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文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0):146-147
该文简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意义以及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缺乏统筹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专业化乡村旅游人才缺乏、营销推介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全域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包括全域统筹,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错位发展,深挖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创意营销,拓展乡村旅游市场等.  相似文献   

2.
对安顺市乡村旅游发展现阶段面临的短板进行了全面剖析,探索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推动安顺市乡村旅游经济提质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安顺市乡村旅游发展正处在“井喷式”发展阶段,但也存在样板模式泛滥、旅游业态建设同质化、资金投入分散、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品牌塑造缺失、营销带动影响效应弱、发展起步较晚、景区经营模式不健全等问题。对此,提出多特色打造旅游业态、多渠道提供发展保障、多维度打造旅游品牌、多措施化解发展困境等促进安顺市乡村旅游高质量整合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全域旅游是打破传统旅游观念的一种旅游发展新理念,是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的指导理念,也是适应旅游业新业态的需要。在全域旅游视角下,以武汉市江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探究,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征和要求,指出现代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需要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和社区居民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分析了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乡村社区结构特征,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乡村社区的耦合关系,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从社区村民从事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和参与方式入手,对乡村旅游业态进行网络化组织,建立公共资源型业态、平台型投资业态、小微企业业态和一般性投资业态,实现乡村社区要素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金大田村为例论证了基于社区发展建立乡村旅游网络化模式的可行性,依靠社区的力量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乡村经济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征和要求,指出现代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需要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和社区居民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分析了乡村旅游影响下的乡村社区结构特征,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与乡村社区的耦合关系,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从社区村民从事乡村旅游的可能性和参与方式入手,对乡村旅游业态进行网络化组织,建立公共资源型业态、平台型投资业态、小微企业业态和一般性投资业态,实现乡村社区要素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并以金大田村为例论证了基于社区发展建立乡村旅游网络化模式的可行性,依靠社区的力量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乡村经济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正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产业构成视角分析"农业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融合新业态,在旅游空间、对象、形式等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新内涵以及产业构成和旅游活动组合.在明晰乡村旅游内涵和产业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需求侧"刺激和"供给侧"...  相似文献   

7.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乡村旅游正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度假方式,乡村旅游也因此成为农业农村领域发展势头强劲的新产业新业态,迎来了新时代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本文通过挖掘和梳理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总结和归纳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更高效地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差异性、特色化和在地化的乡村旅游品牌提供空间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乡村旅游业态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定量分析大连市乡村旅游者的基本特征、消费行为及满意度。基于旅游者需求分析,系统研究大连市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存在问题构建了区域乡村旅游业态升级模式,包括供需调节、顶层设计、业态升级模式与实施对策等4个方面,其中实施对策部分包括旅游餐饮、旅游住宿、休闲娱乐、旅游商品、旅游演艺和服务配套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供给侧视野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迫切需要,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完善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大力推广"互联网+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乡村旅游监管,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作为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辟了乡村旅游新业态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协调创新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然而,尽管农业发展的成果令人瞩目,但创建美丽乡村的成果却很少。因此,只有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注重乡村建设与乡村风情建设、科技创新旅游新业态、融合农旅新产品、多元化营销策略,打造农旅新品牌,才能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在新的阶段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了解三亚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关系,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梳理了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5种模式,解析了三亚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二者之间关系,并提出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发挥三亚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联动优势,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多业态融合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与旅游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互促互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是全国农业大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对其市场认知率不高。笔者分析了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以及目前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的旅游业态创新成为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旅游业态的创新,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基于乡村振兴大背景,从美食、研学旅行、种植养殖、产业创新、休闲旅游5个方面描述米果果小镇旅游业态的创新现状,全面分析小镇的旅游业态创新的机理,为其他乡村的旅游业态创新提供借鉴,有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抓手,其发展迅猛,潜力巨大,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襄阳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发展不够、创新不足、运营不佳、服务短板等问题。应立足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从政策引领、品牌创建、产业集群、旅游业态、融合发展五个方面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对杭州美丽乡村新业态的跟踪性案例梳理基础上,提出杭州现有美丽乡村可归纳为特色保护型、农业生态型、转型升级型、整合挖掘型、红色旅游型等五种类型,并总结分析这五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关键资源的影响要素。认为未来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及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实时探索和实践,及时调整和优化各类业态,使资源趋于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不同视角乡村振兴的内涵,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扶贫的模式。以河南省南召县铁佛寺村为案例,分析了乡村旅游扶贫遇到的覆盖面不广、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业态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大财政资金配套、建立农户参与旅游开发机制、策划乡村旅游扶贫业态、开展旅游人才培训、精准指导贫困户、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旅游带动脱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势头强劲。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多样化、集聚化、多元化、规范化、现代化、绿色化发展,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记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今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培育宜居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新型营业形态,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在市场力、政策力等共同创造出的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形态。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推进大数据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大数据技术在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旅游新业态的打造以及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游客体验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贵阳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设施建设、人才、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大数据技术在乡村旅游应用中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依托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便利条件,贵阳市要着重在基础建设、旅游新业态的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大数据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农家乐"旅游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型业态。本文分析了日本"农家乐"旅游的成功模式,总结了其经验做法,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新城镇背景下加快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