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本研究针对设施番茄磷肥过量施用问题,定位研究减施磷肥对番茄产量、干物质量、养分吸收、分配及土壤速效磷状况的影响,旨在为设施栽培磷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习惯施肥为对照 (CK),2015年设磷肥减量50% (P1)、磷肥减量70% (P2) 2个减磷处理,2016年增设不施磷 (P0) 处理,共3个减磷处理。2016年在膨果期、盛果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根、茎、叶、果干重,及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在定植前、盛果期和拉秧期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在基础速效磷含量较高 (约220 mg/kg) 的土壤,连续两年减磷70%或一年不施磷肥不影响番茄产量,2015年和2016年番茄产量分别为53.9~55.1 t/hm2和50.2~52.7 t/hm2。各减磷施肥处理与CK相比,均显著提高盛果期果实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分配率,降低叶片干物质量、干物质分配率和N、P、K养分分配率。膨果期番茄植株62.8%~65.7%干物质分配于叶片,植株氮、磷、钾携出量分别为83.2~89.9 kg/hm2、10.3~11.1 kg/hm2、75.0~85.9 kg/hm2,此时番茄叶片和茎杆是养分的主要累积部位,茎叶氮、磷、钾分配率之和分别为84.4%~86.4%、79.4%~83.4%、76.9%~82.3%,番茄氮、磷、钾吸收比例为1∶0.12∶0.84~0.96。盛果期43.0%~44.6%和37.0%~44.6%的干物质分配于果实和叶片,此时番茄果实和叶片为养分主要累积部位,果实和叶片氮、磷、钾分配率之和分别为84.6%~86.7%、78.5%~82.7%、81.4%~83.9%,植株氮、磷、钾携出量分别为197~226 kg/hm2、33~37 kg/hm2、200~247 kg/hm2。CK处理番茄叶片、果实全钾含量及钾吸收量显著高于减磷处理,可见减施磷肥可降低番茄对钾素的奢侈吸收。经过两年的减磷处理,表层土壤速效磷累积量显著降低,但各处理土壤剖面出现磷素向下迁移,膨果期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种植前减少27.0~60.9 mg/kg,20—60 cm土壤速效磷增量在11.8~50.1 mg/kg,减磷处理显著降低20—60 cm土壤速效磷增加量。【结论】在基础磷素含量较高的土壤上,较农民习惯施磷连续两年减少70%的磷肥用量没有影响番茄产量,降低番茄对钾素的奢侈吸收,减缓土壤速效磷累积。两年连续减施磷肥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可见该研究区域设施蔬菜生产减磷潜力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养分吸收、转运及土壤氮素平衡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目的】为解决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用氮肥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东北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养分吸收、转运、氮肥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变化,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为东北地区水稻合理施氮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于2012~2013年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红光农场,选用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富优135和吉粳511为材料,设置施N 0、60、120、180和240 kg/hm25个水平。于水稻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及成熟期采集植株样本,分为茎鞘、叶片和籽粒三部分,测定氮、磷、钾含量,计算水稻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吸收、转运、氮素利用特性的相关参数及各养分吸收、转运与产量间的关系。水稻移栽前和收获后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每20 cm为一层(共5层),测定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并根据各层土壤容重计算0—100 cm土体无机氮积累量,分析土壤氮素平衡状况。【结果】施氮量6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水稻产量下降。结合当年水稻和肥料价格,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方程,得出最高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12.8 kg/hm2和220.6 kg/hm2,施氮范围在202.2~231.6 kg/hm2之间,最佳经济产量氮肥用量分别为203.0和209.1 kg/hm2,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之间。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且能提高水稻抽穗期氮、磷、钾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抽穗期各养分累积量与籽粒转运量呈正比,当氮肥用量超过180 kg/hm2后,氮、磷、钾养分向籽粒转运出现负效应。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下降,氮肥当季回收率以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与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状况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收获后0—100 cm土壤中残留无机氮(Nmin),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结论】适宜的氮肥用量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总量,提高水稻生育后期秸秆中氮、磷、钾向籽粒的转运量,并能降低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效益、氮肥当季回收率及维持土壤氮素平衡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范围在192.9~219.6 kg/hm2。  相似文献   

3.
