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回顾甘肃陇南60年来引进和利用国外小麦种质的历史。提出国外小麦种质在陇南作为主要生产品种和抗锈亲本在生产和新品种选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不同类型抗病材料丰富了当地条锈病控制的思路.并利用引进的抗条锈种质组建起了小麦抗条锈基因库。引种的主要经验是:突出地方需求.明确引种目标;坚持引进、试验、推广与研究、消化、改良相结合:引进品种的同时要注意引进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黔西北山区小麦生产的历史,结合小麦生产的现状,综合分析了该区小麦生产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黔西北地区小麦品种经历了几次大的更换,小麦的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以及总产占该区粮食总产的比例均有较大提高,为该区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为了继续促进小麦育种及品种推广工作,确保小麦生产的持续发展,本文在总结建国以来黔西北小麦品种的组成、更换和对主要品种系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小麦育种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山区,小麦主要以旱地种植为主,为了使小麦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合本区实际,通过多年试验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出了黔西北山区小麦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柏光晓  黄贵民 《种子》1999,(1):66-67
贵州是国内玉米地方品种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不同的自然生态区域。实践证明地方种质对当地生产条件良好的适应性。加强地方种质研究与充分利用外来种质相结合,因地制宜地选育多种类型的杂交种并合理配套推广,是在贵州复杂生态环境下提高大面积中低土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利用优良种质在贵州玉米育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木6、交门、关花、独紫等及其改良系,在全省推广面积较大的杂交种如黔单4号、兴玉l号、交三单交、黔原单3号等均含有地方种质血缘。1搜集、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6、2007两年度从CIMMYT引入的小麦种质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CIMMYT小麦种质主要农艺性状普遍表现偏矮、白粒、早熟、口紧不落粒、千粒重较当地品种高。因此,东北晚熟麦区在选择种质资源作为杂交亲本时应利用CIMMYT材料口紧,千粒重高等有利性状,同时应注重对前期抗旱性好、后期抗病性强以及抗穗发芽、偏晚熟材料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了鉴定抗麦长管蚜优异的小麦种质资源,以30份小麦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自然感蚜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的方法,获得抗性的种质资源25份。通过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可知,两者的r=0.2974,可得小麦种质资源抗性与叶绿素含量之间有很弱的正相关,叶绿素含量对小麦种质资源抗蚜性的影响不大,因而不能只根据小麦叶片颜色判断小麦种植资源的抗蚜性。通过对小麦种质资源的抗蚜性和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种质资源抗蚜性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为小麦抗蚜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CIMMYT小麦种质在新疆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小麦种质.从引进的CIMMYT小麦种质中筛选出一批适应新疆种植的优良品种,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利用CIMMYT优良小麦种质为亲本培育出在新疆表现突出的新品种,为新疆小麦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CIMMYT小麦种质在新疆的利用情况.以期为今后更好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毕节地区外引小麦种质资源的鉴定利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燕  唐映军  赵彬  余娟 《华北农学报》2005,20(Z1):166-168
1999-2001年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对650份外引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株型、熟性、抗性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鉴定.通过两年的鉴定,初步筛选出一部份适于当地生态特点的不同类型优良材料,并对各单一优异性状及其综合性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今后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小麦的起源、进化与中国小麦遗传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小麦属的分类、小麦的近缘植物、小麦的地理起源、小麦栽培起源与传播、小麦的进化、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全面分析了小麦的起源、进化及可利用资源,为小麦种质创新和培育新品种提供了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发掘和培育新的抗条锈病的小麦种质资源一直是我国小麦育种中重要的工作.本研究对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与普通小麦品种京东8号远缘杂种的衍生后代进行了选育,并且对选育出的种质材料HB 20121023株系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HB 20121023植株较矮,株型紧凑.细胞学鉴定表明,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减数分裂后期Ⅰ染色体配对、分离正常.利用CYR29、CYR30、CYR31和水源46号条锈菌的混合小种田间接种鉴定表明,HB 20121023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HB 20121023可作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新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千粒重,连续8年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和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交后代进行种质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是实现种质创新,培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入选的319个子粒饱满度一级的株系中,260个株系千粒重超全国小麦黄淮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石4185(亲本),占入选株系的81.5%,其中,最高千粒重为61.22 g,超亲优势为46.28%;正交、反交后代在该性状上无差异,表明子粒千粒重与细胞质无关;目前已选育出抗旱、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千粒重40.1~61.22 g的株系263个,可直接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弱筋种质的鉴定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良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的基础。本文2006-2007年连续2年在扬州对261份中国小麦微核心和54份应用核心种质进行蛋白质品质鉴定,分别筛选出19份低蛋白质含量和12份低微量SDS沉降值的种质,其中4份种质可确定为优质弱筋种质,可作为弱筋小麦育种的优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4.
