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毕节作为贵州省重要的核桃主产区,核桃资源占全省50%以上。多年来,核桃一直是毕节市发展农村经济、引领广大农民快速致富和拓宽致富渠道的重要产业,核桃栽培技术也逐步改进。从品种优选、园地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毕节市核桃优良农家品种丰产栽培技术,以期对毕节市核桃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甘肃省核桃产区主要病虫害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主要病虫害症状特点与发生规律,研究了该地区核桃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毕节市作为全国核桃主产区,近年来,核桃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初具规模。为了发展毕节市核桃产业,2012年引进3个核桃优良品种,通过多年的引种栽培区域对比试验研究,综合比较各核桃品种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清香核桃表现出生长势旺、适应性强、抗病性强、产量高等优良性状,是适合毕节市推广种植的优良核桃品种。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云南省石屏、大姚、景东、永平、昌宁等5个产地生产的代表性核桃品种的品质,本研究对5个产地核桃仁中的矿质元素、蛋白质、粗脂肪、脂肪酸等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地核桃仁中的磷(P)、钾(K)、钙(Ca)、镁(Mg)、铁(Fe)、锌(Zn)、铜(Cu)、锰(Mn)等8种矿质元素含量在14.26~6 780 mg/kg,其中P、 K、 Mg元素的含量较高,P和Zn含量变异系数较大;蛋白质含量为13%~19.87%,最高为永平核桃;粗脂肪含量为66.97%~72.44%,最高为景东核桃;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47%~11.3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3.92%~92.53%; 17种营养成分符合正态分布,与产地无显著相关性;Ca元素与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硬脂酸与油酸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3种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 α-亚麻酸)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因子分析提取前3个公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7.42%,对5个产地的核桃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依次为石屏、景东、大姚、永平、昌宁。本研究通过分析云南省5个产地主要代表性核桃品种的营养特征,为各地区核桃品种选育和深加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甘肃自育优良玉米新品种较匮乏、外引玉米新品种对甘肃的生态条件较难适应且退化严重的问题,张掖市博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用重离子辐照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方法,以自育自交系BT0521为母本、自育自交系0571为父本杂交选育出了高产高淀粉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丰玉3号。2012 — 2013年参加甘肃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新品种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15 621.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2.7%。其中2012年平均折合产量16 536.0 kg/hm2,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5.4%;2013年平均折合产量14 706.0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2.3%。2014年参加甘肃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6 122.0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7.8%。丰玉3号在甘肃省张掖市春播生育期132 d,株高273 cm,穗长21.0 cm,穗粗5.2 cm,出籽率88.8%,千粒重347.7 g。容重734.2 g/L。丰玉3号籽粒(干基)含粗淀粉766.0 g/kg、粗蛋白89.7 g/kg、赖氨酸3.1 g/kg、粗脂肪36.9 g/kg,属高淀粉玉米品种。该品种高抗茎基腐病和瘤黑粉病,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感矮花叶病和红叶病。适宜在甘肃、新疆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食用型向日葵A9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与甘肃金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胞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杂交组合是G06A×8198R。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倒伏,较抗菌核病、黄萎病和白粉病。在2011 — 2015年甘肃省食用型向日葵多点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4 111.5 kg/hm2,较对照品种LD5009增产6.3%。在2015年甘肃省食用型向日葵生产试验中,A9平均折合产量4 272.0 kg/hm2,比对照品种LD5009增产6.7%。该品种品质优良,粗脂肪含量为24.2%(干基),粗蛋白含量为19.7%(干基)。适宜在甘肃省沿黄灌区、河西、天水及新疆、内蒙古、宁夏向日葵种植区推广种植,或在低海拔光照充足地区麦后复种。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省主栽的云南漾濞大泡核桃、三台核桃2个品种引进试种,通过观察,分析两个品种的植物学长势、物候期、开花着果率、坚果的性状,为地处桂中的忻城县能否栽植该两核桃品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云南漾濞大泡核桃和三台核桃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适宜忻城县气候条件,适合栽培。  相似文献   

8.