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和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用ASI法推荐的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2051.2 kg/hm2和13246.3 kg/hm2,施用氮肥平均增产8.92%,钾肥平均增产7.14%,增产效果显著,氮和钾为超高产夏玉米养分主要限制因子。超高产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养分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每生产100 kg经济产量吸收养分比例N∶P2O5∶K2O为2.40∶1∶2.73。拔节期至吐丝期是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养分吸收速率大,积累量高,吐丝后植株仍能吸收较多的氮、磷。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磷的分配中心,生育后期茎叶中氮、磷的转运率较高,而钾转移比例较小。超高产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能持续吸收养分,吐丝后适当追肥保证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对夏玉米超高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量对甜瓜养分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田间膜下滴灌栽培,研究不同氮素水平对甜瓜养分吸收、 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甜瓜的氮、 磷、 钾的积累量,特别是显著提高了甜瓜后期氮、 磷、 钾的积累量。在施P2O5 140 kg/hm2、 K2O 150 kg/hm2 的基础上施N 225 kg/hm2,甜瓜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均为最高,各施氮处理甜瓜氮肥利用率在11%~29%之间,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甜瓜对钾的吸收量最高,氮次之,磷最少,表明甜瓜是喜钾作物。  相似文献   

5.
施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肥对加工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土推荐施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增产57.0%,每公顷增收7588元.氮素对加工番茄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磷素和钾素.施肥不但可以影响加工番茄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总的积累量,还可以影响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及积累的趋势.施氮可以提高成熟期叶和茎中钾素的含量;施钾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成熟期叶和茎中钾的含量,还可以提高果实中氮的含量.加工番茄吸收的养分50%以上都聚集在果实中,随采摘移出,容易造成土壤中氮钾养分的不足.因此,在今后氮钾肥的施用时应考虑后期补氮钾.测土推荐施肥处理加工番茄产量在91680 kg/hm2时,每形成1000kg果实产量的养分吸收量为N 3.28 kg、P2O50.58 kg、K2O 3.10 kg,N:P2O5:K2O为1:0.18:0.95.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河西绿洲制种玉米各器官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浩  王平  刘淑英  张志功 《土壤》2014,46(2):275-28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配合施用对制种玉米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吸收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制种玉米干生物量的累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施氮、磷肥有利于提高制种玉米干物质的累积,当氮肥过量时,干生物量反而有所下降。合理配施氮肥、磷肥和钾肥,促进了养分比例的协调供给,明显增加了制种玉米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养分吸收量及养分收获指数。合理配施氮、磷肥能使制种玉米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最高产量氮素、磷素、钾素的吸收量分别为N:2.25 kg,P2O5:0.60 kg和K2O:2.40 kg,植株吸收养分适宜比例(N︰P2O5︰K2O)3.73︰1︰3.97。在制种玉米生产中推荐施肥量为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90 kg/hm2。  相似文献   

7.
化肥施用量对有机基质栽培番茄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番茄为试验材料, 以蛭石︰羊粪=2︰1 为基质配方, 研究了有机基质栽培条件下不同化肥施用量对番茄氮、磷和钾吸收利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量施用化肥可提高番茄产量, 促进番茄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 氮、磷、钾的吸收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基质中氮、钾的利用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磷的利用率则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适量施用化肥还可明显促进基质迟效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每形成1 000 kg 番茄果实, 植株需吸收氮 2.540 kg、磷 0.751 kg、钾 4.347 kg。确定了在有机基质栽培下番茄较佳化肥施用量计算方法为: 化肥施用量=(1.5 倍番茄目标产量需肥量-有机基质中速效养分量)/化肥中养分吸收率。  相似文献   

8.