小大麦远缘杂交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起昌 《小麦研究》2010,31(2):16-25
小麦是我国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小麦生产对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远缘杂交,将小麦近缘种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拓宽小麦遗传背景,创造新的优异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获得新突破步入新台阶的重要途径。大麦具有早熟、多花多粒、耐盐碱、抗穗发芽、赖氨酸含量高、适宜晚播、受干热风影响小,对小麦锈病、叶枯病、白粉病、黄矮病等有较高抗性等特性。将这些优良性状导入小麦,对丰富小麦遗传种质资源、提高小麦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从1896年至今小大麦杂交的研究历程,对小大麦杂交困难的原因及克服方法、杂种后代的应用进行了着重介绍,以期为进一步进行小大麦远缘杂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粮食生产及消费大国。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研究国内小麦种植要素有利于推进当前小麦种植技术的研发。探究了栽培方式、施肥、病虫害与国内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旨在有效指导小麦品种选育及推广,对于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疆农垦科技》2005,(4):57-57
山东省和国家863项目“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主持的技术鉴定。其中,利用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创建耐盐、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种质及新品种,是一项重要突破,总体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小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是山东省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商品率最高的重要粮食作物,小麦产量的丰歉与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的改善息息相关。1种质资源的引进和改造利用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引进、筛选、鉴定、改造、评价、利用作物品种资源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30多年来我所共引入国外小麦种质材料3000余份,每年对所有材料按早熟、晚熟、茎秆质量、高、矮、抗病、大穗、大粒、多穗、优质、丰产、后期熟相等分别种植,以利于观察。对引进、收集和创新材料,在田间详细观察、鉴定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优异种质早代遗传力…  相似文献   

18.
山东以种植小麦为主,广阔的种植面积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肥城小麦种植在山东整体小麦种植当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如何创新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从而更科学有效地对绿色小麦进行田间管理,是目前提高小麦产量、提升农民收入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Ti 《小麦研究》2000,21(3):8-10
本文报道了在小麦自交授粉后,利用其形成的花粉管通道,钭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及其后代抗性与品质变化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外源DNA片段直接导入受体小麦,部分片段可以被受体小麦细胞DNA整合并表达。还表明,利用花粉管通道途径实现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麦,提高小麦抗性和品质,进行小麦种质创新和品质改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利用363对SSR标记分析了在我国小麦生产和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11份国外引进品种和33份选育品种的遗传组成,旨在揭示国外种质对我国小麦品种改良的遗传贡献,指导种质资源引进和利用。国外种质包含了选育品种所发现等位变异的76.3%。与不同时期小麦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比较发现,国外种质的平均等位变异数最多(3.92),20世纪60年代(2.86)和70年代(3.01)基本一致,80年代有所升高(3.46)。品种间遗传距离比较与品种等位基因多样性结果相吻合。比较引进和选育品种在SSR位点的等位变异频率变化,发现至少在33个SSR位点,国外种质等位变异在我国小麦育种中被优先选择(该等位变异在引进和选育品种的分布频率均高于70%),其中一些位点已知与产量、生育期和抗病等性状密切相关。表明引进品种在以上基因组区域对我国小麦品种具有非常高的遗传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