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家蚕茧层荧光层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生化遗传学立场,对家蚕茧荧光色与品种,性别和族中温湿度的关系以及遗传机制后进行了研究,发现纯黄荧光色对纯紫荧光色为不完全显性,茧荧光色受多对基因控制,支配黄荧光色的至少有Yf-1和Yf-2两对基因,支配紫荧光色的至少有Vf-1和Vf-2两对其因,纯合型荧光色品种受族中温开影响小,而杂合型荧光品种则受其影响大,其主要机制是各荧光物质相对含量和少数荧光物质种类发生改变,而茧荧光色性别受体其不大,其主  相似文献   

2.
家蚕荧光茧色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将蚕茧荧光色量化,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在不同世代的表现,发现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表现为数量性状部分性连锁,受多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基因控制。性染色体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雄茧多偏向黄荧光侧,雌茧多偏向紫荧光侧。蚕茧荧光色判性品种的雌雄结构属于ZFxZFx、ZFxW型。  相似文献   

3.
屠振力 《蚕桑通报》1992,23(3):9-11
本文综述了桑蚕荧光茧色的研究现状,从国内外的报道看:不同系统间中,日系品种以黄荧光茧最多,欧系品种以紫荧光茧最多;不同荧光色调的荧光物质在茧层中的含量比例是决定整个茧子荧光色调的主要因素;荧光物质存在于外层丝胶Ⅰ中;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荧光对紫荧光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4.
蚕茧荧光色对单蛾卵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对单蛾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茧荧光色对造卵数、产卵数、产卵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家蚕茧在自然光线下,因品种有白色茧、黄色茧、肉色茧、绿色茧等多种茧色。即使在自然光线下呈白色的家蚕茧,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下,因品种、饲养方法、上蔟及蔟中管理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黄、白、兰、紫及其中间色等多种可见荧光色。关于家蚕荧光茧色及荧光色素的研究,日  相似文献   

6.
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虞晓华  谢立群 《蚕业科学》1997,23(3):147-151
以纯黄荧光茧色品种龙限A和纯紫荧光茧色品种龙限B为材料,将蚕茧荧光色量化.分析了蚕茧荧光色在不同世代的表现,发现F1代蚕茧的荧光分值介于两亲本之间,偏向荧光分值低的亲本,回交后代表现取决于回交亲本,估算出控制茧荧光色的基因在3对以上。家蚕茧荧光色主要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性×加性效应及显性×显性效应控制,确定了茧荧光色的位点互作属于重叠型。发现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是一种部分性连锁遗传。讨论了家蚕茧荧光色判性的可能机制。此外,还估算了家蚕茧荧光色的平均显性度和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005、74.94。  相似文献   

7.
“荧光”蚕品种雌雄荧光色素的定性及相对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纸上色层分析法 ,对家蚕“荧光”品种雌雄幼虫和茧层的荧光色素进行了定性和相对量分析。结果表明 :构成雌雄茧层荧光色素的种类无显著差异 ,雌雄茧荧光色不同的原因是组成茧荧光色的各种荧光色素相对量不同 ;茧层中的一种Rf值为 0 77的黄荧光色素 ,在熟蚕丝腺中没有检出 ,说明营茧过程中有新的荧光物质形成或有较大的变化 ;5龄幼虫不同发育时期 ,雌雄各荧光色素的相对量不同 ,以荧光黄色素为例 ,雄性随日龄的增加其相对量不断增加 ,而雌性则以 5龄 96h为最高 ,其后逐渐下降 ;雌性幼虫肠壁组织中的Rf值为0 19和 0 5 9的两种明黄色荧光色素 ,雄性幼虫和雌性幼虫的其它组织中没有检出 ,说明雌雄幼虫在色素代谢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雌雄幼虫荧光色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家蚕茧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下,可呈现多种荧光茧色,且因品种而异。采用紫外线下荧光选茧,定向培育等育种手段,已育成依据蚕茧的荧光色可判断性别的家蚕品种[1]。但目前尚不清楚该类品种荧光色素的代谢机理。本试验通过对该类品种5龄雌雄幼虫逐日血液荧光色检查、绢丝腺移植以及三眠化早熟处理等,研究荧光茧色判性家蚕品种雌雄幼虫荧光色素的差异。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蚕品种为山东省蚕业研究所育成的具有荧光茧色判性特点的家蚕品种荧光。其蚕茧在一定波长紫外线照射下,雄茧呈黄荧光色,雌茧呈淡兰荧光色。紫外分析仪为浙江产P…  相似文献   

