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指数施肥对山桃稠李播种苗生物量及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和2倍指数施肥(DEF)3种施肥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施N肥处理对山桃稠李1年生播种苗生物量和养分(N,P,K)含量动态及养分承载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季结束后,EF和DEF处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37.00g和35.60g,比CF处理(27.10g)分别增加36.5%和31.3%(P<0.05);2)苗木生长高峰期第9~11周,EF和DEF处理单株苗木N含量增量分别为0.28mg和0.17mg,均高于CF处理(0.03mg)(P<0.05);3)EF和DEF处理均提高了播种苗体内N养分承载,生长季结束时,单株苗木N含量分别为0.69g和0.73g,均显著高于CF处理(单株0.44g)(P<0.05);4)EF,DEF处理促进了苗木对P,K吸收,生长季中P,K的吸收速率顺序均为DEF>EF>CF。生长季结束时,EF和DEF处理P质量分数较CF处理分别高28.4%和9.0%;2种指数施肥处理K质量分数较CF处理高12.5%和19.9%。采用指数施肥有效促进山桃稠李播种苗生长,可改善苗木营养状态,同时苗木造林成活率和生长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
探明指数施肥对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alba)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可为其苗木培育提供基础。以1年生杂交新美柳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共6个处理,每次施肥间隔时间为30天,共施肥5次,每30天对苗木的苗高、地径进行测量,生长结束后,测定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情况下,杂交新美柳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表现较大,EF2处理的苗高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36.40%;EF1处理的地径生长量最大,比CF处理高出21.63%。EF处理的生物量显著高于CF和CK,其中EF2处理表现最好,全株生物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96.86%、84.31%和157.60%。综上,指数施肥3.0 g株-1施氮量和19.99 g株-1多元复合肥是杂交新美柳1年生培育的适宜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指数施肥能诱导苗木对养分的奢侈消耗并建立养分库,从而实现苗木对肥料的稳定持续吸收,进而实现养分在体内的稳定积累,针对1年生赤皮青冈幼苗对不同水平指数施肥的响应,对比常规施肥,旨在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水平对赤皮青冈在不同时间段苗木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大小以及苗木质量指标的影响,揭示指数施肥对赤皮青冈苗木生长的潜在影响以及赤皮青冈苗期对氮素的需肥规律,为赤皮青冈苗木培育和人工林培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赤皮青冈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法,基于对照(CK)、常规施肥(CF)、指数施肥(EF1、EF2、EF3、EF4)等6个处理,施氮量(纯氮)分别采用0、3.0、1.0、2.0、3.0、5.0 g·株-1,分5次施入,每30天施入1次,施肥前先测量苗高、地径,生长期结束后,用全量收获法测定每1株的苗高、地径、干质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生长指标分析。【结果】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施氮处理对苗高、地径等影响不同,赤皮青冈的苗高生长差异表现较大,表现为EF2 EF1 CF EF3 EF4 CK,其中处理EF2的苗高达136.5 cm,比对照处理95.2 cm高出43.41%,比常规施肥CF处理高出25.34%,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对地径的影响差异表现为EF2 EF1 EF3 CF EF4 CK,其中中低浓度的指数施肥EF2和EF1处理,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0.05),地径分别比对照处理高出49.33%、37.38%;中高浓度的指数施肥处理EF3、EF4与常规施肥处理CF对地径生长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由不同处理条件下赤皮青冈苗木总生物量介于58.13~125.80 g·株-1,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质量指数差别较大(P 0.05),其中以处理EF2、EF1最佳。【结论】指数施肥不仅能节约肥料的施用量,减少肥料的浪费,还能有效提高赤皮青冈苗木质量。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和施肥量,指数施肥方式EF2处理(2 g·株-1)指数施肥处理在苗高、地径、总生物量、质量指数等指标显著优于1 g·株-1的处理及其他处理,在根比重方面也表现略优,从苗木质量培育的角度综合考虑,指数施肥2 g·株-1是赤皮青冈苗木培育的最佳处理,能获得最佳的苗木形态指标和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氮素指数施肥对落羽杉苗木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6年4月1日开始,在浙江省桐乡市以1年生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苗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设常规施肥(CF)和指数施肥(EF1,EF2,EF3,EF4)5种处理,共施氮5次,纯氮总用量分别为5.0,1.0,3.0,5.0,8.0 g·株-1。