选育适合不同区域和用途的优质甜糯玉米品种,是甘肃省特用玉米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金糯005是甘肃省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张掖市华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育系N51为母本、N1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糯玉米新品种单交种,2020 — 2021年参加甘肃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18 669.8 kg/hm2,比对照品种白玉糯909增产7.4%,比对照品种京科糯569增产7.1%。该品种在甘肃甜糯玉米产区覆膜栽培平均采收期104 d左右,感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干籽粒含粗蛋白8.7 g/kg、粗脂肪43.3 g/kg、粗淀粉718.4 g/kg,粗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100%。适宜在甘肃省≥10 ℃活动积温2 240 ℃以上的鲜食玉米区或相同气候生态类型的北方鲜食玉米区覆膜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9.
为改良大豆种质,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广适、丰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中品661为母本、吉育88为父本,经人工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了大豆新品种陇豆3号。2019 — 2020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 2 771.2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8.00%。2021年参加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 2 677.2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 9.94%。该品种丰产性好,抗花叶病毒病,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 381.8 g/kg,粗脂肪含量 208.2 g/kg。适宜甘肃省陇东、天水、沿黄和河西灌区春播,陇南地区夏播。  相似文献   

10.
大豆新品种陇黄1号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初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引进的,以汾豆56为母本、汾豆62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3代群体中,经系谱法选育而成。陇黄1号2013 — 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产量2 442.00 kg/hm2,比对照陇豆2号平均增产3.75%;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71.30 kg/hm2,比对照陇豆2号增产9.04%。籽粒粗蛋白质含量39.40%,粗脂肪含量20.52%。其突出特点是抗病性强、稳产、商品性优且适宜间套作。该品种于2016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西灌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等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生产上提供早熟玉米品种,促进甘肃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白银金穗种业有限公司于2015年以自交系GE247-6205为母本、GEA10-DE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2 a的品比试验、2 a的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区域试验、1 a的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生产试验、1 a的生产示范,选育出了抗旱高产中早熟玉米杂交种金穗306。在2018 — 2019年的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区域试验中,金穗306平均折合产量为11 741.3 kg/hm2,其中2018年平均折合产量为12 666.0 kg/hm2,较对照品种金穗3号增产3.46%;2019年平均折合产量为10 816.50 kg/hm2,较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4.02%。在2019年的甘肃省旱作玉米联合体生产试验中,金穗306平均折合产量为11 232.0 kg/hm2,较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4.83%。金穗306出苗至成熟118 d,株高295 cm。果穗筒型,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18 g。籽粒含粗蛋白93.2 g/kg、粗脂肪47.1 g/kg、粗淀粉722.4 g/kg、赖氨酸2.8 g/kg,容重776 g/L。抗禾谷镰孢茎腐病,中抗禾谷镰孢穗腐病,感丝黑穗病,高感大斑病。适宜在甘肃省春玉米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适宜核桃壳划口位置改善其破壳特性提高整仁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传统单一的机械破壳方式存在的破壳率和整仁率难以平衡的问题,该文以预处理视角研究了对新疆核桃进行破壳前划口预处理的静态压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核桃划口预处理相比未处理核桃的破壳力和破壳形变量明显减小,整仁率明显增加;当核桃划口位置和施加载荷位置均在核桃肚部时,核桃破壳力和破壳形变量均明显减小,与未处理的核桃相比破壳力减小了139 N,减幅为38.4%;破壳形变量减小了0.37 mm,减幅为18.2%;利用三维扫描仪对研究对象进行三维建模,使其更接近物料实形,并实施模型核桃划口处理。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未划口处理的核桃,其壳体表面最大应变、应力和形变发生在加载位置;当加载力相同时,划口预处理条件下在核桃划口位置产生的应变、应力和形变量最大;当核桃划口位置和加载位置均在核桃肚部时,核桃壳表面产生的应变、应力和形变量均较大。