9.
家蚕荧光茧色的研究——Ⅰ.不同品种的荧光茧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观察了348个品种品系的荧光茧色。结果:白茧品种(1)有白荧光、黄荧光、紫荧光及一些中间色的连续光潜。按系统比较白荧光茧的比率是日系>中系>欧系,黄荧光茧的比率是中系>日系>欧系,紫荧光茧的比率是欧系>中系=日系,按化性白荧光茧的比率是日一化>欧一化>多化>中一化四眠>日二化>中二化>中一化三眠,黄荧光茧的比率是中一化三眠>中二化>日二化>多化>中一化四眠>日一化>欧一化,紫荧光茧的比率是欧一化>日一化>中一化四眠>中一化三眠>多化>日二化>中二化。(2)雌雄茧荧光有明显差异,雄黄荧光茧多且强,雌茧紫荧光多。发现了5个品种雄茧基本上为黄荧光,雌茧为紫荧光。(3)荧光茧色与解舒有关系,解舒率与黄荧光茧呈正相关,与紫荧光茧呈负相关,不同的系统,化性则有所区别。有色茧基本上是黄荧光,也有个别品种茧出现白荧光或紫荧光。  相似文献   

10.
用紫外光谱分析和纸上色层分析法,对荧光茧色性连锁家蚕品种“荧光”的荧光色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茧层的荧光色素来源于中部丝腺,中部丝腺的荧光色素来源于血液,丝腺对荧光色素没有选择吸收功能;5龄4 d后雌雄蚕血液荧光色出现差异,丝腺则在5 d后产生差异;雌雄茧的荧光色主要由4种荧光色素构成,色素种类无差异,造成雌雄荧光茧色差异的原因是各种色素的含量不同;5龄4 d后,随日龄的增加,雄蚕血液的黄色荧光随之加深,而雌蚕中肠的黄色荧光不断加深。雌性中肠对黄荧光色素的透过性低下,可能是造成雌雄荧光色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菁松×皓月是生产上推广量最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品种,根据家蚕茧荧光色的遗传机制,将该品种改育成具有蚕茧荧光显色判性性状的品种。对蚕茧有多种荧光显色的菁松通过系统分离方法,对蚕茧单一荧光显色的皓月通过杂交导入荧光伴性基因Fx及定向培育的方法,将2个品种均改育成雄蚕茧为黄荧光色、雌蚕茧为紫荧光色的品种,其荧光判性准确率达到100%。2个改育的品种暂命名为苏杰、豪胜。实验室饲养鉴定成绩表明改育品种杂交组合苏杰×豪胜的幼虫比菁松×皓月发育快,体质更强健,但全茧量略低;缫丝鉴定苏杰×豪胜的茧丝纤度2.686 dtex,洁净95.5分,茧丝长1 300 m以上,解舒率75%以上,并且生丝匀度好。改育品种杂交组合苏杰×豪胜的主要经济性状成绩与菁松×皓月相仿,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可以达到雌雄蚕茧分别缫丝和提高蚕种制造鉴蛹工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有色茧色素物质在蚕体内的代谢机制,检测了有色茧主要色素物质的含量及其在家蚕5龄幼虫不同时期中肠、血液、丝腺组织中的消长变化,分析色素物质从中肠进入血液再转运到丝腺的时序差异。有色茧中,黄茧的色素以类胡萝卜素化合物为主,绿茧的色素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家蚕5龄幼虫中肠、血液、中部丝腺、后部丝腺中的含量均呈现龄初低、龄末高的趋势,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在熟蚕组织中的含量是中肠>血液>中部丝腺>后部丝腺;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熟蚕组织中的含量是中部丝腺>后部丝腺>中肠>血液。2种色素物质含量变幅最大的是后部丝腺组织,结黄茧蚕和结绿茧蚕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增加406.55%、202.50%,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分别增加211.80%、250.84%。黄酮类化合物在5龄幼虫丝腺组织的绝对含量是结绿茧蚕大于结黄茧蚕,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5龄幼虫丝腺组织的绝对含量是结黄茧蚕显著大于结绿茧蚕,与在不同颜色蚕茧中检测到的2种色素物质含量一致。研究结果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积累较多,类胡萝卜素化合物在丝腺组织中积累较多;丝腺组织中2种色素物质的含量与茧色密切相关;来自桑叶中的2种色素物质经中肠消化吸收后,再通过血液进入丝腺组织并产生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用3650A紫外线进行荧光选茧,定向交配,运用原种自系分离及杂交育种等方法育成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其蚕茧在紫外线下,雌茧和雄茧分别呈现白色和黄色荧光,准确率达100%和95%;对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光×春玉,进行了5省联合鉴定,主要经济性状优良,达到实用化蚕品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吴阳春  朱勇  何斯美 《蚕业科学》2001,27(2):152-154
从欧系品种中筛选出黄血抑制基因 ,并将其导入皮斑限性实用蚕品种 871中 ,选除不良基因 ,经纯合固定 ,得到综合性状优良的皮斑限性黄血抑制纯合系统 ,命名为白银 (♀IIW+p, IIZZ)。在茧形上 ,一方偏中系选择 ,另一方偏欧系选择 ,分别建立白银A 系及白银B 系。与限性黄茧 (♀iiWYZ , iiZZ)对交 ,F1代全为白茧 ,有望使限性黄茧实用化  相似文献   

