林分。栽植密度为10 000株/hm~2的对照林分林木生长最差。在人工造林中宜采用789株/hm~2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豫新柳新品种在不同品种、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造林季节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豫新柳新品种比对照金丝垂柳生长有极显著差异,在砂壤土比湿潮土和粘壤土上适宜生长,造林密度2 m×2 m年均材积生长量最大,秋冬季栽植比春季栽植可提高成活率与生长量。  相似文献   

3.
黄河故道沙区杨树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黄河故道沙区,采用杨树的不同品种按照三种栽植密度造林,并在不同密度的树下间作花生、棉花、地瓜。根据不同造林组合的树木生长量和间作物生长情况,探索最佳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4.
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造林密度对6年生尾叶桉U6无性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桉树人工林各林分生长因子的影响显著性不同,密度与胸径、单株材积生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6年生U6无性系人工林平均胸径及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以密度D(1665株/hm^2)>C(2250株/hm^2)>B(2812株/hm^2)>A(3333株/hm^2)。密度对树高、林分蓄积量的生长均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显著,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递减,林分蓄积量则以C处理最大,达153.9214m^3/hm^2;适宜造林密度范围在1536~2481株/hm^2之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翻地深度和不同栽植密度的造林试验,对河北省查字龙头山种苗场的华北落叶松早期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栽植5a后,调查结果表明:深翻15cm可促进华北落叶松树高与胸径生长,深翻15cm比深翻40cm和对照的树高生长量分别提高5cm、16cm,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0.12cm、0.23cm;造林密度2.0m×2.0m的比密度1.5m×1.5m的树高生长量低4cm、胸径高0.07cm;华北落叶松在一年中的7、8月份生长量最大,深翻15cm和40cm树高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46.60%和43.71%、胸径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38.52%和40.65%,造林密度2.0m×2.0m和密度1.5m×1.5m的树高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38.23%和40.43%、胸径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44.93%和40.45%。因此,通过适宜深度翻耕与合理的栽植密度造林可提高华北落叶松早期生长量。  相似文献   

6.
杉木不同密度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每公顷4995株的林地,每公顷平均村积生长量为9.315m3,每公顷年均产值6408.90元。分另]是林龄27年、造林密度3600株/hm2林地的2.49倍和2.38倍;是林龄13年,造林密度3000株/hm2的1.66倍和1.67倍。试验证明在杉木分布区北缘的低山丘陵区,采用合理密植造林,集约经营的管理方式、缩短轮伐期,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分析不同造林密度对土沉香生长量以及树体分枝情况的影响,初步探讨土沉香人工栽培的适宜栽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3年后,不同栽植密度对土沉香树高、胸径和冠幅生长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树体生长状况基本上随着密度减小而有改善的趋势;不同栽植密度间的冠幅达极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造林密度3 333株·hm-2与栽植密度1 334~2 505株·hm-2间的差异,而树高、胸径没有差异;不同栽植密度对树体的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长度产生显著影响,且随着密度减小而增大,其中栽植密度3 333株·hm-2的林分中植株侧枝交叉率达71. 1%,已产生植株间的竞争现象,而栽植密度1 334株hm-2的土沉香在幼林期虽然生长发育较好,但杂草丛生,相对浪费林地而且会增加抚育锄草难度。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土沉香的初植密度选用2 000~2 505株·hm-2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湿地松生长及造林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影响到幼树的栽植当年和栽植第2年的新梢生长量、地径生长、苗木的保存率。5种整地方式中SPA方式整地后的幼树栽植当年和栽植第2年的新梢生长量和苗木保存率最高,而用SPE整地后的栽植翌年地径生长量最大。整地方式不同而导致造林成本产生显著差异。SPE和SPA整地方式总投入最高,SPC和SPD最低。  相似文献   

9.
采用L9(34)正交设计,选取栽植密度、施肥、覆膜作为试验因素,对造林第2年保存率、树高和地径生长量调查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每平方米栽培4株、覆大膜、不施肥组合方式进行栽培,蒙古栎生长性状最佳。栽植密度对地径生长影响显著,覆膜和施肥对地径生长影响不显著;覆膜对树高生长影响极显著,栽植密度和施肥对树高生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不同造林密度条件下灰木莲人工林生长量、林下植物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在漳州平和县开展了造林密度分别为3088株/hm~2、1600株/hm~2和1112株/hm~2的灰木莲试验研究。对造林5年后林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灰木莲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生长量下降,而单位面积蓄积量以1600株/hm~2的林分最高;3种造林密度的林分中,1600株/hm~2的林分其林下植物种类最多,植物多样性指数最大,林分土壤疏松透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