过量施用氮磷和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田间肥料试验研究过量施用氮、磷和有机肥对大白菜产量和吸收氮、磷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比较,N用量225 kg/hm2,大白菜增产102.4%;与不施磷肥比较,P2O5用量180 kg/hm2,大白菜增产21.5%;施用有机肥大白菜产量显著增加.N用量225、450、675 kg/hm2,P2O5用量180、360、540、720 kg/hm2各处理间,大白菜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过量施用氮、磷和有机肥,大白菜奢侈吸收氮、磷养分.依据土壤氮、磷收支平衡,N、P2O5、有机肥用量分别为225 kg/hm2、180 kg/hm2、150 t/hm2,基本上可满足大白菜对养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过量施用氮、磷和有机肥均导致氮和磷养分的浪费.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氮磷钾积累量及氮磷钾利用率的影响,同时探讨双季稻吸收利用氮、磷、钾素三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不同、磷钾投入量相同条件下的双季稻产量、双季稻氮、磷、钾积累量、双季稻氮、磷、钾素利用效率及磷钾吸收利用与氮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双季稻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早稻0~105 kg/hm~2,晚稻0~146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施氮条件下,早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75%N(105 kg/hm~2),比CK(不施化肥)增产58.1%;晚稻产量最高的处理为100%N(146 kg/hm~2)处理,比CK增产67.6%。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早、晚稻稻谷氮、磷、钾积累量均以100%N处理最高。不同施氮水平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也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施氮量可以增加双季稻产量,促进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同时提高双季稻的氮、磷、钾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双季稻产量效应及氮磷钾养分的有效吸收利用,双季稻施氮量为105~146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不同供氮水平对夏玉米养分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3,自引:20,他引:8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高肥力土壤上施N.125、250、375.kg/hm2对夏玉米生物量、子粒产量、N、P、K养分累积动态、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养分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只影响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养分的阶段累积量,而对累积趋势基本无影响。植株生物量及N、P、K养分累积量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且它们的累积趋势相似,都呈S型曲线。各处理的子粒产量在7000~7700.kg/hm2之间,只有N250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氮肥表观利用率在10%~18%之间,随施氮量的增加略有降低。施氮可提高子粒中的氮素累积量,而对磷的累积量影响不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在子粒中的比例都降低,磷的转运与氮表现出类似的趋势。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养分转运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该地区夏玉米的推荐施氮量应控制在125.kg/hm2以内。  相似文献   

11.
氮磷钾配比对甘蓝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兰州市甘蓝生产中的氮磷钾三要素与产量、养分吸收的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地区甘蓝科学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该区域主栽春茬品种"中甘21"为供试材料,设CK,NP,NK,PK,NPK 5个施肥处理。在甘蓝各生育阶段测量其生物量、养分含量,分析不同肥料配比对甘蓝各时期养分吸收速率、养分累积量以及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中甘21"的生物累积动态呈现S形曲线,生物量在苗期增加较小,结球后生长加快,至成熟期后生长速度减缓。氮肥对生物量的形成影响最大,其对甘蓝生物量的限制在整个生育期都存在,其次是钾肥和磷肥。不同肥料配比显著影响了甘蓝植株养分吸收速率和累积量。甘蓝对养分的吸收速率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结球—成熟莲座—结球苗期—莲座移栽—苗期。同时氮、磷、钾的吸收累积量随着甘蓝生长不断提高,其中氮、磷素的累积在结球期后提高明显,钾素的累积在莲座期后开始提高。甘蓝氮、磷、钾含量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增加,同时累积量不断提高。[结论]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显著影响甘蓝的生物质量和产量以及养分利用率,其中氮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和钾肥。  相似文献   

12.