15.
家蚕天然彩色茧分为黄红茧系和绿茧系。黄红茧是通过来自桑叶的类胡萝卜素在茧丝的丝胶中分布形成的,包括:黄茧(内层黄茧和外层黄茧)、淡黄茧、肉色茧、锈色茧、红色茧等;绿茧是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家蚕中肠和血液进一步代谢后在丝素和丝胶中积累引起的,分为互补绿茧和独立遗传绿茧。家蚕天然彩色茧相对于普通白茧有一些独特的优良性状,如色彩艳丽柔和、更加柔韧、更强的抗辐射性能等,是理想的健康环保纺织材料。对家蚕天然彩色茧分子水平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也可以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家蚕天然彩色茧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就家蚕天然彩色茧(黄红茧系和绿茧系)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6.
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青胫性状受隐性伴性基因或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为探明培育品系W系青胫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分子基础,本研究首先选取W系黑羽青胫与洛岛红黄羽黄胫的成熟公、母鸡(1♂∶5♀)进行正反交试验,然后对后代中青、黄胫母雏各4只的胫部皮肤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正交后代有青胫293只(♂172只,♀121只),黄胫51只(♂20只,♀31只); 反交后代有青胫256只(♂156只,♀100只),黄胫73只(♂29只,♀44只),正或反交后代均有两种胫色,且青胫显著多于黄胫,表明W系青胫性状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将有胫色分离的杂交组合后代按胫色、羽色统计,青、黄胫个体分别为黑、黄羽,青、黄胫分离比符合1∶1(121∶117),因此青、黄胫性状或黑、黄羽性状可能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雏鸡的胫部皮肤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黑色素生成通路(P < 0.01),Mc1r基因和已知参与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如TyrTyrp1在青、黄胫皮肤中的表达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另外,一些尚无报道参与胫色形成的基因如Wnt16、Wnt3aFzd10等也存在极显著差异。青胫性状的形成除涉及显著富集的黑色素生成通路外,还涉及细胞外基质与受体信号、信号传导、细胞骨架与迁移、细胞黏附、鞘脂与糖脂代谢。综合遗传分析与转录组分析,本研究推定培育品系W系中的青胫性状受Mc1r基因控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胫性状的形成涉及多个信号通路,这为青胫性状形成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裸仁美洲南瓜种皮性状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个有壳美洲南瓜自交系04FC409-4、03N-122-19、04LAg-26-2和3个无壳美洲南瓜自交系04GD112-7、1N-275-7、04LAg-26-28作亲本,通过正、反交及回交组配,对其杂交组合(04FC409-4×04GD112-7、03N-122-19×1N-275-7、04LAg-26-2×04LAg-26-28)的F1、F2、BC1和BC2各世代的种皮分离比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1代种皮性状表现一致,无论正、反交均表现为有壳;F2代无论正、反交都分离出有壳和无壳2种性状,且分离比率接近3∶1;BC1(以有壳的自交系作父本进行回交)种皮均表现为有壳,BC2(以无壳的自交系作父本进行回交)种皮则表现出有壳和无壳的分离,分离比率接近1∶1。根据经典遗传学原理对种皮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初步推断出:美洲南瓜种皮的有壳与无壳受一对核基因控制,有壳对无壳为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