生长结束后,利用全收获法测定落羽杉的株高、地径、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结果表明,EF3的苗高和EF2的地径显著高于CF(P0.05),与CF相比,EF2地上部、地下部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了42.9%,44.3%和43.5%(P0.05);与CF比较,EF地下部氮积累量显著增加了37.5%~86.6%,EF1,EF2,EF3地上部氮和钾积累量显著高于CF(P0.05);EF磷积累量和地下部钾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F(P0.05)。氮素指数施肥显著提高了落羽杉幼苗生长,施氮量为3.0 g·株-1的指数施肥是落羽杉苗木温室培育的适宜方法。探讨氮素指数施肥对落羽杉幼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为落羽杉苗木培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施肥处理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全缘冬青(Ilex integra Thunb.)、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et Zucc)3种海岛树种苗木生长及造林效果的影响,设置了7个不同的施肥处理,即(1)N(对照),(2)N+P,(3)N+2P、(4)N+K、(5)N+2K、(6)N+1P+1K、(7)N+2P+2K,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观测苗高和地径,并测定植物各部分的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苗木不同施肥处理下,通过测算苗木质量指数QI可知,在N+1K施肥组合下,全缘冬青的苗木质量最好,而红楠在N+2P+2K的施肥组合下苗木质量最高,普陀樟在N+1P+1K的施肥组合下,苗木质量要好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6.
采用外生菌根真菌──血红铆钉菇纯培养复合菌剂──8901号包衣油松种子进行飞播造林,结果表明,油松种子包衣接种8901号复合菌剂对石质山区油松飞播造林成效、苗高、地径等各项生长指标都有显著的提高。飞播试验处理区油松成苗率是裸种对照区的1.55倍,苗木生物量比对照提高84.6%~100%,菌根侵染率提高130.6%~176.9%。油松种子包衣接菌飞播造林每公顷成效成本比对照降低了66.7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对大青杨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5种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肥态、肥力水平下对大青杨实生苗进行接种。结果表明:5种真菌都与大青杨形成了菌根,在不施肥情况下Glomusintraradices、G mosseae、G versiforme3个菌种的苗木在苗高、地径、总干生物量上都与对照表现出差异极显著,与菌根侵染率呈正相关。丛枝菌根能增加苗木对难溶性P肥的吸收和利用,特别是G sinuosa与施过磷酸钙(Ca(H2PO4)2·H2O)在有效成分(P2O5)含量0 06g·kg-1土水平下的组合对苗木有良好的促生效果,生物量积累是对照处理的3 58倍;使用G mosseae或G intraradices与施可溶性P肥磷酸氢二钾(K2HPO4),在有效成分(P2O5)含量0 03g·kg-1土水平下的组合时对苗木的促生效果达到最佳,但随着可溶性P浓度增加,丛枝菌根对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却有抑制作用;丛枝菌根同样促进苗木对硝态N和铵态N的吸收、利用,G ver -)含量0 08g·kg-1土水平下和G mosseae、siforme、G intraradices与施硝酸钾(KNO3)在有效成分(NO3 )含量0 08g·kg-1土水平下,对苗木都有良G intraradices与施硫酸铵((NH4)2SO4)在有效成分(NH4好的促生效果,总干生物量是对照处理的2 91、2 56和2 70、2 40倍;试验结果同时也表明,根际营养状况是决定菌根侵染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施肥处理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杉木扦插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常规集中施肥50 mg·株^(-1)、指数施肥50 mg·株^(-1)、指数施肥100 mg·株^(-1)、指数施肥200 mg·株^(-1)等5种施氮肥处理,比较不同施肥条件下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苗木质量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施肥可显著促进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的增长,指数施肥100 mg·株^(-1)对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促进效果最佳,且苗木质量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3种不同的氮素施肥处理(平均施肥、直线施肥和指数施肥)对尾巨桉苗木进行施肥处理,结果显示:指数施肥获得的苗木苗高和地径均大于其他施肥处理;指数施肥下尾巨桉苗木的叶、茎、根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和整株生物量均显著大于其他施肥处理,指数施肥获得了更多的苗木生物量;3种施肥处理下,指数施肥的苗木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读 Gs 和蒸腾速率 Tr 均为最大值,且显著大于其他处理。