胶东地区不同花生品种的养分吸收分配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我国花生种质资源丰富,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更新速度较快,且栽培方式、栽培条件各异,不同类型花生对养分的吸收、分配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明确花生种植面积较大的胶东地区不同花生品种的养分需求特性,本研究分析比较了5个花生品种对N、P2O5、K2O的吸收、分配特性,以期为该地区花生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以鲁花11、丰花5、花育25、潍花10和青花6为试材,在平度市白埠镇良种繁殖场进行试验,并分别于花生播种后50 d(开花期)、90 d(荚果膨大期)和125 d(收获期)取样,同时测定花生根系(包括果针)、茎枝、叶片、荚果等器官的干鲜重及氮、磷、钾含量,收获时测定花生荚果产量、百果重、单株荚果数、饱果率等指标。【结果】丰花5和花育25的荚果产量较高,平均为5578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青花6和潍花10则相对较低,分别是丰花5的82.0%和84.5%。大粒丰花5及小粒青花6的饱果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不同花生品种各养分的累积分配特征及养分利用效应存在显著差异,鲁花11和花育25的N、P2O5、K2O累积量均较高,潍花10的3种养分累积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取样时期各花生品种对N、P2O5、K2O的吸收累积量均表现为NK2OP2O5。播后50 d,5个花生品种整株的养分需求量平均为N 28.29 kg/hm2、P2O56.03 kg/hm2和K2O 16.32 kg/hm2,分别占全生育期总需求量的13.0%、15.2%和19.9%;N、P2O5、K2O累积速率最快的时期是播种后50 90 d,3种养分需求量平均为N 134.02 kg/hm2、P2O528.17 kg/hm2和K2O 72.35kg/hm2,分别占总需求量的61.7%、71.0%和79.6%;播种后90 125 d,各品种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分别降低为54.77 kg/hm2、5.45 kg/hm2和-6.60 kg/hm2,各占总需求量的25.2%、13.8%和-8.04%;生育前期养分主要累积在地上部,后期则大部分集中在荚果中,且整株花生的K2O可能会出现负吸收现象;潍花10荚果的N、P2O5、K2O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效率均较高。【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鲁花11和花育25为养分高效累积型品种,潍花10为养分生理利用高效率品种,丰花5为养分利用高效率品种;对于荚果养分分配系数较高的品种,尤其要重视营养生长期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13.
秋延迟番茄氮、磷、钾优化施肥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310),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秋延迟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建立了以氮、磷、钾用量为变量因子,番茄产量和品质为目标函数的三元二次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表明,氮、磷、钾对番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且两两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但以钾肥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较大。在低水平条件下,番茄产量、品质均随氮、磷、钾使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氮、磷、钾用量过多,则导致产量、品质降低。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得出,本试验条件下,番茄产量达140 t/hm2、品质综合评分达95分以上的施肥方案为N 520.2~758.4 kg/hm2、P2O5294.8~367.3 kg/hm2、K2O 1051.5~1299.8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比例约为1∶0.52∶1.84。  相似文献   

14.
渭北旱塬春玉米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总结2006~2009年陕西省渭北旱塬测土配方施肥项目184个3414试验数据,从区域角度上分析当前生产条件下渭北旱塬玉米施肥效果,以及施肥量、 土壤肥力水平对玉米产量、 经济效益、 肥料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提高渭北旱塬玉米产量和肥料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施用氮(N)、 磷(P2O5)、 钾 (K2O)肥玉米分别增产2177、 1157和656 kg/hm2, 增产率为34.0%、 15.2%和7.9%,增收2901、 1517和733 Yuan/hm2,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3.0%、 12.6%和7.0%, 农学效率分别为9.4、 10.5和9.5 kg/kg。施肥增产、 增收效果以及肥料贡献率均表现为N>P2O5>K2O, 农学效率表现为P2O5>K2O>N。施用氮、 磷、 钾肥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但过量施用氮、 磷、 钾肥产量不再增加,且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推荐施肥处理化肥增产、 增收效果、 对产量的贡献率以及农学效率均最高。土壤肥力对化肥肥效有显著影响,施肥于中、 低肥力土壤既能实现养分高效利用又能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当前氮肥肥效明显降低,磷、 钾肥肥效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嫁接与施肥对番茄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嫁接对番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本文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栽培方式及施肥处理与番茄产量,氮、磷、钾吸收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嫁接番茄较自根番茄产量提高30.76%,氮(N)、磷(P2O)、钾(K2O)吸收量分别增加27.88%、28.21%和24.23%,氮、磷、钾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5.67%、20.41%和20.97%。氮、磷、钾配施较单施可显著提高番茄产量,促进养分吸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其中氮磷钾配施较氮、磷、钾单施番茄产量分别提高42.52%、68.62%、50.10%,氮、磷、钾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3.16%、181.58%和93.71%。嫁接栽培及增施肥料还可显著增强土壤氮、磷、钾供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浅层施肥对水稻苗期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浩燕  王森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土壤》2015,47(6):1061-1067