该研究结果经验证与静态压力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结果为核桃划口机和核桃破壳设备的研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Phenolic acids (chlorogenic, caffeic, p-coumaric, ferulic, sinapic, ellagic, and syringic acid) as well as syringaldehyde and juglone were identified in ripe fruits of 10 walnut cultivars: Adams, Cisco, Chandler, Franquette, Lara, Fernor, Fernette, Alsoszentivani 117 (A-117), Rasna, and Elit. Analyses were done using 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 equipped with a diode array detecto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s of identified phenolics were observed among cultivars. Phenolics were determined separately in the kernel and in the thin skin of the walnut, termed the pellicle. Not only in the kernel but also in the pellicle did syringic acid, juglone, and ellagic acid predominate (average values of 33.83, 11.75, and 5.90 mg/100 g of kernel; and 1003.24, 317.90, and 128.98 mg/100 g of pellicle,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tents of ferulic and sinapic acid (average values of 0.06 and 0.05 mg/100 g of kernel and 2.93 and 2.17 mg/100 g of pellicle, respectively) were the lowest in all cultivars. The highest differences in the sum of all identified phenolics were observed between Rasna and Fernette fruits; in Rasna there were >2-fold higher contents of identified phenolics in both kernel and pellic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walnut pellic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walnut phenolics. The ratio between the contents in pellicle and kernel varied by at least 14.8-fold for caffeic acid (cv. Adams) and by up to 752.0-fold for p-coumaric acid (cv. Elit).  相似文献   

14.
绵核桃剥壳取仁机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根据有关资料对核桃品种进行分类,指出绵核桃机械剥壳取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绵核桃壳的物理特性进行测定,并将其简化成各向同性的均匀厚度的薄球壳,利用薄壳理论进行内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剥壳取仁原理,研制了双齿盘一弧齿板式剥壳装置及绵核桃剥壳取仁机,试验验证了剥壳装置的最佳参数值。对样机性能的初步考核表明:剥壳率在90%以上,高露仁率为70%~90%,其中一露仁率为30%~40%。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核桃脱壳技术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核桃破壳是核桃深加工的第一步,必须首先解决。经实测发现核桃形状不规则、壳仁间隙小。试验证明核桃壳完全破裂所需的变形量大于壳仁间隙,用一般的机械挤压方法破壳必将造成大量的碎仁。该文采用结构静力分析的有限单元法,通过所建核桃的几何模型和破壳的有限元模型,对核桃在几种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核桃壳变形量不大且产生局部裂纹点多、裂纹点易扩展的最佳的施力方式。设计了导向机构。试验表明,核桃导向装置基本实现了使核桃的椭圆长轴与破壳辊轴线平行,使核桃以滚动方式挤压扩展裂纹提高了露仁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甘肃省向日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向日葵品种,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育不育系XF118A为母本、恢复系FK1421C为父本杂交,对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测定、田间鉴定及考种,选育出食用向日葵杂交种酒葵143。在2018 — 2019年多点区域试验中, 2 a 10点(次)有8点(次)增产,平均折合产量4 095.8 kg/hm2,较对照品种JK601增产8.0%。该品种中熟,生育期113 d,株高204.1 cm;结实率87.6%,籽仁率53.8%;籽粒长锥形,长2.48 cm、宽0.93 cm。籽粒蛋白质含量127.0 g/kg,含油率26.32%。中抗菌核病、黄萎病,高抗黑斑病、褐斑病。适宜在甘肃省河西、中部地区及其他类似生态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为甘肃省小麦生产提供抗旱、抗病、丰产、优质小麦新品种,以促进小麦更新换代,实现小麦稳产增产,以衡7728为母本、陇春27号为父本进行了有性杂交,通过异地生态选择、采用系谱法成功选育出了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3号。2018 — 2019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074.7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02%。2020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 582.61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9.81%。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株型紧凑,抗旱,抗倒伏,中抗条锈和白粉病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中部旱地春麦区以及类似生态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选择合适的包装措施以减缓山核桃仁中油脂在贮藏期间的氧化酸败,延长其贮藏期,研究了用聚乙烯塑料膜(Polyethylene,PE)和聚乙烯塑料铝箔膜(Polyethylene/Al,PE/Al)的普通包装与PE、PE/Al的真空包装,4种不同包装措施对山核桃贮藏过程中油脂氧化的影响。通过不同包装对山核桃油脂的酸价、碘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和脂肪氧合酶活性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的影响,确定适合山核桃的包装形式。试验结果表明PE/Al真空包装能有效减缓山核桃油脂的氧化进程,从而延缓山核桃的品质的下降,延长其货架期。  相似文献   

19.