因此,3种施肥方法中,指数施肥方法最利于尾巨桉苗木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水曲柳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对干旱环境的生长和生理响应,为丛枝菌根真菌在干旱环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水曲柳在干旱环境下的苗木培育及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水曲柳幼苗为供试植物,选取幼套球囊霉菌和摩西球囊霉菌为供试菌种,设置单接幼套球囊霉菌(Ge)、单接摩西球囊霉菌(Gm)和混合接种(Mix:Ge+Gm)3种接菌方式,以不接菌苗(CK)为对照组;在温室内采用盆栽控水的方式模拟自然干旱,设置轻度干旱LD(控水5天)、中度干旱MD(控水10天)和重度干旱SD(控水15天)3个处理,与全程正常供水NW进行比较;研究水曲柳接菌苗对不同水分条件的菌根侵染率、生长、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响应。【结果】1)干旱胁迫下,接菌能够促进苗木生长,提高苗木质量;混合接菌比单一接菌更有助于提高苗木生长。混合接种处理具有更高的菌根侵染率,相关分析发现,菌根侵染率与苗高增量、地径增量、生物量增量、根长、根表面积、根系平均直径、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与丙二醛(MDA)含量显著负相关(P<0.0...  相似文献   

11.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薛松  李志荣  倪翠萍 《防护林科技》2004,(Z1):92-93,105
在原有种植试验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树种和模式对洪泽湖大堤防护林进行规划更新。在充分考虑防护功能的同时 ,注重堤防美化、生态保护和投资效益 ,适应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牡丹江野生百合科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现代林业的核心,我国林业应走可持续经营带动多目标、多功能经营的超常规发展道路。文章提出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策略,以加快中国林业与国际林业同步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文昌市林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9月引种11个品种桉树优良无性系在迈号镇种植试验,通过6年对试验点跟踪调查、分析,对各品系的生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今后同一立地条件下种植桉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不同引种区域的沙棘优良品种的栽培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合阜新地区栽培的优良沙棘品种。根据3a的调查结果,按照幼林的生长量、结实量和百粒果重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获得"丘杂F1代"、"白丘杂交"、"森淼"、"亚中杂交"等4个品种优于"辽阜1号"、"辽阜2号"对照品种,也优于引种的其它品种。  相似文献   

17.
汇集17个臭椿系号,以当地臭椿为对照,营造了臭椿无性系测定林。经多点造林测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分别是臭椿824005、82001和箭杆2号,其材积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2%~67.8%、30.2%~97.1%和26.7%~47.2%,生长表现优良,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巨桉内含物对牧草的化感作用,试验选用浓度为1∶10、1∶50、1∶100的巨桉根浸提液(母液浓度为1∶10,w/v),以蒸馏水为对照,按照培养皿水培和盆栽土培的生物检测方法,探讨巨桉根系对黑麦草、紫花苜蓿、高羊茅3种牧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在水培试验中,对黑麦草表现为高浓度抑制其根和苗生长,低浓度促进其根和苗生长;对紫花苜蓿根和苗生长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在盆栽试验中,对黑麦草和高羊茅表现为抑制其根长和促进其茎高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对根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紫花苜蓿根和地上部分干重表现为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9.
沙棘嫩枝扦插的病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自知  王星 《沙棘》2003,16(4):23-24
沙棘嫩枝扦插育苗是在特定的高温高湿条件进行的,插条很易受到真菌、细菌和病毒的侵染致病。经多年育苗推广的实践,介绍了插条常见病害的发病时期、症状和防治措施,并提出了运用合适的水分管理技术和有针对性的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思路,可供生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沙生植物是沙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沙地基质流动性对沙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有重要影响。而沙生植物也形成了对其特殊的生态适应对策。文章从4个方面回顾了我国沙生植物的生长对沙地基质流动性响应的主要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并分析了沙生植物的生长与沙地紧实度及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互馈关系,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旨在为干旱半干旱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防风固沙植物种选择、合理配置、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