采用盆栽土柱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深度对水稻秧苗生物量、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以期为水稻育秧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种后10天,各处理水稻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播种后20天,施肥深度1 cm处理生物量与其他处理相比平均显著增加80.6%;播种后40天,施肥深度1 cm和5 cm处理与10 cm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70.9%和30.7%。养分吸收结果与生物量表现一致,播种后20天,施肥深度1 cm处理秧苗氮、磷、钾素吸收量分别平均提高86.9%、156.9%和202.7%;播种后40天,施肥深度1 cm和5 cm处理与10 cm处理相比分别增加52.3%和24.8%、23.8%和20.4%、50.5%和43.1%。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逐渐下降,且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其中施肥深度1 cm和5 cm处理0~10 cm土层中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适宜的浅层施肥明显促进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浅层施肥方式施入的速效养分主要集中于土壤上层,利于秧苗生长对养分的吸收,提高秧苗养分含量,增加养分吸收量,有利于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生姜对氮、磷、钾吸收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产生姜生长特性及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生姜幼苗期生长缓慢,虽持续时间占全生育期的52.6%,但干物质积累量较少,对N、P2O5、K2O的吸收速率较低,吸收量仅占全生育期的24%左右; 发棵期植株生长迅速,N、P2O5、K2O的吸收速率分别达3.5、1.3 和4.9 kg/(hm2·d),吸收量约占全生育期的30%左右; 根茎膨大期对N的吸收速率略有降低,而P2O5、K2O则仍分别高达1.3和5.1 kg/(hm2·d),N、P2O5、K2O吸收量分别占全生育期的44.0%、45.5%和47.1%。随生长的进行,N、P2O5、K2O在茎、叶中的分配率呈降低的趋势,而在根茎中的分配率则逐渐增加; 在根茎膨大期,根茎中的N、P2O5、K2O分配率分别达50.0%、61.0%和46.5%。生姜全生育期对N、P2O5、K2O的吸收比例约为2.5∶1.0∶3.8。本试验条件下,每生产1000 kg生姜根茎产品,分别吸收N、P2O5、K2O约4.67、1.90和7.25 kg。  相似文献   

18.
木薯氮磷钾营养特性及其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传统木薯品种‘华南205’及新育品种‘华南5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植株养分含量状况,探讨了施肥措施对不同品种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产量与块根生长阶段(块根形成期、块根生长早期、块根快速膨大期)的氮含量和苗期、块根快速生长期和快速膨大期的钾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淀粉含量与块根形成期的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苗期及成熟期的磷含量以及成熟期的钾含量显著负相关(P0.01)。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木薯的氮含量,施用磷肥和钾肥对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施用磷肥可使木薯的磷含量小幅提高,而仅苗期达到显著水平,氮肥、钾肥对木薯的磷含量也有一定影响。钾肥显著提高了木薯钾含量,氮肥、磷肥对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华南205’和‘华南5号’的氮含量和磷含量对氮肥、磷肥的响应相对一致,但‘华南205’的钾含量对钾肥的响应明显强于‘华南5号’。‘华南205’和‘华南5号’的氮含量和磷含量水平相对一致,但‘华南205’在块根形成期的氮含量显著高于‘华南5号’,而苗期的磷含量显著低于‘华南5号’,‘华南5号’从苗期至块根膨大期的钾含量均高于‘华南205’,其中块根形成和快速生长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木薯推荐施肥过程中,在均衡氮磷钾养分的基础上,还需结合考虑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19.
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钾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贡选1号为材料,研究了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钾素积累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全生育期钾素积累动态符合"S"型增长曲线。完熟期钾素积累总量以及根、茎、叶片、荚果各器官钾素含量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处理均以P2K3(P2O517.0 kg/hm2,K2O 112.5 kg/hm2)最高,较不施磷、钾(P0K0)高18.79%5~8.33%。全生育期钾积累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随施磷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出苗后90 d左右达到最大值。钾素生产效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随施磷、施钾量增加与钾积累速率表现一致,但收获指数随施磷量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合理施用磷、钾肥能提高套作大豆钾素利用效率,以P2K1(P2O517.0 kg/hm2,K2O 37.5 kg/hm2)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