以核桃品种‘温185’为试验材料,观测树冠不同方位和冠层果实表面微气候的变化规律与果实外观品质,分析微气候与果实外观品质的相关性,以探讨核桃树冠内不同位置的果实表面微气候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为核桃叶幕结构优化和树体微环境调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冠层内不同高度,随着冠层区域由下层到上层,全发育期果实表面平均光照强度和温度均增加,平均湿度表现为下降,果实的青皮果鲜重、青皮厚度、坚果鲜重、坚果干重、坚果纵径、坚果横径、果壳厚度、仁干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果壳露仁率减少;(2)同一高度冠层内,果实表面微气候环境和果实品质的差异明显小于树冠下层与上层的差异,优质的核桃果实主要集中在冠层外围和上层区域;在树冠不同方位,东侧和南侧的果实表面光照强度和温度均高于北侧和西侧,但东侧果实表面湿度却大于西侧,光照强度在同一高度冠层内不同方位差异显著,温度和湿度均无显著差异;(3)树冠不同方位和不同冠层的果实外观品质差异显著,与果实表面微气候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果实青皮果鲜重、青皮厚度、坚果鲜重、坚果干重、坚果纵径、坚果横径、果壳厚度、仁干重与光照强度、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果壳露仁率与果实表面光照强度和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果实表面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东侧和南侧树冠果实的果壳露仁率与光照强度(−0.965、−0.838)和温度的负相关性最强(−0.895、−0.878),北侧和西侧树冠与湿度正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和0.945;果实表面光照强度在不同方位和冠层高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最大,果实表面温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仅次于光照强度,而果实表面湿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相对较小。树冠内相应区域果实表面微气候显著影响核桃果实结构的建成,其协同效应对核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更大;树冠东侧和南侧、上层和外围接受的光照强度和温度较好,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发育;树冠中、下层和树冠中部、内部果实品质更强烈地受到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基于叶幕结构和果实品质特性的园艺措施可改善果实表面微气候环境,有利于核桃果实品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20.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之一,三唑酮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具有极好的控病增产作用,但随着其长期施用,在天水地区小麦生产上已出现抗药菌株,导致防效偏低。为了给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治和三唑酮的合理高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以感病品种冬小麦新冬43号为指示品种,开展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不同喷施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喷药次数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防效及指示品种的产量、千粒重、穗粒重有极显著的影响。与不喷药对照相比较,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药剂量1 200 g/hm2兑水675 kg喷施1次、喷施2次、喷施3次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终期防效分别为58.4%、83.6%、98.6%,折合产量分别为5 000.0、5 580.0、6 080.0 kg/hm2,较不喷药对照分别增产58.23%、76.58%、92.40%,千粒重分别提高15.5%、32.4%、38.5%,平均穗粒重分别提高7.6%、10.7%、12.2%。认为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达标期(病叶率达到10%)时对小麦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 d喷1次,连喷3次,可达到极好的控病增产效果,值得在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